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火锅的起源和千年历史:从皇家御膳到全民美食

火锅的起源和千年历史:从皇家御膳到全民美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7 更新时间:2023/12/12 0:28:34

诸多美食之中,不得不说,“火锅”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它的周边,聚齐了中华美食的关键汤羹、调味、面点、时鲜与荤食……究其“锅物”,无外两种“一荤一素”。它并不依赖厨师,却集烹饪和品味于一处,鲜绿红白皆可调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以“水”为介质,一锅搞定所有菜肴,无分烫涮顺序。论及“火锅(或曰涮羊肉)”出现,除了必要器物,还需要用来涮的核心食材,譬如羊肉。说到普及,不得不提古往今来众多名流对其的品评与书写。

尤其是冬天,在寒冷的冬夜里,和亲人围坐在锅边涮些美味的食物,一定是大多数人的梦想。

火锅不仅深得我们现在人的喜欢,而且古人也为之疯狂,特别还有一些古代的帝王更是为之痴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探究火锅的前世今生。你也想来一顿火锅吗?

火锅是一场凡人所不能抵御的诱惑,它号称打败遍天下无敌手,一“锅”出手,什么烦恼都可抛之九霄云外。

别看火锅如今在人们眼里活得潇潇洒洒,豪放不羁,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食方式,火锅可来头不小。

有人说,火锅的历史来源于清朝。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火锅的来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

火锅,“即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

火锅作为一种“涮”“煮”食物的容器由来已久,从其“形状”上看,上锅下釜,即以炭火或其他燃烧物为主要燃料,自下而上将“锅”中食物加热煮熟,同时,食客围炉聚而食之……这样的器型的渊源,可上溯至西周,以故宫博物院和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的“有盘鼎”“井姬独柱带盘鼎”最为古老。

在不同的历史朝代,火锅的形态和相应的器具也各有千秋,咱现在就一起来看看。

陶器“火锅”

上图_六千多年前的古人所用的炊事用具--陶釜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

陶质炊具在古代曾被人们长期使用,当时的人们制作出了一系列如陶釜、陶鼎、盘、碗、钵等用于煮饭、盛装食物等大量的器具。

就陶质鼎这一器具而言,它是古人常用的食物烹饪用具。鼎一般呈鼓腹状,底下设有三足用以支撑,鼎内可以放入清水、肉类或者蔬菜粮食等烹饪原材料,待用火煮熟之后便可以进食了,用鼎制作出的食物与当今的菜饭有些类似。

不过,虽然陶质炊具被广泛使用,当时百姓用陶釜、陶鼎等烹饪食物的做法也与火锅相类似,但在当时来看,这种制作食物的方式并没有被称为“火锅”。

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

故宫博物馆中的西周文鼎

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

最早出现火锅的朝代是战国,是一种名字叫做镬烹的酷刑。具体的施行方法也是非常残忍。将大锅放置温水,烧至滚烫后,将人整个放在锅里煮。这个刑法算得上当时最残酷的一种。毕竟人和动物一样,放在锅中一煮就熟了。可人毕竟是活物,想必想想都让人接受不了。

上图_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一种饪食器

故宫博物馆中的西周文鼎

据考证,战国时期,就有火锅出现了,那时候的人们以陶罐为锅,开了吃货模式。

根据考古发现,在西汉的时候,就出现了铜火锅,例如2015年,在南昌西汉的海昏侯刘贺墓就出土文物中当时根据使用功能,有一件“三足”青铜器被命名为“铜火锅”,这个名字震惊了媒体和餐饮界。后经多位考古学家再三论证更名为“温鼎”。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四川的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青铜鼎“火锅”

西周时期,青铜器开始流行于百姓的生活中,当时出现了一种主要供奴隶主和贵族使用的单人鼎。单人鼎外表四四方方,由装备燃料的方格和用于烹饪食物的锅两者共同组成,其功能也与现今的单人火锅类似。

而且,古人还十分讲究此鼎的样式形状,在锅的四周还装饰有一些动植物的花纹。

在1989年,江西的一处商代墓葬就出土了一只温鼎,这只温鼎体型不大,方便易携,而且纹饰十分精致,既可以用来涮肉也可以烹饪食物。它的纹饰十分精致。

除了单人鼎,在西周还有一种下面中空以供烧火,上面另覆一层可用于涮煮食物的鼎,这种鼎高约10厘米,很是方便一个人进食取用。

上图_西汉青铜染炉染杯(江都王大云山汉墓)

炉式青铜器“火锅”

西汉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等到了东汉时期,一种更为方便的“火锅”镬斗,问世了,人们可以将镬斗放置于火盆之上,而内储的食物即可用炭火温熟。

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

五熟釜“火锅”

上图_鸳鸯锅的鼻祖五熟釜

三国五熟釜,鸳鸯锅始祖,古人的花样火锅。《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出现了“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可以说这就是现今的“鸳鸯锅”的始祖,但当时并不流行。因为只有皇族的人才可以用铜鼎来吃火锅。至于那些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那种经济实力去吃火锅。所以,在三国时期火锅的发展也是有局限的。

等到了东汉时期,一种更为方便的“火锅”镬斗,问世了,人们可以将镬斗放置于火盆之上,而内储的食物即可用炭火温熟。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通鼎”成为火锅最普遍的器皿,至此跟我们现在的炭炉火锅基本上一模一样。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大。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暖锅”

人见人爱陶制暖锅

火锅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饮食,富人设家宴的时候,一般都会备用火锅。唐朝的火锅,多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

唐三彩火锅

唐代白居易的《问列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

火炉的材质“红泥”给了我们一些可供考证的信息红泥炉多产自广东、福建两省,但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客居河南洛阳时所写。问题就来了,“河南菜式中,有哪一种菜肴需用红泥火炉呢?”众所周知,洛阳以“水席”闻名,水席的料理方式是食材必以汤水佐味,食材样式丰富,包括鸡鸭鱼肉、鲜货、菌类、时蔬等。由此推断,在那个凛冽的冬日,白居易燃起一泥炉陶釜,将所能寻到的食材一一放入釜中,烫涮而食。至于“红泥”实在是为了对仗“绿蚁”的敷衍而已,白居易为吃“水席”而使用的这只火锅,更像老广的“打边炉”、近世的“胡适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涮火锅”。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用陶制的炊具进行烹调。“陶火锅”实在不能算作唐代的一个创举。

想想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可以边吃火锅边写诗,难怪豪情万丈!又有多少首流传千古的唐诗,是在温暖如春的火锅边诞生的呢?

涮兔肉火锅和拨霞供

也许你还记得灰太狼一直念念不忘的“涮羊肉”,不过在宋代,我们先来看看这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涮兔肉火锅”。

“涮”是火锅进食的基本标配,南宋时期,有一福建泉州人林洪,在其所编撰的《山家清供》中便提到了“涮兔肉火锅”。

书中记载道,林洪在游访武夷山时偶然得到了一只兔子,但是当时却没有厨师为其烹饪,然后就有人说:“山间只用薄米比,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煮,啖之,乃随意各以清供。”

“将兔肉切成薄片,以酒、酱、椒料稍渍;继而在小火炉上煮沸一小锅清水,用筷子夹住一片兔肉在沸水中‘摆熟,即可取出再蘸佐料汁食之。”

由此,“火锅”便得了一个“拨霞供”的雅称。

在宋代,火锅已经成为了一种平民化的食物。当时民间有“暖冬”的风俗,在每年的十月初一便会举办“暖炉会”。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围着自家的火炉庆祝,或是吃吃烧烤,或是吃顿火锅。

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有关“火锅”或者说“涮羊肉”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始自元代。某天忽必烈率领的军队正准备吃饭,忽有探子飞驰来报,敌军正在逼近。忽必烈灵机一动,让兵士将头盔倒满水,放置于薪火之上,并令人分发羊肉食材。众兵士以随身蒙古刀将羊肉等食材切成薄片,投入头盔中。很短的时间内兵士就吃完了饭,他们士气大振,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大获全胜。上述传奇尽管还有“忽必烈过生日”等版本,但主要情节大同小异,但我对这样的“传奇”不以为然。

首先,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蒙古兵士的头盔,这样的形制覆于薪火之上,一头盔水要煮沸,应该比伙夫烧饭节省不了太多时间。就算用头盔吃完了涮肉,那一头盔的油腻膻腥,怎会让兵士作战时感到舒服呢?

我们从今天出土和可见的文物中很难找到元代的“火锅”,但蒙古人嗜吃牛羊肉的传统是不争的事实。而蒙古人南下并入主中原,想来也是将传统牛羊肉等食材与汉地自古以来的“炉”“釜”结合,以烫、涮、煮、炖等方式进行处理。

明代

能吃的都可以涮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各种外来作物和调料也开始传入中原地区,极大地丰富了火锅的味道和种类。古人到底怎么吃火锅?看完后真是大开眼界!明朝的火锅,秉承着能吃的都可以丢下去涮的指导思想,俘获了一众人的胃,也是屡获皇帝恩宠的一道宫廷御膳。

“涮火锅”

全民皆爱的冬日佳肴

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

上图_《随园食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共一卷,袁枚著

“火锅”这一称谓在袁枚《随园食单》中被明确提出。

当时的其他历史文献中也出现了如“暖锅”“火锅”的字样。

顾禄在《清嘉录·暖锅》中写道:“中央则置以铜锡之锅,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

徐珂的《清稗类钞》中也有记载:“酒家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

上图_康营子辽墓中涮火锅壁画

不过,目前最早的涮火锅场景是在辽代契丹人的壁画中发现的。

1984年,在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的一座辽代的墓中发现了壁画,上面绘着三个契丹人围着一个火锅席地而坐,中间的那位正在涮羊肉,在火锅旁边摆放着一只盛满食材的容器,桌子上还放着一些装有调料的碗和酒杯等物品。

清代,火锅的种类愈发丰盛,在宫廷当中被称作“热锅”。

火锅已经成为冬季宫廷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不仅有羊肉火锅、生肉火锅,还有野味火锅(以山鸡、野鹿作为佐料)、菊花火锅等不同风味的火锅。

清代的火锅质地品种甚多,有陶瓷、铜、锡、铁等多种类型。

火锅不仅颇受百姓喜爱,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对火锅偏爱有加。

古代的帝王也为火锅疯狂,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火锅是乾隆皇帝几乎每顿必吃的美食,不仅在日常的膳食中常常可以看到火锅的身影,在皇家的大小宴席之上也总是少不了火锅。

“火锅”得享大名,这源于康乾时期的“皇家大宴”千叟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共举办了四次[四次千叟宴分别举办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嘉庆元年(1796年)]。“千叟宴”,遍邀天下65岁以上的“寿星”进京,集体团拜、祝寿。千叟宴与“火锅”结缘是在最后一次,即嘉庆元年正月,由刚刚禅位的太上皇乾隆举办的“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这样的宴会怎么会选择“火锅”作为主菜呢?原本“千叟宴”每桌共有十道菜,每道菜与某一特产有关。但乾隆五十年那次千叟宴中,因举办日期为正月初六,正值深冬,举办地点又在紫禁城的露天廊下和广场中,菜未上齐已渐冰凉。加之与会者空前规模达3900多人,许多人一路上京鞍马劳顿,宴会后,许多老人因冻、因疲、因病等纷纷去世,民间更将“千叟宴”传成“催命宴”。乾隆好大喜功摆千叟宴结果成为老人最后的晚餐。

因此,嘉庆元年,嘉庆皇帝登基时,当太上皇乾隆下旨再办“千叟宴”时,吃什么?如何吃?成了接办者们一时的难题。为防止再次发生乾隆五十年“千叟宴”所酿就的恶果,嘉庆元年的“千叟宴”做了很多改动。比如宴席在皇极殿及院内举办,并搭上大棚,尽量保证与宴者不会在寒风中进食;为保证上菜及就餐过程中“菜肴”的温度菜式以“火锅”为主。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宫廷筵宴中“银、锡、铜”制火锅已经登堂入室了。这次“千叟宴”还流传着一个野史传说,即以火锅为席的建议是和珅提出的。此外,和珅还亲自对“火锅”进行了改良,即“在投入木炭的孔上加一个烟囱”这一说辞既无史料亦无图像,且考察清代之前的陶器,所谓“加一个烟囱”早已有之,实在算不上和珅的“发明”。如果以材质而论,于银、锡、铜釜上锅中加一个“烟囱”,倒有可能算是和珅的“改良”。

金、银既贵且“逾制”,而锡不仅昂贵且工艺繁复,“铜”就成了火锅进入民间的不二选择导热快、清洁、工艺成熟、普及性高……在我国漫长的饮食历史长河中,“铜锅”一下子成了一种烹饪手段,一种菜式的统称,甚至是筵宴氛围的代言。

上图_银寿字火锅,据说是慈禧太后的爱用物

就公元1779年某一段时间的御膳记录来看,当时便上了23种不同种类的火锅,不仅有鸡鸭火锅和黄羊片火锅等,火锅食材也十分完备,豆腐菜蔬,各种肉类样样齐全。

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尤其喜欢菊花火锅,火锅更是她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一提起“菊花火锅”,人们就会想到清晚期的慈禧。其实,“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在吃火锅时,总会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菊花火锅自魏晋到唐朝一直延续下来。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菊花火锅流行的盛况:京师冬日,酒家沽酒,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有杂以菊花瓣者,曰菊花火锅,宜于小酌,以各物皆生切而为丝为片,故曰生火锅。

慈禧对菊花火锅情有独钟。德龄《御香缥缈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慈禧太后挚爱的菊花火锅,使用的是一种名叫“雪球”的菊花,这种菊花花瓣短密,清香洁净,宜于煮食。书中还提到,御膳房将准备好的鸡汤或者肉汤,盛放在银寿字火锅里。再将削去皮骨切得很整齐的生鱼片、生鸡片等摆放在几个银盘里,随后再将菊花瓣放到两个银盘里,加上盛着酱醋等调料的味碟……清代宫廷后妃食鲜花,也将花粉一起食用,是一种传统的饮食习惯,既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又能有很好的美颜功效。

▲清代光绪银镀金寿字火锅(手绘图)

百姓们有的也会效仿皇室。在逢年过节时与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惬意时光。可见历史传承的影响力有多大!

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1338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北京铜锅最早的影像资料出现在饭馆正阳楼。正阳楼,通说是创立于1850年代,创业者姓孙,绰号“孙小辫儿”,祖籍为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孙小辫儿因家道中落来京谋生,通过摆烧酒摊积攒了第一桶金。后逢前门外肉市街口的一家小酒铺转让,孙小辫儿抓住这个机会开办了“正阳楼”。其后,正阳楼在孙小辫儿的后代手中不断壮大,居然成了京城八大楼中的一员,最为令人惊叹的是,正阳楼吸引了清末民国的诸多名人前来大快朵颐清惇亲王奕誴、珍妃之侄著名美食家唐鲁孙、交际名媛陆小曼,京剧名伶梅兰芳、余叔岩,著名学者梁实秋,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家林语堂、郁达夫、老舍、汪曾祺……真可谓“一座正阳楼,半部近代史”啊!

火锅从“青铜鼎”,历经陶、金、银、锡、铜等一路“走上”正阳楼,开始了“火锅”专门店的辉煌一页。此后,“火锅”或曰“涮羊肉”(以下统称为“涮羊肉”),以单一器型成为了中华美食中的一种烹饪类型。

正阳楼的出世,标志着涮羊肉走入寻常巷陌,登上百姓的餐桌。自此,“火锅”的形制再无大的变化,只是材质和燃料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趋多元。图1、2、3中的各类火锅便是最好的例证图1显示的是民国分体单人火锅,该火锅所用燃料为酒精或煤油;图2为铝制火锅,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代表了那个“金属稀缺”年代的另一种生活情趣;图3中所展示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搪瓷电火锅,搪瓷炉身上印着齐白石的“对虾图”……

如今,家用火锅大部分都属于电火锅,但也有许多涮羊肉的忠实拥趸和资深老饕对炭火锅的钟情。据说,炭火涮成的肉与电磁、电锅涮出的肉,他们一尝便得分晓,而多数人的记忆里,端上桌正蹿着红彤彤的火苗子的,肚子里霹雳啪啦脆响着的燃烧的声音的“火锅”,不待开锅,心情已至沸点,一家人、几个朋友、远道的客人,围炉而坐热情、氛围、美食、传统……全都聚在了一起,谁能说得清“火锅”“涮羊肉”究竟是一道什么菜呢?

中国火锅的历史久远,火锅对于我们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现代,火锅已经成为了老少皆宜的食物。当然,最重要的是也有了经济实力想吃就吃。可见时代在发展,而历史传承也在进步!

如今,火锅已经遍入大街小巷,无论是满载一股麻辣鲜香的麻辣火锅,还是满室飘香的酸汤火锅,一口下去,只一声“痛快”了得。

根据各地风俗不同,火锅也有了不同的类型,主要以老北京火锅和重庆火锅为代表:老北京火锅以使用紫铜锅,清水涮羊肉为主要特色,蘸料主要是芝麻酱;重庆火锅使用麻辣红油为底料,蘸料主要是香油。

看完古人们吃火锅的历史,是不是已经被我国先民们的吃货智慧与情怀震撼到了呢?已经压抑不住那颗馋涎的胃了吧?那就约上朋友在冬日时一起开吃吧!

标签: 火锅火锅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和关羽、张飞二人,并没有“桃园三结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想到他们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公元188年三四月的一天,在一片灼灼盛开的桃花林中,端放着一黑漆案桌,桌上摆满了乌牛白马等祭礼,案前有三人正庄重地焚香跪拜。其中,跪在正中间的,两耳垂肩、面若冠玉,此人正是刘备;跪在左边的,面若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此人

  • 国立中央大学在汪精卫政权下的“汉奸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国立中央大学,汪精卫政权,汉奸史,抗日战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万民墨面,遭遇日寇的血腥屠杀和铁蹄蹂躏。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出“艳电”,向重庆国民党当局建议“和平”(即劝降),公开投敌,成了汉奸。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投敌叛国受日军扶植,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 最终在唐高宗手里被制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高句丽,隋炀帝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被誉为“欧洲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爆炸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剧变。而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几次爆发引发了中国至少三个王朝的灭亡,他就是朝鲜半岛。诡异的执念在这三此围绕朝鲜半岛控制权的大规模战争中,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就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这

  • 朱元璋不但不是好人 还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明朝皇帝

    王亚南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可谓贪污史,此言不虚。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充斥着仇恨,只要谁反贪官,谁的人气就特旺。所以,今天,仍有不少人推崇朱元璋式反腐。如果我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甚至会有人打抱不平,因为朱元璋至少看起来是对腐败痛下杀手的。的确,鲜有人把朱元璋看成糟糕的皇帝,

  • 清朝历代皇后画像,放到今天“后粉”估计遍布全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历代皇后画像,清朝皇后

    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孝庄文皇后1既孝庄太后孝康章皇后清世祖之妻康熙的母亲清世祖之妻孝

  • 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的统治到底有多宽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元朝灭亡原因

    朱元璋为什么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原来我们一直被假象所欺骗世人都以为元朝实行的是高压政策,觉得元朝统治者以打压老百姓为主。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以为元朝统治者非常残暴不仁,其实不然,元朝统治者非常的仁厚。就连朱元璋也承认元的宽仁,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元朝是蒙古人建

  • 皇帝也分段位,市井贵族流氓三种皇帝如何集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出身,皇帝段位,开国皇帝,皇帝

    有句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瞌睡”。无论勤政爱民的好皇帝,还是昏庸残暴的孬皇帝,没有一个希望自己的权力被别人觊觎。但是,皇帝一个人再厉害,也不能够撑起一个国家,于是他只好忍着强烈的不安去招聘合伙人。皇帝是能人,管理的是天下,招聘的合伙人自然不差,何况“天下

  • 他命天下养后世子孙,开创类似印度的种姓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明朝藩王,种姓制度

    什么叫奴隶?就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子孙都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人随意买卖的人就被称为奴隶。很多人在骂西方“贩卖黑人奴隶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某个国家,直到民国灭亡,买卖人口还都是合法的,那算不算奴隶买卖呢?看过冯小刚电影1942的朋友都有印象吧,难道这种零星的人口买卖就不算&ld

  • 唐朝的“斜封官”是个什么玩意儿 为何会低人一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斜封官,唐朝,中书省

    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有句古话说“稀泥糊不上墙,”的确如此。唐中宗的政府,可以说是唐朝开国将近一百年来最腐败、最混乱、最糜烂的一届政府。首先,唐中宗管不住老婆韦皇后,韦皇后不光是成功达到垂帘听政的目的,就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何时创立,隋朝,唐朝,武则天

    很多人总把一年一度的高考跟科举制相提并论,包括我们现在称那些高考头名的考生为高考状元的“状元”一词,也来自科举。高考和科举都是人改变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点,那么科举制什么时候开始创立的?又是怎么历经千年发展的?科举这个词其实很早就有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始于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