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阏与之战:勇者逢险,征程胜利

阏与之战:勇者逢险,征程胜利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887 更新时间:2023/12/21 11:43:02

前因: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场重要的战争,对于整个国家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鄢郢之战:该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当时,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率领军队进攻楚国,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们攻破了楚国的别都鄢(现今湖北宜城东南)以及都城郢(现今湖北江陵西北)。

华阳之战:在公元前273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爆发。白起和魏冉这两位优秀的将领率领秦军,在华阳(现今河南新郑北)地区击败了魏赵联军。而魏赵联军则损失惨重,达到15万人。由于这次胜利,秦国乘胜追击并占领了大片属于魏国的土地。

公元前270年,秦军围困了赵国的重镇阏(yān),位于今天的山西和顺。赵国将领赵奢率领军队前往支援阏与,并在附近与秦军展开激战,结果打败了对方。

九年前的鄢郢之战中,秦国曾大胜楚国,使得楚国从此偏安一隅,无法再构成对秦国的威胁。因此,秦国开始集中兵力对付北方的赵、魏、韩三个国家。

在那一年,赵国向秦国提出用焦(今天河南陕县老城东北侧)、黎(今天河南浚县)和牛狐(具体位置不详)来交换被秦占领的蔺(今天山西吕梁市离石区西)、离石(今天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和祁(今天山西祁县)。

秦国同意了这个提议,并交出了蔺、离石和祁。然而,赵国并没有履行承诺将焦、黎和牛狐归还给秦国。以此为借口,秦国派遣了中更胡阳(秦立爵二十级,中更为第十)率军进攻赵国的阏与。

阏与是连接赵国旧都晋阳(今天山西太原)和新都邯郸(今天河北邯郸)之间的重要交通要塞。太行山分隔了晋阳和邯郸,必须通过阏与才能穿越太行山。如果秦军占领了阏与,就相当于把赵国一分为二,这样做会使得两个地区面临被各个击破的风险。

赵惠文王急忙召集谋士商讨对策,首先找到了大将廉颇。廉颇认为路途遥远且山路狭窄,救援非常困难。接着,赵王召见了大将乐乘,乐乘的观点和廉颇相同。最后,赵王又找来了赵奢,请他发表意见。赵奢指出虽然道路遥远且山路狭窄是事实,但这就像两只老鼠在一个洞里搏斗,胜利属于勇者。

听到赵奢的建议后,赵王感到非常高兴,并立即派遣赵奢率领军队去解围阏与。

秦军早有防备,同时围困阏与的时候,他们派出一支军队占领了武安地区(即今天的河北武安县西南),形成了夹击之势。

赵奢得到秦军部署的情报后,下令在离开邯郸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命令士兵加固营垒、修筑屏障,装作不打算进取的模样。他还下令说,任何劝谏出兵救援武安的人都要被杀掉。果然有人建议出兵救援武安,赵奢立即将此人处决。

这样的驻扎持续了整整28天。秦军派去的间谍混入了赵军中,在享用了赵奢供应的美酒佳肴后被放回去。间谍返回并汇报情况后,秦国将领认为赵奢并没有意图救援阏与,于是放松了警惕。

在送走秦国间谍之后,赵奢突然下令全军迅速向西进发。只用了两天一夜就到达离阏与50里远的地方。

占据武安的秦军得知赵军即将抵达阏与,才意识到事情不妙,立刻向那里赶去。这时,赵军中的一位名叫许历的士兵给赵奢出了一个主意,建议赵军应该在秦军之前夺取北山,并从高处俯视敌军,以便击败他们。

赵奢采纳了许历的建议,派遣一万多人占据北山。秦军果然前来争夺北山,但他们都挤在山下。赵军从高处俯击秦军,犹如断竹般顺势攻破了对方防线。由于大败而溃逃的秦军解除了对阏与的围困。

这次战役见证了赵奢的英勇和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得益于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赵惠文王封他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齐名高坐。

赵奢最初只是一个负责征收田赋的小官,他之所以能够受到赵王的垂青,与平原君赵胜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基层工作期间,赵奢执法公正、严明。一次,平原君赵胜的家臣拒绝缴纳租金,赵奢依律处置了主事者九人。然而这激怒了身份显赫的平原君,他下令要杀死赵奢。

面对平原君的威胁,赵奢向他阐述道理:您作为赵国公子地位尊贵,在纵容家臣不遵守纪律和法规时,法律权威将受到削弱。当法律失去效力时,国家也会随之衰弱;而国家衰弱,则会引来外敌入侵。那时候您所拥有的财富将岌岌可危。然而,如果您的家臣能够恪守纪律和法规,社会将更加公平,国家也因此而强大。到那时候,作为赵国公子的您必定备受仰慕。

平原君听了这番道理,深感赵奢是个人才,于是力荐他给了赵王。

赵王决定任命赵奢为全国税务总管,负责整顿和管理国家的赋税事务。在赵奢执掌期间,由于他公正合理的施政,百姓生活富足,并且国库也得到了充实。随后,赵王认识到了赵奢的能力,将其提拔为将军。结果证明,赵奢不辜负众人期望,在治军方面表现得游刃有余,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功。

正是基于这样的卓越表现和过去业绩,赵惠文王对于赵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再次提拔利用他,而赵奢也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交付给他的任务。

后果

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发动了一场对赵国的进攻。双方军队在今天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部的长平地区对峙并交战,最终秦军获得胜利,造成了赵军惨重的伤亡,约有45万士兵丧生于此。

结论:

在阏与之战中,秦军的雄心壮志受到了严重的挫折。随后,赵国将领廉颇再次击败了秦军,成功遏制了秦国向东扩张的势头。这一系列事件彰显出赵国的强大实力和对秦国野心的坚决反击。

标签: 阏与之战

更多文章

  • 四保临江:肖劲光大将指挥的经典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四保临江,肖劲光

    1946年冬至1947年春,长白山下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成为国共两党争夺较量的焦点,它就是临江。七道江会议1946年11月,东北局新任命的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和政治委员陈云,风尘仆仆地到了临江。东北局根据敌“先南后北”的战略部署,决定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rd

  • 三国之中,曹魏十大猛将,文聘、臧霸榜上无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猛将,文聘,臧霸

    汉末三国,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鞭笞中原,麾下猛将如云。如八虎骑、五子良将,文聘、臧霸、李典等等。以下根据《三国演义》,选出曹营十大猛将,王双、徐质、文鸯、王基皆出自三国后期,故此不在话下。1.许褚许褚是安徽亳州人,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使一口大刀,号为虎痴。濮阳城外,出马大战吕布,交锋二十回

  • 盘点古代各省天选之“福将”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福将

    所谓福将,就是功成名就,生有爵,死有谥,善始令终,福寿齐全之名将,亦所谓天选之人。以下各省第一福将,览其功业福寿,皆无愧天选之谓、福将之名。1.陕西第一福将:郭子仪(唐朝)郭子仪郭子仪是陕西渭南人,自朔方起兵勤王,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退回纥,击吐蕃,四朝靖乱,功高一世。官至太尉兼中书令,封汾阳郡

  • 中国古代各省四大名将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名将

    历朝历代名将,不可胜数,在古代,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八省。以下录入各省四大名将,览其功业,可谓实至名归。1.陕西李靖(唐朝):南平荆扬,北清沙漠,一代楷模。白起(秦国):南破郢都,北摧长平,声威天下。郭子仪(唐朝):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退回纥,击吐蕃。郭子仪韦

  • 大汉朝四大名将(陈汤、耿恭、窦宪、段熲),立功塞外,为何后世莫称其名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汤,耿恭,窦宪,段熲,名将

    自古谈论名将开疆拓土,首推卫、霍。谈论摧锋斩将,万人之敌,必提关、张。大汉前后四百年,其中有四大名将,陈汤斩郅支之首,耿恭守疏勒孤城,窦宪燕然勒功,段熲百战灭羌。此四大名将才超关、张,功同卫、霍,然而在历史上波澜不惊,寂然无名。陈汤“卒用困穷”,耿恭“终添牢户&r

  • 三国之中,平蜀十将之结局,令人唏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平蜀,名将

    《容斋随笔》有“取蜀将帅不利”之言,纵观历朝历代,如岑彭、来歙、朱龄石、尉迟迥、李继岌、郭崇韬、康延孝、傅友德、廖永忠、豪格、张广泗等,皆立功于川蜀,然而,似乎为某种神秘力量左右,又仿佛历史魔咒一般,俱不克全终。单说三国,刘备取蜀,军师庞统中箭阵亡,而曹魏伐蜀,主将、监军、及

  • 三国之中,生不逢时的8位猛将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猛将,猛将

    三国之中,徐荣、胡轸、鞠义、颜良、文丑、高顺、张任七位名将,可谓明珠暗投,咸以凶终。而以下8位猛将,皆武艺壮猛,或误入岐途,或投身失所,或出自蛮夷,空有一身本领,生不逢时,死有余辜。1.武安国武安国是北海太守孔融部将,使长柄铁锤,重五十斤。虎牢关之战,吕布骑赤免马、持方天戟,前后数回合,击杀河内名将

  • 三国之中,曹魏一朝58位良臣名将之谥号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谥号,良臣名将,名将

    谥号为古代对王侯将相等历史重要人物去世之后,按其平生事迹概括性评定,或褒或贬,评价一个人是非功过,给予盖棺定论。三国之中,曹魏一朝,共有58人生有爵、死有谥,明细如下。1.谥号忠之功臣“忠”释义为危身奉上。忠?有夏侯惇、曹仁二人,皆为曹操亲旧,左右勋业。夏侯惇为曹魏首任大将军

  • 杀降名将:杀降不祥,阴害贻祸,且看10位历史人物之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杀降,杀降名将,名将

    兵危战凶,自古皆然。“祸莫大于杀已降”,此言并非危言耸听,且看历史上杀降之人,阴害贻祸,报应之势,各所类至,是以结局凄惨。以下盘点上自战国,下至清朝十位历史人物,以为佐证。1.白起白起是陕西眉县人,一生为将三十余年,料敌合变,出奇无穷,攻城七十余座,威震天下。长平之战,赵国主

  • 豫湘桂的大溃败间接引发了朝鲜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豫湘桂,朝鲜战争

    由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不得不需要从海外进行补给,而二战后期,随着防御岛链的一个个丢失,海上补给线被美军切断,不得不考虑陆上交通线欧洲战场德国战线的不断收缩以及太平洋战场日本的溃败,使国内形成了共识:小日子是秋后的蚂蚱,快玩完了。在此共识上,国军上下弥漫着避战的情绪:抗战胜利后可得好好享受成果,夺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