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一将功成万骨枯

长平之战: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25 更新时间:2023/12/6 12:13:44

前因:

在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的公元前266年,魏冉失去了他在秦国的相位,而范雎却得到了这一重要职务,并被封为应侯。

在长平,秦国和赵国曾经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之间。秦军和赵军在这片土地上对峙着,他们互相交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最终,勇敢而顽强的秦军获得了胜利,而庞大的45万赵军则不幸被彻底剿灭了。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由于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上党区)的争端问题引起的。

公元前262年,秦国征服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使得上党郡与韩国中心地带完全失去了联系。为了应对局势,韩王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然而,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向以苛暴著称的秦国投降。与上党郡的百姓们达成共识后,他们准备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图片来源影视一赵孝成王形象侵删

赵孝成王和大臣们就是否接收上党郡进行商议时意见分歧:一派认为这是冯亭在转嫁矛盾、陷害赵国,让赵国承受无辜之灾;而另一派则认为这是送到嘴边的美味肉,岂能白白放过。经过考虑后,赵王决定接收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陵君,并派遣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共同抵御来自秦国的进攻。

秦王得知上党被赵国夺取后勃然大怒,立即派遣大将王龁率军进攻长平。

长平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和河谷交错。廉颇在到达长平后,根据地形布置了多道防线。当王龁率领秦军抵达长平一带时,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赵军的防线逐渐被秦军攻破,而秦军也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赵军最终坚守在最后一道防线上,采取守势不主动出击,使得秦军始终无法攻克。

双方对峙已经持续了三年,时间如梭般流逝。

廉颇曾在之前的防守中遭遇失利,而现在采取僵化的守势战术更是让年轻气盛的赵王深感不满。同时,赵国面临着军粮供应短缺的问题,请求向齐国等其他国家借粮食却遭到了拒绝。赵王深知再这样下去将无法持久。

秦国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消耗。为了尽快取得胜利,秦国国相范雎施展出了一计反间之策。秦国投入大量金钱,在赵国境内收买人手散布谣言,声称秦军并不畏惧廉颇,而是担心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的能力。

图片来源影视一赵括形象侵删

听信了这些谣言后,赵王毅然决定置若罔闻他的大臣和赵括母亲的反对意见,并派遣赵括接替廉颇成为抗击秦军的统帅。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战经验。早在赵奢还活着的时候,他就曾断言赵括若有朝一日被委以重任,必将带来大祸。

然而,赵括却自视甚高,认为与王龁根本不是对手。如果面对的是白起这样的强敌,或许他还能与之一搏。

秦国见识到了反间计的威力,立即悄悄将前线秦军的主帅换成了白起。

赵括率领着20万赵军匆忙赶往长平,在廉颇之后接任了指挥官职务。然而他并不知道秦军已经换成了白起作为主帅。于是改变了之前坚守策略,并下令全面进攻秦军。

白起采用了诱敌计策,假装战败以引诱赵军追击。果然如愿以偿,赵括率军追至北部秦军的营地。然而秦军坚守在营垒内,使得赵军始终无法攻破防线。

白起命令一支由两万五千人组成的部队绕至赵军后方,同时派遣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作为诱饵,中间切断了赵军主力与南部赵军的联系。如此一来,赵军被分割为两支。

这时,赵括才意识到率领的赵军主力已经被秦军包围,而南部的粮草辎重也在那里。尽管他多次试图突围都没有成功,只好转而采取防守姿态,并等待着适当时机进行最后的突围行动。

南部赵军的无主帅,他们失去了与主力部队的联系后,陷入了不敢轻率行动的困境。当秦王得知赵军主力被包围后,亲自前往河内郡(今河南沁阳附近地区)征调15岁以上的青壮年投入到长平战场。这支新组建的队伍发挥出色,不仅有效阻止了援军的增援和粮食补给线的供给,还将南部赵军逼到绝境,成为秦军掌握在手中。

经过长达46天的断粮之后,赵军主力面临着马匹耗尽、士兵饥寒交迫之情势。士兵们在绝望中相互残杀以求求生存所需食物。赵括身处绝望之中再次组织突围,但遭到秦军弓箭和弩炮的无情射击致命身亡。随着突围计划失败,赵军只好选择投降。

白起下令将剩余的赵军全部斩首,并只放回年幼的240多名士兵回到赵国去。

长平之战在秦军获胜后结束,赵军全军覆没,士兵伤亡达到惊人的45万人,而秦军也经受了巨大的损失,共投入了60多万士兵,损失逾30万。

赵国的失败不仅与赵括的错误指挥有关,还与外交失利和国力薄弱密切相关。

在长平对峙期间,赵国的高级官员们曾商讨如何与秦国进行和谈。一部分人认为应派遣地位崇高的使臣前往秦国直接求和;而另一部分则主张派遣使者携带重礼去拜访楚国和魏国,以达到联合他们一起抗衡秦国、迫使其会谈的目的。最终,赵王采纳了第一个策略。

秦国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者,并故意传达出即将与赵国进行和谈的消息。楚、魏两国得知此事后误以为秦、赵已经开始协商,于是没有出兵援助赵国。这使得赵国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境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整体实力来看,在当时秦国已经消灭了义渠戎,占据了巴、蜀和楚国西部广阔的领土,国力强大。而赵国在鼎盛时期的实力也不及秦国,并且到了赵孝成王执政时已经衰落,无法与秦国相比。战争考验的是综合国力,如果按照廉颇那种耗时、耗粮的打法进行作战,赵国很可能仍然会失败。

后果:

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这是一场激烈的冲突。当时,秦国的军队对赵国的都城邯郸(现今位于河北省)进行了攻击。赵国紧急联合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共同抵抗秦军的入侵。经过激烈而艰苦的战斗,联军最终成功地打败了秦军,保卫了邯郸。

结论:

经历了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实力已经衰弱到无法与秦国竞争的地步。从此以后,秦国成为了无敌的存在,其他国家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标签: 长平之战

更多文章

  • 阏与之战:勇者逢险,征程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阏与之战

    前因: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场重要的战争,对于整个国家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鄢郢之战:该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当时,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率领军队进攻楚国,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们攻破了楚国的别都鄢(现今湖北宜城东南)以及都城郢(现今湖北江陵西北)。华阳之战:在公元前273年(秦

  • 四保临江:肖劲光大将指挥的经典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保临江,肖劲光

    1946年冬至1947年春,长白山下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成为国共两党争夺较量的焦点,它就是临江。七道江会议1946年11月,东北局新任命的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和政治委员陈云,风尘仆仆地到了临江。东北局根据敌“先南后北”的战略部署,决定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rd

  • 三国之中,曹魏十大猛将,文聘、臧霸榜上无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猛将,文聘,臧霸

    汉末三国,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鞭笞中原,麾下猛将如云。如八虎骑、五子良将,文聘、臧霸、李典等等。以下根据《三国演义》,选出曹营十大猛将,王双、徐质、文鸯、王基皆出自三国后期,故此不在话下。1.许褚许褚是安徽亳州人,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使一口大刀,号为虎痴。濮阳城外,出马大战吕布,交锋二十回

  • 盘点古代各省天选之“福将”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福将

    所谓福将,就是功成名就,生有爵,死有谥,善始令终,福寿齐全之名将,亦所谓天选之人。以下各省第一福将,览其功业福寿,皆无愧天选之谓、福将之名。1.陕西第一福将:郭子仪(唐朝)郭子仪郭子仪是陕西渭南人,自朔方起兵勤王,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退回纥,击吐蕃,四朝靖乱,功高一世。官至太尉兼中书令,封汾阳郡

  • 中国古代各省四大名将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名将

    历朝历代名将,不可胜数,在古代,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八省。以下录入各省四大名将,览其功业,可谓实至名归。1.陕西李靖(唐朝):南平荆扬,北清沙漠,一代楷模。白起(秦国):南破郢都,北摧长平,声威天下。郭子仪(唐朝):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退回纥,击吐蕃。郭子仪韦

  • 大汉朝四大名将(陈汤、耿恭、窦宪、段熲),立功塞外,为何后世莫称其名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汤,耿恭,窦宪,段熲,名将

    自古谈论名将开疆拓土,首推卫、霍。谈论摧锋斩将,万人之敌,必提关、张。大汉前后四百年,其中有四大名将,陈汤斩郅支之首,耿恭守疏勒孤城,窦宪燕然勒功,段熲百战灭羌。此四大名将才超关、张,功同卫、霍,然而在历史上波澜不惊,寂然无名。陈汤“卒用困穷”,耿恭“终添牢户&r

  • 三国之中,平蜀十将之结局,令人唏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平蜀,名将

    《容斋随笔》有“取蜀将帅不利”之言,纵观历朝历代,如岑彭、来歙、朱龄石、尉迟迥、李继岌、郭崇韬、康延孝、傅友德、廖永忠、豪格、张广泗等,皆立功于川蜀,然而,似乎为某种神秘力量左右,又仿佛历史魔咒一般,俱不克全终。单说三国,刘备取蜀,军师庞统中箭阵亡,而曹魏伐蜀,主将、监军、及

  • 三国之中,生不逢时的8位猛将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猛将,猛将

    三国之中,徐荣、胡轸、鞠义、颜良、文丑、高顺、张任七位名将,可谓明珠暗投,咸以凶终。而以下8位猛将,皆武艺壮猛,或误入岐途,或投身失所,或出自蛮夷,空有一身本领,生不逢时,死有余辜。1.武安国武安国是北海太守孔融部将,使长柄铁锤,重五十斤。虎牢关之战,吕布骑赤免马、持方天戟,前后数回合,击杀河内名将

  • 三国之中,曹魏一朝58位良臣名将之谥号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谥号,良臣名将,名将

    谥号为古代对王侯将相等历史重要人物去世之后,按其平生事迹概括性评定,或褒或贬,评价一个人是非功过,给予盖棺定论。三国之中,曹魏一朝,共有58人生有爵、死有谥,明细如下。1.谥号忠之功臣“忠”释义为危身奉上。忠?有夏侯惇、曹仁二人,皆为曹操亲旧,左右勋业。夏侯惇为曹魏首任大将军

  • 杀降名将:杀降不祥,阴害贻祸,且看10位历史人物之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杀降,杀降名将,名将

    兵危战凶,自古皆然。“祸莫大于杀已降”,此言并非危言耸听,且看历史上杀降之人,阴害贻祸,报应之势,各所类至,是以结局凄惨。以下盘点上自战国,下至清朝十位历史人物,以为佐证。1.白起白起是陕西眉县人,一生为将三十余年,料敌合变,出奇无穷,攻城七十余座,威震天下。长平之战,赵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