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留侯张良以为汉高祖开基立国,悉用萧何、曹参一班故旧,而郭伋亦讥讽光武中兴,南阳之地多显贵功臣。其实,自古帝王龙兴,其家乡亲旧皆攀龙附凤,是以曹操得志,而沛国谯县曹氏、夏侯氏贵重一时;朱元璋发迹,而濠州功臣,不可胜数。
浙江名将由于历史原因,多出自汉末三国、南朝陈国,而民国时期,由于蒋介石崛起,浙江众多名将,际会风云,建立功业,显名一时。其中著名者有陈诚、胡宗南、汤恩伯、蒋鼎文、俞济时、周至柔、宣铁吾、邱清泉八人。是非功过,自有历史定论。走马观花,览其平生事迹。
1.陈诚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毕业,历任黄埔军校教官,参加东征、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第11师师长、第18军军长,第1路、第3路军总指挥。参加“围剿”中央苏区,为蒋介石嫡系心腹干将。
抗日战争爆发,陈诚先后参加淞沪、武汉会战,历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武汉卫戍总司令、第9、第6、第1战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军委会军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陈诚出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接替熊式出任东北行辕主任,举众失律,请辞参谋总长本兼各职。后出任台湾省主席、台湾警备总司令,锐意经营台湾,迁东南军政长官。官至台湾“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
1965年,陈诚因肝癌在台北去世,享年六十八。蒋介石为其举行隆重葬礼,亲至灵前献花圈,并令何应钦等元老、“五大院院长”诸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按国民党最高级别发丧,安葬于台北。
陈诚因为同乡之谊,黄埔系出身,对蒋氏忠心耿耿,唯命是从,深得蒋介石赏识、重用。号称蒋介石麾下“八大金刚”、“五虎上将”。在黄埔系军人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隐然为国民党二号人物。一生戎马几十年,厥功为重,为国民党诸将之庸中佼佼者。
2.蒋鼎文
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人,浙江陆军讲武堂毕业,任黄埔军事教官。参加东征、北伐,历任第9师师长。参加蒋桂战争,迁第2军军长。
中原大战。蒋率部驱驰,行动迅捷,飘忽不测,博得“飞将军”之号,名震一时。参加第三、第五次围剿及镇压“福建事变”。历任第2路军总指挥、驻闽绥靖主任。授陆军二级上将,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
“西安事变”,为蒋介石之安全,蒋鼎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奔走于西安、南京之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蒋鼎文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爆发,蒋鼎文出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第10战区司令长官、第1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
豫桂湘战役,失地千里,损兵二十余万,全国震动。蒋鼎文回重庆,自认为“治军从政40年来最大挫折”,引咎辞职。
后来,蒋鼎文弃官从商,旅居美国,游历欧州10国。
1949年,蒋鼎文一度被重新启用,任国防部东南区点验整编委员会上将主任委员,福州失守,逃亡台湾,以陆军二级上将退役。
1974年,病卒于台北,追晋陆军一级上将。
蒋鼎文号称蒋介石手下“八大金刚”、“五虎上将”,在中原大战、“西安事变,可圈可点,立功显名。可借中原之败,威名不终,令人叹息。
3.胡宗南
胡宗南字寿山,原名胡琴斋,贯籍浙江宁波,迁居安吉,黄埔军校1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围剿”红军,历任第22师、第1军军长,为蒋介石麾下“十三太保”之首。
抗日战争爆发,胡宗南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升任第17军团军团长。参加开封会战,率部支援武汉会战,据守信阳。至信阳失陷,撤军回西安。升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系学生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率部驻守潼关,与日军隔河对峙八年,前后大小二十余战,挫败日军抢渡黄河之企图,曰军难越雷池一步,使日军由潼关占据关中,进而入川攻击重庆之战略意图破灭。
胡宗南历任第8、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第1战区司令长官。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黄埔系学生第唯一一个战区司令长官。下辖5个集团军、25个军,拥兵50余万,号称西北王。
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历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西北副军政长官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进犯延安,夺取延安空城。三年交战,至西安失守,率部逃窜汉中,任川陕甘边区绥靖主任、代西南军政长官。
后来损兵折将,日暮途穷,飞逃台湾。出任“江浙反共救国游击总指挥”、澎湖防守司令常司令官,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59年退役,结束长达35年之军旅生涯。
1962年,胡宗南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六十七,追晋陆军一级上将。以何应钦、顾祝同为冶丧委员会正、副主任,蒋介石亲自参加祭奠,安葬于台北阳明山。
胡宗南戎马一生,被誉为“天子门生”第一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住窑洞、守潼关,使日军难越黄河一步。然而盛极而衰,在解放战争时期西北、西南战场,损兵折将,每况愈下,终于埋骨海岛。
4.汤恩伯
汤恩伯字克勤,浙江武义人。闽浙讲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历任第2师、第89师师长兼第4师师长。率部镇压“福建事变”,攻入福州。参加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所部陈大庆旅率先突入中央苏区首都瑞金,以功迁第13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先后参加南口、漳河、洪口战役,任第20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与武汉会战,以功升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随即参加武汉会战。前后参加随枣、枣宜、豫南会战,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四省边区总司令,拥兵四十万,所在不得人心,有“水旱蝗汤”之说。
豫湘桂溃败,汤恩伯调任黔桂边区总司令,迁陆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参加湘西会战,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发动华南大反攻。日本无条件投降,汤恩伯抵上海,为京沪受降主官。
解放战争时期,汤恩伯兼第一兵团司令官,孟良崮74师全军覆没,汤恩伯被撤职查办。后出任陆军代总司令、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所部主力在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被歼。任国防部厦门指挥所主任,参与指挥金门战役。后自金门去台湾,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54年赴日本医治胃病,在日本医院去世(一说被日本医生谋杀),终年五十五。追赠陆军二级上将,何应钦、陈良、胡宗南、蒋经国为其送葬,安葬于五指山公墓。
汤恩伯一生军旅生涯,驱驰于抗日战场,转战千里,功勋有目共睹。可惜拥兵河南,军纪败坏,为时论所非。
5.俞济时
俞济时字良桢,浙江奉化人,黄埔一期毕业。因谨慎守职,为蔣介石亲重。历任警卫团长、旅长,中央宪兵代司令、警卫军第2师师长、88师师长。率部参加“一二八”抗战,中弹负伤。伤愈后任浙江省保安处处长、赣浙皖剿匪指挥官、参加“追剿”刘西畴、方志敏所部红军。
抗日战争爆发,俞济时出任74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升任第36军团军团长兼74军军长。在万家岭一战歼敌一个旅团。率部驻长沙,兼任长湘警备司令。后调新5军军长,未能如愿赴任,转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军委会委员长侍卫室侍卫长。侍从室第一处代主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未赴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务局局长,列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出任总统府军务局中将局长、国民党总裁办公厅主任。到台湾后出任“总统”办公室第二局局长。1990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七。
俞济时为蒋介石心腹亲信,出统军旅,入掌禁卫,职掌机枢,举足轻重,可谓官成名立,福寿齐全。
6.周至柔
周至柔原名周百福,字至柔,以字行世。浙江临海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历任第14师师长、第18军副军长,成为陈诚心腹。参加第三、四次“围剿”中央苏区。离职出国考察空军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周至柔出任航空委员会主任、空军前敌司令部总指挥,指挥空军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功不可没。
解放战争时期,周至柔任空军总司令,逃往台湾,历任台湾省主席、总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等职,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是国民党第7届中央委员、第8、9、10届中央常委。1986年去世于台北,享年八十八。
周至柔为中国空军之先驱,一生军旅生涯,位终上将,福寿双全。
7.宣铁吾
宣铁吾字惕我,浙江诸暨人,黄埔一期毕业。累迁南京国民政府警卫团困长,中央警卫军第2师参谋长、第5军第88师参谋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迁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国民政府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历任陆军预备第10师师长、第91军军长、军委会侍从室侍卫长。官至上海警累局局长、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陆军中将军衔。
全国解放,宣铁吾移居香港,后应陈诚、蒋经国之邀去台湾。1964年去世,享年六十九。
宣铁吾在国军众多名将之中默默无闻,却为蒋经国平生知己至交,一生事迹迹,波澜不惊。
8·邱清泉
邱清泉字雨庵,浙江永嘉人。黄埔二期毕业,参加东征、北伐、中原大战,累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少将处长,赵德国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回国。
抗日战争爆发,任教导总队参谋长,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转任第200师副师长、新编第22师师长,参加桂南战役,血战昆仑关,此战歼敌五千余人。历任第五军副军长、侍从室参议,参加滇西缅北战役。累迁第5军军长,授陆军中将军衔,升任第2兵团司令官。
1949车年,淮海战役,邱清泉所部被困陈官庄,突围时阵亡,时年四十七。国民政府追赠其陆军二级上将。
邱清泉在抗日战场之南京保卫战、昆仑关战役、滇西缅北战役,浴血奋战,功绩可称。将军百战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