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抗美援朝中,苏联出售给志愿军大量的武器装备,中国花了14年才还清贷款,这个负担却成了解放军立军基石!

抗美援朝中,苏联出售给志愿军大量的武器装备,中国花了14年才还清贷款,这个负担却成了解放军立军基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808 更新时间:2024/1/6 4:10:14

抗美援朝战役能够取得胜利,一是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无畏险阻,二是苏联当时出售给我们大量的武器装备,光是这份军事贷款就让中国人民花了十四年时间才还清,本以为是个负担,没承想这个负担最后竟然成为了解放军立军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从最初之时我们就接受了苏联的援助,虽然说是援助,可是在双方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还是能够感受到苏联人民还是把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早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就援助了大批武器,不过这些武器并非是苏联生产的,他们转送过来的武器大都是从日本关东军身上缴获的,不仅如此,就连提供的汽油等物资,苏联也要“以货换货”,用东北的粮食来换取。

援助之手很可贵,但是谈不上慷慨大方。

新中国成立前夕,苏共代表米高扬就曾到西柏坡访问,当时主席提出希望苏联能够提供三亿美元的贷款,这笔钱一是用来解决军队所需的武器,二来也是为解放台湾购买海军装备。

到了1950年,我国全军五百多万军队可用汽车只有不到两万辆,本来就处于一个一穷二白急需发展的阶段,没想到朝鲜内战在此时爆发,而美国恰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干涉朝鲜内战,并且控制了台湾海峡阻止我国统一大业。

用毛主席的说法就是“这相当于在朝鲜,台湾,越南形成了对中国的三把刀”,可是出兵吧,对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无论从人数还是武器质量上我们一点优势都没有。

可是不打吧,历史上唇亡齿寒的教训又不是一次两次。

趁着中国还在纠结之时,朝鲜战场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已经越过三八线北进。

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候,经过领导人们的商议决定,先去苏联老大哥那边摸摸底,毕竟朝鲜问题不光是中国的利益受损,苏联一方也不想看到美国插手朝鲜战场,如果我们决定出兵,那苏联一方的武器援助就是打赢战争的关键之一。

1950年十月,周恩来等人前往苏联找到了斯大林。在商谈上,周总理表示中国出兵的困难,希望苏联在中方出兵后能够在军事上给予支持,注意,这里我们寻求的是支持。

可是,谈了一天斯大林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可能在斯大林看来哪怕是给予志愿军武器装备,面对头号强国,中国的胜算还是很低,所以在这件事上斯大林并不看好我们。

局势瞬息万变,晚一天胜算就少一分,哪怕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毛主席还是决定参战,但是前提是苏联必须给志愿军提供大量的武器弹药,可是在苏联看来,免费提供是不可能的。

一毛不拔的苏联提出一个方法,那就是军火费用可以算作苏联对华的信用贷款,中国不需要抵押品,这无疑就是告诉中国,免费就别想了,可以先欠着。

尽管毛主席等人对这样的条件有所不满,可受制于人又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答应了苏联的条件。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光是为了还清苏联方的贷款就用去了十四年的时间。虽然那时需要勒紧裤子过生活,但是后续的结果反而出人意料,当我们还清了苏联的贷款后,突然就发现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基石已经建成了。

这是为呢?

抗美援朝期间我们和苏联制定的是“边打边建”的方针,苏联总共给我们提供了六十个步兵师的武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联除了提供了成品的武器,还附送了我们很多武器图纸和相关的生产技术。

除了苏联提供了六十个师的武器之外,我们自己又靠着这些图纸技术,仿制各种冲锋枪和重机枪装备了五十个师。直到朝鲜停战前,我军106个步兵师和16个炮兵师基本上全部完成了苏式装备的换代。

这代表着中国解放军的历史上第一次武器装备的标准化。

而且在战争期间,苏联还派出了大量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中国帮助我们援建兵工厂。志愿军第一年消耗的弹药量,我国只能提供百分之十的产量,经过苏联方面的援助后,朝鲜停战时,我国的兵工厂已经可以提供百分之四十的产量。

我们国家的国防工业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奠定了基础。

而且苏联对我们的援助中,最大价值的不是武器,而是技术。最开始,苏联只给了我们一些武器的图纸和技术,到了50年代后期,中国五六式步枪工厂已经成型,这意味着在轻武器方面我国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更加至关重要的是,在武器方面我国实现了自主生产,并且能够开始从仿制的路子走创新,苏联方还派出了一万多名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对我们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虽然朝鲜战争我们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可得到的回报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同苏联交易,那么我国的工业化基础还要再晚上几年,后面“两弹一星”事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由衷地为毛主席等人的远见感到敬佩,如果不是他们在大国之中周旋谈判,中国的发展还要再被限制很长一段时间,不过这也提醒了我们,要想打破技术垄断,打破技术封锁,一切还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