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打仗结束后 古人是怎么处理战场上面的尸体的

古代打仗结束后 古人是怎么处理战场上面的尸体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082 更新时间:2024/2/2 3:12:51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战争结束后,留下的尸体该怎么处理?

古代战争残酷至极,动辄死亡几万几十万人,那这么多尸体要怎么处理呢?古代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但大都比较残酷,最后一种令人毛骨悚然!

一将功成万骨枯,翻开数千年的历史,那些威名赫赫的名将,白起王翦韩信……他们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踏着尸山血海过来的。

古代冷兵器战争,胜利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那时不讲什么人道主义,杀俘、屠城的现象屡见不鲜。每一次战争过后,可能都是遍地的尸体。该如何处理这些尸体,一般是胜利方该考虑的事,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就是弃之不顾。如果是需要速战速决的战局,胜利方定然没工夫处理尸体,他们得追杀逃跑的敌军,或者攻打下个战略点。而失败的那一方,连逃命都来不及,更没有机会去管同袍的尸体,只能任其长眠沙场。等到双方兵马离开后,尸体就成了秃鹫和猛兽的食物,最后只留下累累白骨。

如果胜利方有后续部队的话,比如负责后勤的民夫,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他们会简单打扫下战场。但充其量也就是搜刮下战利品,把比较完好的武器盔甲扒下来,然后将尸体扔到山沟里,或者扒拉到两边的丛林中,其目的是为了清理出一条过车的路。如果是围歼战,那就是另外的处理方式了。

第二种土埋火烧。所谓围歼就是歼灭敌军主力,这样的战争一旦打完,胜败的大势也就见分晓了。因此胜利方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战场。尸体太多是会引发瘟疫的,而且还会污染水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胜利方会驱赶附近的百姓当苦力,让百姓将尸体集中搬到一起,然后挖个大坑将尸体全部丢进埋了,这就是所谓的“万人坑”。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即便是敌军的尸体,如果有条件有时间,能埋就尽量埋了。为避免传染病滋生,万人坑里会倒入大量的生石灰,有时候被埋的不一定是尸体,还有投降的俘虏。因为俘虏得派人看守,还得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麻烦得要死,所以干脆一起“入土为安”。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应该是古代坑杀俘虏最多的,留下了四十万的尸体。这么多尸体挖坑搬运,十分费时费力。

长平之战时,秦国几乎调动了全部的民夫,有的是人干活。若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战,那只能是士兵自己动手了。为了节省体力,他们会把尸体堆在一起焚烧,如此省时省力,还能防止瘟疫爆发。

当然,自己同袍的尸体,肯定不会这么草率。他们会将其单独掩埋,并立上墓碑,待以后有机会再将遗体送回各自的故乡。若是碰到死无全尸的那种,则将他们的随身物品带回去,立一座衣冠冢以寄托哀思。最后一种就很恶心了!

第三种就比较残忍了,那就是将尸体做成京观。“京”是高丘的意思,“观”是宫阙的形状,也就是把尸体堆成高台。京观又叫“武军”,目的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前人的功勋,同时还有震慑敌军的效果。

春秋楚晋的邲之战,就有人提议把晋军的尸体堆成京观,以炫耀自己的武功。楚庄王教育他说:“武”拆开来就是“止戈”,我们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安定天下,怎么能做这种残暴的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古代经常出现“坑杀”这个词,坑杀不一定是挖坑活埋,也指将敌军尸体筑成土堆高台。白起坑杀赵军,项羽坑杀秦俘,都曾筑起过京观。第四种,各自收尸。其实战场处理尸体,并非都这么粗暴,面对旷日持久的战役,双方一时半会儿分不出胜负,但是战场上的尸体越来越多。于是到了休战的时候,双方会各自收敛同袍的尸身遗物,这个时候是不能偷袭放冷箭的。

除了前面介绍的方法,古代还会将尸体当成食物,这种方式听起来毛骨悚然,但还真有人这么做过。

《魏晋世语》记载: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操曾经粮草短缺,程昱为了凑够军粮,把自己治理的县都搜刮干净了,才凑齐了三天的粮草,然而这里面却夹杂着人肉干。

古代行军打仗,粮草短缺的情况很常见,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只能抛弃什么伦理道德,把尸体当做军粮,毕竟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不过这种事丧尽天良,像程昱这样在粮草中夹杂一些,倒也说得过去。隋唐时期有个朱粲的军阀,经常把人当军粮,结果惹得天怒人怨,最后被群起而攻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他们为了保国为家马革裹尸,却连尸身都得不到安宁,这是多么可悲讽刺的事!

标签: 历史古代尸体

更多文章

  • 古代造反到底是什么样的 将军有兵权就能造反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造反

    对古代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造反真的那么容易?将军手握兵权,说造反就能造反?我们在阅读历史文献或者是观赏影视剧的时候,尤其是影视剧中的表现,好像这在古时候,造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一样,手握兵权,说造反就可以造反,但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造反可不是一件这么容易的事情

  • 古代打仗一般情况下都会放箭 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古代,打仗

    还不了解:古代打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被弓箭射中很难生还?在影视剧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两军对垒的过程中,如果将士们被弓箭射中,往往很难有机会生还。按照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被弓箭射中,考虑到弓弩射程的因素,往往只是皮肉受伤,很少伤害

  • 古代打仗伤亡肯定很大 古人能够躺着装死吗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打仗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打仗,士兵能不能通过装死来逃生?导言战争的场景都是十分悲凉,不计其数的士兵到了战场后陆续倒地牺牲,在战场上人命简直如同草芥啊!可是有一个难题,战斗冲锋的时候,士兵为什么不装死倒地,随后等战争结束再站起来呢,那样不就能防止牺牲了吗?在战场

  • 崔玄暐:唐朝时期宰相,曾发动神龙政变复辟李唐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崔玄暐(639年~706年),本名崔晔,字玄暐,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唐朝宰相,前燕秘书监、博陵崔懿后裔,胡苏县令崔慎之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博陵崔氏大房。早年历任库部员外郎、天官郎中、凤阁舍人、天官侍郎等职。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拜相,授凤

  • 刘祎之:唐朝时期宰相,倍受武则天的信任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刘祎之(631~687年),字希美, 临淮阳乐(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唐代宰相,弘文馆学士刘子翼之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以文藻知名,起家宋州参军。唐高宗上元年间,入选北门学士,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参决政事,坐罪流放。投靠武后,授中书舍人、相王司马。

  • 历史上《辩亡论》是谁创作的?陆机是什么人?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陆机,三国

    陆机:江东豪门走出来的青年才俊,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贾谊有《过秦论》,回顾了秦国崛起至灭亡的过程,指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四百多年后陆逊之孙陆机,也做了一篇《辩亡论》,回顾了吴国的崛起和灭亡,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回顾吴国立国过程

  • 李怀远:唐朝时期宰相,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李怀远(?-706),字广德,河北道邢州柏仁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唐中宗时宰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自赵郡李氏西祖。应四科举擢第,累除司礼少卿,徙官同州刺史。治尚清简,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赵郡公。虽久居荣位,而习而简朴。卒,谥曰成。史籍记载《旧唐书》少

  • 房融:唐朝时期宰相,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房融(?~705年),字号不详,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宰相房琯父亲。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博识多闻,进士及第。武周时期,亲附宠臣张易之兄弟,累迁正谏大夫、同平章事。神龙初年,追究坐罪流放岭南钦州,病死于高州。平生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人物

  • 韦嗣立:唐朝时期宰相,深得武则天信任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韦嗣立(654~719年),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唐朝时期宰相,纳言韦思谦之子,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举进士及第,出任双流县令,政有殊绩,迁莱芜县令。得到武则天赏识,入为中书舍人,历任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受到

  • 李迥秀:唐朝时期宰相,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李迥秀(?—?),字茂之,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李大亮族孙。初为相州参军,后累官凤阁舍人。长安中,同平章事。中宗朝,当过宰相,终兵部尚书。卒赠侍中。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初考中进士科,又考中英才杰出科。调任相州参军事。后来改任考功员外郎。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