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山海关双方实力怎么样,李自成为什么会输

山海关双方实力怎么样,李自成为什么会输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285 更新时间:2023/12/24 9:07:50

山海关双方实力怎么样,李自成为什么会输?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农民起义军领袖、大顺政权的创建者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按照常规走向,此时应当是大顺更替大明,完成一次王朝的新旧更替。然而这一次,历史却出现了新的拐点。四月初,大顺军攻克北京的消息传到辽东的满清那边,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立即决定趁大顺军立足未稳,迅速出兵南下,逐鹿中原。

李自成入住京师后,马上就派人到山海关去招降明朝的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山海关总兵高第。吴三桂等人认为天下大势已定,况且李自成开出“许以父子封侯”的条件也算优厚,因此决定接受招降。随后,吴三桂便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见新主。

三月二十六左右,吴三桂率部行至河北玉田县时却突然改变主意,带着军队急速奔回山海关,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了李自成派到山海关接管防务的唐通(原明朝密云总兵,李自成攻克居庸关后投降)。唐通兵力远不及吴三桂,再加上猝不及防,很快便落败,带着残部退到离山海关不远的一片石。吴三桂则重新占据了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清、顺两大势力之间,吴三桂杀回山海关,显然就是与大顺政权决裂,因此摆着他面前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投降满清。

满清这边原本是打算绕开山海关,由蓟州、密云一带破边墙进入关内。四月十五日,当清军行至翁时却意外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书信,多尔衮当即决定改变路线,向山海关挺近。

另一边,当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的消息后,立即又派出使者前去安抚。可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打算一条道上走到黑了,因此安抚无效。最终李自成决定出兵平叛。

当时李自成带去山海关的兵力约为十万,这支军队随李自成南征北战多年,是大顺军中的绝对精锐。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约有五万,但考虑到明末军中家丁制度盛行,真正能堪一战的只有少数家丁部队。所以大顺军相较吴军还是具有很大优势。可是,多尔衮所率的清军约有八万人,而且毋庸置疑的是,清军战斗力要明显高于大顺军和吴军。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大战正式打响。经过一昼夜激战,大顺军取得了优势。吴三桂见情况危急,亲自跑到离关城仅二里地的威远台,向驻营在此观战的清军求救。多尔衮见大顺军与吴军都已打得疲惫不堪,遂下令让清军全面出击。清军本身就战斗力强悍,再加上以逸待劳,占尽了优势。因此当清军杀入战场后,大顺军虽然经过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击溃了。

山海关大战最终以清吴联军获胜告终,那么问题来了,李自成究竟输在了哪里呢?从直接结果来看,大顺军以十万对抗十三万,显然是输在兵力不足。但造成兵力不足的原因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大顺政权在各地的总兵力在百万以上,可李自成却只带了十多万人东征北京,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又进一步分散。其余的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例如,李自成在湖广荆襄地区部署了以大将白旺为首的七万兵马,后又派绵侯袁宗第率五大主力之一的后营前去支援。直到大顺军在山海关溃败时,袁宗第和白旺的军队仍滞留在河南与湖广。也就是说,李自成的只看到了推翻明朝近在眼前,所以分兵全国,急于平定天下。但他却没看到盘踞在关外的满清才是真正对手。换言之,如果李自成带去山海关的军队不是十万而是二十万,那么山海关大战鹿死谁手就说不准了。

除了战略眼光的局限外,李自成在招降吴三桂问题上也存在大问题。吴三桂一开始确实是打算向大顺政权投降的,他于三月二十二日在军队驻地永平府张贴的安民告示中写道:“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随后便带着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任命。可当吴三桂率部行至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玉田县时却突然反悔。

关于吴三桂态度骤变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当属说他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政权“二把手”刘宗敏强占了,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时吴三桂在北京的家属有三十多人,其中包括了他的父亲吴襄。吴三桂是一名阅历丰富的政治人物,又不是一二十岁的愣头青,怎么可能为一个小妾而至全家安危于不顾呢?

事实上,造成吴三桂临时叛变的主要原因跟大顺军在京师的追赃索饷有很大关系。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一直坚持“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政策。可闯王不纳粮,那他的军队吃什么呢?答案便是吃大户。李自成的军队每攻下一个州县,便要将该州县的官绅、地主、富户的财产全部没收,用作军资。在起义阶段,此种做法倒是没什么不妥,毕竟官绅、地主这些人跟李自成是阶级敌人。可当李自成攻下北京后,他本该重建一套新的秩序,因为无论官绅、地主,还是平民百姓,理论上都将成为他的子民。但李自成的军队在北京依然用追赃助饷那一套,搞得北京官绅们人人自危。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当吴三桂带着军队抵达河北玉田县时,他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消息,有说他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的人抓去追赃助饷的,有说吴家被李自成的人抄家的。虽然各种说法不一,但这些消息给原本心中就忐忑不安的吴三桂带去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正是结合了这些信息,吴三桂认为自己去北京将是羊入虎口,于是才抛下全家安危不顾,带着军队重返山海关,并投降了满清。事实上,李自成的人在北京追赃助饷是真,但并没有追到吴家人的身上。不过这些后知后觉的消息对于已经叛变的吴三桂来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总之还是李自成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以至于让吴三桂产生了严重误判。

假如当时吴三桂没有叛变。大顺军在对抗满清时起码不会面临以少对多,以疲兵对精兵等问题。那么即便双方战斗力存在差距,但也不至于会出现后来那种一败涂地的局面。

标签: 历史明朝多尔衮大顺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晋阳之战为什么爆发?晋阳之战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赵氏,春秋,两地,晋阳之战为什么爆发

    历史上“晋阳之战”为什么爆发结果如何?据记载这场战争爆发的表面原因为: 智伯无理索地,韩氏、魏氏均畏惧智氏的实力,两家均献给智伯一“万家之邑”,频频得手的智伯在得到两个“万家之邑”后,再次向赵氏要蔡、皋狼两地,赵襄子不给,于是智

  • 兴势之战是怎么回事?兴势之战双方分出了胜负却没有输家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司马懿,曹操,曹叡,兴势之战

    兴势之战是怎么回事双方分出了胜负却没有输家?三国时期发生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像我们熟知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潼关之战、北方统一战等战役。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战争可贵之处是不仅仅在于他宏大的规模,还在于改变历史进程、决定历史人物命运具有转折性的大战役。但在三国时期有这样一场战役,不

  • 河西之战秦国和魏国交战长达百年,河西之战最后是谁赢了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战国,魏国,吴起,河西之战,秦国

    河西之战秦国和魏国交战长达百年,河西之战最后是谁赢了?战国初期,魏国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通过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实行的“李悝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前中期的霸主,在整体实力上超越了韩国、赵国、齐国、燕国、

  • 官渡之战曹操不占据优势,官渡之战曹操是怎么大胜袁绍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曹操,袁绍,刘备,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不占据优势,官渡之战曹操是怎么大胜袁绍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区进行决战,在战斗开始后,曹操通过袭击袁绍位于乌巢地区的粮仓把握了战场优势,并最终击溃了袁绍的主力部队,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次战斗为曹操奠定了巨大的优势,让曹操成功称霸北

  • 历史上岳飞对决金兀术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岳飞,金兀术,完颜宗弼

    历史上岳飞对决金兀术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关于这场战争,《宋史》虽有着墨,但却像史书上的绝大多数的战役记述一样,仅有寥寥几笔,在岳飞战后写给皇帝的报捷书上,才找到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以下便是原文片段:“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完颜宗弼)、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

  • 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灭国战争鸣条之战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商汤,夏桀,伊尹,鸣条之战

    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灭国战争鸣条之战是怎么回事?鸣条之战背景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在位时,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还从各地搜寻美女,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挥霍无度,弄得国空民伤 。并置百姓的苦难于不顾,下令四处搜刮民财,四处用兵抢夺财

  • 赤壁之战的功劳属于谁,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中计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曹操,刘表,刘备,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功劳属于谁,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中计?先开个玩笑,赤壁之战其实是罗贯中的功劳。如果没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赤壁之战在中国人心中的认知程度肯定没有这么高。其实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三国故事之前的剧情,在官渡之战中,堂堂天下第一的诸侯袁绍,是不是也昏招迭出,专门找错误选项去送呢?《三国演义》之所以

  •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就没有取胜的机会吗,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为何会一败涂地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多尔衮,大顺,牛金星,山海关之战,李自成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就没有取胜的机会吗,李自成为何会一败涂地?吴三桂为了个人的恩怨,向多尔衮下跪,而向驻守山海关附近的农民军发动袭击,并打死了农民军数千。李自成决定武力消灭关宁铁骑,其率领大军20万,实际用来作战的有13万人,而当时驻守山西以及河南等地大顺军达到40万人,因此兵力是相当的分散的,这是李自

  • 李世民如何在虎牢关以少胜多战胜窦建德的呢?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王世充,李渊,洛阳

    李世民如何在虎牢关以少胜多战胜窦建德的呢?武德三年七月,大唐关中后方平定,唐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为统帅,统领各路大军向关东进军,首当其冲的是王世充。李世民大军与王世充的人马大致相当,约计十五万左右。李世民骁勇善战,唐军士气旺盛,很快扫清了洛阳外围,将王世充包围在洛阳城中。此时,王世充虽然还有很强的军

  • 夷陵之战蜀汉只损失五万人,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刘备,夷陵之战,三国,蜀汉

    夷陵之战蜀汉只损失五万人,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性战役--夷陵之战。在三国时期,这场历时十五个月(章武二年闰六月)的战争,既是最为持久,也是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夷陵之战的惨败,蜀汉集团从此彻底退出荆州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