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清朝八旗中,为何正白旗能与两黄旗平起平坐

在清朝八旗中,为何正白旗能与两黄旗平起平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101 更新时间:2024/1/2 3:26:45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朝政权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还在清朝政治体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明末清初时期的满洲八旗铁骑,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土地上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甚至放眼当时的整个世界,在冷兵器对抗上也绝对是堪称一流劲旅,包括明朝的正规军,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李朝的军队,以及同样精通骑射的蒙古部落军队,都不是八旗铁骑的对手,并且往往是一触即溃,从而也留下了那句经典的“满万不可敌”。

八旗军队之所以会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一方面是在于努尔哈赤创立的将军事和社会组织相结合“八旗制度”,极大增强了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并且还对八旗将士的战斗欲望形成了巨大的刺激;而另一方面,则是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对八旗军队制定了严格的训练标准,以及“水练”、“火练”等诸多训练项目,从而使得八旗将士们有着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从八旗中,选择出最厉害的一旗,是无法从具体实力和实际战绩上来衡量的,因为每一个旗下的每一个牛录,甚至是每一位士兵,都有着很强的战斗力,也同样都是贡献突出。所以,评价一个旗是否厉害过其他旗,只能从旗规模,也就是所包含的牛录数量来进行比较。

在八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之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最为尊贵,属于上三旗,那你知道,为什么正白旗能和两黄旗,平起平坐吗?

八旗的由来

要想知道八旗的由来,就得了解“旗”字的意思。“旗”是一种旗帜,在满语中被称为“固山”,它们是用来给牛录组织起指引作用的东西。

在女真部落里,这些牛录组织的工作就是围捕猎物、防御外敌,但这人一多,方位就容易错乱,于是便用旗帜来划分人群,可以让组织的行动,更加高效便捷。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带领旗下军队,对女真各部发起了战争,以黑旗为帜。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努尔哈赤四处征战,统一了整个东北地区。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

明万历二十一年前后,为了更好地管理部落中人,努尔哈赤在女真族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了八旗制度。

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将麾下的士兵区分开来,这就是最初的四旗。这里的“固山”,就是汉语中“旗”的意思。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每个旗都应该有25个牛录,共计7500人。

明万历四十三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如此一来,四旗就成为了后来著名的满洲八旗。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汗位之争

满洲八旗,是由不同的人掌管的,正黄旗与镶黄旗,直接隶属于努尔哈赤,是最尊贵的两旗。

而正蓝旗由莽古尔泰掌管,镶蓝旗由阿敏掌管,正红旗与镶红旗由代善及其儿子们掌管,太宗原来掌管那部分的白旗则独立出来,设为正白旗,交由皇太极掌管。

其余部分则共同组成镶白旗,由阿巴泰掌管,这样的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各旗所拥有的牛录数量情况如下:正黄旗,45个牛录,由努尔哈赤亲领;镶黄旗,20个牛录,同样由努尔哈赤亲领;正红旗,25个牛录,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镶红旗,26个牛录,由代善长子岳托统领;正蓝旗,21个牛录,由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统领;镶蓝旗,33个牛录,由努尔哈赤的侄子,也就是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正白旗,25个牛录,由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统领;镶白旗,15个牛录,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统领。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八旗中战斗力最强的无疑便是努尔哈赤亲领的正黄旗,其坐拥的牛录数量也是远超其他旗,紧随其后的便是阿敏统领的镶蓝旗。

而此时皇太极统领的正白旗,在八旗之中,论实力只能排在并列第四位,而论地位更被安排了“右翼之末”,与杜度统领的“左翼之末”的镶白旗,成为了“地位最低”的两个旗。而他却最终能在努尔哈赤驾崩后继承后金汗位,很大程度上都是有赖于代善家族所统领的两红旗的支持与力挺。

努尔哈赤在其晚年的时候,将亲领的两黄旗,分别授予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的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并且明确表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驾崩后统帅的亲军全部交给多铎,算是让多尔衮三兄弟继承了他所统领的全部部众,共计65个牛录,而这也是八旗中实力最为庞大的一支势力所在。

按照当时“立嫡不立长”的规矩,大妃阿巴亥所出的多尔衮和多铎,是努尔哈赤最心仪的继承人。

努尔哈赤死前没有交代任何的身后事,这就让汗位之争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当时,实力最强盛的皇太极为了争夺汗位,联合其他贝勒,一起逼死了阿巴亥。而阿巴亥死后,原本最有希望继承大统的多尔衮、多铎两兄弟彻底失去了依靠,沦为了皇太极刀俎上的鱼肉。

皇太极在位时期,一直致力于让自己的实力超过多尔衮三兄弟

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继承汗位,皇太极将多尔衮和多铎的两个黄旗,都安在了自己头上,而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则变成了多尔衮和多铎。

六年(1626年),皇太极登基之后,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确立为上三旗,其余则是下五旗。

于是乎,这个时候的正黄旗,25个牛录,由皇太极亲领;镶黄旗,15个牛录,由豪格统领;正白旗,35个牛录,由多铎统领;镶白旗,30个牛录,先是由阿济格统领,后由多尔衮统领,其中阿济格和多尔衮每人各领15个牛录;其他四旗的旗主以及牛录数量保持不变。

按照这样的实力对比情况,多铎统领的正白旗,无疑是八旗中规模最为庞大,战斗力也是最强的一旗,而就整体势力而言,皇太极连同他儿子豪格统领的两黄旗,在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两白旗的对比中,依旧处于劣势地位。

并且,按照努尔哈赤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新增的人口、部众、兵丁,要平均分配给八旗,这也就使得多尔衮三兄弟可以凭借现有的庞大牛录基数,始终保持了对于其他旗的规模优势。

于是,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开始,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积极扩充着自己在八旗中的势力。

首先,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永平”为契机,为其定下了“十六大罪状”,从而将其囚禁至死,改由与自己关系极为要好的阿敏之弟济尔哈朗统领整个镶蓝旗,算是争取到了镶蓝旗的支持。

其次,皇太极对两白旗进行了多次调整,除了“黄白互换”以及罢黜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尔衮出任外,之后他又进行了一次两白旗内部的整合,进而让多尔衮担任正白旗旗主,多铎担任镶白旗旗主,抬升多尔衮的地位,同时打压统领牛录数量最多的多铎。

再次,就是皇太极对由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所控制的正蓝旗下了“狠手”,不仅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更是直接将正蓝旗吞并,使得“八旗”短暂进入到了“七旗”时期。在这之后,皇太极又将正黄旗和镶黄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成立了新的正蓝旗,让豪格统领,他自己则是亲领两黄旗,同时却确立了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的“初代上三旗”地位。

可即便是如此,皇太极实际掌控的这“上三旗”,还是与多尔衮兄弟三人统领的两白旗有着一定的差距。于是皇太极又通过一系列办法,不断扩充他自己的实力,并且他还将他在位时期组建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全部划归其亲领,终于让自己实际控制的势力范围超过了多尔衮三兄弟。

就这样,到皇太极驾崩前,其与豪格统领的“上三旗”总牛录数为117个,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则是共领98个牛录的两白旗,剩下的96个牛录归属于代善家族的两红旗与济尔哈朗的镶蓝旗。

然而尽管如此,如果单独拿出一个旗来进行捉对比较,多铎依旧占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此时他统领的镶白旗依然是八旗中坐拥牛录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旗。

名称

旗主

领主

镶黄旗

皇帝

正黄旗

皇帝

正白旗

皇帝

正红旗

礼亲王

顺承郡王

镶白旗

肃亲王

醇亲王

镶红旗

克勤郡王

庄亲王

正蓝旗

豫亲王

睿亲王怡亲王

镶蓝旗

郑亲王

恭亲王庆亲王

正白旗的崛起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宸妃海兰珠去世之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忧伤过度,竟然与父亲努尔哈赤一样,没有交代后事就去世了。

因此汗位之争,又一次在紫禁城中上演,而这次的主角成了豪格与多尔衮。此时的多尔衮,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无依无靠的幼子,他的背后有着多方势力的支持。

就在多尔衮与豪格,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有人站出来提议说,让只有6岁的福临继承大统,多尔衮辅佐即可,此提议一出,得到了朝中众人的支持。

于是,在多尔衮的帮助下,年幼的福临登基为帝,成为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但这一时期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却是多尔衮。

从顺治朝时期开始,“上三旗”彻底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稚子年幼,无足畏惧,这也是多尔衮愿意辅佐福临的原因。在之后的数年里,清朝的一切政务,都得由多尔衮点头示意,他的地位可以说和顺治帝不相上下。

而在大清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多尔衮也是大肆任用两白旗的官员和将领,极力压制两黄旗,甚至还直接整死了豪格,吞并了他的正蓝旗。

毫无疑问,多尔衮和他统领的正白旗无疑有着八旗之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其整体的实力与战斗力,也在对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朝廷的一系列作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然而,伴随着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的薨逝,顺治皇帝在清算多尔衮的同时,也将其所统领的正白旗收归到自己手中。至此开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成为了由皇帝亲领的“上三旗”,一直到清朝末期,都是这三种颜色。八旗中的其他旗则成为了由宗室王公统领的“下五旗”。

由此可见,正白旗能爬到上三旗的位置,完全是因为多尔衮实力强盛的原因,所以说是不是上三旗,还得靠实力定夺。

而到了康熙朝初年,出身于两黄旗的三位辅政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极力打压另外一位出身于正白旗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鳌拜更是“胁迫”着康熙皇帝将苏克萨哈给直接“灭门”了,这样一来正白旗的实力更是受到了严重损伤。在这之后,两黄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尤其是在康熙朝时期几场对内对外的战争中,都是由两黄旗担任主力。

可无论是两黄旗还是正白旗,此时都已经隶属于皇帝直接统领,同时也都享有“上三旗”的待遇,除了镶黄旗享有名义上的“头旗”殊荣外,其他方面并无太多区别,在更多的时候也是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且相较于其他“下五旗”,“上三旗”无论是实力还是地位,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绝对优势的。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八旗子弟们开始养尊处优,特别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呈现出了断崖式的下降,而这个时候再要选出八旗中哪一旗的战斗力更强更厉害,结果也只能是“五十步笑百步”了。

八旗的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

为什么当初清朝的八旗军仅仅十多万人,竟然打败了数百万的大明军队和大顺军,而小编也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八旗军的战斗力这自然不必说,从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在冷兵器时代,谁能够充分利用骑兵的优势谁就能掌握战争的先机,这也是清军在对敌作战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优势,当然这并不能作为清军取得天下的一个全部原因,当然我们也应该从反面去考虑,清军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主要有几个基本的先决条件:首先大明军队的腐败和士气的低落,最主要的是大明军队当时是腹背受敌,两线作战,极大的消耗了内部力量,除此之外各个派系之间争斗不休,崇祯皇帝的错误指挥等等都是明军失败的原因。

其次李自成军队的骄傲自满,对满清的错误估计,认为他们并不会趁虚而入,当然清军也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的招降了吴三桂,最终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以优势兵力最终打败了士气低落的大顺军,具体战役请参考吴三桂、清军和李自成的山海关大战,当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清王朝有一支建制十分合理的八旗部队。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八旗军的编制,八旗兵的最基层单位是牛录,每三百人一个牛录,而五牛录就是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其实八旗并不仅仅真的只有八旗,而是满蒙汉二十四旗,在八旗建立初期,八旗的军队大多都是满人,而后来随着地盘的扩大,慢慢也招一些蒙古的雇佣兵和汉人。由此组成了大清帝国最基本的军事力量。

八旗在清初的战争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清军战场的主力,虽然后来还出现了什么绿营兵,但实际上都是炮灰而已,当然其中很多皇室成员都是属于上三旗的,即正红旗、正白旗和正黄旗,因此作为这三旗的成员具有十分优越的地位,也享受着不少特权,平时的时候这八旗的士兵都进行耕作,自给自足,到了战争时期统统自备干粮和弓箭,到战场上去作战。

哪一旗夺得的地盘大,人口多,那么回来分战利品的时候就分的多,说白了,谁抢的多谁就是老大,当然对于皇位的继承人也是如此规定的,清王朝不实行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选贤者立,那么战争年代谁最贤呢?当然是打仗最狠的一个,谁能为部族抢来更多的食物谁就是老大,别忘了,努尔哈赤时期后金还处于奴隶社会中。

在这种巨大诱惑的激励下,八位旗主当然玩了命的打,因为谁的功劳大,谁就最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汉族则不一样,由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统治阶层,连候选人都是提前预备好的,就是底下的将领再怎么玩命,能敌得过人家吗?就像明朝的关宁铁骑,为什么那么能打,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谁打的地方多,这块土地就归谁,当然在当时还处于奴隶社会的满清来说,这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十分实用,虽然比较残忍,也显得很不成熟,但是确实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增,这也是最后清军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吧!

更多文章

  • 为什么秦朝框住了中国的版图?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疆域,中国疆域,中国版图

    你注意一下各朝代的地图会发现秦国统一后的区域在以后几乎都是各个朝代统治的中心区域,以后的大部分中华文明都在这边产生发展,在这里面产生的国家都被认为是正统,像北宋和辽国,不论古今,没人会真正认为辽国是中华的正统。最重要的是后面的王朝的疆域都是在秦朝的疆域的基础上向外扩展的,秦朝所有的国土除了一小部分分

  •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子楚真被戴绿帽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嬴政,吕不韦,秦子楚,秦庄襄王,戴绿帽

    中国十大窝囊帝王里往往会出现秦庄襄王子楚,认为他将别人的私生子当成亲儿子养,且死后传位于他,这个儿子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他有三个名字。一曰嬴政,他是秦庄襄王之子,“秦人赢姓&rdqu

  •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大航海时代昙花一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郑和,郑和下西洋,大航海

    600年前中国的开挂之旅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何却戛然而止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从他侄儿朱允炆手中抢到皇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他怀疑朱允炆逃到海外,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 火锅的起源和千年历史:从皇家御膳到全民美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火锅,火锅历史

    诸多美食之中,不得不说,“火锅”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它的周边,聚齐了中华美食的关键汤羹、调味、面点、时鲜与荤食……究其“锅物”,无外两种“一荤一素”。它并不依赖厨师,却集烹饪和品味于一处,鲜绿红白皆可调

  • 刘备和关羽、张飞二人,并没有“桃园三结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想到他们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公元188年三四月的一天,在一片灼灼盛开的桃花林中,端放着一黑漆案桌,桌上摆满了乌牛白马等祭礼,案前有三人正庄重地焚香跪拜。其中,跪在正中间的,两耳垂肩、面若冠玉,此人正是刘备;跪在左边的,面若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此人

  • 国立中央大学在汪精卫政权下的“汉奸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国立中央大学,汪精卫政权,汉奸史,抗日战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万民墨面,遭遇日寇的血腥屠杀和铁蹄蹂躏。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出“艳电”,向重庆国民党当局建议“和平”(即劝降),公开投敌,成了汉奸。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投敌叛国受日军扶植,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 最终在唐高宗手里被制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高句丽,隋炀帝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被誉为“欧洲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爆炸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剧变。而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几次爆发引发了中国至少三个王朝的灭亡,他就是朝鲜半岛。诡异的执念在这三此围绕朝鲜半岛控制权的大规模战争中,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就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这

  • 朱元璋不但不是好人 还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明朝皇帝

    王亚南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可谓贪污史,此言不虚。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充斥着仇恨,只要谁反贪官,谁的人气就特旺。所以,今天,仍有不少人推崇朱元璋式反腐。如果我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甚至会有人打抱不平,因为朱元璋至少看起来是对腐败痛下杀手的。的确,鲜有人把朱元璋看成糟糕的皇帝,

  • 清朝历代皇后画像,放到今天“后粉”估计遍布全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历代皇后画像,清朝皇后

    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孝庄文皇后1既孝庄太后孝康章皇后清世祖之妻康熙的母亲清世祖之妻孝

  • 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的统治到底有多宽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元朝灭亡原因

    朱元璋为什么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原来我们一直被假象所欺骗世人都以为元朝实行的是高压政策,觉得元朝统治者以打压老百姓为主。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以为元朝统治者非常残暴不仁,其实不然,元朝统治者非常的仁厚。就连朱元璋也承认元的宽仁,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元朝是蒙古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