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皇帝姓“朱”与“猪”同音,明朝人怎么避讳?

明朝皇帝姓“朱”与“猪”同音,明朝人怎么避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62 更新时间:2023/12/31 10:15:56

封建社会要避讳,比如宋朝宋徽宗因为属相是狗,于是就有了禁狗令,也就是禁止杀狗;明朝“朱”于“猪”同音,也同样有了禁猪令嘛?中国古代皇帝名字冷僻多怪异你能认识几个?

吕后名雉,凡遇到“雉”字,就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刘恒,于是便把“恒山”改成“常山”;盘点:史上因古代避讳而曾被改名的城市与人物

汉光帝名叫刘秀,把“秀才”一词改叫“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甚至把《庄子》改为《严子》;清朝皇帝的避讳史:从不在乎到让天下人避讳

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那么明朝时期,古人如何避开“朱”、“猪”这两个谐音勒?你过年了说“杀猪了”,那么就是说“杀朱了”,这是要造反的节奏吗?

明朝人管猪肉就叫猪肉,不要听信那些乱七八糟的谣言。

谣言一:“猪”是个在整个大明朝都忌讳的字,明朝的皇帝都不愿听到这个字的读音,也不愿看到这个字形,包括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专门给猪改了名字,口语中称“肥肥”,书面则写作“豕”、“彘”。

谣言二:朱元璋自己出身低微,因为“朱”与“猪”同音,把猪当成自己的本家,强令人民称猪为“本家老爷”。

谣言三:朱元璋因为自卑而邪恶,心理特别阴暗,对避讳特别讲究,有个开元县,因为要避朱元璋的名讳中“元”,改成了开原。朱元璋的字为“国瑞”,不但“国”不能说,就连与“瑞”字同音的“睡”字

也不能说,必须改成“就寝”;臣民也不能叫猪为“猪”,要叫“万里哼”。

谣言四:朱元璋不吃猪肉,他的子孙也不吃猪肉,一家子都是回回穆斯林。

谣言五:猪后来恢复为“猪”,是清军入关,为了侮辱明朝皇室,特地下令改回来的。

……

以上种种荒诞不经的说法,只要查几份明朝大内膳单,则一切不攻自破。

《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当中,记录有一则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单:上面赫然有:“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蒸猪蹄肚”!

凭什么说朱元璋是不吃猪肉的?凭什么说朱元璋不允许别人说“猪”字、写“猪”字

《南京光禄寺志》中还记录了一份永乐元年十月的膳单,里面也记载有:“烧猪肉,猪肉撺白汤”。

则朱元璋的儿子永乐帝朱棣,也是吃猪肉的。

凭什么说朱元璋的子孙都不吃猪肉,一家子都是回回穆斯林?

万历、天年间历任翰林院检讨、詹事府少詹事、南京礼部右侍郎的张鼐在其《宝日堂杂抄》中抄录了一份万历年间的光禄寺膳单,里面关于“猪肉”的字眼,触目可见。

明末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录的万历、天启时期的宫廷饮食,猪肉的做法花样繁多,有:白煮肉、猪屑骨、荔枝猪肉、猪耳脆、牡丹头汤、猪肉龙松汤等等。

刘若愚还特别提到,天启帝最喜欢用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和猪蹄筋共烩一处,“恒喜用焉”。

所以,说明朝皇帝不吃猪肉,不许别人叫猪为“猪”,全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民间故事,听听就好,不要当真。

其实稍微想一下,伟大作品《西游记》就诞生于明朝,作者吴承恩在描写猪八戒这个人物时,有用“豕”、“彘”、“肥肥”、“本家老爷”、“万里哼”之类的字眼来代替了吗?

根本没有嘛。

不过,话说回来,《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子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蓄猪。”即明朝皇帝中的明武宗,也的确曾对民间养猪、杀猪的行为有过抵触情绪。

而且朱厚照在这件事情上就有点夸张了。

明朝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明武宗朱厚照很“兴奋”,打算御驾亲征,好好打一仗。结果大军走到半路,有个叫王阳明的人已经把宁王干掉了,朱厚照就很不开心。

但是他反过来又一想,自己御驾亲征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玩。既然打不成仗,那就在江南玩玩好了。

沿途地方官听闻,不敢怠慢,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可能是因为出师不利,朱厚照一路上心情始终不好。在一次宴会上,他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却丝毫没有兴趣,尤其是看见猪肉,更是让他大发雷霆:

猪,不就是朱吗?

这肉怎么能吃呢?于是马上下了《禁猪令》,据《万历野获录》记载,那条圣旨内容是这样的:

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爲未便。爲此省谕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知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明实录·武宗实录》也记载: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者发配充军。

养猪杀猪吃猪肉,就要发配充军。这条圣旨还是蛮狠的。

明武宗为什么不高兴民间养猪、杀猪呢?

万历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明武宗本人的解释:“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

即原因有三:一、明武宗自己出生于猪年,属相为猪;二、猪和国姓“字异音同”;三、吃猪肉容易生“疮疾”。

明武宗这道禁猪令是正德十四年十二月巡行到仪真时,由兵部左侍郎王宪抄奉下达的。一个月后,禁猪令传回到京师,当时,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留守京师,哭笑不得,于正德十五年二月上了一道《请免禁杀猪疏》,毫不留情地驳斥了明武宗那三条不经一驳的禁猪理由,要求明武宗重新颁诏天下,废止禁猪令。而在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礼部又上奏说国家的正常祭典必须要用到牛、猪、羊“三牲”,叫太牢。如果没有猪肉就不合礼法,对祖宗不敬。万一朱家列祖列宗怪罪下来,可吃不了兜子走。

同时,吃惯猪肉的朱厚照也很不习惯,于是几个月后又解禁了《禁猪令》,但是把猪的名称给改了,叫彘(zhi),或者豕(shi),总之不能叫猪。

但是,朱家的列祖列宗还是很生气,于是一年后,就把朱厚照带走了。

即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的“禁猪令”,在大明王朝三百年历史中,其出现时间不过有三个月,一段小插曲而已。

标签: 避讳明朝

更多文章

  •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美国刷盘子”是一桩谣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中山,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坊间流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天,孙中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餐馆洗盘子/打工。此说似源自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唐德刚是胡适先生的高徒唐德刚先生,他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文图书馆馆长、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兼系主任、著名史学家。他的书《晚清七十年》中很多跑火车的内容,都是民间谣

  •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仅靠“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宋朝宰相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在中国,“半部论语治天下&r

  • 皇帝任命不了宰相?那个相权与皇权比肩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宰相,皇帝,相权,赵匡胤,宋太祖,宋朝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借口契丹入侵然后领兵出征的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从小皇帝柴宗训手中受禅(夺过)了皇位,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为了稳定人心和政局,赵匡胤将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都原职留用了,礼待有加。留用后周旧臣执政,有利于将政变产生的政治动荡降到最低限度:&ldquo

  • 为何古代女性大多没有名字,只是简单称呼“某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女性名字,某氏

    我们常常在不同的古装剧中,见到同一个女性角色,然而她们的姓相同,但是名字却不一样。就比如乾隆的原配富察皇后,在《延禧攻略》中叫富察·容音,而在《如懿传》中叫富察·琅嬅,顺治的爱妃董鄂氏,在《孝庄秘史》中叫董鄂·宛如,而在《美人无泪》中叫董鄂·宛

  • 从《朱元璋传》读懂我们祖辈的贫穷思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贫穷思维,家族观念

    最近读了张宏杰老师的《朱元璋传》,被张宏杰老师的知识底蕴和认知深度深深吸引,也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一直以为朱元璋是一个大英雄,开天辟地的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给底层人民带来了新生活,虽然也听说过他对待功臣兔走狗烹、鸟尽弓藏的态度,但是历代的开国皇帝也都不过如此,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些

  • 明朝国都:朱元璋为何称帝10年后才定都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国都,南京,明朝,定都

    历史上,大凡新的统治者称帝建国后,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建都,建在何处。因为国都是政治权力中心,地位相当重要,历代统治者都会反复权衡,非常慎重。但大多数也都是称帝、建国、定都同时进行,即使有段时间差,也不会相隔太久。然而,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却是个例外: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洪武十一

  • 赤贫出身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的一个重要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偏执型人格患者,明朝,中国文明劣化

    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的一个重要推手本文转自原题为《诞生朱元璋现象的土壤》,作者:张宏杰1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四十七岁的他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完全像个老头了。他和四十二岁的陈二娘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二女,在这个年岁,再怀

  • 朱温和李克用不共戴天之仇 决定了五代十国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大,北大招生,高考招生,重庆考生造假,变更民族身份

    唐朝之弱,始于安史之乱;唐朝之亡,始于黄巢之乱。我们常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藩镇割据,但严格来说,真正的藩镇割据其实是从黄巢之乱开始的。而在这之前,除了河朔三镇外,其余基本上还是听命于中央的。唐朝由强变弱,是由于地方节度使的做大;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然可以存续近150年,同样是由于地方藩镇的拱卫和制衡。

  • “七七事变”85周年: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

    2022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7月8日凌晨

  • 造纸术改进者蔡伦的另一面 宦官干政害人也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蔡伦,太监,宦官,宦官干政

    造纸术发明者另一面:首创宦官干政曾整死多人众所周知,四大发明是中国的骄傲,说起四大发明,就不能不提到蔡伦这个人物。现在提及东汉的蔡伦,都知道他是纸张的发明人。实际上,蔡伦不是发明纸张,而是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蔡伦(字敬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