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何没能直接消灭赵国呢?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何没能直接消灭赵国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8 更新时间:2024/1/24 16:43:58

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爆发战争,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战败,整整四十万大军,被秦国主帅白起,坑杀殆尽。这一战之后,赵国几乎损失了全国所有的精锐军队,军事体系已经彻底崩溃了。

但有趣的是,当时赵国虽然国力大损,但秦国却并没能一举攻下赵国。在损失了全国的精锐之后,赵国依然坚持了三十多年,才最终被秦国灭掉。

面对一个军事力量近乎全部损失殆尽的赵国,秦国为何没能一鼓作气,直接平定赵国呢?实际上,真实的原因在于,长平之战后,秦国内部也出了一些问题。正是秦国内部的矛盾,给了赵国一定的喘息之机,最后秦国自身露出了巨大的破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无力再灭掉赵国。

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长平之战刚刚结束时说起。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前无古人的夸张战绩。但同时,秦国军队自身,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据史学家估计,秦军在整个长平之战当中,也损失了近二十万精锐大军。二十万精锐,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显然也是伤筋动骨的巨大损失。

不过好在,秦国本身国力雄厚,二十万精锐的战损,倒也不是不能承受。为了打赢长平之战,秦国之前一共出动了近六十万大军。就算损失了二十万之后,此时的白起手中,依然有近四十万大军,完全有能力直接灭掉赵国。反观赵国,这一战之后,国防力量几乎全部崩溃,已经无力再阻挡秦军的进攻了。

白起当时选择了乘胜追击,将秦军分为三路。一路由秦军将领王龁统领,进攻皮牢地区;一路有秦军将领统领,进攻太原地区。还有一路由白起自己统领,直接进攻赵国国都邯郸。

这三个地方,都是赵国最重要的地区。如果这三个地方被打下来了,那赵国的灭亡,也就再没了任何疑问了。

当这个消息传到赵国的时候,当时在位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赵丹,彻底慌了。长平一战的惨败,是这位赵国国君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赵丹少年即位,长平之战爆发这一年,赵丹才刚刚即位四年,对国内的控制都十分有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平一战,又打光了赵国的家底,此时的赵丹,除了开城投降之外,似乎也没别的选择了。

但是,赵丹在经过最初的慌乱之后,却并没有投降,反倒是主动和韩国取得了联系。韩国是战国七雄当中,最弱小的一个。韩国也明白,如果赵国被灭了的话,那么秦国下一个针对的对象,一定是韩国。所以,就算是为了自身的安全,韩国也绝对不能让赵国被灭掉。

韩赵两国,就此一拍即合。

接下来,两国派出了著名的纵横家苏代,前往秦国进行游说。提起苏代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但他的哥哥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就是那位‘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苏代到了秦国之后,找到了秦国宰相范睢,游说范睢,希望范睢可以向秦王谏言,撤回秦军。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只要让白起再多打一年,平定赵国根本不成问题,撤军看上去就像是天方夜谭一样。但是,经过苏代的游说之后,范睢竟然真的同意,说服秦王撤军。

范睢之所以愿意让秦军撤军,自然不是为了帮助韩赵两国,或者收了苏代的贿赂那么简单。真实的原因是,范睢是当时的秦国宰相,在秦国内部的地位仅次于秦王。而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凭借着战功,已经足以威胁到范睢的地位。如果让白起顺利平定赵国,那么毫无疑问,白起一定会居于范睢之上,这是范睢不能接受的。

所以,范睢最后以秦军‘疲乏’为名,说服了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下令让秦军撤退。当然,作为代价,赵国需要割让六座城池,献给秦国。

就这样,秦军退兵,赵国灭国之危,暂时被解除了。

秦军退兵之后,按照当初的协议,赵国需要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但是,赵孝成王却并没有这样做,反倒是采取了大臣虞卿的计策,割让了六座城池给齐国,以此和齐国交好。赵孝成王很清楚,如果将这六座城割让给秦国的话,会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此消彼长之下,下一次秦国再次进攻赵国,赵国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挡得住的。反倒是用六座城去贿赂齐国,可以换来齐国的承诺。一旦未来秦国再次出兵,齐国会同时出兵帮助赵国进行抵抗。

除了交好齐国之外,赵孝成王还积极和其他几国搞好关系。不但和魏国订立了盟约,同时还将灵丘地区给了楚国的春申君,以此交好楚国。对于韩国和燕国,赵孝成王亦是选择极力交好。

如此以来,除秦国之外的五大强国,几乎都被赵孝成王打点了一遍。一个脆弱的攻守同盟,已经渐渐成型。

当然,这还不够。

几个月之后,当秦昭襄王发现,赵国非但没有割让六座城给秦国,反倒是积极联系其他五国,顿时大为恼火。秦昭襄王当即下令,让五大夫王陵统领秦军,直接进攻赵国国都邯郸。

但显然,此时的赵国,已经度过了之前最为虚弱的那段时间。而秦国这边,也错过了进攻赵国的最佳时机。

秦军这边,主帅王陵并不是一个特别善战的将军。据史书记载,当时白起结束长平之战,返回秦国之后,就生了一场大病,无法再担任秦军主帅,这才让王陵做了主帅。不过,后世史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白起确实是病了,无法担任秦军主帅之位。也有人认为,是此时白起知道了范睢的谏言,心中不忿,所以假装生病,故意推辞了主帅之位,所以秦庄襄王只能选择王陵作为统帅。

而当王陵带着几十万秦国精锐,进入赵国之后,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邯郸。此时的赵国,虽然已经度过了之前最虚弱的那段时间,但依然没能组织起强大的军队,只能任由秦军一路长驱直入,直抵邯郸。

邯郸之战,就此爆发。

不过,当秦军抵达邯郸之后,赵国却表现得极为顽强。老将廉颇统领赵国军队,顽强坚守;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只为募集更多的军队,最后甚至将自己的妻妾都编入了军中。而赵孝成王本人,亦是坚决主战,积极鼓励动员赵国百姓进行抵抗。

依托邯郸的牢固城防,再加上秦军主帅王陵,能力远不如白起,赵国在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最后竟然真的成功挡下了秦军。秦军这边,王陵围城数月,都没能打下邯郸,反倒是折损了不少士兵。对此,秦庄襄王勃然大怒,临阵换下了王陵,打算再次任用白起。然而此时,白起却再次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征召,所以秦昭襄王只能让王龁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

随着围城之战时间越来越长,双方的优势劣势,开始逐渐出现了变化。

赵国这边,原本谁都没想到,赵国能真的守住。就连之前赵国交好的几国,此时也不愿出兵,只想等着邯郸被打下来之后,趁机分一杯羹。但赵国既然守住了,那就不一样了。而秦国这边,长时间在赵国的地盘上作战,后勤补给压力极大,劣势开始逐渐凸显了出来。

邯郸围城数月之后,赵孝成王派出平原君,前往楚国,试图说服楚国出兵。在这期间,就发生了著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平原君前往楚国,要带二十位门客,最后有一位叫毛遂的门客,主动请缨前往。到了楚国之后,毛遂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最后顺利说服楚国出兵,援救赵国。

与此同时,魏国派出了十万大军,在边境上进行观望。而魏国的信陵君,为了营救赵国,悄悄偷了魏王的虎符,最后调动了魏国大军,赶赴赵国进行援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随着魏国和楚国相继来援,秦国的压力陡然大增。一场大战之后,秦国折损了近二十万精锐,最后被迫退出了赵国。另外,因为白起始终称病不出,秦庄襄王勃然大怒,直接除掉了白起的所有爵位,白起最后自刎而死。

长平之战,秦国已经折损的二十万精锐。而邯郸围城战当中,秦国又损失了二十万精锐。连续两次重大折损,让秦国的国力大幅衰退。再加上白起的死,让秦国失去了一位最佳的统帅。此时的秦国,在面对赵国、魏国以及楚国相互联合的局面之下,已经无力再灭掉赵国,只能继续等待时机。

战争结束之后,秦赵两国重新缔结了和约,互相派遣质子。秦国这边派出的质子,名叫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在赵国期间,异人得到了商人吕不韦的帮助,和歌女赵姬生下了嬴政。

邯郸之战结束六年之后,秦昭襄王去世。秦昭襄王去世后,其子嬴柱即位,但仅仅三日之后,便离奇去世。嬴柱去世后,其子异人便正式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三年之后,同样英年早逝。短短三年之内,秦国先后失去了三位国君,这对秦国的打击,自然可想而知。而秦国对外的扩张的脚步,也由此放缓了下来。

在秦庄襄王去世后,年仅13岁的嬴政,便正式即位,成为新的秦国国君。但因为嬴政即位时年龄太小,大权都掌握在宰相吕不韦以及王后赵姬手里,直到嬴政成年之后,重新掌权,这才再次开始向外扩张。

从这段历史当中,我们不难看出,长平之战后,赵国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没有被秦国直接灭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秦国内部出了内乱。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秦国出现了将相失和、连失三王、外戚掌权、吕不韦擅权、嫪毐乱政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赵孝成王也算是一位英明的国君,所以能够带领赵国,暂时度过了长平之战后的危机。

如果不是秦昭襄王临战退兵,说不定白起一战就能直接灭掉赵国。要是那样的话,说不定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就能大大提前了。

标签: 历史长平之战赵国

更多文章

  •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此战有多惨烈?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后世称之为长平之战。此战规模极大,赵军几乎全军覆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中国是历史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而这些伟大历史文化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珍贵财富。2020年7月15日山西省高平市的一位农民在玉米地里

  • 既然夷陵之战如此重要,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夷陵之战,刘备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同年七月,刘备亲率蜀军主力,进攻东吴。孙

  • 阴晋之战的经过如何?魏国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呢?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战国,阴晋之战

    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她的“几”字形河道在地图上非常特殊,今天我们要说的地方就是洛水汇入黄河那块三角形地区。这里土地肥沃自然是不必多说,最为关键的是这里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河东地区的重要枢纽,咽喉要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黄河日出春秋战国时代,这一片地区被人们称为“河西地区

  • 夷陵之战刘备差点输光家底 蜀汉到底还剩下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夷陵之战,蜀汉

    还不了解:夷陵之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结束后,蜀汉实力大减,蜀汉到底还剩下多少兵力?说起汉末三国,这段历史可谓是妇孺皆知,就连公元树下乘凉的老大爷也能津津有味地说上半个小时,其中确有这段时期确实波澜壮阔,英雄豪杰辈出,这当然也多亏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普及,看

  • 夷陵之战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刘备损失有多严重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刘备,夷陵之战

    还不了解:夷陵之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而归,刘备到底输的有多惨?其中损失了哪些大将?一提到小说《三国演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战役,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规模庞大的经典战役。二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前者为曹

  • “八里桥之战”中咸丰的主力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清朝,曾国藩

    在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八里桥曾发生过一场重要的战争,这次战争导致咸丰的最后一只主力军队全军覆没,史称“八里桥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清军身后就是王城,他们誓死抵抗,表现的前所未有的坚强,但是仅凭肉身,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的火枪大炮!天津大沽口失守后,清廷与英、法谈判破裂,英法联军80

  • 汉中之战东吴在做什么 东吴为什么不帮助蜀汉这个盟友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汉中之战,蜀汉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中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中之战蜀汉和曹魏打得不可开交,东吴作为蜀汉的盟友,东吴为什么没有出来帮忙?东吴到底在做什么事情?这个盟友为何没有出现?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逐渐一统了北方,中原地区整个范围内都在曹操的地盘里。由于曹操的强大,后来又是南下攻吴,进行了赤壁之战。

  • 开禧北伐是如何开始的?对南宋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开禧北伐,韩侂胄

    对开禧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绍兴和议,一场让南宋彻底蒙受屈辱的和议,一个用名将岳飞的生命换来的和平。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这里面丢掉的不再是宋高宗赵构的面子,更是断绝了宋代收复中原的希望,尤其是大散关。本以为南宋就这样走向终结,但无奈南宋朝中有几个人按耐不住内心的狂野

  • 都说刘秀的昆阳之战很诡异,那白沟河之战又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刘秀,昆阳之战

    我国战争史上,两军交战时出现过非常诡异的事情,最著名的莫过于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昆阳之战是刘秀的成名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当时王莽的新军近四十万,而守卫昆阳的义军只有不到两万人。四十万围攻两万,似乎胜负已见分晓,但刘秀可是位面之子,

  • 如果孙权不从背后攻击关羽,关羽还有机会击败徐晃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关羽,徐晃

    樊城之战是赤壁之战后又一场重要的战役,直接影响着三国鼎立之后的发展,造成刘备试图统一天下的困局,为三国归晋打下了楔子。对于刘备来说,汉中之战的胜利稳固了益州,而樊城之战则粉碎了刘备进一步北上胜利的可能性。那么再回头看看樊城之战失败的原因的时候,许多人把关注点放在孙权身上,假如当初孙权顾全大局,不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