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仅靠“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仅靠“半部论语治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43 更新时间:2023/12/22 22:28:13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在中国,“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广为流传,一度成为了标榜儒学经典《论语》重要性的赞歌。相传,这句话出自宋朝宰相赵普之口,且在《辞源》、《辞海》中,均认同了这种说法。随着近年来“国学热”席卷中国,“半部论语治天下”被不少人引入文章,然而,这句话真的是赵普说的吗?

赵普早年便跟随赵匡胤,曾参与了“黄袍加身”及后来的一系列政变,深得太祖、太宗两兄弟信任。太祖一朝,赵普出任宰相十年,他提出许多有创见性的举措,有效地巩固了赵匡胤的集权统治。赵普向赵匡胤建议,逐步削弱地方将领的军权、财权,并定期从地方军队选拔精兵,调到中央担任禁军。

并且,赵普还制订了“更戊法”,频繁变动军队的驻地,让将领与兵卒彼此陌生。甚至,连“杯酒释兵权”这一杀招,也是赵普出的主意。可以说,赵普的一系列建议,让赵匡胤成功地削弱了藩镇武力,坐稳了龙椅。

虽然,史料中称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没有多少真材实料,但是,太祖经常会称他为“书生”,赵普本人也常以“书生”自居。

话说,在赵匡胤灭蜀后,从蜀王宫中发现了一面乾德四年制造的镜子,赵匡胤疑惑不解,便问左右何故如此,当时赵匡胤身边的人无法解答,只能找来大学士窦仪。窦仪知识渊博,告知赵匡胤,早年蜀王曾使用过乾德的年号,所以,蜀王宫的镜子上才会出现乾德的字样。

赵匡胤对这件事颇为感慨,感叹道:“一定要让读书人来当宰相啊。”

从时间上来推算,当时赵普在朝廷担任宰相。显然,赵匡胤虽一口一个“书生”称呼赵普,但他打心眼里没把赵普当成读书人,否则,也不会说出这番话。

到了太祖晚年,赵普因多次挑拨赵匡胤、赵光义之间的关系,又涉嫌倒卖渔利、纵容属下的行为,遭到赵匡胤的罢免,被调离京城。太宗时期,赵普又先后两次被调回京城,官拜宰相。二度拜相,赵普帮助赵光义除掉了一众政敌,营造冤狱,迫害了不少大臣。

朱熹在编撰《五朝名臣言行录》时,将赵普排在了第一位。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详细记载了赵普其人的生平往事。不过,这两本著作中,并未提到赵普读论语或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

赵普对赵匡胤说:“臣读的书很少,但我读过一部《论语》,帮助陛下平定江山,只用了半部,至于另外半部,可以用来辅佐陛下。”赵匡胤点了点头,将赵普任命为宰相。由此可见,赵普言下之意,是一部论语能够定江山、致太平,而不是以半部治天下。

显然,后人只截取了半段,并将其略成谚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表面上看,这句话与赵普的原意并无区别,但却不是赵普的原话。

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虽出身行伍,但是,他们与胸无点墨的草莽有本质上的区别。宋朝开国时沿用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科举的内容涵盖了史书、律法、儒学及例律等,赵匡胤曾亲自为科举命题,开科取士,由此可见,赵匡胤绝不是一些朋友想象的目不识丁的文盲皇帝。

赵匡胤非但不是文盲,他还非常喜欢读书,赵匡胤从民间搜集散亡书籍,丰富了宋宫藏书。赵匡胤还曾提出过“欲武臣尽令读书”的倡议,并劝说赵普多读书。以儒学知识的积累及治国理论这两方面来看,被戏称为“书生”的赵普,其水平估计远逊于赵匡胤。

通过史料我们能看出,赵普为赵匡胤提出的创见是些法家驭臣那一套,并不符合传统的儒学观念。

史载,赵匡胤“性喜读书”,赵匡胤曾在早朝时分发给朝廷百官一人一本《九经》,让他们诵读。后来,赵匡胤还刻印了不少佛经,自建国到太平兴国八年,赵匡胤总共刻印了五千多卷佛经。赵匡胤对佛教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经常研究佛学理论。有一次,赵匡胤还曾对赵普说:“方外之说亦有可观。”让赵普也读些佛经。由此可见,赵匡胤不论从文学素养还是言谈上,都是非常有水平的。

试想,面对这样儒雅的读书皇帝,赵普怎会胆大包天地说出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狂言?

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放到现在来看就是“发小”,两人自幼相识,在乱世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等到赵匡胤想要提拔老朋友为宰相时,赵普已年过五旬。两人从小玩到大,对对方的脾气秉性应该了若指掌。《乐庵语录》中出现的那句“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并不符合赵普与赵匡胤对话的口吻。

《宋史》记载,雍熙三年,赵普呈递了一份奏章:“臣载披典籍,颇识前言,窃见汉武时主父偃、徐乐、严安所上书及唐相姚元崇献明皇十事”,在这份奏章中赵普还引用了《汉书》中的典故。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此时赵普的知识面已经非常广了,至少他已经读过了《汉书》及一些唐史。

赵光义为赵普撰写的《神道碑》中称:“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赵普年轻时肚子里的墨水的确少得可怜,很少读书,不过经几十年的学习与进步,到了晚年赵普已经深谙经史,在某些领域的学问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老儒。很明显,晚年的赵普不再是“吴下阿蒙”。《神道碑》中的记载应该属实,是赵光义对赵普的真实评价。

说到这,笔者完全可以确定,“半部论语治天下”绝不是赵普说的,他也没有提出过类似的理论。

然而,更让人好奇的是,究竟是谁要捏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为什么要将这一荒诞不经的歪理扣在赵普头上?而这一离谱的谎言又为什么能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呢?

在元人修撰的《宋史》以及《东都事略》中,都有这样的说法。赵普每天下班回家,都要“阖户”,也就是把房门紧锁,然后,“箧取书”,从箱子里取出一本书埋头苦读。由于,赵普读书时从不示人,所以,谁都不知道他在读什么。直到赵普过世,赵家人打开被他视若珍宝的箱子,里面放着二十篇《论语》。

我们知道,北宋开封府文风开放,《论语》又不可能是什么禁书,为什么要关起门来读呢?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笔者推敲,所谓“启箧取书”也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赵普都已将房门紧锁,外人怎会知道他在屋子里是翻跟头打滚还是倒头大睡?凭什么确定屋子里的赵普“启箧取书”呢?

通过前文中我们提到的《神道碑》等记载可知,赵普书房中应该存书颇丰,有朝廷发放的《九经》,皇帝推荐的佛经,前朝的史书子书等等,赵光义说他“经史百家常存几案”所言非虚。就算赵普过世后,赵家人从他的遗物中整理出二十篇《论语》,也不能证明赵普每天闭门读书读的就是《论语》。

那么,为什么《宋史》与《东都事略》非要画蛇添足,将这个经不起推敲的谎言收录其中呢?难道北宋也像某些“焚书坑儒”的朝代一样,《论语》不能与“经史百家”并存,只能放进箱子里?赵普读书为什么要关起大门,不愿让人知道自己读书的内容呢?

杜甫的一句诗,为我们揭开了奥秘:“小儿学问只《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原来,在古人眼中《论语》只是一部启蒙书。当时,赵普已官拜宰相,若再读《论语》,难免会让人笑掉大牙,于是,他只能躲在房间中偷偷看书。

不过,“启箧取书”之说仍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想来赵普不会做出这种此地无人三百两的蠢事。《宋史》是何人编撰的?元人。元明以来,《论语》关乎仕途,其地位扶摇直上,逐渐摆脱了启蒙教材的身份,变得“高大上”起来。所以,元、明、清三朝人屡次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掌故,借此自抬身价,也就能够理解了。

元明清士子的身价的确抬高了,可怜赵普却成了只读论语的庸人。

在文化史的变迁中,《论语》的地位水涨船高,赵普反而深受其害。一个晚年精通经史的宰相,竟被后世的文人描述成每天抱着一本启蒙书不放的无知者,着实有些讽刺。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私德有亏,于国有功

一、依为心腹

公元922年,赵普出生于北京市大兴区。自幼性格稳重,沉默寡言。

公元956年,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安徽省滁州市生了重病,无法下床行走。

赵普身为滁州地方官,亲自侍奉汤药,昼夜不眠,直至赵弘殷痊愈。赵弘殷十分感激,视赵普为子侄。

当时,赵匡胤官拜殿前都虞侯,执掌禁军。赵匡胤和赵普交谈,发现赵普十分有才能,便把他留在身边,依为心腹。

二、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元旦,北汉寇边。后周朝廷命赵匡胤率军征讨。

大军行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赵普应众将所请,手持黄袍披于赵匡胤身上。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后周恭帝禅位,建立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据史载,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赵普两人一起策划的。

三、卧榻之侧

宋朝刚刚建立,赵匡胤就忧心忡忡地对赵普说道:“朕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之外,都是他人的地盘。”

驻守山西省晋城市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驻守江苏省扬州市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忠于后周,相继起兵反宋。

赵匡胤御驾亲征,赵普屡献奇谋,帮助赵匡胤平定了叛乱,稳定了新生的大宋王朝。

四、雪夜定策

一个下大雪的夜晚,赵普正在家中读书。

赵匡胤与赵光义联袂来访。

赵普的妻子准备了烤肉和烧酒。

赵匡胤、赵光义、赵普三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赏雪。

赵匡胤对赵普说道:“朕打算攻打北汉,你觉得如何?”

赵普思虑片刻后,回答道:“北汉实力强大,又背靠辽国,如果陛下攻灭北汉,势必独自面对辽国。不如先攻灭南方诸国,再图谋北汉。”

赵匡胤哈哈大笑道:“朕本来就是这样想的,有此一问,就是想看看咱们的想法是否一致。”

公元962年,赵匡胤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宋军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

自此,南方皆定,宋朝开始图谋北汉。

宋朝的统一战争,遵循的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五、长治久安

公元964年,赵普被赵匡胤任命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

赵匡胤满含感慨地向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八姓十二位皇帝,战争无休无止?朕想从此息天下之兵,谋国家长治久安,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赵普回答道:“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强,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只有一个,削夺藩镇的权力,控制藩镇的钱粮,没收藩镇的精兵,强干弱枝,君强臣弱,如此天下可安……”

话未说完,赵匡胤就说道:“不用再说了,朕全明白了。”

不久,就发生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情。

杯酒释兵权,杜绝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可能,使得宋朝统治三百多年间再也没有发生一起类似“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然而杯酒释兵权:宋朝最大的成功为何换回最大噩梦。

六、敢于直言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按照赵普的谋划,把统兵大将手中的兵权都收回到自己手中。

结果,有位统兵大将是赵匡胤的亲戚。

赵匡胤不但没有收缴他的兵权,还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

赵普忧心忡忡地对赵匡胤说道:“陛下您这样做,会导致未来有不可测的祸事发生的。”

结果,赵匡胤非常自信道:“朕对他恩重如山,他绝不会辜负朕的。”

赵普直截了当地对赵匡胤说道:“周世宗柴荣对你也是恩重如山,你为什么就背叛他呢?”

赵匡胤大囧,面色十分难看。

赵普的话很难听,但是却是事实。

于是,赵匡胤便听从赵普的建议,剥夺了那位亲戚的兵权。

七、道理最大

一次,赵匡胤问赵普道:“天下什么最大?”

赵普想了片刻,说道:“天下道理最大。”

赵匡胤拍手称赞道:“对,道理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朕也不例外。”

八、有功必赏

有一次,赵普将一份名单呈给赵匡胤。

名单上,是立了大功需要嘉奖的大臣。

结果这些大臣中,有一位是赵匡胤特别不喜欢的人。

于是,赵匡胤就将这个人的名字划掉,不给封赏。

赵普站出来对赵匡胤说道:“有功就要赏,有过就要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通行天下的道理,不是陛下您一个人凭着个人好恶所决定的。”

赵匡胤脸色铁青,不理赵普,扬长而去。

结果,赵普不依不饶地跟在赵匡胤身后。

赵匡胤进了后宫,赵普就在宫门外等候,站了很长时间。

最终,赵匡胤叹了口气,按照赵普的意愿,给自己不喜欢的那个人加官进爵。

九、君臣默契

曾经,赵普给赵匡胤呈送了一份报告。

结果,一连两天,赵匡胤都不批复。

第三天,当赵普再将报告呈给赵匡胤时,赵匡胤大怒,将报告撕碎,扔在了地上,扬长而去。

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赵普蹲下身子,将撕碎的报告捡起。

第四天,赵普将撕毁的报告重新粘好后,又呈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一声不吭,批复同意。

只要对国家有益的事情,赵普就敢于坚持;只要对国家不利的事情,赵普就敢于反对。

这让文武百官都对他很钦佩。

赵匡胤和赵普君臣配合默契,做了许多对国家、民族有好处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对宋朝以后的发展影响极大。

十、极度宠信

赵普为人极为贪财。从刚开始接触,赵匡胤就知道。

因为爱惜赵普的才能,赵匡胤一直假装不知道。

有一次,大理寺的官员雷德骧向赵匡胤弹劾赵普道:“宰相赵普强占民宅,请陛下严惩。”

结果,赵匡胤大怒,当廷斥责雷德骧道:“做饭用的鼎,尚且有耳朵,你怎么没长耳朵呢?你不知道赵普是朕倚重的国家重臣吗?你怎么能弹劾他呢?”

说罢,还随手拿起玉斧,向雷德骧砸去,把雷德骧的两颗门牙都砸掉了。

十一、贪财罢相

赵匡胤对赵普的宠信,让朝廷上下对赵普趋之如骛,赵普也开始得意忘形。

有一次,赵普生病了,赵匡胤亲自到赵普家里探望。

赵普家的庭院里摆着十个酒坛子。

于是,赵匡胤好奇地向赵普问道:“这些酒坛子是做什么用的?”

赵普回答道:“这是吴越王钱淑派人送来的海鲜。”

赵匡胤大喜,命人打开,结果发现酒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赵普大惧,急忙跪下解释道:“陛下明鉴,臣不知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赵匡胤扶起赵普道:“接受了也没有什么,他们只不过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这个宰相决断的罢了。”

这句话看似在安抚赵普,实则表明了赵匡胤对赵普态度的转变:

你宰相赵普只是辅佐者,真正做决断的只有我赵匡胤,你们不要搞错了。

对于赵普,赵匡胤开始不满。

不久,有大臣向赵匡胤举报赵普道:“宰相赵普在议事大厅内放置了一个大铁缸,只要是他不想让陛下看到的奏折,他都会不经陛下审阅,直接扔到大铁缸内烧掉。”

赵匡胤大怒,他没有想到赵普竟然如此胆大妄为,竟然敢蒙蔽圣听,私烧奏折。

于是,赵普被赵匡胤罢相,赶出了开封城。

十二、赵光义

公元976年11月14日夜晚,赵匡胤在和赵光义饮酒后,“烛光斧影”后,突然暴毙于宫中,享年50岁。

赵匡胤的皇后难掩悲伤,急命内侍总管王继恩道:“快请太子,灵前继位。”

结果,等来的却不是太子,而是赵光义。

当时赵光义已经控制了皇宫,控制了北宋都城开封城。

赵匡胤的皇后大吃一惊,自知大势已去,便对赵光义屈身一礼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在您的手中了,陛下。”

赵光义淡淡地说道:“别担心,我们共保富贵。”宋太宗赵光义是超级影帝?文臣武将都是都是戏精?

之后,赵光义在赵匡胤灵前继位,登基称帝。赵光义就是宋太宗。

不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接连暴毙,赵匡胤的皇后也被囚禁。

朝野内外人心惶惶,内心中都在质疑赵光义得位不正。

《辽史》中,甚至直接记载:赵光义杀兄自立,篡夺皇位。

赵光义为此极为烦恼。

十三、再次拜相

赵普,作为赵匡胤的心腹,曾和赵光义明争暗斗十余年。

如今赵光义登基,自然不会让赵普好过。

赵普返京参加赵匡胤的葬礼。

在朝堂上,赵光义痛骂赵普,骂他是奸佞小人,为祸天下。

当晚,赵普给赵光义写了一份奏折。

在奏折中,赵普说了两件事。

第一,自己一直都是支持赵光义的,先帝赵匡胤在位时,自己就上奏折明确表示希望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

第二,当年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召见赵匡胤道:“你知道我们赵家为何能够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杜太后说道:“我们赵家能够得到天下,就是因为后周恭帝年纪太小,如此才给了我赵家可乘之机。为了避免我大宋出现类似情况,你应该把皇位传给光义,光义再把皇位传给廷美。国赖长君,如此我大宋方能长久。”

赵匡胤应诺。

杜太后也留下了遗诏。

见到赵普的奏折,赵光义大喜,急命太监在宫中寻找赵普的奏折和杜太后遗诏。

结果,还真的找到了赵普的奏折和杜太后的遗诏。

赵光义将赵普的奏折和杜太后的遗诏,展示给群臣看,表明自己登基称帝,是依照杜太后的遗诏进行的,是先帝赵匡胤同意的,是获得宰相赵普支持的。

自己继承帝位,是名正言顺的,是完全符合法理的。

因功,赵普被赵光义留在了开封城,初步获得赵光义的信任。

十四、构陷皇亲

随着杜太后遗诏的公开,赵光义看着自己的弟弟赵廷美,就愈发得不顺眼。依照遗诏,赵廷美就是宋朝法定的储君。

然而,赵光义并不想将皇位传给赵廷美,而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于是,赵光义命心腹大臣构陷赵廷美,结果被赵廷美巧妙应对。

赵廷美毫发无伤,赵光义意图谋害赵廷美的意图,却被朝野皆知。

赵光义为此十分烦恼。

赵光义召见赵普道:“朕知道赵廷美有不臣之心,而没有实证,为此十分忧心。你可有良策吗?”

赵普答道:“如果陛下能任命我为宰相,我就能查找出赵廷美谋反的罪证。”于是,赵光义任命赵普为宰相。

赵普设计构陷赵廷美,最终导致赵廷美被幽禁,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十五、重获信任

构陷赵廷美后,赵光义对赵普说道:“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误呢?朕现在知道朕以前犯的错误了,应该早点用你,早点任命你做宰相。”

在一次闲聊中,赵光义还向赵普坦露心迹道:“朕曾经好几次想杀你,你能活到现在,还是很幸运的。希望你以后好好辅佐朕,咱们君臣一心,一起为国家多做事情。”

十六、燕云十六州

因为赵光义皇位得之不正,是通过作恶多端,方才获得的皇位。

因此,他特别需要在文治武功方面来证明他自己,证明他强于他的哥哥赵匡胤。

攻灭北汉后,赵光义率军征讨辽国,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普深知赵光义的心思,便给赵光义写信进谏道:“先帝出身行伍,精通军事,而陛下长于行政,短于军事。武略,陛下不如先帝,而文治,先帝不如陛下远矣。如今攻灭北汉,天下一统。连年战争,百姓困苦。陛下应当偃武修文,与民休息。”

赵光义不听,最终导致高粱河惨败,赵光义骑驴逃奔而回。

返回开封后,赵光义虚心接受赵普建议,偃武修文,专心处理内政。

赵光义智商极高,悟性极强,城府颇深,深通人性,善于识人用人,且极为勤奋。

他重视科举,鼓励读书,大幅提升科举录取人数,很快赢得文人士子的支持,巩固了宋朝统治根基的同时,也为宋朝文化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了赵光义个人的憾事,也成为整个宋朝的憾事。儿皇帝赠送让幽云十六州漂泊400年才回归故土

赵光义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也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大军的令行禁止都必须经过他同意。

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去指挥大军进攻当时最强大的辽国,这是一个必败的结果。

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才有了赵普的进谏。

不让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去做错误的事,这是赵普的先见之明。

十八、肱股之臣

公元992年,赵普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

三次上表,赵光义方才应允,并加赵普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同年7月14日,赵普病逝于洛阳,享年71岁。

听闻消息后,赵光义既震惊又悲痛,痛哭流涕道:“朕和赵普是老相识了。他能决断大事,非常有智谋。众所周知,之前他和朕相斗十余年。但是自朕登基以来,朕信任优待他,他也竭尽所能地效忠于朕,对国尽忠,是真正的肱股之臣。今日失去他,朕十分痛惜。”

十九、是非功过

赵普多智谋,善决断,史载他做事决断极快,宛如流水一般,毫不停滞。

然而他贪财专权,为获得赵光义信任,编造史实,构陷皇亲,人品让人不耻。但是,他身为北宋开国宰相,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代皇帝长达四十二年。

对于赵匡胤、赵光义治国时犯的错误,都能犯颜直谏,他辅佐赵匡胤、赵光义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制度,避免了藩镇割据,维护了宋朝三百多年的长治久安,对宋朝日后达到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普私德有亏,于国有功。

参考资料:

【《宋史》、《辞源》、《辞海》、《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论语》】

更多文章

  • 皇帝任命不了宰相?那个相权与皇权比肩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宰相,皇帝,相权,赵匡胤,宋太祖,宋朝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借口契丹入侵然后领兵出征的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从小皇帝柴宗训手中受禅(夺过)了皇位,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为了稳定人心和政局,赵匡胤将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都原职留用了,礼待有加。留用后周旧臣执政,有利于将政变产生的政治动荡降到最低限度:&ldquo

  • 为何古代女性大多没有名字,只是简单称呼“某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女性名字,某氏

    我们常常在不同的古装剧中,见到同一个女性角色,然而她们的姓相同,但是名字却不一样。就比如乾隆的原配富察皇后,在《延禧攻略》中叫富察·容音,而在《如懿传》中叫富察·琅嬅,顺治的爱妃董鄂氏,在《孝庄秘史》中叫董鄂·宛如,而在《美人无泪》中叫董鄂·宛

  • 从《朱元璋传》读懂我们祖辈的贫穷思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贫穷思维,家族观念

    最近读了张宏杰老师的《朱元璋传》,被张宏杰老师的知识底蕴和认知深度深深吸引,也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一直以为朱元璋是一个大英雄,开天辟地的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给底层人民带来了新生活,虽然也听说过他对待功臣兔走狗烹、鸟尽弓藏的态度,但是历代的开国皇帝也都不过如此,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些

  • 明朝国都:朱元璋为何称帝10年后才定都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国都,南京,明朝,定都

    历史上,大凡新的统治者称帝建国后,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建都,建在何处。因为国都是政治权力中心,地位相当重要,历代统治者都会反复权衡,非常慎重。但大多数也都是称帝、建国、定都同时进行,即使有段时间差,也不会相隔太久。然而,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却是个例外: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洪武十一

  • 赤贫出身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的一个重要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偏执型人格患者,明朝,中国文明劣化

    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的一个重要推手本文转自原题为《诞生朱元璋现象的土壤》,作者:张宏杰1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四十七岁的他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完全像个老头了。他和四十二岁的陈二娘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二女,在这个年岁,再怀

  • 朱温和李克用不共戴天之仇 决定了五代十国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大,北大招生,高考招生,重庆考生造假,变更民族身份

    唐朝之弱,始于安史之乱;唐朝之亡,始于黄巢之乱。我们常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藩镇割据,但严格来说,真正的藩镇割据其实是从黄巢之乱开始的。而在这之前,除了河朔三镇外,其余基本上还是听命于中央的。唐朝由强变弱,是由于地方节度使的做大;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然可以存续近150年,同样是由于地方藩镇的拱卫和制衡。

  • “七七事变”85周年: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

    2022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7月8日凌晨

  • 造纸术改进者蔡伦的另一面 宦官干政害人也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蔡伦,太监,宦官,宦官干政

    造纸术发明者另一面:首创宦官干政曾整死多人众所周知,四大发明是中国的骄傲,说起四大发明,就不能不提到蔡伦这个人物。现在提及东汉的蔡伦,都知道他是纸张的发明人。实际上,蔡伦不是发明纸张,而是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蔡伦(字敬仲

  • 从秦至清各代为何都称为“朝” 而不叫“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朝代,国号,国号的来历,正统,割据

    从秦至清,为何各代王朝都称“朝”,而不叫“国”?严格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只是一个国家,因为至三代以来中国的法统、道统就没有断绝过。从夏商周到民国,只是中国四千年的不同国号、不同政权。四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国期间短暂的断代过一次和南北朝分裂过一次。

  • 国号带“大”的政权魔咒:要么短命要么偏安一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国号,国号魔咒,朝代,大一统王朝

    几千年来,中国人凡事讲究名正言顺。《论语子路篇》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名”这个东西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包含了太多内涵,所以大家都十分的重视。现代人讲到中国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喜欢加个“大&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