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 清明政治 经济复苏 文化繁荣 将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 清明政治 经济复苏 文化繁荣 将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02 更新时间:2024/2/2 12:41:55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奠定了唐朝二百多年的基业。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能力,素为世人称颂,亦常被后人赞之为“千古第一明君”。他十六岁应募从军,十八岁助父起事,后率唐军东征西讨,终至全国统一。武德九年,他成功发动“玄武门事变”后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即帝位,史称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等诸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恢复和发展,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国力不断增强,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的繁荣兴旺局面,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雄厚坚实的基础。那么,“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它涵盖了一些什么内容呢?

第一,“安人宁国”,删削繁苛。

通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李世民认识到老百姓的力量可以决定一个国君的命运。为了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从贞观初年起,他就特别注意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心向背乃国家存亡之基础。为了做到“安人宁国”,必须删削繁苛,先存百姓,“安诸黎庶”,使其“各有生业”。他在全国实行“省徭赋”,“务积于人”的政策,尽量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得到温饱。

李世民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徒益其奢侈”乃危亡之根。为此,他于贞观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厉行节约,限制奢侈的措施。譬如停止诸方进贡珍贵异品,限制营造宫室,破除厚葬旧俗,如有违反,依法问罪。在他的影响下,许多重臣都崇尚俭约的生活和简肃的作风。与此同时,他也比较体察民间疾苦,并采取了一些“恤民”措施。所有这些,都是为他“安人宁国”的治国总则服务的。

第二,“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李世民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他确实能够“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李世民用人的大度和准确,是历代帝王所不能企及的。

贞观时期的文武大臣,既有早年追随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有他的政敌太子李建成的旧部魏徵、王珪、韦挺等;既有原属各个武装集团的人物岑文本戴胄、张玄素等,也有农民起义出身的将领徐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既有出身贵族的李靖,也有出身寒微的尉迟恭、张亮、马周刘洎等。

此外,还有出身少数民族的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李世民对他们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不论先后,一概任人唯贤;只要确有才能,又忠诚于唐,都能委以重任。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是历代帝王中唯一不但不杀手握重兵的功臣,而且还委以其重任的皇帝。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和识人的慧眼啊!

第三,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行。

李世民从“安人宁国”的需要出发,在立法方面确定了力求宽简的原则。他说:“国家法令,唯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立法不仅应当由繁而简,而且应当去重而轻,即“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他特别强调,法律制定之后,要力求稳定,不可以“数变”,“不可轻出诏令。”“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对待立法和修改法律,应持慎重态度,不能朝令夕改,轻易变更法度。因此,李世民即位后即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重新修订《武德律》,并于贞观十一年颁布《贞观律》,同时还编制令、格、式作为律的补充。

第四,“开直言之路”,兼听纳谏。

李世民深知,治国单靠皇帝一人是不行的,没有忠臣贤吏的辅佐,不可能民安国宁。因此,他对“纳谏”“纳贤”的重视,也是历代帝王无法比拟的。他接受了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见,小心翼翼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尽量使自己少犯错。他懂得“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的道理。他对属下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得身安国宁。”他以隋炀帝拒谏为戒,特别要求臣僚们进谏。在这方面,他与魏徵的关系堪称典范。

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曾向原太子建议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责问他:“汝何为离间我兄弟?”魏徵面无惧色地回答:“先太子早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对魏徵的回答并未发怒治罪,而是“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薄。”因为他“素重其才”。

有一次,李世民下诏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魏徵拒绝在诏书上副署,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为了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徵回答:“陛下常说要以诚信待天下,要百姓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百姓诈欺。”于是,李世民接受了魏徵的批评,并立即收回成命。

这一次,李世民被魏徵顶得实在按捺不住了,回宫后,怒气冲冲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要杀谁?李世民说,杀魏徵!因为他“每廷辱我”。长孙皇后退回后宫,穿上礼服再来见李世民。他惊问其故,长孙皇后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聪明的皇后,让皇帝转怒为喜。

第五,恢复和发展经济。

李世民认识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所以他从“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采取了“以农为本”“不夺农时”,“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

为了“不夺农时”,政府推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调制,尽量减少征发徭役;为了鼓励垦荒,规定归来的流民可以减免赋役,设置义仓,对有困难的给予一定的粮食救济;为了促进人口的增殖和劳动力的增加,规定青年男女需适时婚配,鼓励寡妇再嫁,释放宫女自由成家,用“御府金宝”赎回农民因灾荒卖掉的子女和被突厥掠夺去的人口;为了发展生产,修复和新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所有这些,都对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材,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不分出身门第,让天下俊才皆为大唐所用。为了巩固边防,李世民遣将击溃了经常扰边的突厥人,设立安西四镇,使大唐疆域向西扩展到今日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贞观时期,大唐王朝呈现出来的是“海内升平,路不失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边境安宁,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贞观之治”就是这样炼成的。

另外,贞观时期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之一。在李世民的治下,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未用酷刑来警阻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并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太祖对贪官的处罚最严酷,可明代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由此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靠事后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而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也有人认为,李世民是一个伪君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掩盖“玄武门事变”的罪过而把自己装扮成明君的。我以为,哪里会有这样一个“伪君子”,为了百姓的福祉,为了国家的繁荣,克己用俭,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以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实践自己的使命的呢?!不过,无论李世民是“伪君子”也罢,是真明君也罢,结果他就是赢得了千秋传颂的历史美名。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黄巾起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虽然最终失败 但是也正式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而东汉末年正是这样一个造就英雄的乱世。东汉王朝自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刘肇起,之后的皇帝包括殇帝刘隆、安帝刘

  • 揭秘:清朝后宫妃子戴的白领子,竟然有着特别的用途,说出来你别不相信!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现代古装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清代的身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后宫妃子戴的白领子,竟然有着特别的用途,说出来你别不相信!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人们穿什么衣服是有严格规定的,从衣服的材料、颜色,到长短,纹饰都有讲究。比如绫罗绸缎不是普通平民可以穿的,明黄色则是天子一个人独

  • 汉末枭雄刘表:身为书生,却单骑取荆州,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东汉末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枭雄般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汉末枭雄刘表,身为书生,却单骑取荆州,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根据史料记载,刘表出身汉室宗亲,是鲁恭王的后裔。鲁恭王名叫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而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刘秀的先祖长沙定王刘发也是汉景帝的儿子。虽然和东汉皇帝是本家,但刘表

  • 晋惠公:背信弃义 出尔反尔 一步步沦为背信弃义之徒 是春秋史上最卑劣的国君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晋惠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晋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说到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不论是其个人励志事迹,还

  • 唐肃宗李亨:命途多舛 娘胎里差点被杀死 通过隐忍登上皇位 一生充满戏剧性的沉浮荣辱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史上最多灾多难的皇帝,非唐肃宗李亨莫属。李亨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杨家,为太子李隆基姬妾。杨

  • 斯巴达克: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 反对罗马的残酷镇压 最终数十万奴隶军队全军覆沒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斯巴达克是一名古罗马色雷斯角斗士,于公元前73年与高卢人克雷斯、埃诺玛依以及甘尼克斯一起领导了反抗罗马共和国统治的斯巴达克斯起义。在罗马军队的围攻下,6万名起义军战死,斯巴达克斯也壮烈牺牲。公元2世纪左右,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奴隶制强国,伴随着连年的对外战争,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

  • 宋神宗赵顼:勇敢面对锐意进取 开明民主渴望伟大 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却无奈带着遗憾离开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北宋的

  • 克拉苏:古罗马三巨头之一 消灭斯巴达克斯起义 最后败给帕提亚骑兵 死于帕提亚人之手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克拉苏是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罗马共和国末期声名显赫的罗马首富。他曾帮助苏拉在内战中夺权建立独裁统治,苏拉隐退后,他和庞培、凯撒合作,组成三头政治同盟。 相对于两巨头,克拉苏控制的军队最多,拥有的财富也最多,但是在战功方面却有所不足。克拉苏是罗马共和国晚期最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由于他的运作,开创了

  • 民国传奇女子施济美:19岁痛失初恋,此后30年追求者无数却保持单身,独守29年后自杀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在民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民国传奇女子施济美,19岁痛失初恋,此后30年追求者无数却保持单身,独守29年后自杀。1920年,施济美出生在一个外交官家庭。单单讲她名字的由来就挺有趣的。据说是因为她的父亲施肇夔刚好出使美国,故为她取名为“美”。也有一说是由于她的母亲喜爱梅花,故而由

  • 周襄王姬郑:坐看春秋霸主轮番登场 无力与诸侯列国称雄 一生为亲兄弟所困扰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周襄王姬郑是东周君主,周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周襄王,姓姬,名郑,周惠王之子,东周第六位君主,在位时期,天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