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春围城战的真相:城中的国民党军队从未断过

长春围城战的真相:城中的国民党军队从未断过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193 更新时间:2024/1/4 20:44:16

(按:据大珩(1915)的《我的半个世纪》中回忆:我刚到长春的时候,长春城战后的那副样子简直是满目疮痍。整个城里找不到一棵有皮的树。在几年前那场长达5个月的围困战中,城里所有的树皮都被老百姓扒光了,吃掉了。先从榆树皮吃起,待榆树皮扒完以后就不管什么树都扒,都吃了。听说后来连吃死人肉的都有。据说,那一次长春城里活活饿死了15万人!满眼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拆掉了房顶的房壳子,走遍全市也找不到几座完整的屋顶。房子也都是在那场围困战中拆掉的。因为没有烧的,人们只好把木制的房架子拆下来烧掉了。其实,当时烧掉的不只是那些房架子,所有能点燃的东西都找出来烧了,包括路边木制的路牌子,甚至包括沥青路面,统统都被抠下来烧掉了。据统计,全城共破坏了230万平方米的建筑!)

《雪白血红》一书,以一大段篇幅描写了1948年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的情况。书中大肆宣传围困长春时的封锁措施,其中并不讲国民党“杀民养军”政策,也未抨击国民党的强抢民粮和驱民,而专门大讲人民解放军对城市的封锁围困造成了居民的饥饿和死亡。

书中如此描写长春围城,是完全错误的。笔者于70年代在长春吉林大学上学期间,曾专门调查了解过当年围城情况,也当年围城部队的指挥员和基层干部战士、当时出城的群众了解过情况,并访问过守城的国民党军最高指挥官郑洞国。当时人民解放军围城部队的报告和国民党方面的一些有关资料,笔者也阅读过,了解到的事实真相与《雪白血红》所述并不相同。

历史的事实是,国民党军近10万人于1948年春开始被包围于长春,这股守军既不突围又拒绝投降,同时还不断派兵从民间搜掠强征粮食(只发给形同废纸的国民党政府的大额钞票),以利长期固守。从战争的基本规律出发,人民解放军在尚不能攻城的情况下,只能对其进行封锁,包括禁止城内外人员随便出入前线,不许粮食和物资运进城内。这种围困办法实施后,国民党军在城内开始大肆抢夺民粮,甚至见哪一家有炊烟即进入抢粮。在这种情况下,同年夏天市内居民出现粮荒,有存粮的居民亦不敢举炊,不少人因病饿死亡,国民党军政当局开始还禁止居民出城,后来才将一批批居民搜尽存粮和财物后驱赶出城,并禁止再回来。在城内居民处于饥饿的状况下,市内国民党军政机关却开设食品商店,高价出售过去屯集和由锦州空投来的食物,后来发展到一个金戒指换一个饼子的程度,不少官员在居民的尸骨上发了大财。

在大批饥民开始出城之初,解放军围城部队一度鉴于市内居民成分复杂,特别是松花江北和吉林省内的大批逃亡地主曾聚集市内,国民党军的许多军政人员也化装难民企图混出城去,因此开始未立即改变原先通过火线的政策,对出城人员进行比较严格的检查身份再放行。后来发现饥民在两军对峙的中间地带大量死亡的现象后,马上采取了措施,定时在指定哨卡经检查后分批放出难民出城。这种检查措施,在两军对峙的战时是不可避免的。为防止饥民因暴食而亡,还在各哨卡设置了粥棚,并发给出城居民以难民证,由城外各地政府对其进行安置。1948年10月中旬长春守军或起义或投降,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又马上对市内居民发粮救济,很快制止了非正死亡继续扩展。

从当时战争的要求看,对长春进行封锁围困是必要的。长春市民的苦难,从根本上来讲,是国民党守军及其“杀民养军”的政策造成的。当然,如果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在战时虽然不可能允许随便通过火线,但在围困封锁时部队如果在开始就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对阵地前出现的饥民早一些进行大规模的救济,死亡数字可能会小一些。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象《雪白血红》那样否定长春围困战。

在《雪白血红》第508页中描写长春围困战时,还这样说:“一座城市,因战争而活活饿死这么多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这又是危言耸听,并不合乎历史。围困长春期间的居民死亡数,笔者曾专门了解过,根据国民党方面在被围期间掩埋的尸体数和人民解放军在城外和进城后掩埋的尸体数,总计是12万人左右。当然在当时那种战乱中,这个数字并不可能十分准确,却也相差不会太大。从长春市区居民的增减数看,日伪统治时长春人口最高为60多万(包括日本居民10万人),国民党统治时虽有难民进入,但因日本人被遣返,市区工业萧条,生计困难,出者多而入者少,市民曾降到不足40万。后来因松花江北和吉林省内的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有许多地主及其家属为逃避斗争纷纷躲入长春市内,周围一些县市里受国民党“正统”观念欺骗宣传的一些居民,也随国民党军退入城内。因此到1948年3月长春被围时,居民达到50多万人。人民解放军在围城期间共收容并安置城内出来的饥民20多万人,入城时市内居民只剩不足20万人,由此算来,非正常死亡数字约超过10万人。

在中国古代史上,围城期间死亡上10万人的事例并非“绝无仅有”,而是所见不鲜。至于外国战争史上,此类事件亦有不少。远的不谈,就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列宁勒保卫战而论,死亡者达100余万,其中大半是在德军围城的第一个冬天因饥饿而亡的。固然,长春城有这么多死者确实令人痛心,但也不可随意夸大其辞。

更多文章

  • 辽沈战役神秘的内蒙古骑兵师:阻击廖耀湘兵团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辽沈战役,廖耀湘,民国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活跃着一支以蒙古族为主,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汉各族士兵组成的内蒙古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于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先后参加了解放军同国民党军争夺东北的一系列战役、战斗。特别是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胡昭衡)、第二师(师长白音布鲁格、政委

  • 辽沈战役最后阶段蒋介石为何不让卫立煌离开东北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辽沈战役,卫立煌,民国

    辽沈战役:如果位于沈阳市区内的机场都已不能降落,说明沈阳已经处在共产党军队的攻击中。杜聿明立即想到两个问题:首先是卫立煌的安全。深陷沈阳的卫立煌从地面逃出来的希望几乎为零,如果听任他落入共产党军队之手,除了国民党军将颜面扫地之外,又如何对得起他本人?卫立煌与蒋介石一向不和,蒋介石不会像对待他亲近的将

  • 辽沈战役国军是否有取胜的可能:错过了哪些机会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辽沈战役,民国战争

    辽沈战役国军错失哪些机会:林彪指挥共产党军队在东北黑土地上与国民党军队较量3年,相继歼灭国军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名将麾下108万兵力,解放东北全境,使得共产党手中有了一个资源雄厚的战略区和一支实力强大的战略预备队。11月3日,中共中央电贺东北野战军:“热烈庆贺你们解放沈阳,全歼守敌,

  • 被西方军校纳入教材的抗日战役:击毙四千多日军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抗日战争,民国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作品《蜀道难》之中,曾经对入川的线路之险进行了非常传神的描写,而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被誉为“中国斯大林格勒”的要塞,成为阻击日军大举入侵四川的关键所在。它就是位于长江边上的石牌要塞。石牌要塞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南岸,地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

  • 中国抗倭战争由来已久 戚家军令倭国“闻风丧胆”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抗日战争,民国,戚家军,明朝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经过我国军民不怕牺牲、不怕苦的精神,历时八年,粉碎了日本一举占领中国的妄想,解放了中国,赶走了日本主义侵略者!这又让小编想起了我们一代抗倭英雄戚继光

  • 江桥抗战:“土匪”马占山率部空腹苦战日军多日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抗日战争,马占山,民国战争

    嫩江是日军进攻齐齐哈尔的一道天然屏障,位于嫩江泰来段的铁路桥长853.2米,高30.6米,距齐齐哈尔市80公里,它既是齐齐哈尔的南大门,也是从洮南北进克服水障的唯一通道。日军沿平齐铁路线北进,唯一的咽喉要道是松花江上游一大支流上的嫩江大铁桥。此处是阻扼日军的要塞。舍此将无险可守。马占山遂率部在此积极

  • 一介书生的抗战: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大批精英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抗日战争,民国,抗战

    无论是在中国现代教育史、文化外交史,还是电影史上,厉麟似都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物。他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文化外交家,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和中欧教育文化交流的先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斐然成家的留日学者还是一位抗日斗士。抗战时期,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

  • 国民党新六军为何被四野全歼:廖耀湘负很大责任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辽沈战役,民国,廖耀湘

    1945年,远征缅甸的新6军军长廖耀湘奉诏回国受降。临走前,廖专程看望了在缅甸野人山守护牺牲战友坟墓的伤兵们--新6军即将返国,但伤员们将留在缅甸。廖耀湘豪情满怀地对他的士兵们说:“弟兄们,胜利后我就回来接你们的!”然而,守坟的伤兵们望穿秋水,再也没有见不到他们的廖长官回来。

  • 甲午战争清政府如何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甲午海战,清朝,战争,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结果及影响:甲午战争,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丰岛战役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结果:被迫签订《马

  • 历史的误读:七七卢沟桥事变其实发生在七月八日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是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1937年7月7日只是全面抗日战争的纪念日,其实,战斗的第一枪是7月8日早晨打响的。1937年7月,日本军阀认为全面侵略中国的时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