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任命不了宰相?那个相权与皇权比肩的时代

皇帝任命不了宰相?那个相权与皇权比肩的时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13 更新时间:2023/12/23 14:41:06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借口契丹入侵然后领兵出征的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从小皇帝柴宗训手中受禅(夺过)了皇位,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为了稳定人心和政局,赵匡胤将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都原职留用了,礼待有加。留用后周旧臣执政,有利于将政变产生的政治动荡降到最低限度:“太祖既受位,使告诸道,东诸侯坐使者而问:‘故宰相其谁乎?枢密使副其谁乎?军职其谁乎?从官其谁乎?皆不改旧,乃下拜。”诸藩镇得悉一切沿用旧人,才接受宋太祖受禅的事实。

赵匡胤表示自己不会玩儿“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那种绝情游戏,大家都曾经同朝为官,和和气气地一起建设新大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赵匡胤和三位宰相都心知肚明,这三人只是一个过渡方案。最核心的问题是,赵匡胤此前是武将,跟后周的文官集团关系不好,他的亲信里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做宰相的人。一旦赵匡胤发现并且认可这个人了,这三位就到了下课的时候了。

而赵匡胤表面上对他们恭恭敬敬,但实际上也在阴悄悄地蚕食他们的权力和尊崇感。

按照自古以来的规矩,皇帝和宰相开会的时候,大家都是坐在一起商量,完事儿皇帝还要赐茶,也就是传说中的“坐而论道”。但是赵匡胤上台之后,这个规矩就被废除了,宰相再也没有资格跟皇帝坐在一起开会了。

关于这件事儿,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范质主动拍马屁。

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事情的走向,知道自己如果再和赵匡胤坐在一起,难免会有人觉得他不改前朝的规矩,试图唤起大家“同朝为官”的记忆。于是范质主动提出不要座位,今后就站着跟皇帝汇报工作就行。

另一个说法是赵匡胤使了一个阴招。

他趁着宰相们上奏折的时候,说自己不到35岁居然就老花了,看不清上面的字,让大家伙儿过来读给他听。等这三位走上前读完之后,发现自己的椅子已经被宦官们给撤了,大家也就明白,这个规矩算是从他们开始改了。

大家就这么不尴不尬地熬了三年,到了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下半年,这个合适的替代人选出现了,他就是赵匡胤的绝对亲信、被他爹赵弘殷都当成家人看待的赵普

赵普这些年来在赵匡胤麾下成长得非常迅猛,陈桥兵变以后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随后开始在仕途上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到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十月已经当上了枢密使了。

不到三年时间从一个宋州的掌书记成为了枢密使,升迁之快,叹为观止。

乾德二年(964)正月初十,朝廷将庆贺新年的事情都办完了之后,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再表求退”。

三相同辞,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朝廷了不得的大事,但是赵匡胤并没有任何惊慌,他非常干脆利落地答应了他们的申请朝廷现在没有宰相了,就等着赵普来上任了。

接下来的两天,朝廷没有宰相,大宋的行政中枢出现形式上的“权力真空”,“内殿起居无宰相”,但是基本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主持。大宋的文官就在剩下的官员里选择了一个级别最高的人主持工作(后来美国以《空军一号》为代表的电影就抄袭了这个情节开个玩笑,勿当真)。

等到十三日,赵普终于获准上任了。就在满朝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的时候,赵匡胤突然收到了一个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消息。他对宰相赵普的任命,面临一个程序上的大问题。原来,按照从唐代传下来的惯例,皇帝发布的正式诏令,包括任命宰相的制书,都需要宰相副署,方得生效。

对于宰相副署制度的理解,我们不妨来温习一遍钱穆先生的解释:“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故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中书省武则天改称凤阁,门下省武则天改称鸾台),这仍是说一切皇帝诏命,必经中书门下两省”。

唐中宗时,发生过“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的事情,“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在当时便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之事,因此在历史上传下。当时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之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据此一例,便知中国传统政治,本不全由皇帝专制,也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

赵普来给他汇报说:“按照此前的规矩,任命文件是需要宰相来签字的,但是现在朝廷没有宰相签字,我没办法上任了。”

宋太祖军旅出身,绝不是拘泥于礼法之人,愣了一下,说“朕为卿署之,可乎?”嗯,老赵啊。不就是署名吗?要不你自己拟一个任命书,朕来给你签字行不行?朕是皇帝,宰相是朕所任命,朕来署名,还不行吗?

根据制度与惯例,这还真不行。假如宋太祖不经宰相副署而径自署名任命赵普为相,往重里说,无异是对制度的破坏;往轻里说,则是对赵普的不尊重,堂堂宰相,难道也要成了受人鄙视的“斜封官”?

所以赵普拒绝了皇帝署名:“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他们说签字是大臣干的事,不是皇帝干的,不行。申明副署乃是宰相之权,非帝王可以越俎代庖。

赵匡胤是第一次当皇帝(这话说得,谁老三番五次当皇帝),此前也没有宰相的从业经验,完全不知道还有这种弯弯绕绕的东西,他心说:“我最初任命他们三人当宰相的时候也没遇到过这种事情啊,你们踏马地不会是来玩我的吧?”

赵匡胤只好“使问翰林学士讲求故实”,让翰林学士检索典故、先例,看看能不能从先例中找到变通的办法。

翰林学士们扭扭捏捏地说:“是有这个规矩,当初他们三个上任是开国特例,没有人签字,现在是正常更迭,就需要人签字了。”

赵匡胤一看,这个问题把自己卡死机了,只好问:“还有没有什么办法?”

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陶谷通过检索史书,提出一个建议:“自古辅相未尝虚位,惟唐太和中,甘露事后数日无宰相,时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今尚书亦南省长官,可以署敕。”也就是说,倒是有过先例。唐文宗太和年间甘露之变以后,也是几天都没有宰相,后来让左仆射令狐楚代签字的,陛下可以从权一下。

陶谷说的是唐朝太和九年(835)的旧例。当时宰相李训谋划诛杀掌权的宦官,不料事情败露,反被宦官所杀,史称“甘露之变”。事变之后唐朝数日无宰相,唐文宗以尚书左仆射令狐楚代行相权,副署制书。其实,说起来,尚书仆射在唐初也是宰相,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但李治即位后确立了一个惯例:尚书仆射须兼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方得为宰相。唐玄宗以后,尚书仆射不再加领“同平章事”,自此被排除在宰相行列之外。现在陶谷提议,遵照唐朝太和年间旧例,由南省长官尚书仆射来副署赵普的拜相制书。

但是,另一位翰林学士窦仪反对陶谷的意见:“(陶)谷所陈非承平令典,不足援据。”唐朝“甘露之变”是衰世征兆,尚书仆射“奉行制书”只是乱时变通权宜之法,“因尚书省长官只有政事上之执行权,而无出令权,……此乃变乱时故事,承平之世不得援例”。但不让尚书仆射副署制书,又该由谁署敕呢?赵匡胤正想答应,窦仪表示了反对:“太和年间是暴乱,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怎么可以干这种事情。”赵匡胤都要崩溃了,赶紧问:“那你说怎么办?”

窦仪的确是老狐狸,想来想去真想到一个好办法:“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就是说,你不是给你弟弟赵光义加过一个同平章事的官衔吗?他虽然不负责具体事务,但是这个官衔就是宰相啊,你可以让他签字啊!

按唐朝制度,同平章事就是宰相,不过自晚唐至宋初,不少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也兼领同平章事之衔,称为“使相”,是名义上的宰相,并不行使相权。但不管怎么说,同平章事在名义上确实是宰相,亲王、开封府尹赵匡义既然领有同平章事衔,就是名义上的宰相,由他来副署赵普的拜相制书,倒也符合名分。

宋太祖说:“仪言是也。”即命赵匡义以同平章事的名义副署制书,总算合乎程序地完成了对宰相赵普的任命。

宋太祖在任命赵普为相事情上颇费周折,赵普才在这种曲曲弯弯的流程里坐上了相位。显示了赵匡胤初任皇帝的经验不足,因为经验足够的君主不大可能先批准全部宰相的辞呈,然后再任命新宰相;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也说明赵匡胤还是尊重宰相署敕的惯例与制度,寻求通过先例解决拜相的程序问题,而不是运用开国皇帝的权威挑战惯例、破坏制度。

顺便说一句,赵光义这种亲王宰相,在北宋的官制里叫“使相”,就是节度使兼宰相的意思,但是只是用于享受工资待遇和上班站位排序用,并没有真正的行政权。

而赵光义在赵普的任命书上签字,是整个宋朝唯一一次使相独立行使宰相权,虽然滑稽而无奈,但是足以史册留名。

赵普曾连续三次担任宰相

北宋建国后,赵普成为了第一任宰相,赵普也是兢兢业业的,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更好的帮助赵匡胤治理天下。

赵普的宰相其实是赵匡胤罢免的,把赵普调出京城,赵匡胤的病逝一直是一个谜团,弟弟赵光义登基之后,又找到了赵普,希望他能够继续担任宰相,来控制住国家局面,这是他第二次担任宰相,也开始辅佐赵光义。

给赵光义出了很多的谋划,公元983年,赵普外调担任武胜军节度使(军是宋朝的地方制度),赵光义挥泪送别,第三次担任宰相是在赵光义伐辽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赵普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也是想为皇帝出谋划策。

虽然后面赵普曾经多次请求辞官,但是都被赵光义拒绝了,但是架不住赵普的多次请求,最终,任命他为西京留守,这也是赵光义再三让他担任的。

最终赵普在公元992年病逝,死的时候七十多岁,赵普一生辅佐两位皇帝,三次担任宰相,在历史上,没有哪一位宰辅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

可笑的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更好笑的是,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是高希希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由陈建斌演宋太祖赵匡胤。雷点特别多,而将我彻底雷倒的一处情节是:剧中讲魏仁浦等宰相辞职后,宋太祖任命赵普为相,赵普手执太祖的任命状,大摇大摆前往政事堂上班。这张任命状上写的文字是:“敕令:政事堂乃全国之中枢官署,现宰相一职空缺,经多方考证,朕决定由赵普担任宰相之职,任命主办理政事堂事务,即日赴任。赵光义”

这份不足百字的任命状写得半文半白,言辞不通,而且错漏百出,简直让人笑掉大牙。编剧们对宋朝的政制一无所知,才制作出这么一张可笑的任命状。

有哪些谬误?

1、宰相只是泛称,宋朝并没有一个职位直接叫“宰相”的。宋前朝,宰相一般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宋代的拜相制书也不叫“敕令”。

3、宋代任命宰相的文书格式绝对不是剧中这个草草的模样,而是有着非常庄重的形式,前面是言辞华丽的制词,后面是一长串签名。

4、历史上赵普拜相的制书由赵光义签署,这没有错。如果剧中任命状的格式十分雷人:前面是“朕”任命赵普为相,落款却直接写赵光义,令人摸不着头脑。

5、宋代拜相制书的出台,更是有着十分繁复的程序,从翰林学士草制,到宣麻,再到制作告身,非常的隆重、繁复,并不是像剧中那样手持一张任命状就完成了拜相流程。

剧中赵普到政事堂上任,百官居然齐涮涮跪下来祝贺。百官跪宰相,这不是扯淡吗?

标签: 宰相皇帝相权赵匡胤宋太祖宋朝

更多文章

  • 为何古代女性大多没有名字,只是简单称呼“某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女性名字,某氏

    我们常常在不同的古装剧中,见到同一个女性角色,然而她们的姓相同,但是名字却不一样。就比如乾隆的原配富察皇后,在《延禧攻略》中叫富察·容音,而在《如懿传》中叫富察·琅嬅,顺治的爱妃董鄂氏,在《孝庄秘史》中叫董鄂·宛如,而在《美人无泪》中叫董鄂·宛

  • 从《朱元璋传》读懂我们祖辈的贫穷思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贫穷思维,家族观念

    最近读了张宏杰老师的《朱元璋传》,被张宏杰老师的知识底蕴和认知深度深深吸引,也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一直以为朱元璋是一个大英雄,开天辟地的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给底层人民带来了新生活,虽然也听说过他对待功臣兔走狗烹、鸟尽弓藏的态度,但是历代的开国皇帝也都不过如此,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些

  • 明朝国都:朱元璋为何称帝10年后才定都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国都,南京,明朝,定都

    历史上,大凡新的统治者称帝建国后,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建都,建在何处。因为国都是政治权力中心,地位相当重要,历代统治者都会反复权衡,非常慎重。但大多数也都是称帝、建国、定都同时进行,即使有段时间差,也不会相隔太久。然而,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却是个例外: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洪武十一

  • 赤贫出身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的一个重要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偏执型人格患者,明朝,中国文明劣化

    朱元璋:中国文明劣化的一个重要推手本文转自原题为《诞生朱元璋现象的土壤》,作者:张宏杰1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四十七岁的他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完全像个老头了。他和四十二岁的陈二娘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二女,在这个年岁,再怀

  • 朱温和李克用不共戴天之仇 决定了五代十国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大,北大招生,高考招生,重庆考生造假,变更民族身份

    唐朝之弱,始于安史之乱;唐朝之亡,始于黄巢之乱。我们常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藩镇割据,但严格来说,真正的藩镇割据其实是从黄巢之乱开始的。而在这之前,除了河朔三镇外,其余基本上还是听命于中央的。唐朝由强变弱,是由于地方节度使的做大;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然可以存续近150年,同样是由于地方藩镇的拱卫和制衡。

  • “七七事变”85周年: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

    2022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7月8日凌晨

  • 造纸术改进者蔡伦的另一面 宦官干政害人也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蔡伦,太监,宦官,宦官干政

    造纸术发明者另一面:首创宦官干政曾整死多人众所周知,四大发明是中国的骄傲,说起四大发明,就不能不提到蔡伦这个人物。现在提及东汉的蔡伦,都知道他是纸张的发明人。实际上,蔡伦不是发明纸张,而是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蔡伦(字敬仲

  • 从秦至清各代为何都称为“朝” 而不叫“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朝代,国号,国号的来历,正统,割据

    从秦至清,为何各代王朝都称“朝”,而不叫“国”?严格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只是一个国家,因为至三代以来中国的法统、道统就没有断绝过。从夏商周到民国,只是中国四千年的不同国号、不同政权。四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国期间短暂的断代过一次和南北朝分裂过一次。

  • 国号带“大”的政权魔咒:要么短命要么偏安一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国号,国号魔咒,朝代,大一统王朝

    几千年来,中国人凡事讲究名正言顺。《论语子路篇》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名”这个东西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包含了太多内涵,所以大家都十分的重视。现代人讲到中国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喜欢加个“大&rdqu

  • 蒙古历史演变:从匈奴时期到满清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古历史演变,蒙古历史,蒙古

    匈奴时期早期的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地区有三大以游牧为生的部落:月氏、匈奴、东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建立了蒙古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成为强大的游牧部落,并与中国的秦朝、汉朝长期对立。然而,强大的游牧帝国并没有长久。经过激烈的内部纷争和外来的军事打击后逐步走向衰落,虽然在东汉初期由于中国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