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永乐大帝朱棣为何抗父命而重用太监?
?朱棣的帝王形象,在有些人眼中,比起他老子朱元璋还更胜一筹,于是给他戴上了一顶永乐大帝的高帽。
查考史实,这位大帝北征蒙古,南灭越南,万国来朝,威风八面,武功确实不输老爹。而在阴险毒辣、多疑嗜杀、羞辱文人等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诸如对特务与宦官的态度。
朱元璋喜欢使用特务,朱棣更加喜欢。朱元璋后期废除了锦衣卫,而朱棣又恢复了,且扩充了这支队伍。
提及锦衣卫历史,很多人都清楚,它最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创立,原属皇家卫队,后扩展为国家特务部队。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朱元璋发现锦衣卫某些军官越权和滥权行为泛起,担心危及皇权,对太子朱标这个接班人产生不利,于是下令解散这支恶贯满盈的部队。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抢班夺权的朱棣即位次年就恢复了锦衣卫,并征调了他信任的许多军官做指挥使,扩大了锦衣卫权限。这些指挥使拥有各种秘密调查之权,可以拘捕和处罚一切向皇帝朱棣挑战之嫌犯。
永乐初年,死灰复燃的锦衣卫为杀威建文旧臣,树立永乐威权,立下汗马功劳。
但朱棣还嫌不够,为了加大对大明臣民的控制,锦衣卫之外,后又加上了东厂。
这就需要重用提拨另一类奴才:宦官。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不喜欢宦官,在位期间将宦官边缘化,防范太监干政,但他儿子明成祖朱棣却特别喜欢用太监。
明朝正是从朱棣起开始大量启用宦官。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开厂”,专由太监负责。所谓“东厂”,就是个特殊的调查机构,全称“东事缉厂”,意为专为皇帝缉拿钦犯,不受刑部等国家司法机关辖制。籍此,宦官权力与日剧增。
关于宦官,太祖朱元璋本来有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成祖朱棣却一反其制,听凭太监们“学文化”,后来在内廷设内书堂,派大学士专门教小内侍们书写。这些小太监就这样茁壮成长,日后欺士盗名,以皇权名义,犯科作奸。所以,明朝中后期太监之祸日烈、积重难返,一直伴随至明亡,不能不说始作俑者即成祖朱棣。
为什么朱棣比他老爹还喜欢特务、而且重用老爹不屑的太监?
说明他的权力欲和霸道心不逊老爹,但政治能力不如老爹。据称废相之后的朱元璋,每天可以处理上千份文件,不知疲倦,而朱棣呢,没有秘书帮忙,根本做不成什么像样的报告,这就是他成立内阁的重要原因。
而太监呢,是“心有余力不足"的君主另一类帮手。
朱棣权力欲超强,战斗力也较强,但治国理政却相对逊色。所以,善假于物,用好奴才就是他的棋局重要一招。
朱棣认为,宦官作为皇帝的私人仆役,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绝对忠诚,可以皇帝做任何事。所以,他给宦官们的信任大于士大夫。永乐时期,朱棣心腹有许多宦官,其中还有几个是胡人,朱棣用之不缀。那些人给朱棣执行很多不同寻常的任务。不仅刺探各种不同人物的情报,而且被任命为特派员甚至全权大使,为皇帝寻宝,执行外交使命。
有人美化朱棣,说他搞特务政治,为治官员不害百姓,这是瞪眼说瞎话。
诚然,特务们确实揭露了某些贪污腐败分子、及其与皇帝权力斗争的对手。比如,朱棣利用锦衣卫暗中监视他的异母弟宁王朱权,甚至他还刺探他的长子朱高炽,即后来的洪熙帝。还有,利用特色也抓了些他认为的贪官广西布政司参议吴翔、山东布政司参政何潒等人。但他这样做,并非为苍生,而是为了巩固个人极权。历史上,凡是暴君,是不会将任何生命放在眼里,何况草民草民。
民间史料《洪洞大槐树移民志》显示,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大肆屠杀平民,杀的河北河南交接的某一地方,只剩两户幸存者了。在山东交战区临清县及其周边,还出现了一个方圆千里的无人区。此外很多地方,都有朱棣屠杀平民的记载。
杀官员,杀百姓,杀奴仆。夺得皇位的朱棣,将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被摧残至死后,朱棣仍不放过,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在活剐三千宫女事件中,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意思是说,你自己不中用,我们和太监好,有什么罪!朱棣更加恼怒,作图遍示内宫,极尽羞辱。
可见嗜杀成性的朱棣,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乱臣贼子的压力,身体不行的压力,没文化被读书人看不起的压力,统统在登基后显露无遗。他要用疯狂的权力欲和征服欲摆脱这些压力,他掌控一切,不能让人有一丝质疑和冒犯。
虽然坐上皇位,看似天下之主,可天下人不一定认同。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朱棣一边令人修史,一边大开杀戒,将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士大夫,一个个的押赴刑场,用最残忍手段一个个处死。朱棣一生无改嗜杀气度,其所作所为令身边奴仆胆战心惊,据说一位在身边伏侍他二十年的老太监,看过主子无数次惨酷杀人。但后来朱棣杀人杀到变态地步,也不免令其胆寒,从而因恐作病。
重用宦官的朱棣,主要目的就是强化监控。即便士人口服,也未必心服。所以必须加强监查力度。于是永乐帝时期,宦官对皇帝的安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用好这些身边特务,既可以随时掌握士人动态,又可及时打压,瓦解他们的士气。可以说,这是永乐打造的明朝专制主义的一种最可鄙形式。
残暴不逊老爹的朱棣,在疑心方面更不逊老爹,朱棣可以说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多疑之君,加不加之一都可以。他所始终信任的人基本没有。
我们举个例子。
礼部侍郎胡濙号称朱棣所信任的人之一。但从他们君臣之间相处之道,我们或许能够看出多疑的朱棣帝王心术。
胡濙本来是建文二年中的进士,被授予兵部给事中之职,应该算是建文帝的旧臣。但在朱棣当皇上以后,他不仅没受牵连,还很快就被提拔为“户科都给事中”。很多人推测,很可能胡濙在当“兵部给事中”的时候,就已经投靠了朱棣,经常给朱棣通风报信,算是朱棣的心腹了。
胡濙有多受朱棣信任,从两个事可以看出来。
一是他曾经受命监督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长的很胖,腿脚还不好,朱棣本就不喜欢他,再加上次子朱高煦经常在一旁煽风点火讲皇太子的坏话,朱棣就产生了怀疑。有一次朱棣对胡濙说:“人言东宫多失德”,让胡濙暗中调查。幸好皇太子尾巴夹的紧,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感动了胡濙,他认为并无此事,“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胡濙受命寻找建文帝。朱棣让他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走遍天下州郡,秘密查找建文帝的下落。这既是一项最隐秘的工作,也是一项苦差事,胡濙常常化装成百姓,秘密打听消息,一去就是14年。后来回来歇了三年,又被派出去找了4年。一直到了永乐21年,一天晚上,朱棣已经就寝,胡濙找上门来,二人深谈至半夜,胡濙“漏下四鼓乃出”。二人的谈话内容虽然秘不可知,但据《明史·胡濙传》记载,“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估计是胡濙带来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朱棣终于放心了。
寻找建文帝、监督皇太子这样隐秘的事都交给胡濙,可见他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之一,这一点恐怕连胡濙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但事实是这样吗?
还是让史实说话吧。史料记载,一次胡濙回京向朱棣汇报寻找建文帝的情况,把所见所闻向皇帝详细汇报。汇报完之后,胡濙准备起身告辞,朱棣突然问他:都汇报完了?胡濙说:是啊?朱棣接着问道:你还曾经请一个土司写过一封信吧?
闻听此言,胡濙大惊失色,他惊的倒不是他曾与土司来往,而是朱棣是如何知道此事的。他常年奔波在外,去的都是穷乡僻壤,做的事又非常隐秘,很多时候连个仆人也不能带,知道的人凤毛麟角。可是朱棣竟对自己的行踪了如指掌,可见胡濙在出巡暗访的同时,朱棣还派了人监视、跟踪胡濙,只不过胡濙被蒙在鼓里罢了。朱棣这句话其实是在警告胡濙,你的行动我一清二楚,给我放老实点。
朱棣这句话让胡濙惊出一身冷汗,又让他心里凉了半截。他含辛茹苦二十余年,甚至连母亲病故也没能回家,竟然还得不到皇帝的完全信任,能不心凉吗?但是,坐在皇帝的宝座上的朱棣,权力欲达到了变态程度,会绝对信任哪一个臣子呢?
你凉任你凉,老子就是谁都不信,誓死驾驭一切这就是爱用宦官的永乐大帝本质。
朱棣:为什么要违背祖训重用宦官?其实我也不想,但属实迫不得已
公元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宫门中立了一块铁牌,一块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字样的铁牌,严防宦官干政。可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不但重用宦官,甚至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宦官主导的“东厂”特务机构,地位也远高于群臣。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朱棣为何要违背“祖训”重用宦官呢?但实际上,重用宦官其实并非朱棣本意,属实是他被逼的迫不得已罢了。《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
按常理来讲,宦官自进宫之日起,就已经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封建时期的统治者,所以对皇帝的忠诚基本不用怀疑,毕竟没了皇帝,那宦官基本也就再没什么出路了。
但若是论其才学,大部分的宦官终究还是要比学识渊博的官员略差一筹,古人常说“术业有专攻”,朝堂之上的那些文臣武将吃的就是这碗饭,故而在一些军政大事的处理方案上,所能给出的见解势必要优于宦官。
相信大家之所以想不通明成祖重用宦官的原因,也基本都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吧?
可是话说回来,对于封建时期的统治者,特别是对明成祖朱棣而言,在他执政初期所急需的,恰好就是宦官的那份“忠诚”。
这一切还要从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前开始说起
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他想效仿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将明朝的皇室子弟册封为藩王,然后让这些藩王去镇守北方边境或者是明朝疆域内的各个战略要地,从而达到巩固明朝政权的目的。《明太祖宝训·卷一》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不一定会按照理论中的构想去走,就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的乱世景象,不正是西周时期分封制衰败的产物吗。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却并未注意这一点,他只是单纯的认为“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所以并未顾及群臣的反对,依旧坚持推行了他的分封计划。《明太祖宝训·卷一》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变迁,由于“诸王皆备边练士卒”,行军打仗更是家常便饭,所以几乎个个兵强马壮,藩王的势力也就此开始逐渐膨胀,对明朝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明史·列传第五·诸王二》
面对藩王潜在的威胁,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朝的正牌统治者,自然是无法容忍的。
故而,于公元1398年八月,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三个月后,便下诏“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直接就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文削藩”事件,而后更是接连削除了齐王、湘王、代王三位藩王。《明史·本纪第四·恭闵帝》
如此一来,也就使得藩王与明朝廷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藩王不想被削,那就只能是抗命不从,战争自然也就这么爆发了。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发动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明朝统治者内部夺权战争,最终以建文帝不知所踪,明成祖朱棣登基称帝而告终。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明史·本纪第五·成祖一》
也就是说,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称帝,不是因为他子承父业,按照封建时期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继承的皇位,也不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指定他为皇太子,而是他凭借发动武装政变,强行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这才得以登基称帝的。
如此一来,也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明成祖朱棣这个皇位的“正统性”以及“合法性”。
很明显,明成祖朱棣并非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而是第四子;也并非朱元璋所亲自册封的“皇太子”。所以,在当时大部分“旧臣”甚至是百姓的心中,朱棣的这个皇帝之位属实既不正统,也不合法。
如此一来,势必也就会产生很多非议
诸如当时广为流传的“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之类的相关言论,其所代表的意思不言而喻,无非就是质疑明成祖朱棣这个皇位的合法性,甚至于发展到了后来,“诸旧臣多从者”,就连朝堂上的很多建文帝执政时期的旧臣都开始相信建文帝并未身亡,而是逃走了。《明史·列传第五十七》
大家想啊,面对这种流言四起的现象,明成祖朱棣会怎么想?
姑且不论建文帝是不是真的还活着,最起码这个皇位当时是由明成祖朱棣在坐着的,可是朝臣却在下面议论纷纷,都说建文帝还没有身亡。
岂不是就代表在这些旧臣的心中,反而更倾向于支持建文帝的统治,而不是明成祖朱棣的统治吗?
由此也就直接导致了明成祖朱棣执政初期,所面临的其实是一个“皇帝”和“臣子”互相猜忌的局面,双方谁也不信任谁,那统治者自然也就无法以官僚阶层作为沟通治理百姓的媒介,那又该如何去治理天下呢?
所以,明成祖朱棣只能是一边“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暗中派人去查找建文帝的行踪;另外一边还得重新找寻一批对自己忠诚的官员来协助自己治理天下。《明史·列传第五十七》
明成祖朱棣重用宦官
但是这重新招贤纳士,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毕竟天下百姓虽多,但按照封建时期那落后的教育水平以及并不完善的科举制度来看,想找到一批德才兼备的贤臣又谈何容易,属实是解不了明成祖朱棣的燃眉之急。
一来二去之下,明成祖朱棣的目光自然而然的就定格在了“宦官”的身上,尤其是当初陪伴他打天下的那几个宦官,各个功勋卓著不说,对明成祖朱棣更是忠诚不二。
就好比明朝著名的宦官“郑和”,自14岁那年就到了时任燕王的朱棣身边,也正是朱棣当时的“燕王”身份,让他对郑和并没有太过防范,亲自挑选学识渊博的官员到府中给他授课不说,还任他随意阅览府中书籍,为郑和后来的崛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而后到了燕王朱棣起兵夺权的时候,郑和更是凭借他所学到的知识以及魁梧的身材,为明成祖朱棣立下了赫赫战功。
因此,明成祖朱棣在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最终还是决定违背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祖训”,重用了郑和,毕竟对当时的明成祖朱棣而言,解决当时“无官可用”的困境才是当务之急,他已经拖不起了。
继而,在朱棣册封郑和为正使以后,“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派他七下西洋,为明朝“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以及“发展海外贸易”等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除了郑和以外,上文所说的那个郑和的助手“王景弘”,以及明朝著名的建筑师“阮安”等人,均是明成祖朱棣所十分信任的宦官。
但毕竟受明太祖朱元璋“宦官不得干预政事”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宦官都是不能读书识字的,因此也就导致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真正德才兼备的宦官属实没有几个,所以,如果明成祖朱棣想要更好的治理国家,维护明朝政权稳固的话,终究还是要回到“官僚阶层”的身上。
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特务机构
“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也正是因此而踏上了历史的大舞台。《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
明成祖朱棣“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很明显,明成祖设立“东厂”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牵制官僚阶层,或者说是让“东厂”履行监察之责,监察那些官员是否传播过不利于政权稳固之类的相关言论。《明史·志第七十一·刑法三》
换句话来说,在明成祖朱棣的意识中,既然官员对自己不信任,自己也对官员不信任,偏偏招贤所用的时间又太久,无法满足统治需求,用宦官吧可用之才又太少。
那还不如干脆强势一点,以一种较为强硬的姿态去遏制那些不利于自己稳固政权的言论的产生,从源头去掐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一切不好的事情。
同时,明成祖朱棣为了避免“东厂”在执行监察任务时被官员阻挠,所以对“东厂提督”身份的定位也是十分的重视,“提督东厂,掌印太监一员”,即是让司礼监中的“掌印太监”去担任东厂提督的职位。《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
众所周知,明朝的“司礼监”在朝堂中的地位其实还是一个挺高的存在,尤其是其中的掌印太监,更是司礼监的一号人物,“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直接就可以参与到政治事务的审核和决策当中。《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
故而,如果用司礼监中的一号人物去掌管“东厂”,那么那些官员就算想阻挠也没办法了,实在是挡不住啊。
因此,“东厂”有了这样一层身份的保驾护航,其成员在执行监察之责的时候,自然是无往不利,甚至于达到了一种“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的程度。
从而也就使得明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原本还游离不定的建文帝时期的旧臣也纷纷受“东厂”的影响,不敢再对明成祖朱棣心存二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明成祖朱棣其实也是相当明白宦官之祸所潜在的严重后果的,但是在他执政初期,官员并不支持他不说,还阳奉阴违,大肆传播不利于他统治的言论,严重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地位。
故而,明成祖朱棣只能是重用忠心于他的宦官来暂解燃眉之急,毕竟对明成祖而言,宦官之祸固然厉害,却并非不可控,只要能及时控制,还是很容易平定的;但官员若是对自己不忠诚,阳奉阴违的话,那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极有可能会导致自己对明朝的治理步履维艰。
而且,明成祖朱棣执政初期,受“靖难之役”的影响,也恰好正是急需贤良官员稳固政权的时候,可是重新纳贤又太慢,势必就满足不了明成祖朱棣的统治需求。
所以,单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虽然明成祖朱棣迫不得已重用宦官的办法看起来并非良策,但也属实是当时所能起到稳固皇权作用的最合理、也是最快捷的办法了。
就好比后来出现的“永乐盛世”,就足以证明明成祖朱棣重用宦官改善吏治的办法,的确是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