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揭秘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决定真的正确吗

揭秘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决定真的正确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76 更新时间:2023/12/20 15:59:51

辽沈战役: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国共自不用说。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一意孤行要打锦州,事后都说毛棋高一着,战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战略问题,林彪和中央军委(主要是毛)电报上谈了半年。林彪之前之所以由于不打长春,是想对长春围点打援,可惜东北剿总卫立隍不上当,怎么都不派人解围长春。没有绝对优势林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赌徒,五五开,林彪才不干呢。稳扎稳打,东北这块肥肉早晚是林的,没的跑。

后来林见长春不好打,就在犹豫中南下北宁线围攻锦州,寻找战机。这个过程中林彪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吃下锦州。为什么呢,因为一打锦州,就让东北决战提前到来,锦州绝对是个火药桶,锦州是东北的门户,以蒋的性格,绝对不肯把整个东北和60万大军白白送给林彪。会从葫芦岛增兵,另外关内傅作义兵团30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增援,另外仅仅在关外,林彪还要分兵继续围困长春,防止郑洞国突围,以及沈阳卫立隍驰援。关外还有廖耀湘10万机械化精锐兵团,需要林彪对付。补给方面,林彪南下北宁线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甚至辄重部队汽油只有单程的,只能打赢,打不赢的话,汽车,坦克,重炮等等辄重全部要丢给国民党。所以正如林彪所说: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攻打锦州事实上就成了毛和蒋的一个大赌局。本来蒋在东北已经输红了眼,要在最后一注跟毛赌身家,结果毛同意了,林硬着头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林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整个东北林彪兵力数量占优,但在辽沈战役尤其是攻打锦州战役中兵力是吃紧的,可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后来就有着名的也是最为惨烈的塔山阻击战。三大战役为什么辽沈战役最困难,就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是占优势的,海空优势,装备优势,兵力优势。从来不说狠话的林彪对负责防守塔山的四纵下了死命令:只许胜,不许败,拿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们的脑袋。另外,林彪本来想用六个纵队攻锦,不得不抽出一个作为总预备队。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战绝对优势,战斗一呈胶着状态,那后果不堪设想。林彪可能一生都会后悔四平攻坚战中,没有听信邓华建议多投入一个纵队,若如此,历史将会改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会少一个上将,多一个战俘陈明仁。

事实上战斗一打响,正如林彪所料,侯镜如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战役前,廖耀湘西进兵团已经攻占了彰武,切断了北宁线,彻底掐断了林彪的补给线。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锦州还是南下营口中间犹豫不决,对蒋的命令阳奉阴违,率领十万大军“武装大游行”,给了林彪机会。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换成邱疯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无能只要听命,林彪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整个锦州战役,林彪虽然赢了运气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义出兵东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犹豫西进,假如国民党烟台增援的39军不是由于风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时赶到塔山呢?当时塔山防线已经快守不住了,事实上侯镜如军团已经几次突破塔山防线,但是由于后续部队跟不上,让缺口又补上了。当时塔山防线就是一个中国的凡尔登搅肉机。后来又有人纂文说,塔山共军已经兵力不济,路过一个团是执行其他任务的,临时拉上去打,才顶到锦州城破那天。

锦州拿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毛赌胜了,蒋彻底败了。双方都明白锦州就是一块多米诺骨牌,问题是向哪边倒下。现在是向国民党方面倒下,随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一下子就没有大仗可打了,中国大陆比军委预计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顾辽沈战役,最无能的就是廖耀湘,十万大军无所作为,结果让林彪在攻打锦州结束后第六天就给包了饺子。如果说他想保存实力,那就在锦州大战时直扑营口也好,起码也算为国民党留下了一些精锐。林彪后来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阳也好,下营口也好,五天前干什么去了。廖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林彪这么厉害,攻打锦州后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这个牌,而且是一口吃掉。当时战役前让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这个廖耀湘兵团,林曾对同意军委意见,坚持攻打锦州的罗刘说:“以一个纵队阻敌一个兵团(廖兵团),谁有这个把握”。所以林在攻打锦州过程中对付援军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战略。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我在想,如果让历史重演,即使知道这个结局,还会不会有这个锦州战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辽沈战役民国

更多文章

  • 双堆集围歼战:淮海战场上莫名上演的同室操戈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淮海战役,民国

    在淮海战场上,积聚了众多黄埔师生:黄维与陈赓是黄埔第一期的“同窗”,胡琏是陈赓在黄埔四期步科第一团七连当连长时的该连学员,熊绶春则是黄埔三期生。在黄埔期间,他们对黄埔三杰的传说,早有所闻,对陈赓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更是熟悉。11月24日,陈赓部队向浍河南岸出击时,熊绶春(被很多

  • 解放军忆接管上海:每名军人发二斤猪肉六角钱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淮海战役,民国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刚结束,我从华东野战军第八野战医院被抽调到三野后勤部政治部政训队培训,为接管上海做准备。渡江后,政训队住苏州木渎镇,学习城市政策,掌握旧政府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姓名、住址、电话等内容。1949年5月下旬,正是黄梅季节,几乎天天下雨,很少见到阳光,我们都是从北方过来的军人,穿的是

  • 长春围城战的真相:城中的国民党军队从未断过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辽沈战役,长春围城战,民国

    (按:据王大珩(1915)的《我的半个世纪》中回忆:我刚到长春的时候,长春城战后的那副样子简直是满目疮痍。整个城里找不到一棵有皮的树。在几年前那场长达5个月的围困战中,城里所有的树皮都被老百姓扒光了,吃掉了。先从榆树皮吃起,待榆树皮扒完以后就不管什么树都扒,都吃了。听说后来连吃死人肉的都有。据说,那

  • 辽沈战役神秘的内蒙古骑兵师:阻击廖耀湘兵团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辽沈战役,廖耀湘,民国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活跃着一支以蒙古族为主,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汉各族士兵组成的内蒙古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于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先后参加了解放军同国民党军争夺东北的一系列战役、战斗。特别是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师长王海山、政委胡昭衡)、第二师(师长白音布鲁格、政委

  • 辽沈战役最后阶段蒋介石为何不让卫立煌离开东北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辽沈战役,卫立煌,民国

    辽沈战役:如果位于沈阳市区内的机场都已不能降落,说明沈阳已经处在共产党军队的攻击中。杜聿明立即想到两个问题:首先是卫立煌的安全。深陷沈阳的卫立煌从地面逃出来的希望几乎为零,如果听任他落入共产党军队之手,除了国民党军将颜面扫地之外,又如何对得起他本人?卫立煌与蒋介石一向不和,蒋介石不会像对待他亲近的将

  • 辽沈战役国军是否有取胜的可能:错过了哪些机会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辽沈战役,民国战争

    辽沈战役国军错失哪些机会:林彪指挥共产党军队在东北黑土地上与国民党军队较量3年,相继歼灭国军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名将麾下108万兵力,解放东北全境,使得共产党手中有了一个资源雄厚的战略区和一支实力强大的战略预备队。11月3日,中共中央电贺东北野战军:“热烈庆贺你们解放沈阳,全歼守敌,

  • 被西方军校纳入教材的抗日战役:击毙四千多日军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抗日战争,民国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作品《蜀道难》之中,曾经对入川的线路之险进行了非常传神的描写,而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被誉为“中国斯大林格勒”的要塞,成为阻击日军大举入侵四川的关键所在。它就是位于长江边上的石牌要塞。石牌要塞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南岸,地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

  • 中国抗倭战争由来已久 戚家军令倭国“闻风丧胆”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抗日战争,民国,戚家军,明朝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经过我国军民不怕牺牲、不怕苦的精神,历时八年,粉碎了日本一举占领中国的妄想,解放了中国,赶走了日本主义侵略者!这又让小编想起了我们一代抗倭英雄戚继光

  • 江桥抗战:“土匪”马占山率部空腹苦战日军多日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抗日战争,马占山,民国战争

    嫩江是日军进攻齐齐哈尔的一道天然屏障,位于嫩江泰来段的铁路桥长853.2米,高30.6米,距齐齐哈尔市80公里,它既是齐齐哈尔的南大门,也是从洮南北进克服水障的唯一通道。日军沿平齐铁路线北进,唯一的咽喉要道是松花江上游一大支流上的嫩江大铁桥。此处是阻扼日军的要塞。舍此将无险可守。马占山遂率部在此积极

  • 一介书生的抗战: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大批精英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抗日战争,民国,抗战

    无论是在中国现代教育史、文化外交史,还是电影史上,厉麟似都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物。他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文化外交家,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和中欧教育文化交流的先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斐然成家的留日学者还是一位抗日斗士。抗战时期,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