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朱元璋传》读懂我们祖辈的贫穷思维

从《朱元璋传》读懂我们祖辈的贫穷思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916 更新时间:2023/12/24 8:35:59

最近读了张宏杰老师的《朱元璋传》,被张宏杰老师的知识底蕴和认知深度深深吸引,也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一直以为朱元璋是一个大英雄,开天辟地的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给底层人民带来了新生活,虽然也听说过他对待功臣兔走狗烹、鸟尽弓藏的态度,但是历代的开国皇帝也都不过如此,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些都是什么意思,看了张宏杰老师的讲解对朱元璋有了不同的理解,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正所谓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把我的收获分享出来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翻开中国的皇帝出身时,只有两位皇帝出身于农民,一位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另一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同样出身于平民两位皇帝,但是阶层是不一样的,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对刘邦这么写道。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出身农民,但是生性豁达,不从事农家生产,后来任沛县泗水亭长,已经不是当时的社会底层阶级了。

而我们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他父亲的上四辈的名字分别叫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老朱家是有多穷,穷到连名字都是数字,张宏杰老师的书中对朱家的概括是“赤贫”,比贫还要贫,而且这种贫不只是生活条件贫穷,连思维也是贫穷的。

什么叫连思维也是贫穷的呢?我理解就是不接受新思想、好思想,遁循守旧、顽固不化等等,我给这种思维叫做“赤贫农家”,这种思维影响了中国几百年,书中对这种“赤贫农家”有着很精辟的总结。

一、强烈的亲族观念

家族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农村社会里,血缘关系比任何关系都要可靠,所以农村会有多生孩子的传统,前几天我回老家,八十多岁的奶奶也和我这么说“只有孩子多才不被欺负”,当今的社会已经这么发达了,这种想法还是这么根深蒂固,而咱们的明太祖把这个观念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成功后曾专门查过自己的家族情况,最后得到的只有他的上六代信息,最老的一代也就是前面说的朱仲八,根据资料显示,从朱仲八那一代到朱元璋这一代,总共六代,平均每一代生三个儿子,从朱仲八一人六代繁衍至二百四十三人,这六代基本都是赤贫,到朱元璋的时候更可怜,生下来的时候都没有一块布裹身子,最后从河边捞出一块破绸子才解决了明太祖的燃眉之急。

小时候的穷苦使朱元璋把这种亲族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当了皇帝的他不顾历代藩王之乱的前车之鉴,自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同时鼓励自己的后代多生子女,不必承担任何工作,只需按人头领俸禄。其后来的庆城王朱钟镒更是生了子女九十四人,孙一百六十三人,而这就是明朝皇族人口爆炸的缩影,从朱元璋建国到明朝末年,朱元璋一人繁衍出一百万人之多,平均每十几年,人口增加百分之五十,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么朱姓子孙迟早能压塌半个地球。

二、强烈的静态取向

农家生活

有一句俗话叫做“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朱元璋出身于农民,而且是赤贫,你死我活的残酷环境塑造了杀伐果断的他,但统一天下之后的他把赤贫农家的思想再一次诠释了出来。

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基本倾向就是把国家当做农家一样运转,把运转方式固定化,使整个社会倒退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他作为家族里的大家长,拥有者绝对的权威,他不喜欢家族里面有其他人能够干扰他,所以他取消了宰相,他热爱原来像他一样的农民,所以颁布法令将农田平分于农民,他给以前欺负农民的官僚阶级极低的待遇(资料显示明朝的官员工资仅为唐朝的十分之一)。

农民喜欢自己家庭里的生活,不爱冒险,只想守着祖辈留下来的房产地业安稳生活,朱元璋对于国家以外的世界就是这样,基本是排斥、恐惧和不信任,他把蒙古人赶回沙漠以后,并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勇气和眼光,深入沙漠彻底歼灭之。他对曾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财富的海外贸易不感兴趣,不仅禁绝了海外贸易,甚至禁止渔民下海捕鱼。还又一次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了长城,希望与外部隔绝。

三、短视的实惠观

繁荣的农业社会

赤贫的矛盾是饥饿,追求的核心是实用主义。

为了一点粮食、几间草屋,农民可以毫不姑息的运用体力脑力,把算盘打到最精,让每一粒米都发挥到最大效益。农民更在乎眼前的利益,而很少思考哪样可以从本质上改变生活,所以发明“电灯”“电话”“网络”“汽车”这样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从来不是农民,也很少是中国人。

虽然朱元璋当了皇帝,但他仍然是用农民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农民眼里商人都是不劳而获的,所以朱皇帝建立了重农轻商的思想,他为了贬抑商人特地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而商人只能穿绢、布,同时商人考学、当官也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然而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商人是很有智慧的,商人的以物易物,把好的东西带给了我们,虽然没有生产事物,但是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比如我们熟知的马云大大,是太多人的偶像。

另一个短视实惠观的例子就是明朝的税收,本来宋代的税后已经实行了全面的货币化,但农民的朱皇帝更喜欢看得见摸得到的粮食,所以明朝的税收又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著名学者黄仁宇说朱元璋的设计“等于向中外宣布:中国为世界最大的农村集团,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

烧毁的农田

从上述事迹可以看出“赤贫农家”的思维深深地影响了朱皇帝,也深深影响了明朝的走势,影响了中国未来的走势,张宏杰老师给出的观点是“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则是中国文明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手”。

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是不是也会有着严重的家族观念?

是不是也会有着强烈的大男子主义?

是不是也会执拗于自己自认为正确的观点?

是不是也追求安逸,不思进取,认定的事情不会改变?

是不是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做对自己未来有帮助的事情?

我们的人生只有短短的数十年,但是历史的长河已经流淌了几千年。我们每个人就好比一个水桶,我们经历事情就好比往水桶中添水,就算我们不停地经历也只能添进有限的水,只有将我们的水桶和历史的水库相连才能让我们学到更多、过的更好,这也就是以史为鉴的道理。

作者:连接你我他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e3e9e58afbe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文章

  • 明朝国都:朱元璋为何称帝10年后才定都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国都,南京,明朝,定都

    历史上,大凡新的统治者称帝建国后,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建都,建在何处。因为国都是政治权力中心,地位相当重要,历代统治者都会反复权衡,非常慎重。但大多数也都是称帝、建国、定都同时进行,即使有段时间差,也不会相隔太久。然而,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却是个例外: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洪武十一

  • 赤贫出身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的一个重要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偏执型人格患者,明朝,中国文明劣化

    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的一个重要推手本文转自原题为《诞生朱元璋现象的土壤》,作者:张宏杰1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四十七岁的他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完全像个老头了。他和四十二岁的陈二娘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二女,在这个年岁,再怀

  • 朱温和李克用不共戴天之仇 决定了五代十国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大,北大招生,高考招生,重庆考生造假,变更民族身份

    唐朝之弱,始于安史之乱;唐朝之亡,始于黄巢之乱。我们常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藩镇割据,但严格来说,真正的藩镇割据其实是从黄巢之乱开始的。而在这之前,除了河朔三镇外,其余基本上还是听命于中央的。唐朝由强变弱,是由于地方节度使的做大;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然可以存续近150年,同样是由于地方藩镇的拱卫和制衡。

  • “七七事变”85周年: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

    2022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7月8日凌晨

  • 造纸术改进者蔡伦的另一面 宦官干政害人也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蔡伦,太监,宦官,宦官干政

    造纸术发明者另一面:首创宦官干政曾整死多人众所周知,四大发明是中国的骄傲,说起四大发明,就不能不提到蔡伦这个人物。现在提及东汉的蔡伦,都知道他是纸张的发明人。实际上,蔡伦不是发明纸张,而是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蔡伦(字敬仲

  • 从秦至清各代为何都称为“朝” 而不叫“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朝代,国号,国号的来历,正统,割据

    从秦至清,为何各代王朝都称“朝”,而不叫“国”?严格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只是一个国家,因为至三代以来中国的法统、道统就没有断绝过。从夏商周到民国,只是中国四千年的不同国号、不同政权。四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国期间短暂的断代过一次和南北朝分裂过一次。

  • 国号带“大”的政权魔咒:要么短命要么偏安一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国号,国号魔咒,朝代,大一统王朝

    几千年来,中国人凡事讲究名正言顺。《论语子路篇》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名”这个东西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包含了太多内涵,所以大家都十分的重视。现代人讲到中国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喜欢加个“大&rdqu

  • 蒙古历史演变:从匈奴时期到满清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古历史演变,蒙古历史,蒙古

    匈奴时期早期的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地区有三大以游牧为生的部落:月氏、匈奴、东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建立了蒙古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成为强大的游牧部落,并与中国的秦朝、汉朝长期对立。然而,强大的游牧帝国并没有长久。经过激烈的内部纷争和外来的军事打击后逐步走向衰落,虽然在东汉初期由于中国内战

  • 朱元璋那比喝着黄连水同时还啃苦瓜的极苦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六九,朱五四,朱元璋,朱元璋兄弟姐妹

    明朝建立以后,在家中排行第四的朱元璋,会如何对待他的哥哥们?在电视剧《洪武大案》中,明洪武年间,李立群主演的朱元璋不顾堂兄朱六九昔年的救命之恩,执意将其贪赃枉法的儿子:定远县知县朱桓处死。“韦蝠王”刘长生所饰演的朱六九,在剧中被朱元璋称为六哥,在入宫的时候坐在老朱龙床上都没有

  • 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得国最正者,汉朝,明朝

    关于得国正不正这件事,历来统治者都非常在乎。明朝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得国最正,从刚开始的把自己和汉朝相提并论,“得国最正,惟汉高祖与明太祖”,到逐渐演变为“历来得国最正者,惟我朝太祖”。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以下,又都言之凿凿的说我大清朝才是得国最正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