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凡新的统治者称帝建国后,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建都,建在何处。因为国都是政治权力中心,地位相当重要,历代统治者都会反复权衡,非常慎重。但大多数也都是称帝、建国、定都同时进行,即使有段时间差,也不会相隔太久。
然而,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却是个例外: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改南京为京师,中间整整隔了10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朱元璋一向都是一个办事果断、深谋远虑的人,但是在定都这个问题上他却十分纠结,虽然最后把国都定在金陵(今南京),但是这其中存在着很多无奈的因素。其实朱元璋对南京这个首都并不十分满意,在位的几十年里也几次有迁都的念头,但是为什么直到朱元璋死去,也没能够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呢?
南京明故宫博物院
在群雄PK中,朱元璋就曾经选择金陵作为根据地。金陵地势险要,北有长江天堑,龙盘虎踞,被称为帝王之都。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经以金陵作为国都。
1356年,朱元璋攻下金陵,改称应天府。攻克之后,一帮谋士大将一致主张定都应天,认为此地进则可越两淮北征,退则可划江自守。龙凤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便扩大了应天旧城,并在钟山南侧修建了新的宫殿,到第二年才完工。这便是朱元璋吴王时代的都城。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从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开始,南征北伐,节节胜利,朱元璋从吴王变成了皇帝,疆域也从东南一角,扩大为大明帝国,形势与原先不同了。吴王时代的都城还能不能够适应新的局面,成了令朱元璋头疼的大问题。
东南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从辽东到广东,沿海几千里的海岸线,时时处处都有被倭寇侵略的危险,但毕竟好对付。东北和西北方向,元朝尽管被赶到了北方沙漠,但仍是蒙古大汗,保存有强大的军力,时刻有南下恢复的企图。如果没有重兵把守,黄河以北很可能守不住,北方必须成为全国的军事中心。如果把国都建在东南,依附经济中心,则北方空虚,无法堵住蒙古人的南侵。但如果定都北方,和军事中心合而为一,粮食物资则需要依靠南方供给,运输费用太大,根本不划算。可以说,建都问题,加上防御计划,成为当时帝国朝野最关心的大事。
同时,帝国都城问题以外,还牵涉到帝国制度问题。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封建制,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秦汉唐宋实行的是郡县制,没有强大的藩国来支持护卫,也是最终衰亡的一个原因。而周代分封侯国,又搞得枝强干弱,威令不行。当然,比较折中的办法,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制度,一面立郡县,设官分治,大权集中于朝廷;另一方面,又设置藩国,分封子弟,作为皇家的拱卫。如果把国都定于东南富庶之地,同时分封朱家子弟到北边防卫,这样就等于把帝国建都和制度问题一起解决了,经济上、军事上都有利于皇家统治权的长期巩固。
明初定都应天的重要理由便是经济。其一是因为江浙富庶,不但是大粮仓,还是丝织品、海盐业中心,应天又是这些物资的集散地,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其二是吴王时代在应天修建的宫殿,不能轻易放弃,如果另建都城,费时费力费钱。其三是文臣武将都是江淮子弟,地道的南方人,不太愿意离开故土。
但是从照应北方军事观点来看,在应天建都,地理位置上不太合适。洪武元年攻下汴梁(开封),有人建议在此定都,朱元璋非常重视这个提议,曾经亲自前往察看,觉得虽然位置适中,却无险可守,容易四面受敌,还不如据有长江之险的金陵。但是为给西北运送军饷兵力,需要建立一个补给基地。于是模仿古代两京建制,以应天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南京这个名字从这时候便叫开了。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正式确立应天为国都,因为他觉得应天并非他心中大明朝最理想的首都。原因有三点:第一,纵观历史,以应天为国都的朝代普遍气数很短;第二,应天位于江左,城防方面存在隐患;第三,应天偏于东南,不方便他控制整个国家。
明故宫遗址
朱元璋登基第二年,随着北方逐步并入明帝国版图,陕西平定,定都之议再起,主要候选城市有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大臣们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由。“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反正七嘴八舌,引经据典,都认为自己有理。
朱元璋一一反驳。认为大家所说的都比较片面,不符合现状。长安、洛阳、开封,过去确实是都城,但从当前来说,打了几十年仗,老百姓还没有休养生息,如果重新建都,自然耗费过大,百姓负担不起。即使是北平,虽然有旧宫室,但也须重新改造后才能用,同样费力。倒不如依旧定在南京,虎踞龙盘之地,经营多年,且有长江天堑,可以立国。
朱元璋说,既然你们谁都说服不了谁,那还是我来拍板吧。你们觉得临濠怎么样?
临濠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县,也是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的理由是,建都此地可以“取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
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个不方便说出来的理由是,被压迫了这么多年,俺老朱终于翻身做主人了,正好借此机会光宗耀祖一下啦。
当然,能在朱元璋身边混口饭吃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两把刷子的,谁能看不出来朱老板的意思。按理说天下都是人家老朱家的,朱老板还不是想在哪儿定都就在哪儿定都,他们这帮打工的只要哄老板开心就好,犯不上因为这事儿得罪老板。可是朱老板的老家凤阳县虽然培养出了老朱这个优秀人物,但是要想作为一国之都实在有点儿对不起观众。这地方虽然称不上穷山恶水,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然现在也是),要不然也不会发生朱老板一家在饥荒中几乎灭门的悲惨事情。
群臣都觉得定都临濠有点儿扯淡,但是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扫皇帝的兴,只是私下里议论纷纷。朱元璋一看没有人公开反对,就下令仿南京规制在临濠修建都城。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开始,动工修行城池宫殿,一直到八年(1375年)四月,刘基坚决反对,认为凤阳虽然是帝乡,但从种种条件来看,并不适合建都,朱元璋才放弃了在老家建都的念头,下令停工。
这样在明朝建国初期就形成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和中都(临濠)并存的情况。
后来也不知道是朱元璋自己想通了,还是被人说服了,朱元璋并没有下令正式迁都凤阳。当然,作为皇帝的老家,凤阳还是得到了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比如科举录取名额较多、录取分数线较低等。
直到公元1378年,朱元璋才正式下诏以南京为首都,多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此时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确定了国都,就要开始修建城墙和宫殿了。当时周庄有个著名的富商沈万三,这个人的外号叫“聚宝盆”,他有钱到什么程度各位看官可以自行想象。
当年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张士诚能固守苏州城八个月不出,就是因为得到了沈万三等乡绅的大力支援。城破之后,为了给这些人一点颜色看看,朱元璋对他们格外恩典,手段就是征收高赋税。
沈万三为了避祸,便主动去拍朱元璋的马屁。朱元璋下令修建南京城,沈万三就提出愿意帮忙修建南京城的三分之一,就是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那一段。城墙修完后,朱元璋觉得还不错,也就没对沈万三下手。
可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检校们为了多讹点儿钱,时不时跑来给沈万三找麻烦添堵,时间长了沈万三表示压力山大。
为了一劳永逸,沈万三主动提出要为明军出军饷,不料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朱元璋勃然大怒,他觉得沈万三再怎么有钱,也不过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平头百姓而已,一介草民居然要犒赏天子的部队,这让自己的面子往哪儿搁,真是用心何其毒也。
倒霉的冤大头沈万三就此获罪,家产被罚没,人也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养尊处优惯了,哪里吃得了这样的苦,不久就死在了云南。
虽然南京是旧朝古都,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宫殿,但是朱元璋觉得以前定都在南京的王朝短命,怕重蹈前朝覆辙,就派刘伯温去为新皇宫选址。
著名御用风水师刘伯温接到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敢怠慢,经过仔细勘测,他认为燕雀湖所在地位于钟山龙头之前,是块风水宝地,有帝王之气,在这里修建皇宫,必定能保大明国祚永兴。
刘伯温口中的这块风水宝地实际上就修建宫殿而言并不理想。因为燕雀湖地势低洼,需要填平,填湖工程非常浩大,需要大量土石,传说是迁了三座山的土石才填平的。填平后为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了无数密集的木桩,再盖上巨型条石。然后才在上面修建宫殿。
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还是出现了下沉的现象,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按照风水学的说法,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对大明江山社稷非常不利。本来朱元璋就对建都南京感到美中不足,此时又添了一块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西安和洛阳,看看是否适合作为新国都取代南京。朱标经过详细考察和比较,回去后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并建议选择西安作为国都,理由是西安曾经是唐朝都城,王霸之气十足。
朱元璋一听觉得十分有理,就动了迁都西安的念头,可是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朱标第二年就不幸翘辫子了。年近七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不已,再也无心考虑迁都的事情。他亲自撰写了一篇文章说,我治理天下几十年,万事就绪,唯独迁都这件事一直搞不定。现在我老了,已经力不从心,也不想因此劳民伤财,现在做动作,至于是否会因此影响到大明的国运,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国都一事成了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朱元璋死后四年,钦定的继承人朱允炆的皇位就被他四叔朱棣夺走了,也许是真的应验南京皇宫风水不好的说法吧。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