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面对连降大雨,司马懿最终是怎么困死公孙渊的?

面对连降大雨,司马懿最终是怎么困死公孙渊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86 更新时间:2024/1/13 18:20:47

魏灭燕之战,为景初二年(238年),三国时期曹魏讨伐公孙渊的一场战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在曹操、袁绍、袁术、刘备、吕布等诸侯逐鹿中原的时候,公孙氏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而曹操在一统北方中原的地区后,公孙氏一度依附于魏国,但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吴国联系,从而谋划获得更大的利益。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并在魏国边境进行骚扰。

对此,从魏国的角度来看,虽然公孙渊建立的燕国难成气候,不过,频繁的骚扰,还是会影响魏国后方的安宁,从而不利于魏国和蜀汉、东吴之间的较量。于是,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派时任太尉的司马懿讨伐公孙渊,这就是魏灭燕之战。对于他来说,魏灭燕之战,可谓其巅峰之战。因为在这场战役中,老练的司马懿十分游刃有余,而公孙渊则处处被动,最终被司马懿所斩杀。除掉公孙渊之后,燕国的疆域,自然被纳入到曹魏的疆域内,这意味着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于被彻底解决了。

首先,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并在魏国边境进行骚扰。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彼时,曹休、曹真、张郃等名将已经去世,司马懿成为魏明帝曹叡的最大仰仗。在出发之前,司马懿向魏明帝曹叡表示:“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 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洛阳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同时幽州刺史毌丘俭从征,鲜卑、高句丽等也出兵,还有从海路攻带方、乐浪二郡。

到了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六月,司马懿率领的魏国大军进至辽水,也即来到了燕国的势力范围。在得知司马懿大军到来的消息后,公孙渊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在此之前,司马懿不仅抵挡诸葛亮北伐中原,还和东吴大军相抗衡,成为曹魏资历最为深厚的名将。而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马懿来征讨辽东的公孙渊,已经表明其想要彻底解决辽东问题的态度了。

于是,公孙渊果然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对于公孙渊来说,才刚刚正式成为一方诸侯,自然不希望被司马懿消灭。在公孙渊已经安排重兵防守的基础上,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声东击西之计,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早已被历代名将熟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比如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采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也即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等到魏军主力被调动之后,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和诸葛亮较量多年之后,司马懿也对公孙渊施展了声东击西的计策。对此,公孙渊果然上当,完全被司马懿的兵马所调动,后者更是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在司马懿包围公孙渊后,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曹魏大军恐惧,甚至诸将思欲迁营。对此,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并且,司马懿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魏明帝曹叡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月余,雨停,水渐退去,司马懿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弩弓直向城中发射。公孙渊又怕又急,部下更是逐渐离心离德。

对此,如果司马懿在连降大雨的时候撤军,显然会给公孙渊以喘息之机。而等到下一次想要围困公孙渊,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司马懿力排众议,坚持包围公孙渊,终于让战事逐渐明朗了。同年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解围而缚。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公孙渊。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结果同样遭到了司马懿的严厉斥责。

最后,在投降不成的背景下,公孙渊带着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从而成功斩杀了公孙渊父子。司马懿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得知司马懿取得胜利的消息后,魏明帝曹叡非常高兴,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通过魏灭燕之战,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了洛阳,带方、乐浪、玄菟等地也相继平定。进一步来说,平定辽东令司马懿在魏朝的声望达至顶峰,曹芳就下诏称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平辽东也成为晋室夸耀先祖功业的事件之一,《晋书·乐志下》就收录了《征辽东》:“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群逆破胆,咸震怖。朔北响应,海表景附。武功赫赫,德云布。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就魏灭燕之战来说,可谓司马懿一生的巅峰之战了。经过数十年的南征北战,司马懿在用兵上越来越游刃有余了,特别是对上徒有虚名的公孙渊,更让司马懿非常得心应手,从而斩杀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在魏灭燕之战后,魏明帝曹叡病重,选择将曹芳这位皇帝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后来,因为曹爽架空了司马懿,促使其无法继续执掌兵权,所以,在魏灭蜀之战后,司马懿没能继续令人赞叹的战绩。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蒙古人杀光金国皇室,为何却善待宋朝皇室?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宋朝,历史解密

    蔡州之战,屠灭金国完颜皇室的不仅仅是蒙古人,还有与蒙古军队攻灭金朝的盟友——南宋人。蒙宋联军攻灭金朝的蔡州之战,在灭掉金朝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公元1234年,蒙宋联军攻灭金朝的最后一站——蔡州之战打响。此时的蔡州城已被蒙宋联军重重包围,金哀宗完颜守绪在这种情况下,将皇位传位

  • 揭秘:明朝福王朱常洵真的有300多斤重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常洵,明朝,野史秘闻

    世人对明朝福王朱常洵多有误解。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异母弟弟,生于1586年(万历四十年),比明光宗朱常洛小4岁,生母是万历皇帝最爱的女人郑贵妃。朱常洵的出生,引发了万历君臣的一场灾难--“国本之争”。因为万历皇帝有废长立幼的想法,迟迟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引起群臣不满,纷纷

  • 萧何饮酒作乐不问政事,为什么却被万民称颂?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萧何,汉朝,风云人物

    西汉第一相萧何临死之前向汉高祖刘邦推荐曹参为相,不曾想,曹参拜相后,数年来无所作为,每日饮酒作乐。就是这样的丞相,却得到了民众普遍的赞颂,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难道汉朝的老百姓脑子有问题?史载,萧何和曹参都是沛县的刀笔吏,相当于现在的律师,不过也有说曹参是狱吏。但不可否认,萧曹二人是好友,与曾在沛县任

  • 如果朱元璋没杀开国功臣,那么明朝又会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开国功臣,文史百科

    中国历史上,但凡作为开国皇帝在夺取天下之后,首先是敕封天下,对于功臣则会按照功劳大小进行封赏,但是接下来便是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基本上都逃不掉这个怪圈,像刘邦,李世民上台后都干过这样的事情。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全部杀完,总计大概有20多万人,在中国历史达

  • 揭秘历史上的灵宝之战,大唐二十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灵宝之战,唐朝,战史风云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灵宝之战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起安史之乱,有一场战役不得不说起,唐军二十万军队浩浩荡荡追击叛军,被引入峡谷,结果被杀得只剩8千余人,主将哥舒翰并没有以身殉国而是跪地求降,他的一生英明也毁于一旦,那么灵宝之战,叛军的首领究竟是谁,二十万的军队怎么会在

  • 清代禁卫军有哪些?他们的职能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禁卫军,商朝,历史解密

    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君主制集权国家,宫廷各种制度多沿袭明朝之制度且更为完善。但其中的禁卫制度却大有不同,主要原因在于清入关以前是北方游牧民族,满族带有浓厚贵族制特征,即八旗贵族。因此,在清朝有资格对君主及皇城加以防卫的大多都是八旗贵族子弟。直到康熙年间才增设汉人侍卫,只有在武举中表现出色的人才有机

  • 赵光义最喜欢的长子赵元佐为何疯了?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元佐,明朝,野史秘闻

    赵光义有九个儿子,他最喜欢的是长子赵元佐,据史书记载,“少聪警,貌类太宗,帝钟爱之”。赵元佐不仅长得像宋太宗,而且非常聪明,因此深得父皇的喜爱。宋太宗继位后,就开始培养赵元佐,“从征太原、幽蓟”。太平兴国年间,赵元佐“出居内东门别第,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卫王,赴上中书”。在这之后,赵光义

  • 为什么说窦太后是作妖皇后?她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窦太后,汉朝,风云人物

    当年的一部美人心计让人深深感觉到了女人掌权的恐怖,前有吕太后把握朝政,将天下弄得人心惶惶,后有窦太后,陪同夫君上朝,弄得兄弟反目成仇。这里说的兄弟反目,就是汉景帝与梁王了。窦太后本是吕太后宫里的一个小宫女,因为吕太后想要监视代王刘恒,便将她赐给了刘恒,先不说窦太后是如何成为刘恒的皇后的,光是以间谍的

  • 根据史书记载,南宋的手工业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峰?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昭莫多战役的过程如何?准噶尔部会为什么会大败于清军?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昭莫多战役,清朝,战史风云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朝与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战于昭莫多,这场战役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唯一一次亲征,并歼灭了噶尔丹的主力,史称“昭莫多之战”。准噶尔部属于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居住在今新疆西北一带。噶尔丹本与清朝有着频繁的马市,清初在平定国内叛乱的战争中对战马的需求量很高,而噶尔丹为了发展当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