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在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的公元前266年,魏冉失去了他在秦国的相位,而范雎却得到了这一重要职务,并被封为应侯。
在长平,秦国和赵国曾经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之间。秦军和赵军在这片土地上对峙着,他们互相交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最终,勇敢而顽强的秦军获得了胜利,而庞大的45万赵军则不幸被彻底剿灭了。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由于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上党区)的争端问题引起的。
公元前262年,秦国征服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使得上党郡与韩国中心地带完全失去了联系。为了应对局势,韩王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然而,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向以苛暴著称的秦国投降。与上党郡的百姓们达成共识后,他们准备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图片来源影视一赵孝成王形象侵删
赵孝成王和大臣们就是否接收上党郡进行商议时意见分歧:一派认为这是冯亭在转嫁矛盾、陷害赵国,让赵国承受无辜之灾;而另一派则认为这是送到嘴边的美味肉,岂能白白放过。经过考虑后,赵王决定接收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陵君,并派遣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共同抵御来自秦国的进攻。
秦王得知上党被赵国夺取后勃然大怒,立即派遣大将王龁率军进攻长平。
长平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平原和河谷交错。廉颇在到达长平后,根据地形布置了多道防线。当王龁率领秦军抵达长平一带时,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赵军的防线逐渐被秦军攻破,而秦军也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赵军最终坚守在最后一道防线上,采取守势不主动出击,使得秦军始终无法攻克。
双方对峙已经持续了三年,时间如梭般流逝。
廉颇曾在之前的防守中遭遇失利,而现在采取僵化的守势战术更是让年轻气盛的赵王深感不满。同时,赵国面临着军粮供应短缺的问题,请求向齐国等其他国家借粮食却遭到了拒绝。赵王深知再这样下去将无法持久。
秦国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消耗。为了尽快取得胜利,秦国国相范雎施展出了一计反间之策。秦国投入大量金钱,在赵国境内收买人手散布谣言,声称秦军并不畏惧廉颇,而是担心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的能力。
图片来源影视一赵括形象侵删
听信了这些谣言后,赵王毅然决定置若罔闻他的大臣和赵括母亲的反对意见,并派遣赵括接替廉颇成为抗击秦军的统帅。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战经验。早在赵奢还活着的时候,他就曾断言赵括若有朝一日被委以重任,必将带来大祸。
然而,赵括却自视甚高,认为与王龁根本不是对手。如果面对的是白起这样的强敌,或许他还能与之一搏。
秦国见识到了反间计的威力,立即悄悄将前线秦军的主帅换成了白起。
赵括率领着20万赵军匆忙赶往长平,在廉颇之后接任了指挥官职务。然而他并不知道秦军已经换成了白起作为主帅。于是改变了之前坚守策略,并下令全面进攻秦军。
白起采用了诱敌计策,假装战败以引诱赵军追击。果然如愿以偿,赵括率军追至北部秦军的营地。然而秦军坚守在营垒内,使得赵军始终无法攻破防线。
白起命令一支由两万五千人组成的部队绕至赵军后方,同时派遣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作为诱饵,中间切断了赵军主力与南部赵军的联系。如此一来,赵军被分割为两支。
这时,赵括才意识到率领的赵军主力已经被秦军包围,而南部的粮草辎重也在那里。尽管他多次试图突围都没有成功,只好转而采取防守姿态,并等待着适当时机进行最后的突围行动。
南部赵军的无主帅,他们失去了与主力部队的联系后,陷入了不敢轻率行动的困境。当秦王得知赵军主力被包围后,亲自前往河内郡(今河南沁阳附近地区)征调15岁以上的青壮年投入到长平战场。这支新组建的队伍发挥出色,不仅有效阻止了援军的增援和粮食补给线的供给,还将南部赵军逼到绝境,成为秦军掌握在手中。
经过长达46天的断粮之后,赵军主力面临着马匹耗尽、士兵饥寒交迫之情势。士兵们在绝望中相互残杀以求求生存所需食物。赵括身处绝望之中再次组织突围,但遭到秦军弓箭和弩炮的无情射击致命身亡。随着突围计划失败,赵军只好选择投降。
白起下令将剩余的赵军全部斩首,并只放回年幼的240多名士兵回到赵国去。
长平之战在秦军获胜后结束,赵军全军覆没,士兵伤亡达到惊人的45万人,而秦军也经受了巨大的损失,共投入了60多万士兵,损失逾30万。
赵国的失败不仅与赵括的错误指挥有关,还与外交失利和国力薄弱密切相关。
在长平对峙期间,赵国的高级官员们曾商讨如何与秦国进行和谈。一部分人认为应派遣地位崇高的使臣前往秦国直接求和;而另一部分则主张派遣使者携带重礼去拜访楚国和魏国,以达到联合他们一起抗衡秦国、迫使其会谈的目的。最终,赵王采纳了第一个策略。
秦国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者,并故意传达出即将与赵国进行和谈的消息。楚、魏两国得知此事后误以为秦、赵已经开始协商,于是没有出兵援助赵国。这使得赵国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境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整体实力来看,在当时秦国已经消灭了义渠戎,占据了巴、蜀和楚国西部广阔的领土,国力强大。而赵国在鼎盛时期的实力也不及秦国,并且到了赵孝成王执政时已经衰落,无法与秦国相比。战争考验的是综合国力,如果按照廉颇那种耗时、耗粮的打法进行作战,赵国很可能仍然会失败。
后果:
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这是一场激烈的冲突。当时,秦国的军队对赵国的都城邯郸(现今位于河北省)进行了攻击。赵国紧急联合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共同抵抗秦军的入侵。经过激烈而艰苦的战斗,联军最终成功地打败了秦军,保卫了邯郸。
结论:
经历了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实力已经衰弱到无法与秦国竞争的地步。从此以后,秦国成为了无敌的存在,其他国家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