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家分晋”被认为是战国历史的开始。但鲜为人知的是,主流观点认为春秋结束的时间是周元王元年(前476年),而“三家分晋”的最早时间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既然春秋结束与“三家分晋”不是同一年,后世为什么将“三家分晋”视为战国的开始呢?
按照朝代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春秋”和“战国”都不是正确名称,正确的名称应该是东周。因此“春秋”和“战国”无法以朝代的更替来进行时间上的划分,春秋的结束时间和战国的开始时间都是后世以相对主观的标准决定的。比如主流的春秋结束时间是按照经典《春秋》划分的。
春秋与战国虽然同属于东周,但两者之间存在巨大不同。春秋时期,据城设邑,贵族循礼,井田尚在,霸主会盟而不兼并,争霸还需要“尊王”。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但以周天子为尊的体系尚未消失。春秋是旧制度逐渐崩溃,但新制度尚未建立的时代。
战国时期,设置郡县,君臣变法,废井田而开阡陌,群雄为逐鹿而纵横兼并,“尊王”完全成了历史名词。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完全消失,主要的诸侯国都建立了新制度,最成功和最彻底的是秦国。战国是新制度草创并逐渐完善的时代,最终迎来了大一统。
可以说区别春秋和战国的关键就是旧制度崩溃和新制度的建立。而在整个东周时期,“三家分晋”都是影响最大的一次旧制度崩溃事件,因为“三家分晋”标志着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彻底解体。正因如此,后世便将“三家分晋”视为战国的开始。
“三家分晋”是如何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的,它开启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春秋末年,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晋国六卿
三家分晋还要从晋献公时期说起。晋献公为了防止小宗的族人叛乱,对小宗的族人进行屠杀,所以宗族势力被大大削减,宗室就没有人辅佐国君了,于是晋献公用了许多异姓的卿大夫。
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人?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
由于高度中央集权的三军六卿制对国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所以也比较“费国君”。晋文公是一个强势国君,虽然卿大夫掌握了一些权力,但是他能够很好地掌控住了卿大夫之间平衡。晋文公去世后,后继的国君素质不高,也逐渐失去了对体制的掌控。
到了晋平公时期,晋国国君的势力就不足以掌控六卿,国君没落。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氏之乱,栾氏被灭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故后来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此六大家族。
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铁之战,范氏、中行氏被灭,遂取消中军,六卿变为四卿。
在晋国的四个势力中,智氏的势力最大,智氏挟国君以令诸卿。智氏为自己利益,带领三个卿大夫向晋国国君晋献土地,韩氏和魏氏跟随智氏进行献土,然而赵氏断然拒绝,于是智氏带领韩氏和魏氏对赵氏的封地进行进攻。
智氏领中军,韩氏领左军,魏氏领右军对赵氏进行进攻,并包围了赵氏退守的晋阳城。赵氏带领赵氏的民众进行顽强的抵抗,坚守两年。智氏在对峙的两年中发现,晋阳城的城外的晋水,位于晋阳城的上游,于是智氏带领军队堵河蓄水,当河水储蓄到一定量时,掘开河堤成功灌城。此时,智氏带领魏桓子和韩康子在山上俯瞰城中的惨状,智氏得意的说:原来大水也可以吞没一个国家啊!
看着智氏的得意的样子,韩康子和魏桓子却陷入沉思,因为韩康子的平阳和魏桓子的安邑之外都有一条大河,所以两人不约而同的感到危机四伏。智氏今天可以淹了赵襄子的晋阳城,明日就能吞并安邑和平阳。
是夜,赵襄子派出人来偷偷于韩、魏谈判,这正好从了韩、魏的心意,由于智氏的独断专横早就引起韩、魏的不满,于是三家联合,在夜晚发动攻击。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氏(赵襄子)、韩氏(韩康子)、魏氏(魏桓子)三家军队势如破竹,迅速打败了智氏军队,并当场杀死智氏,瓜分了智氏的领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其地位与晋国国君平起平坐,晋国自此名存实亡。至此,三家分晋。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之所以将三家分晋视为战国时代的开始是因为在战国时代实力最为强大的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就是通过瓜分晋国的土地而建立,并逐渐走向强盛,与其他四国共同谱写着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的,所以史学界将三家分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晋文公当年对周朝王室立有大功,于是他请求周襄王在他百年之后赐予王者的葬礼,周襄王当即拒绝并说道:“这是国家的典章礼制,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样的事情,这也是叔父(晋文公)所厌恶的啊。如果不然的话,叔父自己也有封地,尽管行王者的葬礼好了,又何必请我赏赐呢?”晋文公听完这番话后心生畏惧,不敢再提此事。当时周天子的实力已非常弱小了,与晋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像晋文公这么强势的国君却也不敢僭越礼制。
同理,诸侯国中那些强势的卿大夫完全有实力驱逐他们的国君,但始终没人敢这么做,不是因为力量不够,更不是于心不忍,而是他们害怕僭越之举会引发天下人的众怒。
然而,“三家分晋”事件发生后,周天子不申斥,却反而将韩、赵、魏三家从卿大夫提升至诸侯的地位,周王室的礼制是被周天子自己给破坏完了。既然君臣之间的礼制被破坏,天下人便以实力争高下,过去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如果说“曲沃代翼”开启了小宗成功作乱的先例,开始让周王室威信下降,那么“三家分晋”就是开启了大混战的先河,让周王室的名声几乎不复存在。
“三家分晋”让春秋后期的诸侯国看到,周王室不过是摆设,只要有实力就可以取得土地,还可以胁迫周王室封土,进而促使各国刀兵相见,是战国时期的开门之战。
三家分晋为什么是春秋战国分界线,其代表危险、缝隙和失控的开始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三家分晋,这点在史学界几乎没有争论,因为当公元前403年,作为中华大地上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威烈王,连续签发了三份委任状之后,便已经表明了曾经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经成为笑话,将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封为诸侯,本身就是危险、裂缝和失控的开始。
1.三家分晋实际上是一个危险的开始,就是诸侯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裂土封国的愿望
春秋时期的晋国,曾经十分强大,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盛,并且晋身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周王室主导的国际关系中,拥有非常牛逼的话语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晋国的内部出现了比较令人担忧的结果,特别是晋文公去世之后,国君缺乏了掌控全局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晋国的贵族,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开始成为晋国内政的实际倡导者。
故而,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国君已经没有了主导的能力,三家分晋的结果是一个危险的开始,代表的无论试图裂土封侯的贵族有多少,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够实现篡位而立的愿望。不过是在大诸侯国再分封出小的诸侯国而已。周王室对三家分晋结果的确认,就代表了王室的法统在春秋时代已经不适用,需要武力才能支撑一个诸侯国的兴亡。
2.三家分晋也代表裂缝的形成,春秋时代无论怎样征战,战争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已,但到了战国时代,战争已经成了必须的手段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以宗族血缘关系形成的纽带,故而为周朝礼制上对各诸侯国约束的法理基础,也是一种独特的国家管理形式,但是因为三家分晋,这种管理基础和形式开始出现了裂缝。因为从宗族关系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各个诸侯国属于小宗,因此分封制的基础就在于周天子的权力是最高。
在春秋时代,诸侯国无论怎样的风生水起,对周天子的崇敬是发自内心的,或许说是一个诸侯国的底线,但是在战国时代,不再遵循这样的底线,只要武力足够强大,不用在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划分想怎么划分就怎么划分,只需要最后周王室形式上的确认而已。
3.三家分晋最终导致了战国的失控,是周王室统治秩序的总崩溃
周王室赖以统治的基础,是孔子念念不忘的礼制,但是这种礼制在三家分晋之后,彻底成为一种无人遵守的“公共秩序”,武力的高下乃至结果成为最高的秩序准则。换句话说,此时的周天子已经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变成了事实上的无人理会。
三家分晋,应该说是是祖宗立法的一次悖逆,但周王室竟然对谋逆的三个士大夫不得不进行册封,便表明了中央政权实际上没有对诸侯国征讨的实力乃至意志。如果说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仍然不断试探周王室的底线的话,那么在战国时代就是肆无忌惮的践踏。
概而言之,将三家分晋视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原因有三:
其一,三家分晋代表危险的开始,即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确立;
其二,三家分晋代表裂缝的形成,即周王室“辩贵贱、别亲疏”的政治结构首次遭受挑战,诸侯重视权力;
其三,三家分晋代表失控的结果,国家体制中君君臣臣的固定法统,在晋国被瓜分之后彻底陷入武力崇拜。
历史意义
奴隶制的晋国转化为封建制的赵、韩、魏三国。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