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姓氏,其实是一个人家族的符号,具有图腾意义,通过对姓氏的追溯,可以找到一个家族的根在哪里。所以一般来说,姓氏是世代相传的,不会随着一个人的贫富、职位高低而改变。
但在民间,一直有姓氏的“大小”之说,人口众多、很有名望的姓氏被称为大姓,反之被叫做小姓。北宋年间,我国出现了一部关于姓氏的作品,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开头4个姓,分别是:赵、钱、孙、李,这都属于大姓。不过这只是北宋的排法,据2015年统计显示,目前人口数目最多的10个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虽然姓氏有“大小”之说,一般来说大家肯定愿意自己是个大姓。但这姓氏是祖宗给的,咱们最讲究传承,所以若是因为想入个大姓就改了自己的姓的不多见吧?
有人说“好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历史和现实当中,改姓的情况相当普遍。有自愿的,有被迫的,有荣耀的,有悲哀的。
“好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其实是误区。
姓氏源自祖先,是一族血脉延续的见证,除非迫不得已,是没人愿意改名换姓的。所以,在传统的侠义小说中,英雄好汉们有句口头禅,叫“真英雄顶天立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指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后来,用以形容为人处事光明磊落。
有据可查的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语,最早出自元代无名剧作家的杂剧《盆儿鬼》,在《盆儿鬼》第一折中,就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家盆罐赵的便是”之语。
另外,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义夺快活林”中描写武松的豪气时,就是让武松这样自报家门的:“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既报了姓名,又报了身份、官职,一点也不藏私。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本义是什么呢?这就要重点说说“行”与“坐”了。“行”字好理解,就是行走天下。“坐”字呢?可以理解为“坐下”“坐着”吗?估计大部读者也都是这样理解的。其实,这样来理解“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坐”字是错误的。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的“坐”,应为“连坐”。所谓“连坐”,是指中国古代或现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连坐”的发明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卫鞅(又称商鞅)。卫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后来跑到秦国去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时,立相坐之法:十家为伍,有问题要互相纠举揭发,否则连坐。如不告奸,腰斩;匿奸与降敌同罪。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即使是跖也没有办法为非作恶。
“连坐”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说白了,就是“株连”,比如古代的“灭三族”“灭九族”,就是连坐之罚。身为大丈夫,即使是遭遇灭族之祸,也不可因为害怕被连坐而用改姓来逃避处罚。这是一种以身赴死的悲壮。如果将此句中的“坐”字曲解为“坐卧”之坐,是不能表达这种英雄豪气的。
古人造字,多有一字多义者,相互之间有时会“毫不相干”,所以,才给后世读者带来巨大困惑。比如这个“坐”字,除了“坐卧”与“连坐”之意外,还有他用。
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中就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坐”字,就是一个关联词,当“因为”讲。
其实,除此之外,“坐”字的意义还有:一为坚守,后引申为常驻,不动,如坐商、坐庄等等;二为表示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如坐落、坐北朝南等等;其三,还可表示瓜果等植物结实,如坐瓜、坐果等等。所以,阅读古典书籍或引用成语时,最忌“望文生义”式的自作聪明,如此,将会贻笑大方。
第一种原因:帝王赐姓
帝王赐姓。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
西汉早期匈奴族,有名金日?者,系休屠王长子,本姓阏(yān),于汉武帝时期归附汉朝,在长安宫门内负责养马。因为容貌端庄,有一天,牵着马经过皇宫大殿,被汉武帝刘彻所见,起用为马监,继而升仕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将休屠部落称为金人,为祭天主,所以赐姓金氏。金日?后为车骑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共辅少主汉昭帝刘弗陵。著功勋之节,功封秺(dù)侯(今山东武城县有秺侯亭)。其后裔子孙蕃盛,遍布江西和湖南,两省金氏,几乎都出自秺侯之裔。
在武则天上位的过程中,拦路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残忍的“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甕中”折磨致死(砍掉双手双脚扔进了酒坛子里),武则天还不解恨,“而后及良娣俄为武后所杀,改后姓为‘蟒,良娣为‘枭。”把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姓给改了,这名字一个代表蟒蛇,一个代表猫头鹰,都是能给人带来厄运让人厌恶的东西,武则天来这么一出是对王、萧两人彻头彻尾的羞辱,不但自己和亲族全部受牵连,就连祖宗留下来的姓氏也给改了!
武则天登基称帝,这也受到了李姓宗族和忠于大唐的臣子们的激烈反对,他们先后组织过多起战争,就比如说:徐敬业叛乱、越王李贞父子之乱。而作为报复武则天则施展铁腕手段残忍镇压,并重用酷吏将李唐皇室几乎一网打尽。对于参与叛乱的皇室子弟,武则天同样采取了改名进行羞辱。“九月,后遣左豹韬卫大将军曲崇裕、夏官尚书岑长倩率兵十万讨之,以凤阁侍郎张光辅为诸军节度,乃下诏削贞父子属籍,改氏‘虺。”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的叛乱被平定后,武则天就把他们的姓改为了“虺”,也就是一种毒蛇,或一种长相丑陋的龙,也有的说是蜥蜴。她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武元庆,还有三位堂兄武怀亮、武惟良、武怀运,这五位跟武则天的关系很不好,甚至说很糟。武则天当上了皇后,很想改善同哥哥们的关系,于是照例给他们大官做。不过这几位也太不识抬举,自认为凭老爹或叔叔武士彟的功劳,也可以坐上这个位置,所以经常不甩老妹的面子,而且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前,武元爽武元庆对她和母亲杨氏都很不好。武则天最后忍无可忍,除武怀亮这个短命鬼之外,武元爽、武元庆哥俩被流放到越南而死,武惟良、武怀运被杀,死后改“武”姓为“蝮”,意思是蝮蛇。
对外敌。比如契丹首领孙万荣、李尽忠不堪忍受营州都督赵文翙的欺凌,遂起兵造反,接连几次大败武则天派去的草包将军们。武则天又气又无奈,只能再次祭出“精神胜利法”,把孙万荣、李尽忠二人的名字改为“孙万斩”、“李尽灭”,令人喷饭!最终,还是靠后突厥可汗默啜收拾局势,才摆平了这两位。默啜摆平了孙、李二人,于是向武则天求亲,要求娶公主,被拒绝后,愤然起兵南侵,攻取河北很多州县。武则天再一次又气又无奈,把默啜的名字改为“斩啜”。由于之前默啜的哥哥骨笃禄也曾经侵犯过中原,也被武则天改名为“不笃禄”。
这也是武则天的政治打击,就算是死了也让你不得安宁!这种做法当然解决不了啥问题,不过只是武则天的精神胜利法而已,通过精神层面打击敌人达到满足的效果,给人的感觉实在是不好。
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郑和原来是姓马的
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后来才被赐姓为郑。这个当然很荣耀,一般的子孙也不会改回去的。也就是说,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血缘关系。
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
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才智过人、勤劳谨慎的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彩的一位太监,一个人改写了太监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12岁的郑和在明朝皇宫里被阉割后做内宫太监,为何子孙满堂呢?
原来,郑和的长兄马文铭把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郑和,马恩来后来也跟随郑和改姓郑。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虽然不是郑和嫡生的子女,但毕竟也算是后裔。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朱成功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其实应该姓朱,他叫朱成功。他本名是郑森,但南明隆武政权成立后,隆武帝极为欣赏郑森,赐其国姓“朱”,并赐名“成功”,所以一般是被称为“国姓爷”的。在封建时代,这可是天大的荣耀。
可是我们为何仍然称赐名“成功”,但却未称其赐姓“朱”,而是称其本姓“郑”,改叫郑成功,可谓是各取一半。这就奇怪了:要不叫其郑森,要不叫其朱成功,各取一半叫“郑成功”是什么情况?
“郑字旗“在郑成功被赐国姓后是不会出现的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郑成功的姓氏是什么时候改回来的?
其实,郑成功本人并未改回来,他就姓朱,不过他本人一般不自称“朱姓”,因为这种赐姓太特殊了,所以郑成功自从被赐姓名以来,其一直是以“国姓成功”自名。比如郑成功起兵抗清的时候多自称“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称“罪臣”是因为其父亲郑芝龙降清),而对荷兰、西班牙交涉时,多数自称“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但是,在其自拟之函件或者诗文,落款写的都是“朱成功”三字。
漳州军饷,纹样便有“朱成功”的字样
那民间呢?中国民间自然称其“国姓爷”,或者“郑国姓”,荷兰人等洋人不懂汉语,直接称“国姓爷”的音译。而和其有联系的日本人,则直接称其为“朱成功”。
那郑成功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其实是清廷的称呼,清廷对于朱明十分敏感,所以清廷的文献一直是称呼“郑成功”的。比如,在清朝史料就常见“逆贼郑成功”、“海贼郑成功”等字样。毕竟,如果是正规的明朝皇帝赐的姓,清廷认也就认了,但这是南明皇帝赐的姓,清廷根本不可能承认南明是正统,所以南明的赐姓清朝不可能承认。
郑荷之战荷兰降书,这其中荷兰人的称呼是“Koxinga”,即音译的“国姓爷”
也就是说,郑成功本人是认“朱成功”的,但是清廷叫其“郑成功”,由于后来康熙帝统一台湾,清廷的说法成为约定俗成的说法,于是现在的称呼就变成了“郑成功”。当然,也有偶尔的例外,在郑克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康熙皇帝立刻对此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不过此时是明郑政权已被消灭的时期,康熙这么做有明显的怀柔意味。
台南市南区的藩府二郑公子墓(郑成功四子郑睿与十子郑发逝世后合葬),该墓为少数未被清朝迁回中国大陆的明郑古墓。
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郑成功的后代姓什么呢?是姓朱还是姓郑。
这个问题本身很好回答:姓郑。台湾郑氏政权后面还传了两代,分别是“郑经”和“郑克塽”,他们的后代现在也均姓郑而不姓朱。这么看来似乎其后代还是姓郑,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是清廷改的,还是他们自己改的呢?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历史上没有详细说明此事。先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历史上是有“朱经”的说法的(“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经出师,取泉、漳、潮三郡之地”《《清史纪事本末/卷九》》)。但郑经本人西征时的自称也曾称呼过“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罪臣郑”,即认为自己姓郑。
盖有“国姓爷”标志的西班牙硬币,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
也就是说,郑成功后代的正式姓氏应该还是“朱”,但由于此事的特殊性,称“郑”姓一般也都能理解。
但到了第三代郑克塽的时候,一般就直接只称“郑”姓了。因为已经降清了嘛,后代自然全改回原姓氏,所以现在郑成功的后裔仍然均为郑姓。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台湾方面是有人提出,尊重历史事实,改郑成功为朱成功。2008年,台湾台南市的文献委员谢碧连便提出建议:把郑成功更名为朱成功。因为“郑成功”是清廷的贬低和侮辱性的称呼,但是,台南市文献委员会讨论后认为,不论是“朱成功”、“郑成功”、“国姓爷”、“延平郡王”等称呼,都是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主观认定,但“郑成功”一名已被一般民众接受及使用。所以并未接纳此建议。
图中这种别人当面称其“郑成功”,郑成功也表示接受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无论如何,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郑成功自称为“郑成功”的情况,都是完全错误的。郑成功本人从未用过,也不可能会认同这种称呼。
第二种原因:兄弟民族改汉姓,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
兄弟民族改汉姓。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拔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等等,非常非常多。
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这个也很多。特别像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了兄弟民族姓,主要是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