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在辽西平原和沈阳、长春地区所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军特别有利,当时国民党在东北的总兵力正规军四十八万,分别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我军拥有正规军七十万人和地方武装三十万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战场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有关“辽沈战役”的历史故事

  •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有什么意义

    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平津战役,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

  • 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将领廖耀湘是如何战败被俘的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将领廖耀湘战败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赦战犯被释放。1968年12月2日病逝,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五大王牌军”第六军军长廖耀湘廖耀湘,1906年4月12日生于湖南邵阳县北乡酿溪镇土桥村,其家道算是小康境地。祖父艺圃公,是一位私塾先生,曾于

  • 辽沈战役的一幕:火车开反 刘亚楼险些铸成大错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在北宁线的锦州至昌黎段首先打响。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急令东野林、罗、刘三位首长率指挥机关由双城向锦州方向前移。9月30日,前指在机动过程中发生了一起鲜为人知的事故,幸而父亲及时发现,才避免因事故而引起的严重后果。罗帅去世20年后,在后人为他撰写的《罗荣桓传》中对此事曾有过简

  • 陈云评辽沈战役:按林彪的打法东北胜没这么快

    导读:辽沈战役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这次胜利,从战役的设想到战役的实施,毛泽东一开始即盯着锦州,以关住东北的陆上大门,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而林彪对锦州这个战局关键的认识是比较滞后的。早在1948年7月30日,毛泽东即电示林

  • 解读历史:从军事角度浅析辽沈战役国军的败因

    辽沈战役国军败因:1948年末至1949年初,注定将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间进行的国共三次战略大决战,不但是各国军事专家研究的经典战例,也是众多军史爱好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三大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最为关键,因为这场在黑土地上争夺的成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后两次战役的进程。而辽沈战役的重中之重

  • 辽沈战役背后秘密战:策反长春国民党守军起义

    辽沈战役:“一唱汉江江水长,五十军天下把名扬,汉江五十天防御打得响,国内国外都夸奖;二唱汉江江水深,江岸阵地如山稳……”这是抗美援朝期间,着名诗人凌又风和着名音乐家郑律成写的《汉江小唱》。歌中的五十军英勇善战,成为第一支攻进汉城的志愿军部队,军长就

  • 揭秘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决定真的正确吗

    辽沈战役: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辽沈战役前,

  • 辽沈战役神秘的内蒙古骑兵师:阻击廖耀湘兵团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活跃着一支以蒙古族为主,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汉各族士兵组成的内蒙古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于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先后参加了解放军同国民党军争夺东北的一系列战役、战斗。特别是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胡昭衡)、第二师(师长白音布鲁格、政委

  • 辽沈战役最后阶段蒋介石为何不让卫立煌离开东北

    辽沈战役:如果位于沈阳市区内的机场都已不能降落,说明沈阳已经处在共产党军队的攻击中。杜聿明立即想到两个问题:首先是卫立煌的安全。深陷沈阳的卫立煌从地面逃出来的希望几乎为零,如果听任他落入共产党军队之手,除了国民党军将颜面扫地之外,又如何对得起他本人?卫立煌与蒋介石一向不和,蒋介石不会像对待他亲近的将

  • 辽沈战役国军是否有取胜的可能:错过了哪些机会

    辽沈战役国军错失哪些机会:林彪指挥共产党军队在东北黑土地上与国民党军队较量3年,相继歼灭国军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名将麾下108万兵力,解放东北全境,使得共产党手中有了一个资源雄厚的战略区和一支实力强大的战略预备队。11月3日,中共中央电贺东北野战军:“热烈庆贺你们解放沈阳,全歼守敌,

  • 揭秘辽沈战役卫立煌为何要去东北当陈诚的替死鬼

    导读:现年五十一岁的卫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东郊卫杨村,十五岁那年因家贫无以为生,应招到庐州军政府当兵,后进入湖北学兵营,结业后投奔粤军,成为孙中山的一名卫兵。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他升任第一军十四师师长,与他一起提升的还有第三师师长顾祝同。这一年的秋天,北方军阀孙传芳兵分三路渡过长江直指南

  • 1948年辽沈战役中,我军一共俘获32万人,林彪故意放走6万人,却将傅作义13万大军端了!

    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以后,东北则成为国共两党想要争夺的地盘。蒋介石认为当时的共产党的实力比起自己那是差了一大截的,不管是兵力还是装备,他都有着足够的底气,于是准备发动内战。辽沈战役是我国近代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历时52天,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同年11月2日结束。参战双方为东北野战军

  • 辽沈战役打完后,东北野战军入关。路过冀东时,老百姓在路边欢迎,把大枣、花生、熟鸡蛋硬往战士们怀里塞。

    连续好几天,大军还是前不见头,后看不着尾。乡亲们惊呆了,这得有多少人马呀!有藏不住话的老乡问战士们:“你们到底有多少人呀,这都几天了还看不到队伍的尾巴!”战士们呵呵一笑:“我们只是先头部队,大部队还在后头呢!”说话间战士已经走远了,只留下目瞪口呆的老乡

  • 109岁开国少将涂通今逝世:辽沈战役中保证了伤员70%归队率

    澎湃新闻记者从涂通今同志亲友处获悉,老红军、开国少将、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涂通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4月3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109岁。公开资料显示,涂通今,1914年9月出生于福建长汀,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5月离休,副兵团职。涂通今历经土地革

  • 辽沈战役前,廖耀湘曾提出一个方案,如果能够执行,结局或许不同

    大家都知道在辽沈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由于蒋介石和卫立煌两人之间的观点不同,导致50多大军在进退两难之中全军覆没。有人从军事角度上分析说,蒋介石提出的“撤兵锦州”的方案较为合理,因为如果撤军到锦州,占据不利的话还可以及时撤退到关内。可是又有人说卫立煌提出的“固守沈阳”的方案比较稳妥,因为当时要是贸然转移

  • 辽沈战役中的这些经典的故事,你知道么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加到280万人,且装备大为改变,攻坚能力有了提高。而国民党军总兵力则有战争开始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其中用在第一线的只有174万人,且被我军分别牵制在

  • 辽沈战役,防守长春的郑洞国,为何下令士兵朝天开枪,然后投降?

    在东北战场上,郑洞国绝对是个最悲情的人物,他吃亏在于太厚道。1948年3月13日,东北野战军攻占四平后,国民党军固守的长春,就成为孤悬在松辽平原上一座孤城。其实早在1947年10月17日下午六点半,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攻克小丰满水电站,切断了长春的电力供应。现在四平失守,中长铁路被切断,也等于掐断

  • 如何评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主次不分,粟裕大将被淡化,差评。电影版《淮海战役》没有表现出来实事求是的原则。既然是战争片,就是主要体现军队指挥的作用,既然评选军事家,就要以军事成就为指标,不能让后来的、与战争和军事成就无关的东西来影响以前的历史。那样的话,只能贻笑大方于后来者。应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具体体现当时的实

  • 辽沈战役中的这些经典的故事,你知道么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加到280万人,且装备大为改变,攻坚能力有了提高。而国民党军总兵力则有战争开始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其中用在第一线的只有174万人,且被我军分别牵制在

  • 辽沈战役主要发生时间和地点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1948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