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为何在1949年整编只剩28万人?中间经历了什么?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为何在1949年整编只剩28万人?中间经历了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00 更新时间:2024/1/18 10:40:00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都盼望着和平的到来,可是蒋介石不顾广大人民的愿景,私自撕毁了“双十协议”。这个协议的签订,是蒋介石发出的邀请,并积极促成的,可是蒋介石在做好内战准备后,自己打脸自己,撕毁了象征和平的“双十协定”,并在全国发动了内战。

内战打响后,我军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敌军不得不改变战略,由全面进攻改为陕北和山东重点进攻,解放区被敌军压得喘不过气,刘邓大军付出巨大代价,打进大别山,扭转了战局。

1.内战情况

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制定的全面进攻战略失利后,转为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战略。

经过一年的战争,敌军士兵人数急剧减少,且大部分用于坚守重要城市和交通要塞,能上战场的人数不多。我军的情况刚好相反,一边消灭敌军一边补充自己的兵力和物力,兵力从开始的120多万增加到190多万。

敌军改变作战策略后,我军的作战压力剧增。敌军一边深入解放区中心,一边寻找党中央所在地,开展“清剿”作战,我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战争几乎耗尽了解放区的财力物力。

在短期内,我军难以歼灭敌人,也难以攻破敌人的大举攻势。根据战争形势,中央作出了“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敌军统治区”的战略方针。负责从解放区中抽身而出打到外线的有三路大军,分别是刘邓大军、陈谢大军和陈粟大军,而刘邓大军负责直插大别山,打到敌人的心脏去。

2.打进大别山

大别山东边是南京,西边是武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依仗大别山的地理优势,我军打进大别山不仅威胁了蒋统区的核心,还预示着我军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刘邓等人在理解了中央的意图之后,也认为打下大别山能扭转当前的局面,而且他们对打进大别山很有信心,于是按中央的命令执行,开始休整军队,准备南下。南下之前刘邓统一意见,先做好军队士兵的思想工作,为此召开了会议,讲明了中央的意图和南下面临的困难。敌军压着解放区打,目的就是耗尽解放区的人力物力,敌军用自己的兵力消耗我军的生命力,老百姓没有了生存的可能,那军队也不复存在。

开完会,大家都意识到了这次南下的重要性,统一了思想。大军决定放弃目前的根据地,迅速南下,打进大别山。刘邓42万大军不可能全部南进,粮食就是一个大难题,于是在点兵之后,刘邓决定带12万多兵力南下。

3.伤亡惨重

刘邓率领大军经河南和山东交界南下,蒋介石察觉了我军的意图,一路派兵拦截。本来敌军用的就是美械,我军用的是抗日战争中缴获的武器,为了加快挺近大别山的速度还忍痛自毁了重武器装备。

由于缺少了精良的武器,刘邓大军的战斗力被削弱了,一路辗转打到大别山,刘邓大军损失了3万多人。

到了大别山之后,更加艰难。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在当地实行严苛的连坐制,谁敢为我军提供补给,就会被枪决,还要向敌军报告我军的情况。

白崇禧在大别山周围打造了一个个坚固的据点,把交通要塞都封锁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得不到补给,只能啃树皮,吃草根。既要应对敌军精锐之师的打击,又缺医少药,加上刘邓大军大部分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湿天气,很多士兵感染不幸牺牲。

为了打碎敌人的封锁,刘邓派出3万多兵力,在歼灭敌人后,自身兵力也只剩2万多,损失了三分之二,伤亡十分惨重。刘邓大军一直在敌军腹地转战,敌军数倍兵力的围堵追剿,刘邓大军几乎时刻都在与敌军作战。

虽然很艰苦,但是经过半年的努力,刘邓大军完成了中央估计的最好前途。可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原本4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最后整编只剩下28万人。

1948年中央下达了“撤出主力,牵制敌人,立足大别山”的指令,刘邓大军的主力最后撤出了大别山。

标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