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志愿军63军在朝鲜半岛铁原地区进行第五次战役。可就在此时,美军竟发现了我志愿军的单兵补给,最多只能坚持7天的秘密。美军指挥官李奇威立刻改变打法,致使我志愿军陷入被动局面。
原本,我志愿军针对美军不善近战的弱点,采取了化整为零的作战方针,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当时,63军188师563团在高台山以南一带建立工事、构筑防御阵线。563团团长马兆民将1300多人分散成由几十人、甚至只有十几人组成的小分队,坚守在各个关键高地和隘口。
装备精良的美骑一师在与这些小分队的正面近战中屡屡受挫。面对只有200多米的山头阵地,美军竟连攻三天都未能拿下,这让美军指挥官李奇威恼怒不已。
然而,对战情形在美军得知我军补给供应时间后,骤然发生了改变。美军向北大举推进,企图从后方包抄,再借助猛烈火力消灭我军。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艰难的一仗。美军向战场投放了坦克十余辆、战斗机四架,汽油弹千余发,轮番七次猛攻阵地。
重型火炮所到之处山峦震荡,焦土翻飞,我志愿军防御工事全部被毁。563团在极度缺乏武器弹药的情况下毫不退缩,一线战士全部拼了刺刀,浴血奋战,守住了阵地。
6月5日,563团团长马兆民收到情报,美军已经占领8连后方高地。这就意味着8连必须立即撤离阵地,否则很可能被美军包围全歼。
与此同时,马兆民还发现8连的东侧是1连2排。如果8连撤走,1连2排必定陷入美军包围。可是如果让1连2排先撤,8连东后侧会失去火力掩护,撤离计划将难以执行。
面对二选一的生死抉择,马兆民心如刀割,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多想亲自组织一个机动小组,前往一线救人。可是,563团此时已经伤亡惨重,根本无力实施救援。最终,马兆民下达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命令:“一连二排不惜一切代价,掩护八连撤离阵地。”
6月6日傍晚,八连最后一批战士成功杀出了重围。可东侧高地上火光冲天,负责掩护8连撤离的一连二排战士深陷敌军包围之中。马兆民心头犹如被剜下了一块血肉:“如果枪声没了,我就永远失去了一连二排。”
当时,一连二排的12名战士接到任务时,都很清楚将要面对的是牺牲。可他们没有一人退缩,拼尽全力拖住敌人火力,为8连战友争取了更多转移时间。
在副排长李炳群冷静指挥下,他们等待敌军行至二十米处,才一齐举枪开火,奇迹般地连续打退了敌军两次进攻。敌军久攻不下,竟直接将坦克开到我阵地前,开炮摧毁了防御工事。
炮火声一直响到半夜,一连二排仅剩8名战士,手中弹药消耗殆尽,突围已是不可能的事。可这8位战士不愿束手就擒,一起退至悬崖边,高喊着:“胜利属于我们!祖国万岁!”最后,全部毅然跳下了悬崖。
幸运的是,其中三位战士被崖底树枝托住,得以生还。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之下,他们顽强地穿越了敌人的封锁,爬回了自己的部队,其余五人壮烈牺牲。
此战后,八位英雄留名史册,皆被授予了“志愿军八勇士”的光荣称号。他们分别是:李炳群、贺成玉、崔学才、张秋昌、孟庆修、翟国灵、侯天佑、罗俊成。
英雄之名当被后人永远铭记。正是因为这些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他们无私付出,无畏牺牲,才有了今日的无恙山河,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