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和关羽、张飞二人,并没有“桃园三结义”

刘备和关羽、张飞二人,并没有“桃园三结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17 更新时间:2023/12/4 18:24:34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想到他们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

公元188年三四月的一天,在一片灼灼盛开的桃花林中,端放着一黑漆案桌,桌上摆满了乌牛白马等祭礼,案前有三人正庄重地焚香跪拜。

其中,跪在正中间的,两耳垂肩、面若冠玉,此人正是刘备;

跪在左边的,面若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此人正是关羽;

跪在右边的,豹头环眼,燕颌虎须,此人正是张飞。

只见三人便跪拜边焚香发誓:

“上报国家,下案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就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豪情义气冲云天,歃血为盟桃花园。肝胆相照两昆仑,此生共赴黄泉间。

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词至今还流传在中原大地,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后来中国社会流行的结拜异姓兄弟的风俗,在磕头换帖“义结金兰”的誓词中,总少不了桃园结义中的这两句话。可见,刘、关、张生死与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国人的心中。

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在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中缓缓拉开帷幕。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桥段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配合小说情节需要而编造出来的,在这部小说成书之前,其实关于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就已经流传很久了。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一直都是民间演义、戏曲中的热门桥段。著名的戏曲、豫剧《收姜维》中,诸葛亮对赵云唱道: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详……

这是民间戏曲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一次表达,诸葛亮为何把赵云说成“四千岁”呢?因为很多人认为,当初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称之为“桃园三结义”,后来在创业时期,赵云投奔刘备,赵云屡受刘备重用,而且作用不输给关羽和张飞。因此有人把赵云“补”进了“桃园结义”之中,说赵云是“四弟”,这就是上述“四千岁”的来源。然而,事实上“桃园三结义”可能都不存在,何来的“四结义”呢?

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说法,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汉室衰微,刘备苦于报国无门,偶遇关羽和张飞,三人相见恨晚,志同报国,于是在桃园之中结义。适逢春风袭来,盛开的桃花在桃园中缤纷,三人宣誓为兄弟,画面感十足。实际上,《三国演义》是明朝时期的演义说法,正史《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可没有桃园结义这一段。

“桃园三结义”这只是一个故事。

因为历史上,“桃园结义”之事并没有发生过。

换句话说,刘、关、张三人根本就没有结拜过兄弟!

当刘备还在乡里为起事而招兵买马时,关羽和张飞就已经跟随刘备了。

并且,在刘备充满坎坷的创业之路上,关羽和张飞对刘备一直是不离不弃、患难与共。

这份友谊,让蜀汉的死对头,曹魏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即便这样,陈寿在《三国志》中也只是以“恩若兄弟”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丝毫未提及结义之事。

要知道,陈寿是蜀汉旧臣,在《三国志》中一直称刘备为“先主”。

因此,如果有“桃园结义”之事,他必定不会隐瞒。

不仅如此,《三国志》还专门记载了关羽对刘备的称呼。

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关羽被曹操所擒。

曹操久仰关羽大名,对战俘关羽礼遇甚厚并任命他为偏将军,但是关羽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

于是,曹操派张辽去问关羽的想法,关羽回答:

“刘将军对我恩重如山,我曾发誓要至死追随,我不能背叛诺言。”

关羽称刘备为“刘将军”而不是“兄长”,也从侧面反映了关羽只是将刘备定义为上级与恩人。

而且,几乎所有的官方史书都没有提过刘、关、张三人结义之事。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这里只是降到关羽和张飞是刘备手下的两名部下,并没有提兄弟之说。

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还说了一句话:“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

从以上可以看出刘、关、张确实是十分密切,患难相携。关羽、张飞二人对刘备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终日侍立在刘备左右,保驾护航,不避艰险。但此句只说三人“恩若兄弟”,未见得是结拜兄弟的关系。关羽那句话进一步确定,三人未结拜,因为他称刘备为“刘将军”,而并没有称之为“大哥”。

《三国志·张飞传》曰: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张飞和关羽很早就跟着刘备,因为关羽的年龄比张飞大好几岁,所以张飞以“兄长”来看待关羽。这里算是比较接近的一次,但张飞把关羽堪称兄长,却并没有提刘备。而把比自己年长的人当做哥哥来看待,称呼某人为“哥哥”并不见得就是拜把子兄弟。也就是说,不排除关羽和张飞私下以兄弟相称,但刘备作为二人的主公,应该没参与此事。

建安五年,汉献帝密写“衣带诏”,召刘备等人密杀曹操,最后事发,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擒。曹操派张辽劝降,关羽有一段话,据《三国志》记载: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关羽因为受刘备“厚恩”,不愿意归降曹操。这里提到两个称呼,分别是“曹公”和“刘将军”。可以看出,在关羽心中,刘备并不是他的“兄长”,否则,这个时候以“和刘备结拜”为说辞,是拒绝曹操的最好理由,关羽不曾提及此事,说明他确实没有结拜。

曹操手下有一位谋士名叫刘晔,此人颇受曹操、曹丕、曹叡重用,是三朝元老。在关羽被杀后,曹操去世,曹丕曾问群臣一个问题:“刘备会不会因为关羽之死,而举兵攻打东吴?”《三国志·刘晔传》中曾说:

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这里提到8个字非常关键,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古代讲究君臣父子,若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断然不会以“父子”相论,因此可以断定:刘备和关羽、张飞二人,并没有“桃园三结义”。

以上记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样;第二,没有史料记载证明三人曾经结拜为兄弟。

二:年龄排序有误,如果结义,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写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当时刘备“年已二十八岁矣”。随后,他在同一天先后认识了张飞、关羽两位豪杰,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次日,三人便举行了脍炙人口的“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当时“年已二十八岁”其实是有错误的。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卒于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时年六十三”。由于古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应生于161年。那么,中平元年他应该不到二十五岁。

再看关羽。史料记载关羽生年不详,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学者胡琦经过考证,认为关羽大概生于159年的,要比刘备大两岁。

清朝康熙年间,有人在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有关羽的家世。当时有个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文中称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160年)。按照这种说法,关羽也比刘备大一岁。

张飞的年龄相对比较好界定。据《关公年谱》记载,张飞小刘备四岁。

综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刘关张三人中,关羽最长,刘备次之,张飞最小,假如真有桃园结义,应该是“关刘张”,而非“刘关张”。

由于“桃园结义”不但无太多的历史依据,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间之所以有桃园结义的传说,可能是对史书中“恩若兄弟”的想象与附会。至于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要称刘备为大哥,是因为刘备是君,关张是臣,从行政级别上看,刘始终大于关、张。

“桃园结义”的历代演变

其实,不仅历代的正史没有记载过“桃园结义”这件事,就连野史和诗歌也未发现有相应记录。

直到一千多年后,也就是宋末元初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才始见记载。

根据现有的资料,最早记载三人结义故事的是宋末元初赫经的《重建庙记》:“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

随着民间文学的不断发展,结义的故事不断被丰富发展,慢慢也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桃园三结义”故事:

关羽因杀了本县县令,逃亡到涿郡,张飞见其仪表不凡,便邀请关羽喝酒。

酒肆中,二人又见刘备气貌非凡,张飞主动上前敬酒搭讪。

酒桌上,三人发现彼此志趣相投,于是相谈甚欢,并乘着酒兴在张飞屋后的桃花园中结为异姓兄弟。

在元代,“桃园结义”的故事进一步丰富,细节更加动人,甚至增加了传奇色彩:

“三人在酒肆喝醉酒后,关、张二人见睡在地上的刘备,其七窍中游出赤练蛇,大为惊异,认为刘备今后必定大贵。

于是酒醒后,三人在城外桃花岭结义,并尊刘备为兄长。”

罗贯中在结合民间传说和历史事实基础上,对“桃园结义”的故事再次加工。

他为“桃园结义”的故事增添了时代背景,并赋予了家国情怀。

宦官弄权、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刘、关、张三人想通过结义举事,实现破贼安民,匡扶正义的理想。

在三人相识的顺序上,罗贯中改变了历史、平话和杂剧中,关羽和张飞先相识,再与刘备相识的顺序。

而是让刘备掌握三人相识的主导权。

刘备见张飞形貌异常,主动与之结交。

之后,刘备又见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于是又主动结交了关羽。

相谈甚欢的三人,当晚在张飞的庄园定下共商大事后,决定于第二天在张飞庄园后面的桃花园结义。

次日,天未亮,结拜所需的案桌就已在桃园中安置好了,乌牛白马等结拜所需的祭礼也准备妥当。

只见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恭恭敬敬地跪在案前,焚香,跪拜起誓:

“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祭祀完毕,三人宰牛设酒,并召集乡里三百多勇士痛饮庆贺。

刘备三分天下的事业之路,正式程。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宋元时期成形

在宋朝,民间就开始流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就有。“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到了元朝,这故事越来越完备,并且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下面举两个有代表性的版本。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对该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死此人,随后逃往涿州范阳。此时张飞正在当地开肉店。这天,张飞外出,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告诉伙计,如果有人能从巨石下取出刀,就将肉送给他,分文不取,并让伙计记住他的住处。不久,关羽路过此店,听说此事,轻松地搬开巨石,从石下取出刀,却拒绝要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链蛇钻进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桃园三结义”描写得更为真实:

关羽是平阳蒲州解良人,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每每看到乱臣贼子,就心生怒气。后来,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残害黎民,关羽一气之下将县令杀了,而后亡命逃遁,跑到涿郡。

涿郡有一本地人,姓张名飞,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是当地大富人家。这天,他正站在自家门前,恰逢关公走过。张飞见这个汉子生得状貌非俗,于是向前施礼问候。关公便把自己的事告诉了张飞,听了关公一席话,张飞觉得关公有大丈夫之志,于是邀其到酒店共叙。二人把盏相欢,言语相投,好像老朋友一样。

这时,恰逢刘备在街上卖草鞋,卖完后也来酒店中买酒吃。关、张二人见刘备生得状貌非俗,有说不尽的福气。于是,关公向刘备敬一杯酒,这刘备也不客气,一饮而尽。聊了几句之后,三人干脆坐在一个桌子上了。喝了一会儿,张飞说此处说话不方便,请刘、关二人去他家中一叙。在张飞家的后桃园内,三人在亭内摆酒畅饮。席间,三人各序年甲:刘备最长,关公为次,张飞最小。于是,三人结为兄弟,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又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达到顶峰

毫无疑问,是《三国演义》把桃园结义这个故事发扬光大,并推上了道德的最高峰。时间进入明代,桃园结义的故事在民间已经流传甚久,且版本众多。罗贯中将历代的“结义故事”去粗留精,删除了一些荒诞的成分,写出了“桃园三结义”的经典版本。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在国难当头,欲投军破贼、保国安民、共举大事这个目标一致的大前提下结为兄弟。这样一来,故事的立意较其他版本要高,朋友关系也拔高了一截。再加上,《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背景是真实的,因此,“桃园结义”也更加令人信服了。

“桃园三结义”为什么会在民间被人们津津乐道

历史是过去的,更是现在的;故事是静止的,更是鲜活的。

三国时期,结义之事十分常见,如孙坚与王晟,孙策周瑜,孙策与张昭等。

为什么明明没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反而在宋末元初被演绎出“桃园结义”的故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桃园结义”的事在民间流传,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反应。

在《三国志》为主的正史中,曹操其实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而以刘备为首的刘、关、张、诸葛亮等也并不是正义、忠义的化身,而仅仅是当时三方政权割据中的一方而已。

但在其后的几个朝代中,这两方的形象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曹操逐渐变成了奸雄,刘备一方成了正义的化身,尤其是关羽和诸葛亮更是被逐渐神化,被赋予了和皇帝平级甚至高于皇帝的地位。直至今日,我国各地的关帝庙有几千座,比孔庙还多。这个戏剧化的逆转主要是在唐、宋时期发生的,南宋时期是主要的转折点。

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政权被金兵所灭,其残余势力无力抗战。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后,宋室康王赵构重建大宋,偏安临安(今杭州)。靖康之耻和南宋的灭亡,给当时文人士子的心理所造成的伤痛,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抚平的。当时,南宋人对占据北方的金人恨之入骨。在三国时代,曹操的魏国占据的就是北方,蜀国和吴国占据的是南方,因此,在南宋时期,凡是提及三国故事时,曹操就成了人们的假想敌。无能的政府和无辜的人民都一致把对金人的痛恨转移到了曹操身上。因此人们也就更加拔高刘、关、张的正义的形象。

元朝末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人们普遍希望有侠义豪杰之士,能救民于水火。于是,以混乱为主要时代特征的三国,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事迹也逐渐被人们热捧。“桃园结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直至在罗贯中的笔下定型。

另外,中国人向来推崇忠义、道义思想,而刘、关、张三人的故事正好满足了这个心理需求。加之,中国历史上向来把刘备作为正统的汉室宗族,曹操则被看作是篡权的奸雄,所以,人们也愿意让刘备有两个武功高强,赤胆忠心的兄弟。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明显是支持刘备而贬低曹操的。

笔者认为:三国时期,西蜀众将中,关羽和张飞早年跟随刘备,是刘备的左膀右臂,称得上是刘备最为信赖的二位武将。但三人关系亲密,并没有结成异姓兄弟,所谓的桃园三结义,不过是民间演义和评书戏曲中对美好情义的一种向往罢了。从史学上说,桃园三结义从未存在过。正是因为人们对忠义和正义的向往,才最终有了“桃园结义”的故事,且故事也才能风靡社会,引得人人效仿。

当然,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有真情在,就算没有结拜的仪式又如何?

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能留给后人的,从来都不是形式。即便没有被正史官宣过结义,但刘、关、张三人休戚与共、患难相携的情谊,却从未被人们所遗忘。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知道已经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知道从哪里来,要怎样活好当下,未来要到哪里去。

因此,是否真实存在“桃园结义”之事,对我们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并且,故事能够流传至今,靠的也不是结义的仪式。

而是结义背后,朋友间相望相守、共同奋斗的那份“忠义”之情。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这大概才是“桃园结义”,最迷人和最耐人寻味之处。

更多文章

  • 国立中央大学在汪精卫政权下的“汉奸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国立中央大学,汪精卫政权,汉奸史,抗日战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万民墨面,遭遇日寇的血腥屠杀和铁蹄蹂躏。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出“艳电”,向重庆国民党当局建议“和平”(即劝降),公开投敌,成了汉奸。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投敌叛国受日军扶植,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 最终在唐高宗手里被制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高句丽,隋炀帝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被誉为“欧洲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爆炸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剧变。而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几次爆发引发了中国至少三个王朝的灭亡,他就是朝鲜半岛。诡异的执念在这三此围绕朝鲜半岛控制权的大规模战争中,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就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这

  • 朱元璋不但不是好人 还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明朝皇帝

    王亚南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可谓贪污史,此言不虚。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充斥着仇恨,只要谁反贪官,谁的人气就特旺。所以,今天,仍有不少人推崇朱元璋式反腐。如果我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甚至会有人打抱不平,因为朱元璋至少看起来是对腐败痛下杀手的。的确,鲜有人把朱元璋看成糟糕的皇帝,

  • 清朝历代皇后画像,放到今天“后粉”估计遍布全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历代皇后画像,清朝皇后

    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孝庄文皇后1既孝庄太后孝康章皇后清世祖之妻康熙的母亲清世祖之妻孝

  • 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的统治到底有多宽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元朝灭亡原因

    朱元璋为什么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原来我们一直被假象所欺骗世人都以为元朝实行的是高压政策,觉得元朝统治者以打压老百姓为主。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以为元朝统治者非常残暴不仁,其实不然,元朝统治者非常的仁厚。就连朱元璋也承认元的宽仁,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元朝是蒙古人建

  • 皇帝也分段位,市井贵族流氓三种皇帝如何集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出身,皇帝段位,开国皇帝,皇帝

    有句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瞌睡”。无论勤政爱民的好皇帝,还是昏庸残暴的孬皇帝,没有一个希望自己的权力被别人觊觎。但是,皇帝一个人再厉害,也不能够撑起一个国家,于是他只好忍着强烈的不安去招聘合伙人。皇帝是能人,管理的是天下,招聘的合伙人自然不差,何况“天下

  • 他命天下养后世子孙,开创类似印度的种姓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明朝藩王,种姓制度

    什么叫奴隶?就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子孙都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人随意买卖的人就被称为奴隶。很多人在骂西方“贩卖黑人奴隶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某个国家,直到民国灭亡,买卖人口还都是合法的,那算不算奴隶买卖呢?看过冯小刚电影1942的朋友都有印象吧,难道这种零星的人口买卖就不算&ld

  • 唐朝的“斜封官”是个什么玩意儿 为何会低人一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斜封官,唐朝,中书省

    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有句古话说“稀泥糊不上墙,”的确如此。唐中宗的政府,可以说是唐朝开国将近一百年来最腐败、最混乱、最糜烂的一届政府。首先,唐中宗管不住老婆韦皇后,韦皇后不光是成功达到垂帘听政的目的,就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何时创立,隋朝,唐朝,武则天

    很多人总把一年一度的高考跟科举制相提并论,包括我们现在称那些高考头名的考生为高考状元的“状元”一词,也来自科举。高考和科举都是人改变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点,那么科举制什么时候开始创立的?又是怎么历经千年发展的?科举这个词其实很早就有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始于汉代。

  • 中国历朝历代首都变迁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朝历代首都,首都,都城,国都,国都变迁史

    盘点中国历代首都的位置,快来看看你的老家在哪个时代辉煌过?01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议,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文物的出土,也没有相关文字的记载,但从学术界普遍认知来说,夏朝肯定是存在的,我们就按照这个来。夏朝的建立者是启,相传定都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启的儿子太康世袭王位后,定都阳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