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赤壁之战时,最先提出火攻之计的不是周瑜,也不是诸葛亮,而是黄盖!

赤壁之战时,最先提出火攻之计的不是周瑜,也不是诸葛亮,而是黄盖!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849 更新时间:2023/12/17 9:25:34

黄盖确实给曹操写过诈降书,但是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是假的,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复北方之后剑指南方,率领几十万大军欲一统天下。

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大军,诸葛亮献策联孙抗曹,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与周瑜商定了知名的“火烧曹营”之计,经过“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一系列操作,最后通过火攻大败曹军。

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里,火烧曹营的计谋是诸葛亮提出的,黄盖只是打个配合,假装被周瑜痛打而投降曹军,以便将装满火油的船引到曹营里面去,引燃曹操大军的战船。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很多艺术加工的成分。实际上,根据真实史料,提出火烧曹营这一绝妙计策的,是时任东吴都尉的黄盖。

黄盖是个苦出身,在他还是襁褓婴儿时,父亲就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黄盖体谅母亲和家人的辛苦,很小就上山砍柴,做各种苦工,帮助补贴家用。

其实,黄家祖上是南阳的太守黄子廉,曾经也显贵一时,但是到黄盖祖父一代就败落了,全家人搬迁到了零陵郡讨生活。

也许是祖上余荫,黄盖小小年纪便胸怀大志,不同凡俗。幼时的他在帮助家里劳作之余,想方设法读书识字,平时经常读诵兵书,学了不少兵法知识。

成年之后,黄盖在郡守府谋了一个小吏的差事。由于办事认真勤勉,很得太守的赏识,不久被推举为孝廉。

当时国家混战,孙坚在南方扛出起义大旗。黄盖经过考量后投靠了孙坚。黄盖性情严肃刚毅,很会训练士兵,治下的兵丁们个个骁勇善战,对他非常拥护。

黄盖带领兵将们跟随孙坚剿灭了南部的山贼,又击退了北部董卓的进攻,功勋卓著。孙坚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后来孙坚在征战中去世。

黄盖继续跟随孙坚之子孙策和其孙孙权,忠心耿耿、四处征战,取得了赫赫战功,可谓是江东的元功勋老。

黄盖不仅是个能征善战的武将,他治世平乱也很有一手。乱世之中,一些偏远的山区等地往往容易出现恶势力勾结欺压百姓又不服管制的情况。

黄盖出任过多个此类叛乱之地的县令。他通过欲擒故纵、擒贼擒王等手段,快刀斩乱麻般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当地的麻烦,威服一方。因为治理成效显著,黄盖被升为丹杨都尉。

可以看出,黄盖确实是三国时期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这样的人能提出“火烧曹营”之计不足为怪。

但是《三国演义》为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把这一功劳安在了诸葛亮身上,又对许多事件进行了加工。那“火烧曹营”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从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说起。当时东吴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统领江东军队拒敌。但是东吴境内情势复杂,有主战派、有主和派,军内还有不少老将见周瑜年纪轻轻十分不服管教。周瑜面临重大压力。

黄盖虽然也是军中元老,但他刚正威严,态度鲜明的主张迎战,带头全力支持周瑜,为稳固军心起了很大作用。

当时曹操为了克服北人不善乘船的习性将舰船首尾相连。黄盖见状想出对策,对周瑜提出火攻的建议。周瑜钦服采纳。俩人又商议确定了一些细节,就待实施。

为了方便引燃曹军战船,黄盖确实施行了诈降的计策。他送信于曹操,说此战东吴肯定不敌,想投降曹军,希望对方能接纳。

曹操在江东也有不少细作,知道江东阵营内有主和派,不少人确实对此战态度消极,因此他并没有怀疑黄盖动机。

于是,黄盖在带人接触曹操之时,带了数十艘暗中装满干柴和火油的蒙冲快船,趁曹操不备,令人点燃了船上的柴草。

快船变火船飞速冲向曹军的大战船,曹军战船很快被烧光,兵士们慌乱逃窜。江东将士们一拥而上杀敌。

此战过后,曹军损失了过半人马,灰溜溜返回江陵,很长时间不敢轻易南下。刘备孙权也暂时比邻相安。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黄盖为赤壁之战献计,又诈降成功火烧曹军立了大功,被拜为武锋中郎将。然而这位老将军就是东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还没来得急歇口气,武陵县就出现了蛮族叛乱的事件,他又被任命为武陵太守赶去救火。

当然,黄盖又在短时间内利落解决了叛乱,被封偏将军。后来,黄盖就一直镇守郡县,维护一方平安,其军功和事迹为当地百姓称颂。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隔着时间的面纱,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在人们眼中往往如雾里看花,似有若无、难辨真假。

也许,我们只有细细考究、深入勘察,才能真正窥见历史上英雄人物的风姿和智慧吧。

更多文章

  • 同样是背水一战,韩信成功,而刘邦失败,其中的关键在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背水一战,井陉之战,彭城之战

    在中国战争历史上,有两场战争格外引人瞩目,不仅仅是因为这两场战争的主角分别是兵仙韩信和霸王项羽,更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传奇。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一当十,以号称“数万”的军队打败了赵国号称“二十万”的大军。而项羽更威猛,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军击溃刘邦率

  • 战败被俘后,廖耀湘拒绝跟韩先楚握手,并说:要林彪来,再干一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廖耀湘,韩先楚

    辽西会战成为了廖耀湘的收官之战,却也是他一生至痛。然而对于这场战役的失败,在他心里,他并不认为是自己仗打得不好,正如昔日西楚霸王一样,兵败垓下,喊出的那句话“非战之罪也!”甚至在被俘后,廖耀湘拒绝跟四野大将韩先楚握手,并说到:让林彪来,再干一场。是的,廖耀湘输得并不服气。那到

  • 八省各十大名将,论功比美,第一实至名归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名将

    中国古代名将,由于历史原因,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八省。以下为各省出类拔萃之十大名将。(皇帝如刘裕、陈霸先、李世民,枭雄如项羽、曹操、冉闵,皆不在其中)一、陕西十大名将郭子仪白起、李靖、王翦、郭子仪、耿弇、马援、窦宪、韦孝宽、杨素、韩世忠。陕西名将,确实出类拔萃。白

  • 历代名将系列:南宋13位名将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名将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南宋自南渡一百多年间,秦桧、韩侘冑、史弥远、贾似道,先后专权,罕有济世治国之贤相。然而武将方面,岳飞、韩世忠、孟珙、虞允文名将间出,戡乱御侮,立功立事,比之强汉盛唐,不遑多让。13·刘光世刘光世是陕西延安志丹县人,金兵大举南下,与韩世忠共

  • 罗大纲是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功劳不低于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罗大纲,五虎上将,太平天国

    1855年9月,洪秀全刚洗完澡,洪娇宣便不声不响地进来了,天王看见她,热情地说:“妹子,好久没到宫里来了。”洪秀全对于他的这位妹妹非常的疼爱,看到他的妹妹好不容易来宫中一次,他的内心就笃定妹妹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洪宣娇也是看到哥哥以后,她的眼泪就一直不断的流下来。看到这样的

  • 意大利国民对待战争的态度决定了二战时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也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意大利军队

    在反法西斯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中,德、日都以本国民众被洗脑后的狂热、服从、愚忠为基础,到处入侵征战拼杀,其残暴、兽性骇人听闻。直到法西斯大势已去,德国和日本还以举国之力铁了心的要战到底。而这时的意大利和德、日有所不同。墨索里尼本身就是一个由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突然转向的投机分子,不可能有德军以卵击石的巴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国家复杂的国情。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马萨里克教授提出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欧洲国家的数量和国家的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差异27个国家到70个国家。他还解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欧洲国家的博弈。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8年4月10日,为了解决意大利人和亚得里亚海的斯拉夫人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罗马召开了会议,会议引起了人们对欧洲那些在非斯拉夫人统治下的斯拉夫人民族的关注。战争开始时,欧洲有三大斯拉夫民族:首先是俄罗斯人和小俄罗斯人,他们说的语言差别不大,就像约克郡方言和德文郡方言一样;第二是中央集团,包括波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对欧美国家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当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后,所有的外国人都被迫在第一天的结束前,乘火车离开巴黎或法国。巴黎的墙上挂着时间表,记录着这些人可能离开城市的某些火车的时间。美国公民或英国臣民被允许留在法国,除非是在东部边境地区和某些堡垒附近,前提是他们向警察发表声明并获得特别许可。至于意大利的情况,罗马相当平静,正常的情况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疯狂的德国。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眼看自己的盟友要挨打,于8月1日向俄宣战,随后又于8月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军开始进攻比利时,英国当天对德国宣战。”德国在8月1日的答复是,如果英国置身事外,德国将尊重比利时的中立,这一要求立即遭到拒绝。8月2日,英国内阁同意,如果德国舰队试图攻击法国海岸,英国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