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上难逃厄运太子,死的死废的废为他人做嫁衣

史上难逃厄运太子,死的死废的废为他人做嫁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9 更新时间:2023/12/27 1:23:41

太子也称储君,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太子作为国家储君,论地位仅次于皇帝,论权力仅次于皇帝和丞相。一旦皇帝驾崩,那太子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权掌天下,成为新皇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事变化无常,没有谁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会发生意外,连皇帝也不能。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皇帝突然发生意外,自然是立刻就需要人来继承皇统的,否则将朝纲大乱。而“太子”便是皇帝在生前被指定为继位者的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是要远高于其他皇子的。

不过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虽说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太子的存在也会威胁到皇权,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像朱元璋那样,无比的信任太子朱标。这也就导致,只要太子没有登基即位,那他就有可能被废,从而与皇位无缘。

一个人要承受多少的荣誉也便意味着要承受多少的压力,太子虽然已经是储君,但毕竟还不是君王,随时都可能会被废掉。因此他必须极力地表现自己,还要让自己显得没有野心。好让皇帝欣赏的同时又不至于被猜忌。

同时,太子权势过大,又会引起皇帝的忌惮和不满,所以有不少太子没有顺利即位,而是惨遭废黜,反而让其他人成为皇帝。中国历史上难逃厄运的太子,死的死废的废总是为别人做嫁衣。太子是皇位继承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很尊贵。同时,太子权势过大,又会威胁到皇权,即使如履薄冰,不少太子引起皇帝的忌惮和不满,导致太子被废黜。

但尴尬的是,即便太子被废后,他的往后余生也无法平静安宁。

被废后的下场都异常悲惨,要么被杀或自杀,要么身遭禁锢孤寂一生。这是废太子们的悲剧,更是皇家的悲哀。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废太子,大多结局很惨。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

那么在历史上,这些被废掉太子之位的废太子,都有哪些结局呢?

因秦朝并没有册立太子,所以即使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不算太子,只能称作公子扶苏。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位皇太子应该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皇太子刘盈,就差点被老爹汉高祖刘邦给废掉,要不是老妈吕后给力,找到张良出主意,他没准还会成为历史上首位被废掉的皇太子。

从此,皇帝和皇太子互相担心且明争暗斗的事就不绝于史书。

历史上被废掉的皇太子是什么下场?在刘盈之前虽然没有先例,但在他之后的历史上却屡见不鲜,能安稳度过余生就算烧高香了,最好的结局都是囚禁。

皇太子也算是高危职业,但在中国历史上,其实被废掉的皇太子并不多见,毕竟,成为皇太子之后,自然就会在你周围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为皇太子保驾护航,一般来说,在实力上都远超试图争夺者。

并且,皇太子的人选大多是嫡长子或皇帝最宠爱的女人之子,皇权无亲情,但皇帝毕竟还是人,一样有感情,除非万不得已,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轻易的更换继承人,在官场和民间,政治的阻力也会非常大。

以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为例,被废掉的皇太子基本上集中在汉朝和唐朝,两大最著名的朝代一共贡献出了九位废太子,对皇太子们来说,强汉盛唐不好混。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不乏雄才伟略的君主,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些伟大的君王,他们身上有着诸多相似的特征,其中有一点,就是他们当中大多数都废掉过自己的太子。

历史上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皇太子被废掉?被废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人生结局怎么样?有没有完整善终的?

那么中国第一位被废的皇太子是谁呢?此人就是汉景帝之子刘荣!

刘荣汉景帝庶长子

中国历史上被废的第一个太子

刘荣是汉景帝庶长子,汉武帝刘彻的兄长,母亲为栗姬。汉景帝本来的皇后是薄皇后,薄皇后是景帝祖母太皇太后薄姬的远方孙女,薄皇后一直没有孩子,在太皇太后去世之后,薄皇后失去靠山,不久之后,汉景帝便废了薄皇后。

刘荣的母亲栗姬是汉景帝最宠爱的妃子,给他生了三个儿子,所以爱屋及乌,立他这个长子为皇太子,当然,这也是因为,在刘荣受册封时,正宫薄皇后无子。

在他当上皇太子两年后,薄皇后被废,本来,他的母亲栗姬很有希望当上皇后,这样的话,刘荣将从庶长子升格为嫡长子,那么,他的位置就算稳当当了。

可惜,栗姬太骄傲,自己受到汉景帝宠爱,儿子成了太子,就目空一切,拒绝了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的示好举动,激怒了刘嫖。

刘嫖转头就和宫中的王美人结盟,把女儿许配给了王美人之子胶东王刘彻,然后跟王美人合谋让栗姬失宠于汉景帝。

因为薄皇后被废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缺,后来王夫人暗中安排大臣上奏提议子凭母贵,立栗姬为皇后。这下触到了汉景帝的神经,景帝大怒,皇帝家室是你们这些做臣子的可以随便管的么,然后杀了这个大臣。

随后,刘荣的皇太子之位被废掉,改封临江王。

公元前150年,西汉朝堂上爆发了一场杀机重重的政治风暴,主要就是围绕要不要废掉当时的太子刘荣展开明争暗斗。提倡废掉太子的人有汉景帝、窦太后、梁王刘武等人。反对废掉太子的人有周亚夫、魏其侯窦婴等人。但是最终还是扭转不了皇家意图,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刘荣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被废的第一个太子,他的政治悲剧有何缘由呢?

在刘荣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年,周亚夫刚刚平定七国之乱,更为蹊跷的是,刘彻也是这个时间点上被立为胶东王,与太子同时被册封,这就很耐人寻味。

当时立太子也有一个很重大的历史背景,七国之乱刚刚取得胜利,胜利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梁王刘武在睢阳城死死吸引住了吴楚联军的火力,双方拼得头破血流。正是抓住这个战略时机,周亚夫才能奇袭成功,打败吴楚联军。在此之前的汉景帝为了拉拢刘武为自己卖命,许诺刘武要把皇位让给他,虽然也只是一个空头支票,但是当时没有太子,刘武自己内心也是暗自高兴,觉得还是有希望。结果战争打完,刘武立下了大功,这下呼喊着立刘武为继承人的呼声开始高涨了,连窦太后都为自己的儿子积极奔走,广造声势。

但是此时功臣集团跳出来反对,代表人物袁盎上书汉景帝,说我们要遵循周礼,只能够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没听说立兄弟为皇位继承人的,所以最终这件事就黄了,因汉景帝没有嫡子,所以作为长子的刘荣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太子,同时年仅四岁的景帝第十子刘彘被封为胶东王。看似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如果没有意外,刘荣将顺利接掌大汉的江山社稷,但问题偏偏出现了,为什么刘荣最后又被废掉呢?而且处在一个女人的身上。

其实也恰恰是因为功臣集团的原因,我们都清楚,每一次的皇位更迭就是一次政治势力的洗牌,太子刘荣背后的支持势力就是功臣集团,他们需要在未来皇帝身上投资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是在汉景帝的眼中,功臣集团必须要打压,坚决不能让他们掌握权,否则又会变成了刘邦当初的那种情况,刘家的江山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于是在封刘荣为太子的时候,同时把刘彻封为胶东王,为下一步做好了铺垫。有趣的是在废掉太子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51年,皇后被废,次年刘彻的母亲王美人做了皇后。如此看来,太子刘荣只不过是用来忽悠功臣集团的一颗棋子而已,帝王的权谋在此体现得冷酷无情。

为了把太子废得理所当然,汉景帝就得需要更多的盟友。恰巧此时太子刘荣的老妈栗姬给了汉景帝绝佳机会,因为栗姬妒忌心特别重,而当时汉景帝的亲姐姐长公主刘嫖又特别喜欢给汉景帝介绍各种美女,所以刘嫖和汉景帝的关系很好,也说得上话。本来栗姬和刘嫖关系也还不错,结果就因为刘嫖给自己老公介绍女人两人就彻底杠上了,这下可好,活生生把一个重量级的盟友推向了汉景帝那边。

刘荣被立为太子后,长公主刘嫖为了讨好未来的皇帝,提出将女儿阿娇嫁给刘荣,但因为刘嫖经常给汉景帝进献美女,导致栗姬失宠,所以她直接拒绝了长公主,但也因此得罪了长公主刘嫖。

随后,长公主将女儿嫁给了王美人的儿子刘彻。刘嫖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比如“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导致汉景帝开始不满栗姬。

此时另一个女人看到了机会,她就是汉景帝的夫人王娡,一次王夫人与长公主闲聊,长公主抱着4岁的胶东王刘彘,同时指着自己的女儿说道:“阿娇好否?”

聪明伶俐的刘彘答道:“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公主刘嫖十分高兴,缠着汉景帝,最终订下这段婚事。有了长公主的支持,加上汉景帝的宠爱,王娡的地位日渐提高,而栗姬的情况则更加不妙。一次她与汉景帝聊天时,景帝让她照顾其他诸子,岂料“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

最终在这场女人的战争中,聪明的王娡,在得到傲慢的长公主的支持,最终击败愚蠢的栗姬。

汉景帝七年(前150年)正月,太子刘荣被废,改封临江王,他成为中国帝制时代第一位被废掉的皇太子。当年,王娡被封为皇后,之后其子胶东王刘彘改名刘彻,被立为皇太子。

事后,“栗姬愈恚恨,不得见,以忧死”。两年后废太子刘荣被人控告,说他“侵庙壖垣为宫”,汉景帝下诏征他入朝,接受审问。酷吏郅都负责审讯临江王,“王恐惧因而自杀,葬于蓝田。”之后,竟然出现奇观,“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

而另外的两个重量级盟友刘武和窦太后,就属于各自的内心小算盘了,刘武被汉景帝忽悠了一道,但是皇帝梦并没有破灭,把太子拉下来自己万一有机会呢!至于窦太后嘛,本来就讨厌栗姬,以后你栗姬的儿子当皇帝了,还有我这个老太太什么事,加上汉景帝身体不好,万一走在自己前面,孙子始终是不如儿子的。

所以太子刘荣一开始的悲剧就已经注定,背后是汉景帝欲除之而后快的功臣集团,皇室重量级的盟友又是各自私心满满,当真是回天乏力。

刘荣是个悲剧,他的被废缘于母亲的愚昧。两年后,刘荣因擅自在宗庙土地修建宫室而被召还长安,结果没想到胆小怕事的刘荣就在半路上自杀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废太子也成为第一位不得善终的废太子。

因他被废,成就一位大帝,改写中华历史。随着刘荣的被废,汉朝迎来一位更伟大的帝王。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在位54年,他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将汉朝的国力推向顶峰。李世民曾称赞汉武帝,“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正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所说,汉武帝刘彻“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可以说汉武帝改写了中华的历史!

刘据汉武帝刘彻嫡长子

刘据是汉武帝刘彻嫡长子,元狩元年(前122年),只有7岁的刘据就被册立为皇太子。

后在巫蛊之乱中被奸臣迫害,举兵反抗,兵败逃亡,后来自杀。武帝知道太子冤情后,悔恨不已。刘据之孙刘询后来登上帝位,是为汉宣帝。即位后谥刘据曰“戾”,所以刘据又称“戾太子”。巫蛊之乱武帝晚年,卫皇后开始失宠,江充受武帝重用。江充与太子及卫皇后不和,恐怕将来太子继位后会诛杀他,便想到利用当时闹出几宗大案的“巫蛊之术”去制造阴谋。

这时武帝因年老而性情变得多疑,以为身边的人懂得“蛊道祝诅”,为此查根究底而导致多人被杀。江充当时负责处理有关巫蛊的案件,他说宫中有蛊气,武帝派其他官员协助他追查。江充来到太子宫掘蛊,掘出桐木做的人偶。当时武帝去了别处避暑,太子召问少傅石德,身为太子师傅的石德惧怕自己受株连,建议太子越权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们的阴谋,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壬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韩说怀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诏,被来人杀了。太子派人禀告皇后,又分发武器给侍卫。太子向百官宣布江充谋反,把江充杀了。

汉武帝在位后期,因为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失宠等原因,刘据和汉武帝的关系也出现裂痕。最终,刘据不仅失去了太子之位,还被逼自尽,甚至留下了“戾”的恶谥。

刘强(刘疆)光武帝刘秀的嫡长子

优以大封,兼食两国

刘强(“彊”同“强”,公元25~58年)是光武帝刘秀长子,母为废后郭圣通。他自身也没有犯错,但被母亲娘家势力拖累,被废除了太子之位。

刘秀就是那个“娶妻当娶阴丽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但在打天下的时期,为了获得真定王刘扬的帮助,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刘秀称帝后,还需要郭圣通娘家势力的帮助,所以他将郭圣通册封为了皇后,建武二年(26年),将郭圣通之子刘强立为了太子。

打天下的时候,刘秀需要郭圣通娘家势力的帮助,坐稳天下后,外戚成了威胁,刘秀为了避免出现吕后、霍光之祸,废黜了郭圣通。

建武十七年(41年),因为生母被废,心中已然惴惴不安。他的老师郅恽害怕刘秀与刘疆父子失和,上演父子相残的悲剧,于是劝说他主动让位。刘疆听从老师建议,屡次上书辞去太子之位,刘秀顺水推舟,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正式下诏:“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刘庄是刘秀第四子,他是靠什么超越哥哥上位的

他因“废不以过”和主动辞让得到了刘秀以及后继皇帝汉明帝刘庄(阴丽华之子)的同情和厚待,并让刘强一个人拥有了两个封国的领地(东海郡和鲁郡,合计二十八县,都在今山东境内)。

即便是汉明帝刘庄即位,他也是十分的照顾刘强,刘强这位废太子也得以富贵善终。

永平元年(公元58年),刘强去世,享年三十四,谥号为恭。在谥号中,恭有主动让贤的意思,也即属于美谥。刘彊薨逝以后,明帝刘庄悲痛不已,并按照皇兄遗愿厚葬之。

作为东汉开国帝王之嫡子,刘彊最终未能结缘皇帝宝座,却能够得以善终,也可谓欣慰之结局。

刘庆汉章帝刘炟第三子

自己被废,儿子却做了皇帝

刘庆(78年107年2月1日),生母为宋贵人,建初四年(公元79年),刘庆汉章帝册立为皇太子。三年后(公元82年)因受窦太后的诬陷,刘庆被废为清河(今山东临清东北)王。

刘庆初留居京师洛阳,至公元106年才就国,遂开清河王族。

汉章帝第四子刘肇(生母梁贵人,被窦皇后收养)继位成为汉和帝之后,在跟窦氏外戚势力斗争时,刘庆还帮了汉和帝不少忙。汉和帝寿命不长,二十七岁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刘隆继位,是为汉殇帝。

但汉殇帝即位时,其实出生也不超过一百天,古代幼童极容易夭折,汉殇帝也是如此,他当了一百天皇帝后就病死了,把持朝政的皇太后邓绥(汉和帝皇后)在跟其兄长车骑将军邓骘商量后,迎立了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继位,是为安帝,其时刘庆尚未去世,但在安帝即位四个月后的延平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07年2月1日)去世,谥号孝王。永宁二年(121年),安帝亲政,并对其先亲进行追封,追尊其祖母宋贵人曰敬隐后,陵曰敬北陵。追尊父清河孝王曰孝德皇,母曰孝德后,清河嗣王奉祭而已。并给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后,汉桓帝刘志为了表示"尊帝陵之号",改清河郡为甘陵郡,县名也改为甘陵县。

刘庆自己没能当上皇帝,儿子却又把皇位捡了回来,自己死后也被追赠,这个结局算是不错了,但跟他的孙子比起来,又差上一筹。

孙和孙权第三子

孙和(公元224~253年),三国时期吴国大帝孙权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大懿皇后王氏。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的异母兄,吴末帝孙皓生父。史载"帝尤爱幸",是孙权最宠爱的儿子。

赤乌五年(242年),原太子孙登去世后,他被立为太子,当时十九岁。但是,因为遭到鲁王孙霸和全公主诬陷,在赤乌十三年(250年)被废黜,后改封南阳王,安置于长沙。建兴二年(253年),孙亮在位时,因有传言诸葛恪欲迎立孙和为帝,这导致孙和被赐死。

长子孙皓即位,追封为文皇帝。

司马遹晋惠帝司马衷庶长子

司马遹(公元278年~300年),字熙祖,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晋惠帝司马衷之子,母亲为才人谢玖。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其父司马衷继位,司马遹被册立为太子。

不久遭到皇后贾南风与贾谧等设计谋害,被废为庶人并先后囚禁于金墉城和许昌宫。

永康元年,为小黄门孙虑所暗害,时年二十三岁。

贾南风倒台之后,朝廷下诏追复司马遹太子名位,赐谥愍怀,葬于显平陵。

元恂孝文帝元宏的嫡长子

元恂(公元482~497年),原名拓跋恂,鲜卑族,孝文帝元宏的嫡长子,母亲为孝文贞皇后林氏。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册立为皇太子。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图谋变乱,坐罪废为庶人,囚禁于河阳,衣食仅够维生。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元恂坐罪赐死,年仅十五岁。

高百年北齐孝昭帝高演的嫡子

北齐孝昭帝高演的嫡子(第二子)。560年,高演称太后娄昭君令立高百年为皇太子,时年五岁。561年,高演临终传位给弟弟高湛,给他手书,其末曰:"百年无罪,汝可以乐处置之,勿学前人。"大宁年间,封为乐陵王。公元564年六月,天空有彗星出现,太史官奏称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易主",引起了高湛的猜疑。

博陵人贾德胄教高百年读书,高百年好写"敕"字,贾德胄密报之。高湛大怒,召高百年前来。高百年知道凶多吉少,割带玦留给妻子斛律氏。高湛在玄都苑凉风堂,使高百年写"敕"字,发现笔迹丝毫不差,就抽出佩刀,用刀头上的环击打高百年,遍地是血。高百年求饶:"乞命,愿与阿叔作奴!"高湛将他打死,弃尸水池,池水尽赤,在后园亲看埋葬。

杨勇隋文帝杨坚嫡长子

因失去母爱被废的皇太子杨勇

杨勇是隋文帝和独孤伽罗的嫡长子。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勇被册立为皇太子。

大凡儿子当了太子,生母一定是与有荣焉,极力维护还来不及,没有谁会主动把儿子废掉的。但杨勇就是例外,他悲催的遇上了一个为江山社稷考虑的生母。

而且,他的母亲独孤皇后霸气无比,垄断后宫不说,隋文帝杨坚所生的五个儿子也全是独孤皇后所出,根本就不怕没儿子顶上。

但他苦熬二十年后,终于没能熬过考验,因为骄奢淫逸,宠爱小妾,气死原配元氏(北魏皇族后裔,关陇贵族之一)被诟病。

杨坚不喜欢他,杨勇还妻妾成群,尤其是杨勇宠爱小妾,不喜欢父母给他找的太子妃,杨勇所生的长子还是和小妾在郊外野合所生,这一切都让不喜男人好色,且重视门第的独孤皇后大失所望。

相比杨勇才能平庸,他的弟弟杨广能力太过出众,让杨勇相形见绌。

除开杨勇的其余缺点,独孤皇后和隋文帝都绝对不愿意见到一个没有门阀背景,还是野合所生的妾生子成为隋朝的第三代继承人。

有了这个心理,再加上他们其余的儿子捕疾徊睿乇鹗嵌咏跹罟悖饰荒被嗄辏沼诮柚盖锥拦?皇后对杨勇的不满,扳倒了杨勇。

在杨广和其党羽杨素等人的陷害下,杨勇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时被废,隋文帝杨坚将他囚禁,由杨广负责看管。四年后,仁寿末年(604年),隋文帝去世后,新太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随即以隋文帝遗诏的名义处死了杨勇,追封房陵王。太子报仇千年不晚隋炀帝墓重见天日遭遇杨勇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嫡长子

唐朝的废太子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了(公元589年~626年),唐朝开国太子。玄武门事变后,不仅李建成被杀,就连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李世民杀害。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后,册立为皇太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生玄武门事变,为李世民所杀,时年三十八岁,五个儿子一同遇害,亲信妃子却被收留。历史就是这么残忍:玄武门之变后建成元吉绝后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追封息王。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追赠太子,谥号为隐。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

应该是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所以取名“承乾”。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

后因李承乾有足疾,太宗对四子李泰又过分宠爱,而使李泰萌生了夺东宫之心。李承乾怕因此被废,于是于贞观十七年(643年)与汉王李元昌、陈国公侯君集、李安俨、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了自保计划,但还未实行就被纥干承基告发。自己作死的太子李承乾李治渔翁得利让女主天下。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李承乾废为庶民,徙往黔州(现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两年后死在那里。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开元年间,以孙李适之请,唐玄宗赠其王号和谥号,于公元738年陪葬昭陵。完全不是太子人选李治却坐享渔翁之利继承大统。

李忠唐高宗李治庶长子

李忠(公元643~664年),唐高宗李治的庶长子,母亲为宫人刘氏。庶长子当太子极低的继承率看看陈王李忠的下场

由于和王皇后关系较为亲密,永徽三年(652年),李忠被唐高宗册立为皇太子。武则天入宫之后,利用手段扳倒了王皇后,她取而代之做了皇后,李忠遭到了武则天的迫害,显庆元年(656年),失去太子之位,降封梁王,授梁州都督,迁房州刺史。

武则天为人心狠手辣,不但害死了王皇后、萧淑妃,李治其他嫔妃所生的孩子,她都不愿放过。

显庆五年(660年),坐罪废为庶民,迁居黔州,囚禁于承乾故宅。

麟德元年(664年),中书令许敬宗陷害李忠联合宰相上官仪(李治和上官仪商量,准备废黜武则天)、宦官王伏胜谋反,坐罪赐死,时年二十二岁。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追封燕王,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于乾陵。

被权欲毁掉的母子之情:武则天与她的四个儿子

高龄生育能手武则天四个儿子窝囊废唯女儿能干

没办法,武则天要想当皇帝,就必须得想办法废掉他俩儿子李弘、李贤的太子之位。

李弘唐高宗李治嫡长子

李弘(652~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一代女皇武则天长子,唐朝第一位死后追封皇帝的太子。

永徽六年(655年),进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年),册立为皇太子。孝顺仁德,体恤民情。建议修正不合理的律法,并为两个获罪的姐姐求情,组织编纂《瑶山玉彩》,深得唐高宗宠爱。上元二年(675年),随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时年二十三岁。唐高宗和武则天悲痛不已,追赠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葬于恭陵。

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尊上庙号为义宗。开元六年(718年),嗣子李隆基撤销义宗庙号,复用孝敬皇帝祭祀。

李贤唐高宗李治嫡次子

李贤(公元655年~684年),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系高宗朝所立的第三位太子,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调露二年(68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遣酷吏丘神绩赴巴州校检李贤居所。丘神绩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

永徽五年(公元655年)出生,初封潞王。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诏复雍王爵位。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追赠司徒官爵,以亲王礼陪葬乾陵。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谥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合葬。

李显唐高宗李治嫡三子

一朝被废,两次为帝他和他弟还有她,竟然都可以称之为六味地黄丸

李显(公元656~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如果按照正常的皇位继承顺序,李显是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况且,他的胆略和才能与两个皇兄相比也差距甚远。正是如此,他才被母后武则天看中。在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二十四岁的李显被立为皇太子。

三年后,唐高宗李治病死,李显于同月继承皇位,是为唐中宗,武后临朝称制。李显继皇帝位才55天,被废为庐陵王,被贬出长安。弟弟李旦继位。

此后,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房州等地十四年。期间,弟弟李旦也被废,母亲武则天自己做起了皇帝。称帝后,帝位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困扰武则天。狄仁杰进言:“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

武则天顿时感悟,四十二岁的李显重新被立为皇太子,李显终于结束了流放的生活。

六年后,宰相张柬之等人乘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无奈,下令传位太子,中宗李显复辟称帝。

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爹(唐高宗李治)是皇帝,妈(武则天)也是皇帝,弟弟(唐睿宗李旦)是皇帝,儿子(唐殇帝李重茂)是皇帝,侄子(唐玄宗李隆基)是皇帝,常被人称为史上最牛的皇帝“六位帝皇王”。

李显,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在通天宫复位。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被母亲妻子妹妹摆布被毒杀,终年五十五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

唐睿宗李旦两次登基三让天下最后让出个太平盛世

李重润唐中宗李显嫡长子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母韦皇后,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唐高宗立李重润为皇太孙。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为房陵王,幽禁起来,下令废除李重润的府署,并将其贬为庶民,另在别处囚禁。四月二十二日,唐武则天将唐中宗、韦氏等人迁移到房州。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复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封李重润为邵王。

大足元年(701年)八月,当时张易之兄弟得幸于武则天,李重润遭人诬陷构罪,说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武则天得知后大怒,于九月初三日,将其杖击而死(一说逼迫自杀),李重润死时年仅十九岁。

李重俊唐中宗李显第三子

李重俊,唐中宗李显第三子,生母不详。李重俊早年历封义兴郡王、卫王,拜洛州牧,神龙二年(706年)被立为皇太子。但因不是韦后亲生,颇受猜忌。安乐公主、武三思等人也多次,地位受到威胁。神龙三年(707年)七月,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而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等人,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他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

李宪唐睿宗李旦嫡长子

在唐朝,也有一位得以善终的废太子,他就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李宪(679年742年1月5日),本名成器,唐睿宗李旦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母为肃明皇后刘氏。

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唐睿宗李旦即位,立为皇太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即位后,李宪就失去了太子之位,改称皇孙。

唐隆元年(710年),封宋王。

李旦第二次成为皇帝后,原本是要让李宪当太子的。但不管父亲李旦、弟弟李隆基如何劝说,李宪就是拒绝,就是要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也因此,李隆基便成为了太子,也有了后来的唐玄宗。这对父子真谦让皇权也能让结果让出了唐朝中兴

自己任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后历尚书左仆射,岐、泽州刺史,复拜太尉,改封宁王。与玄宗李隆基友爱,以不干议朝政、不与人交结为玄宗信重。死后葬于惠陵(今陕西蒲城西北),谥号让皇帝。

李宪一方面不想争权夺利,另一方面他跟李隆基的感情十分深厚,所以即便是李隆基登基后,李隆基也十分的信任他,李宪也得以十分的潇洒,一直到63岁去世。

但也必须承认,像刘强、李宪这样得以善终的废太子,终究是少数。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允许有威胁存在的。

李瑛唐玄宗李隆基次子

李瑛(?737年),唐玄宗李隆基次子,母亲为赵丽妃。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

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唐玄宗的宠妃赵丽妃,开元三年(715年)正月,李瑛被唐玄宗册立为皇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帝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但是,变故还是出现了。

母亲去世后,他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起来了。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琩(旧误作“瑁”,杨贵妃前夫,唐玄宗看上了杨玉环横刀夺爱李琩为何不反抗?)当上皇帝,和丞相李林甫联合起来陷害李瑛。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武惠妃以宫中有盗贼为名,召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入宫前来缉拿盗贼。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身披盔甲,带着兵器入宫后,武惠妃向唐玄宗告发,太子李瑛起兵造反。唐玄宗大怒,派兵将三位皇子捉拿了起来。随后,三人被唐玄宗贬为庶民并处死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唐代宗即位后,平反昭雪,恢复太子称号。

李永唐文宗李昂次子

大和六年,李永被立为太子。旨意传出,天下都认为文宗的决定很正确。但是李永被立为太子后就陷入了后宫斗争之中,最终含冤而逝。

大和九年的甘露之变使得文宗铲除宦官集团的计划失败,从此文宗在国家大事上,形同傀儡,听从于宦官,但在内廷则可是他说了算,对于谁当太子,宦官们不感兴趣,乐的见他们争斗,反正最后谁当皇帝自己说了算。

李永办宴会娱乐,老师多次劝谏他,都不听从。使得反对他的人找到了他的把柄。而此时王德妃不再得宠,得宠的是杨贤妃,她不满李永,多次在文宗面前诋毁李永,而且引出物证人证,使得文宗不得不信。

说得多了,文宗对李永也不满起来,终于发怒了,他把群臣招来说道:“太子有太多过错,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今天的议题就是废了他。”群臣一听废太子,这还了得,赶紧上奏道:“太子还年青,虽然有错,还可以改正。况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能够轻易废掉,请陛下宽恕他。”御史中丞狄兼暮流泪流为太子争辩。见大臣如此拥护太子,文宗心中有所动摇,没有马上下诏废太子。后来群臣接连上奏劝解,文宗也改变了废太子的心思,只是诛杀了他身边的一些人。

李永受了这场莫名其妙的打击,心中很憋屈,又没处诉苦,无法向父亲表明自己的冤枉,在这一年突然死亡。

耶律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

耶律倍(公元899~93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母亲为述律平。

公元916年被立为皇太子。

公元926年,阿保机病死,述律平迫使太子耶律倍主动提出让位给弟弟耶律德光。悲情的让国皇帝耶律倍为什么背国离家投奔后唐?

天显三年(公元928年)东丹国南迁,升东平为南京。同时耶律德光对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监视。

公元930年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发生政变,耶律倍遇害,葬显陵。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长子耶律阮最终夺回了皇位,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皇权要还是不要?两个“让国皇帝”截然不同人生

耶律浚(濬)辽道宗耶律洪基的长子

耶律浚(濬)(1058年~1077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的长子,母亲为宣懿皇后萧观音。

清宁十年(106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大康三年(1077年),受到奸相耶律乙辛等人陷害,废为庶人,幽禁于上京。

同年十一月,为奸相耶律乙辛所害,时年二十岁。

辽道宗后期,平反昭雪,追谥昭怀太子,按天子之仪改葬玉峰山。

其子耶律延禧即位后,追尊为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

朱常洛明神宗庶长子

八月初一,朱常洛即皇帝位,宣布次年改元泰昌。泰昌帝未即位的时候就好女色,即位之后郑贵妃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向皇帝进献美女,泰昌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年龄又不饶人(39岁),即位之初处理政务非常繁忙,加上回到后宫的纵欲夜御七女,他终于倒下了。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吃几副补药,静心调养一段时间因该可以复原,但是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向皇帝进了一济泻药,泰昌帝当天晚上腹泻三四十次,身体一下就垮了下来,再也起不了床了,而且病情日趋恶化。

给事中杨涟认为,朱常洛本来身体就虚弱,应当进补,而崔文升反而进以泻药,其心叵测。朱常洛的生母王氏外家、原皇太子妃郭氏外家两家外戚都认为其中必有阴谋,遍谒朝中大臣,哭诉宫禁凶危之状:“崔文升药,故也,非误也!”十四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朱常洛自知命在旦夕,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命李可灼入宫献药。泰昌帝用了第一粒后后,病情稍见好转,用了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九月初一五更,驾崩。朱常洛皇帝在位仅仅29天,成为“一月天子”。

胤礽清圣祖玄烨嫡次子

清圣祖康熙帝,一生功勋卓著,十六岁擒鳌拜,二十九岁平定三藩,三十岁统一台湾,四十四岁剿灭噶尔丹,“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帝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其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那么,问题来了,康熙帝活的太久,当皇帝时间太长,太子爷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1674~1725年)也跟着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到后来,太子爷都等不及了,太子爷开始躁动起来。

太子一躁动,康熙的其他儿子们也跟着躁动,凭啥就你老二有资格继承皇位呀,大家都是皇阿玛的儿子,都有机会才是的。其中躁动的最厉害当属老大和老八,老大觉得自己是长子,凭啥让老二给当了太子勒,难道就因为他老妈是当年的皇后麽,老八是众皇子中威望最高,势力最强大的,他也觉得皇位应该属于自己。

皇子们纷纷拉帮结派,老大一派,老二、老四、老十三一派,老三一派,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一派,传说中的“九子夺嫡”大戏开始上演。太子派因为最为众人所眼红,率先败下阵来,太子爷被废。太子爷一被废,大家伙争的更厉害了,康熙看势头不妙,赶紧把太子拉了起来,恢复了太子的地位,但是这个太子啊,实在是个扶不起的主呀,太子复立后,又被废了。这一废,就彻底废了,其后一直被关在咸安宫里,直到雍正年间,死在了那里。

胤礽这个太子呀,活的也憋屈呀,兄弟们个个都是无比生猛的主,随便叫哪个出来,都是可以担大统的人。老爹又是个超级猛的君主,感觉胤礽和李承乾的处境有些类似,老爹猛,自己的兄弟们也猛,唯独自己不是很猛,而自己又处在这么多猛人之中,命运注定好不到哪儿去呀。

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可谓功不可没;值得关注的是,皇太子胤礽在乃父影响下颇为欣赏西方文化与器物,与众传教士往来甚密。而且他谦和恭谨,结交贤才,康熙帝亦对这个唯一的嫡出子又是皇位继承人的儿子相当重视与宠爱,却因教子失当、兼之康熙朝后期党争纷乱,致太子人格分裂,陷入无穷尽的政治斗争之中,历经两立两废。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被废黜,并拘禁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

胤礽是康熙的嫡次子(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母亲是赫舍里氏。赫舍里氏难产而死后,康将将襁褓中的胤礽立为了太子。随着胤礽的长大,太子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时,康熙开始防备起了太子,他杀了支持太子的宠臣索额图等人,还提拔其他儿子来制衡太子,让父子的关系变得越加糟糕,胤礽多有忤逆康熙。

其他的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经常在康熙面前诬陷胤礽,导致胤礽太子之位被废,这引发了九子夺嫡。康熙为了平息儿子之间的内斗,又将胤礽立为了太子,但夺嫡之风没有停止,胤礽为了结束担心受怕的生活,早日当上皇帝,和心腹密谋夺权。事情败露后,胤礽再次被废黜。

胤礽被废之后,康熙将他软禁了起来。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雍正即位后,也没有将胤礽释放出来,直至其病逝。此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享年五十一岁。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州区)理亲王园寝,谥曰密。有作品见《康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

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清圣祖玄烨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册封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

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幽死,享年五十一岁。

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中国历史上,被废的太子轻则流放,重则直接被赐死,也即下场通常比较凄凉。纵观历史,大多数废太子都难以善终。没办法,虽说他们已经被废了,但他们的影响力还在,依旧可以对皇权造成威胁。出于将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的目的,也只能采取斩尽杀绝的手段了。

当然,如果废太子不对后面的太子或者构成威胁,也有机会获得善终的结局,比如东汉的刘强、刘庆等。

被废的太子又东山再起

唯一翻身得解放的废太子刘保

一般来说,成为废太子后就几乎是与皇位无缘了。

却有一些太子在被废后没有坠入万劫不复之地,幸运善终,但凡事总有例外,甚至意外得福、再次与皇位结缘。历史上还真的有废太子,会再次成为太子,并成功地登上皇位。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两条幸运的“漏网之鱼”。

刘保→汉顺帝

独子冤废,幸运登基

东汉汉安帝刘祜只有一个儿子刘保(115年~144年9月20日),永宁元年(120年),刘保被立为太子。所以不管怎么看皇位都应该是由刘保来继承,按道理说,他的太子之位是无比稳固的。

可他就是被废掉了,原因是,他9岁时得罪了汉安帝的乳母和皇宫中掌权的太监。

当时,刘保的乳母和随侍太监因受到汉安帝乳母的诬陷被杀,刘保为此不忍,年幼的他不知道遮掩,经常感叹乳母被杀之事,于是也被陷害,延光三年(124年),刘保被废为济阴王。

公元125年,汉安帝刘祜在回京途中因病去世。在这种汉安帝没有子嗣,又没有太子的情况下,汉安帝的皇后阎氏就依靠外戚集团找来了汉安帝的堂弟刘懿,并让刘懿当上皇帝,史称汉前少帝。

而阎皇后不敢让刘保继位的原因是,刘保的生母李氏是被阎皇后毒死的,阎皇后同样也害怕刘保当了皇帝后会报复。

但尴尬的是,这个刘懿只当了半年多的皇帝就去世了。刘懿去世后,以阎氏为首的外戚集团,就跟宦官集团展开了权力争夺,杀掉了阎皇后的党羽,囚禁阎皇后,最终宦官集团获胜,刘保也在宦官集团的扶持下登上皇位,成为汉顺帝。

刘保十一岁被宦官们接回来当皇帝,当了十九年皇帝后才病死,虽然在世时大权操于宦官集团之手,但刘保毕竟是皇帝,日子总归是要比废太子舒坦些的。对他来说,被废掉太子之位后,还能活着回来当皇帝,就已经很幸运了,从废太子逆袭为皇帝,这让汉顺帝刘保的人生比较罕见。他大概也是历史上结局最好的废太子。

朱见深明宪宗

四立两废,传奇继位

朱见深(1447~1487年)是“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的嫡长子,母亲为孝肃皇后周氏。

朱见深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太子。然而他被废掉太子之位多次,但是最终还是重新当上太子,并且登基当上皇帝。他被称为史上被废立次数最多的太子。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西部蒙古族)犯进,“大明战神”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御驾亲征,率五十万明军抗击敌军。不料诸多战将战死,土木堡之变之后,英宗被俘。为了避免瓦剌借皇帝的名义要挟,英宗生母孙太后下了“皇太后圣旨”:立皇帝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礼部官员尚未提出册封意见,皇太后的正式诏令便到了。这样,即使皇帝朱祁镇死于塞外,皇位继承人也应该是她的长孙。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未满两岁的便被立为皇太子。

仅仅过了四天,在京的文武百官就联名上了一份奏疏,“太子幼冲,国势危殆”,太后只得同意由皇帝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几个月后,在于谦等官员拥护下朱祁钰登基为皇帝,是为明代宗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朱见深仍然被立为皇太子,不过是由父亲英宗的皇太子变成叔叔代宗的皇太子。

明军多次击败瓦剌,瓦剌首领见捞不到好处,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明英宗回朝之后,虽为太上皇,却被严加看管,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随着帝位渐渐巩固,景帝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朱见深成为皇位的继承人。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朱祁钰如愿以偿,在登基第三年景泰三年(1452年),成功的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封他为沂王,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惜的是,当上太子的朱见济第二年便夭折了,所以只好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是朱祁钰总是不甘心的,后来找了个机会再一次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皇储之位空置,以期自己有了子嗣后能够直接立储。

然而几年后,朱祁钰突得重病,立储又成为焦点问题。

景泰八年(1457年),当他准备召集群臣商议时,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朱祁钰被废为亲王,被软禁于西苑,不久连病带气,死于永安宫。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七年后,英宗驾崩,朱见深终于继位为帝。他不顾代宗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赢得称颂之声。

为何贵为明宪宗会终生喜欢大他17岁的万贵妃?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中国历史上这么多废太子,能够拥有这第四种结局的,也只有刘保和朱见深了。不得不说刘保和朱见深是真的运气爆棚,甚至可以说他俩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废太子。

一般来说,大多数废太子都是非正常死亡,不得善终。毕竟极其残酷的皇权争夺,也只有斩尽杀绝是稳定皇权的最好方式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废太子会被软禁致死。虽说没有了自由,但至少衣食无忧。极少数的能够得以善终,但这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像汉光武帝、唐玄宗那样的。

至于能够登上皇位的,那也只有刘保和朱见深了。

更多文章

  •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不是誓死不改名改姓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改名,改姓,姓名,赐姓

    所谓姓氏,其实是一个人家族的符号,具有图腾意义,通过对姓氏的追溯,可以找到一个家族的根在哪里。所以一般来说,姓氏是世代相传的,不会随着一个人的贫富、职位高低而改变。但在民间,一直有姓氏的“大小”之说,人口众多、很有名望的姓氏被称为大姓,反之被叫做小姓。北宋年间,我国出现了一部

  • 第一次大规模“卖官鬻爵”不是其他昏君 是汉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卖官鬻爵,卖官,汉武帝

    有人说,卖官鬻爵之风起始于晚清,说是因为晚清废除了科举取仕制度,堵塞了人才入仕发展之路,把知识分子逼急了,才导致晚清上下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其实,历史的本质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朝廷卖官这种事,古来有之。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最早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43年,国内发生蝗灾,于是秦始皇发布命令,准许百姓交够千石粟

  • 全国岳庙祭祀民族英雄岳飞 ?四个岳飞庙最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岳飞,岳庙,民族英雄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满江红》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

  • 古代状元为什么都不愿娶公主?当驸马亏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状元,公主,驸马

    古有四大喜事,最后两件喜事便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生在贫苦之家的读书人,对金榜题名是最为看重的一件喜事了。在很多民间的传说和故事里,或者在电视剧里,许多家境贫寒的学子,因为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后,得到皇帝赏识,为了拉拢状元,于是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许配给了状元,状元凭借着自己的才学,一跃成为了当朝驸马

  • 铜臭的由来:父亲花钱买官后询问儿子感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铜臭,铜臭的由来

    皇帝一直被认为是全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以为皇帝必定也是最有钱的人,事实上绝非如此。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是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非常多的限制,银钱方面也不例外。虽然国库内的银钱数量非常可观,但是皇帝却不可轻动。如果是富庶的朝代,由于国库充足,皇帝本人的花销限制自然不那么大;但若是个比较贫

  • 清朝8位获谥“文正”的大臣 “中兴四臣”唯有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谥号,文正,中兴四臣,曾国藩

    “谥号”,指人死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予以的“或褒或贬或中性”的评价文字,乃系对死者一生的高度概括。在中国古代,谥号制度拥有非常超然的地位,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去随意更改一个人的谥号,这是社会根据一个人一生的贡献做出评价;谥号总计有上百种之多

  • 被权欲毁掉的母子之情:武则天与她的四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则天儿子,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四个儿子的争帝大战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还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武则天,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十四岁进入宫,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获赐号“武媚”,后人称之为武媚娘。武才人伺候李世民13年,没有生

  • 女人的心大海的针 盛唐的“改名狂魔”——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改名,武则天

    武则天作为五千年华夏史上唯一一位正史承认的女皇帝,千秋功过不必细说,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她的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爱好-改名字。这位女皇是除了大兴文字狱的那几位满清皇帝外,最喜欢也最擅长玩文字游戏的皇帝了。武则天不仅给自己改名字,还给别人改名字,比如情敌,恶亲还有外敌,还热衷于改官名,年号,下面我们就来盘点

  • 说“清朝人不知洋人的腿能不能弯”是谎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下跪,清朝,马戛尔尼,乾隆皇帝

    这个还真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诚如问题提出者所说,“在清朝前期一直有洋人在清廷内任职,比如南怀仁,乾隆时期也有洋人”,即乾隆和大臣们当然是知道洋人的腿是可以下跪的!实际上,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乾隆君臣不但知道马戛尔尼一行的膝盖能弯,还千方百计想要

  • 长恨歌诗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恨歌,杨贵妃,杨玉环,唐玄宗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们用图片重读《长恨歌》,让思绪飞一会……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