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子楚真被戴绿帽了?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子楚真被戴绿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474 更新时间:2023/12/25 1:30:28

中国十大窝囊帝王里往往会出现秦庄襄王子楚,认为他将别人的私生子当成亲儿子养,且死后传位于他,这个儿子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

他有三个名字。一曰嬴政,他是秦庄襄王之子,“秦人赢姓”,由于生于正月,故起名为正,古代通政,因此写作政,所以追根而论为嬴政。二曰赵政,先秦时,有以出生地为姓的习俗。秦始皇以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故以赵为姓,称赵政。三曰吕政,秦始皇又怎么会姓吕?这就牵扯到了秦始皇的身世问题。

很有观点认为秦始皇叫“赵政”是因为生在赵国,其实不然。先秦时期,姓、氏有别,段玉裁《说文解字》:“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顾炎武《原姓》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史记·秦本纪》叙述秦人先祖的历史,说:“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也就是说,秦王这一脉应该都是赢姓赵氏,秦始皇称为“赵政”,实际上就是庄襄王在承认王子政是自己的儿子。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被人们所熟知。他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任务,成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而且这种制度还奠定了接下来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的基本制度,可以说秦始皇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被誉为“千古一帝”,也因为暴政颇受争议。

恰巧是这样一个古代的伟人,在史书中却有一定的争议对于秦始皇的父亲是谁,史书中存在着一定的争论。

一种说法则称秦始皇的亲生父亲是商贾之辈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引经据典:

①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②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史记·吕不韦列传》

什么个意思呢?话说是这样的,秦始皇的爸爸,也就是异人(后改名子楚),爸爸不爱,妈妈不疼,就被放到赵国当人质,到了赵国后由于秦赵在打仗,所以赵国人不待见他,因此穷困潦倒,异人当然是非常的郁闷。

这时候卫国有一个大老板,名叫吕不韦,擅长做风险投资,他看见异人虽然生活困窘,可是浑身散发出贵族气质,一打听,知道是秦国太子的儿子,他一琢磨:如果我把这货扶持起来,将来他做了国君,那我吕家岂不是世世代代荣华富贵?

吕不韦想到这里大喜:此奇货可居!说干就干,于是他决定投资异人,帮助异人回国当国君,以完成自己的梦想。

有一次,吕不韦请异人喝酒,吕不韦身边有一个非常漂亮,而且舞跳的非常好的姬妾,就是赵姬。

异人看见赵姬后两眼放光,路都不会走了,于是就让吕不韦把赵姬送给他。吕不韦自然是很生气,朋友妻不可欺嘛,可吕不韦转念一想:我为了投资你都快破产了,以后你会不会回报我都很难说,赵姬现在有了我的孩子,你娶了她,以后你当了国君,那我儿子岂不是有机会做太子?这买卖划算。于是吕不韦装作很不情愿的把赵姬献给了异人。

赵姬隐瞒了自己怀孕的事实,十个月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异人就把赵姬立为了正夫人。

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成功当了国君,吕不韦如愿封侯拜相,权倾天下。

换个语气来说:

话说当年,庶出的秦庄襄王子楚尚在赵国作人质的时候,在商人吕不韦和子楚父亲安国君(即秦孝文王)宠妃华阳夫人等的联合造势下,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直到她怀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即赵姬。七个月后,赵姬生下一个儿子,即为赢政。

后来,子楚登上秦国王位,立赵姬为后,赢政为太子。吕不韦当上了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前247年,襄王子楚不久去世,13岁的赢政继位。由于新王年幼,赵姬为太后听政,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赵姬与吕不韦旧情复燃,后来吕不韦怕奸情败露招祸,把醪毒送进王宫,以宦官的身份作掩护,与赵姬私通还生下两个私生子,秦庄襄王的绿帽子大如斗篷啊。前238年,后因长信侯嫪毐叛乱事受牵连,吕不韦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嬴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吕不韦执政时,还命食客编著旷世名作《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吕不韦一个商贾之辈,怎么会是皇帝的父亲呢?这种说法又从何而来呢?

赢异人受困赵国,吕不韦看准时机

其实,这种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早年,赢异人还未继承王位时,与其母夏姬均不受时任君主安国君的宠爱。况且安国君子女颇多,母子二人更是地位低下,存在感极低。在那时又值七国分裂,群雄割据,因此二人被送到赵国充当人质。

此时,秦国与赵国关系恶化,彼此之间战争频发,异人与其母作为人质,自然颇受冷遇,甚至连日常用品与出行工具都被例行克扣,生活窘迫至极。

吕不韦得知异人受制于赵国,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时机。在那时的重农抑商背景下,商人地位低下,于是吕不韦打算趁此机会改变命运,攀附上王公贵族,以图掌握权势。

于是,吕不韦用尽各种手段,成功结交上了赢异人。而秦始皇嬴政的生母赵姬在当时还是吕不韦的姬妾,据记载,她能歌善舞,美艳绝伦。在一次两人的宴会上,子楚一眼便相中了了赵姬。

当得知子楚看上自己的姬妾时,吕不韦一开始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自己已经在异人身上耗费了这么多,这可能是最后关键的一点,用来调取异人这个“奇货”,于是便同意了。就这样,赵姬被献给了赢异人。

赵姬嫁给赢异人后,在赵国都城邯郸生下了嬴政。由此,秦始皇的身世便有了疑问。赵姬先后辗转于两个男人之间,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呢?

《史记》记载不一,引发众人争议

《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中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以及秦朝的历史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众所周知,《史记》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有两部分为本纪和列传。按理说,《史记》是出于司马迁一人之手,里面所持观点应该是一样的。

然而,在《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中对于秦始皇的身世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这也是秦始皇身世存疑的原因。

《秦始皇本纪》里记载,子楚宴会上见到赵姬,非常喜欢她,并且迎娶了赵姬,后来生下了秦始皇。在这一说中,完全没有提及秦始皇的出生跟吕不韦有关。

嬴政身世,《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司马迁就说出他认为嬴政是秦庄襄王的观点,其母亲赵姬是吕不韦的姬妾,还是秦国质子的异人初见赵姬就迷上了,吕不韦顺水推舟地送出去,赵姬因此怀孕嬴政。

而在《吕不韦列传》中,却明确说明了赵姬在嫁给赢子楚时已有身孕,并且没有告诉子楚真相,直到十月后生下了嬴政。赵姬先前身为吕不韦的姬妾,这个有身孕的孩子自然就是吕不韦的。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史记·吕不韦列传》

司马迁就差直接说:赵姬肚子里的种是吕不韦留下的,秦异人见之甚喜,强行留下,而赵姬有身孕一事被隐瞒下来,待到生育之日,嬴政出生。

正是由于史记里这两种不同的记载,导致了秦始皇的身世众说纷纭。司马迁是否在自相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可能间隔秦始皇几十年的司马迁对于真相也无从考证,有意将这个未解之谜交给后人去探究。

《资治通鉴·周纪五》记载:“吕不韦娶邯郸姬绝美者与居,知其有娠,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请之,不韦佯怒,既而献之,孕期年而生子政,异人遂以为夫人。”内容与《吕不韦列传》大致相同,唯一的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孕期年”,《资治通鉴》说赵姬是差不多怀孕一整年才生下嬴政的,哪吒么?

如果从这个方向进行思考,那么故事就变成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剧情: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但嬴异人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亲生的,吕不韦辅佐嬴异人成为秦国的君主,其实最后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成为秦国的国君。这种只出现在小说中的"刺激"设定很快获得了不少人的追捧,他们认为吕不韦才是秦始皇真正的父亲。

推理论证,解除疑惑

假如赵姬真的怀孕嫁给异人,那这对于秦国来说一定是一个国家级别的隐私,而这个隐私只可能有四个人知道。

首先第一个就是异人,异人作为当事人,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他定然非常清楚,如果这不是他的儿子,以他的权势地位定然不可能吃哑巴亏,若不是他的儿子他定然不会认,因此异人向外人泄露这种信息的可能性极小。

第二个就是嬴政,他知道的可能性最小,而且即便他知道,他也不敢向外泄露,这种消息一旦泄露,就证明了他不是秦国王室血统,他的秦国王位必然不保。

第三个人就是赵姬,而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怀着谁的孩子,即便她知道是谁的孩子,她也定然不敢向外张扬,因为这种消息一旦泄露,嬴政就不会继承王位,而她也就不是皇太后,甚至她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难说。

第四个人就是吕不韦,吕不韦也是当事人之一,是制造这个隐私的人,也能成为泄露隐私的最大受益者,如果秦始皇知道了这件事,吕不韦对于秦始皇来说就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综上所述,四个人中只有吕不韦最有可能向外透露这个信息,但恰巧他说的话是最不可信的。因此赵姬怀孕嫁给异人这种说法从逻辑上讲站不住脚,是不可信的。

虽然《资治通鉴》、《汉书》等史书都表示秦始皇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两书都是沿袭了《史记》的说法,而《史记》的史料来源是无法考证的。但是还存在另一本史书,叫《战国策》,在这本史书中完全没有提到赵姬怀孕嫁给秦始皇。

班固的《汉书》直接称赢政为吕政。东汉高诱为《吕氏春秋》作注,他的序记载的情形跟司马迁的记载基本一致:“不韦取邯郸姬,已有身,楚见说之,遂献其姬,至楚所,生男,名之曰正,楚立之为夫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这样解释:“吕政者,始皇名政,是吕不韦幸姬有娠,献庄襄王而生始皇,故云吕政。”

那么问题来了,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可我们要知道这种说法涉及3个问题:

1、当时秦国灭了六国,如果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秦始皇继位的时候,六国先就“灭了”秦国,六国会不会为了污蔑秦始皇而寻求心理安慰这样说?

2、到了西汉吕后当权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篡政行为看起来有理有据,就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吕雉也姓吕,吕家的江山由自己来治理也名正言顺,当时的史官会不会迫于压力这样写?

3、秦始皇烧毁了大量书籍,司马迁没有更多的史料参考,会不会引用了不可靠的史料?

后世的争议

从两汉到宋元时期,一直都信奉秦始皇私生子之说,未有异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这两种前后相异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司马迁就确认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只能说当时有这样两种说法,司马迁只是如实记录而已。但从此以后,随着《史记》对后世不断地影响,“秦始皇私生子”一说,更是被传得人尽皆知。

司马迁的观点在汉代,乃至从汉到宋代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引起什么争议,甚至他的观点还被沿用到后来的权威史学论著之中,比如,东汉班固的《后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班固还直接称秦始皇为“吕政”。

无论是班固还是司马光,在中国史学界,乃至在中围历史上,都是让人尊敬、值得信赖的。人们相信他们之所以会采用司马迁的观点,应该都是经过考证的。所以班固和司马光对司马迁的认可,无疑更给“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后”的论断增加了可信度。

可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历史观、价值观的变化,后世之人开始对司马迁的观点产生了质疑二据记载,质疑的开端是从明人汤聘尹开始的:汤聘尹在自己的《史稗》中明确地提出了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这个传说不可靠,他认为“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实乃“战国好事者为之”。

清代学者梁玉绳也提出异议,认为《史记》系从传闻得来,非从考实得来,并从行文剖析,以为司马迁在记述中即有所保留。

而之所以汉代以后,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说法甚嚣尘上,很可能是后来的史学家为汉取代秦寻求历史依据:他们的逻辑是,秦内宫如此污秽,王位继承制这样混乱不堪,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故秦二世亡是自然的。另外,秦末的人们愿意承认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传子孙,冈为这样他们就会有很好的造反理由,为推翻秦朝在舆沦上做准备。

明朝的王世贞则更进一步,他在《读书后记》提出两条理由:一是吕不韦为使自己长保富贵,故意编造自己是秦始皇的父亲的故事;二是秦灭六国后,原六国的贵族或失去他们的食邑、或家破人亡。但他们除了进行言论攻击外别无办法对秦朝进行报复。于是在极端的愤恨中他们散播对秦始皇的身世进行攻击的这一言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秦宗室的香火到了这里也就熄灭了。六国虽亡,但秦国也同样灭亡”。另外,还有人对“大期”的解释提出疑问。期,一年也,所谓“大期”,是指过十二个足月之后分娩(一说十个足月)。按照常情,女子发现“有身”,一般在孕后一二个月,既然吕不韦在“献其姬”前已经“知有身”,据生育规律,赵姬何以能在归子楚后十二个月方分娩生政?怀孕超期分娩的情况也有,但赵姬的超期未免超得过于异常。所以他们认为《史记?吕不韦传》所述值得怀疑。

自此以后,“吕不韦私生子之说”与“庄襄王之子说法”开始互相撕逼,各种举证。无奈那个时候没有办法验证血缘,所以大家只能凭借各种蛛丝马迹以及逻辑分析,在那里互相斗嘴。

支持“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后说”的人首先以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压人:司马迁治学严谨,不会贸然记述此事。言外之意就是司马迁的治学态度不该被否定吧。

支持“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说”的同样以《史记》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说,《史记》记载,(赵姬)至大期时,生子政。期,即一周年。就是说子楚娶了赵姬一年后,赵姬才生赢政。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时问上看,赵政是子楚所生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再说,如果赵姬真的在进宫之前已经怀孕,迁延日久,秦始皇就会不及期而生。身为一国之君的庄襄王子楚不会不明白这个简单道理的,如果他发现赢政不是自己的骨血,义怎么能立他为继承人呢?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也怀疑吕不韦为秦王政生父之事,他指出三个疑点。其一,仅见《史记》而为《国策》所不载,没有其他的旁证,这未免不让人产生怀疑。《战国策》是研究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而秦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国家之一,为什么对于吕不韦偷天换日,有关秦朝血脉的事情只字不提,一直等到西汉时期的《史记》才来记载?其二,关于秦始皇故事的情节与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如同一个刻板印出的文章,情节大类小说。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大致梗概是这样的:赵国有个人叫李园,他想把自己的妹妹环献给楚王,但是听说楚王不能生育,惟恐妹妹进宫由于没有子嗣而得宠爱不长久。于是他跟妹妹商量,先将她献给春申君,等到怀孕的时候再献给楚王。事情果真如愿,春申君果真使李园的妹妹怀上了孩子。事情至此也就到了关键时刻,这时李园的妹妹引诱春申君说:“今妾自知有身矣,而旁人莫知。妾之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封尽可得,孰与其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被说服,遂将女环献于楚王,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楚幽王。这段故事与吕不韦与赵姬的故事如此之相似,郭老据其推断,吕不韦与赵姬的故事可能流行于西汉初年吕后执政时期,是吕氏集团成员仿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编造的,目的是为吕氏称制制造**。其三,《史记·吕不韦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邯郸的歌姬,但是记载子楚回到秦国时候又说:“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歌姬和豪家女,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难于自圆其说。

针对郭沫若的质疑,获中国图书奖的《秦始皇大传》的编著者郭志坤先生作了针锋相对的批评。他以为《战国策》没有记载并不能说明《史记》的真实性就必然值得怀疑;尽管与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雷同,也不能就说《史记》的记载不真实。之所以相似,说不定这种斗争手段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也不可知;关于赵姬的来历,《史记》的说法并不是自相矛盾,《史记》记载的“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献于子楚,把此“姬”说成“赵豪家女”也是完全可行的。

当代秦汉史专家张传玺坚持认为赢政应为子楚之子,他说:“有关秦始皇身世的史料都出自司马迁之手,没有其他材料佐证:我个人不赞成这种说法。并且从赵政的出生时间来看,赵政是吕不韦所生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他说的“其他材料”主要指的是《战国策》,《战国策》确实没有“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相关记载。

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原主任韩兆琦先生为了支持“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说”,也就赵姬的出身提出了新的论点:既然赵姬出身豪门贵族,又怎么会给地位卑微的商人吕不韦做侍妾,进而被献给庄襄王呢?由此推断,赵姬先怀上吕不韦的孩子,再被献给庄襄王,封为王后,根本无从说起。韩兆琦还对司马迁记载这件事进行了解释:“因为他贯有好奇之心,喜欢记载这种奇闻怪事。”

在《史记》和((战国策》中,也都记载了赢政当上秦王之后,吕不韦与庄襄后私通的事。人们以此推断,假如吕不韦以前和太后没有任何关系的话,吕不韦必然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不会去和太后私通。正是因为他有所依仗,认为秦王赢政就是自己儿子,所以他才敢于冒险与太后私通。可惜此“私通之说”,本身也存在争议。

支持“赢政是吕不韦之子说”的人们则针锋相对地说,即便赵姬出身豪门,也不是没有可能沦为歌姬。当时赵国的政局动荡不安,今天的贵族、官僚说不定明天就会失势,沦为乞丐和闪徒,妻女沦为供人玩弄的优伶、歌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加之当时的吕不韦财大势大,赵家若败落,赵姬投靠到他那里完全在情理之中。再者,凭着吕不韦高强的手段,暂时隐瞒赵姬已有身孕的事实亦非难事。况且,当时的子楚正在赵国当人质,孤苦伶仃。财大气粗的吕不韦送给他小妾,他高兴还来不及,难道非得刨根问底,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但《史记》的历史地位还是让许多学者不肯轻易怀疑它记载事件的真实性,他们认为,明清学者以及郭沫若先生的论断都只是对于史实的一种臆测,论据不足。司马迁的记述虽然有矛盾之处,但他的著书风格一向以严谨、直笔而不是猎奇而著称,所以他对于吕不韦和赵姬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代有的学者就对郭沫若的三点质疑,作了针峰相对的批评,认为:第一,《史记》的记载有不少是《战国策》没有载过的,这正是《史记》流传千古,受人称颂的原因之一。没有旁证,照样能保持《史记》的真实性。例如,司马迁的《史记》详细的描述了夏朝的世系,然而司马迁距商代已有千年之遥,以后也基本没有实证。所以二十世纪之前许多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对夏代的有无产生怀疑,但是二十世纪初发现的殷墟甲骨文献,却雄辨地证明了司马迁记录的高度准确性。

第二,吕不韦与赵姬的故事跟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类似,只能说明这种斗争手段,在当时是被不少**上的风云人物所运用;第三,关于《史记》记载矛盾的地方,其实并不矛盾,二者还是有相通之处。假如子楚果真看上了吕不韦的小妾,这无疑给吕不韦提供了另外一个机会,因为一旦子楚回国即位,他和歌姬肚子里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皇帝,这一想法符合吕不韦的野心。吕不韦是一个冷静的人,他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也知道如何利用这种关系。他能想到异人看上了歌姬,也就想到歌姬肚子里的孩子能够有承国的希望。所以他会尽一切能力掩饰歌姬的**,为歌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所以出现《史记》记载的那样“赵豪家女也”。另外,根据常理分析,当时的子楚作为一名王孙,娶妻纳妾总要有一定的排场的,否则又怎能名誉盛于诸侯?这也会要求歌姬有一定背景,所以就出现了称谓前后矛盾的地方。

另外,不论《史记》也好,《战国策》也好都记载了秦王政当上皇帝之后,吕不韦与太后私通。如果吕不韦以前和太后没有任何关系的话,吕不韦必然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不会去和太后私通。只有吕不韦有所依仗(包括吕不韦认为秦王政就是自己儿子),或者和太后早有私通,才会冒险与太后私通的,否则,一个**美女如云的丞相,如不是有什么隐情,冒着生命危险与太后私通,让人难以理解。

转眼间,两千多年过去了,有关秦始皇身世的争论仍未取得一致看法。但不论赵姬是否是有娠而嫁,还是嬴政真为皇室血脉,这些诌议均无法掩映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也许正是由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扑朔迷离的身世,才使得许多电视剧一部一部的“戏说”下去。

争议来争议去,好像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却忽略了秦始皇本人的历史贡献。不管他是谁的儿子,他都是秦始皇,都是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这个是无可争议的。只是这种“绿了庄襄王,生了秦始皇”的说法,却因为人们的猎奇心理,一直传播至今,甚至成了各种“未解之谜”的素材。现在想想,整个事件中,最受伤的,其实还是秦始皇……

王立群教授解析,给出身世谜底

《百家讲坛》的知名讲师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成功地探究出了这个谜底,对秦始皇的身世之谜给出了我们准确的答案。

王立群教授是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在这方面属于权威学者,而且他还在央视第十套节目中的《百家讲坛》栏目中做了"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节目。

王立群教授直截了当地点明:秦始皇的父亲绝对不可能是吕不韦。

王立群教授认为,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就是赢子楚,并且在两个方面来反向论证了他的思想。

第一,早有学术界认为,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他早知道赵姬怀孕,有意献给赢子楚,达到后代混入王室,掌握政权的目的。

对于这一点,王立群教授进行了推翻。他认为,吕不韦事先并不知道赵姬肚子里是否为男孩!倘若是个女孩,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前功尽弃。俗话说,无商不奸,吕不韦一个富贾大商,会做这么没有把握的事吗?

第二,如果吕不韦真的有这种想法,那未免冒得风险也太大了。一旦事情败露,不仅他难逃一死,而且他自己的孩子以及赵姬都会朝不保夕!这可是混淆王室血脉的大罪,吕不韦聪慧至此,断不会做这么愚蠢的事情。

而对于秦始皇亲生父亲是赢子楚的这个观点,王立群教授给出了精确的分析。

王立群教授对《吕不韦列传》中“至大期时”这四个字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这句史料记载,赵姬在“至大期时”生下了秦始皇,而在古代,“大期”的意思是十月或者十二月。

在这里,大期的意思自然不可能是十二个月,因为在科学上妇女妊娠时间几乎没有超过十个月的。

为了获悉准确的时间,王立群教授多次到妇产科医院,拜访妇产科专家,询问他们:“可不可能怀了孕,带着孩子,至大期,而生子政。”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可能,并且被告知正常妇女怀孕到产子的时间大概是280天。

按照“大期”的时间十个月来看,秦始皇足月出生,必然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为何史记《吕不韦列传》中会有这一说法呢?

王立群认为,按照一般的规律,本纪跟列传记载不同的时候,本纪可能比列传更可信,因为本纪多偏向于正史,而列传偏向于野史。

传闻,对于秦始皇真正身世这件事,知情的只有赵姬、子楚、秦始皇、吕不韦这四个人,出于种种考虑,这四个人都不会将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因此,列传中的记载很可能无从考证,并没有具体的史料支撑,只是一种传闻罢了。

王立群教授通过种种分析,成功证明了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并不是吕不韦这一观点,让流传千古的身世之谜有了准确的答案。这一论证既推翻了原先学术界的错误观点,也满足了我们对秦始皇身世之谜的好奇探讨。

为什么会有秦王身世之争

《史记》治学严谨,绝对不可能编造史实,那么司马迁所依据的资料由何而来呢?这些资料的最初制造者很可能是被秦国灭亡的六国后人。

灭国之恨使这些人心有不甘,他们依据赵姬是吕不韦的姬妾这件事而故意传播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一来发泄心中恨意,二来动摇秦国根基。

如果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而吕不韦又不是秦国人,那就是说秦灭六国之前自己就先被灭了,这样的剧情对于六国人来说,是可以在心里解一解亡国之恨的。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古代时尤其注重宗族观念。秦始皇作为统一中国第一人,关于他的身世却长期存有争论,直到今天李立群教授才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解答。

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工作,这样才能展现给人们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依照相对真实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体会和教训。其实,宗族观念真的那么重要么?

秦始皇必定注重自己的出身,因为时代因素。而如今与古代不同,思想更为自由。即便是评判秦始皇,也没人会因他的身份存疑而质疑他的历史地位。

切勿盲目跟风,切记理性分析

古代的一些书籍记载看似自相矛盾,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信息和交通都极为闭塞,如果想要全面地记载一些东西,就不得不天南地北四处寻访。

再者言之,古代书籍纸笔并不普及,很多事情都要靠人们口口相传,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与原本的事件出现偏差,就容易导致错误的记载。

我们自身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切记要灵活地学,而不是"死学知识",更何况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自媒体盛行,现在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但是很多人自己还是"半吊子"水平,就容易传播出错误的信息。

我们在接触信息的时候尤其要记得,不能盲目跟风,如果不能确认,就要对其进行论证。

王立群教授在对待秦始皇出身这个问题上,就采取了论证的方法,科学清晰地把疑惑一扫而空,而且疑惑还是来自于《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作,出自司马迁这样一位历史名家。

我们也要切记,千万不能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有个别权威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在遇到问题的同时要记得用论证的方法去证明。

更多文章

  •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大航海时代昙花一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郑和,郑和下西洋,大航海

    600年前中国的开挂之旅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何却戛然而止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从他侄儿朱允炆手中抢到皇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他怀疑朱允炆逃到海外,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 火锅的起源和千年历史:从皇家御膳到全民美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火锅,火锅历史

    诸多美食之中,不得不说,“火锅”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它的周边,聚齐了中华美食的关键汤羹、调味、面点、时鲜与荤食……究其“锅物”,无外两种“一荤一素”。它并不依赖厨师,却集烹饪和品味于一处,鲜绿红白皆可调

  • 刘备和关羽、张飞二人,并没有“桃园三结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国演义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想到他们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公元188年三四月的一天,在一片灼灼盛开的桃花林中,端放着一黑漆案桌,桌上摆满了乌牛白马等祭礼,案前有三人正庄重地焚香跪拜。其中,跪在正中间的,两耳垂肩、面若冠玉,此人正是刘备;跪在左边的,面若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此人

  • 国立中央大学在汪精卫政权下的“汉奸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国立中央大学,汪精卫政权,汉奸史,抗日战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万民墨面,遭遇日寇的血腥屠杀和铁蹄蹂躏。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出“艳电”,向重庆国民党当局建议“和平”(即劝降),公开投敌,成了汉奸。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投敌叛国受日军扶植,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 最终在唐高宗手里被制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高句丽,隋炀帝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被誉为“欧洲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爆炸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剧变。而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几次爆发引发了中国至少三个王朝的灭亡,他就是朝鲜半岛。诡异的执念在这三此围绕朝鲜半岛控制权的大规模战争中,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就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这

  • 朱元璋不但不是好人 还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明朝皇帝

    王亚南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可谓贪污史,此言不虚。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充斥着仇恨,只要谁反贪官,谁的人气就特旺。所以,今天,仍有不少人推崇朱元璋式反腐。如果我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甚至会有人打抱不平,因为朱元璋至少看起来是对腐败痛下杀手的。的确,鲜有人把朱元璋看成糟糕的皇帝,

  • 清朝历代皇后画像,放到今天“后粉”估计遍布全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历代皇后画像,清朝皇后

    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孝庄文皇后1既孝庄太后孝康章皇后清世祖之妻康熙的母亲清世祖之妻孝

  • 元以宽仁失天下?元朝的统治到底有多宽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元朝灭亡原因

    朱元璋为什么说:“元以宽仁失天下”?原来我们一直被假象所欺骗世人都以为元朝实行的是高压政策,觉得元朝统治者以打压老百姓为主。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以为元朝统治者非常残暴不仁,其实不然,元朝统治者非常的仁厚。就连朱元璋也承认元的宽仁,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元朝是蒙古人建

  • 皇帝也分段位,市井贵族流氓三种皇帝如何集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出身,皇帝段位,开国皇帝,皇帝

    有句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瞌睡”。无论勤政爱民的好皇帝,还是昏庸残暴的孬皇帝,没有一个希望自己的权力被别人觊觎。但是,皇帝一个人再厉害,也不能够撑起一个国家,于是他只好忍着强烈的不安去招聘合伙人。皇帝是能人,管理的是天下,招聘的合伙人自然不差,何况“天下

  • 他命天下养后世子孙,开创类似印度的种姓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明朝藩王,种姓制度

    什么叫奴隶?就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子孙都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人随意买卖的人就被称为奴隶。很多人在骂西方“贩卖黑人奴隶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某个国家,直到民国灭亡,买卖人口还都是合法的,那算不算奴隶买卖呢?看过冯小刚电影1942的朋友都有印象吧,难道这种零星的人口买卖就不算&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