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606 更新时间:2023/12/27 1:25:03

很多人总把一年一度的高考跟科举制相提并论,包括我们现在称那些高考头名的考生为高考状元的“状元”一词,也来自科举。高考和科举都是人改变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点,那么科举制什么时候开始创立的?又是怎么历经千年发展的?

科举这个词其实很早就有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始于汉代。汉以前,中国社会等级森严,重视血缘关系,下层阶级几乎无上升空间。到了汉朝,开始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和南北朝延用。不过由于士族势力强大,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

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创立进士科,唐朝时期开始走向成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度的完善起着重大作用。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但后期由于选官过冗过滥,导致文官队伍庞杂,两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清末,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科举制度究竟创立于何时?历来颇有争议。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一为创立于隋,二为创立于唐,三为创立于汉。

第一种意见可以邓嗣禹、黄留珠为代表;

第二种意见可以俞大纲、何忠礼为代表;

第三种意见则以徐连达、楼劲为代表。

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一文中指出:隋代取士已有公同考校之法,加以进士为科,实始于隋,故溯源厥始,当推及之。特因其制不彰不备,仅具雏形,故谨慎重作结曰:科举之制,肇基于隋,确定于唐。俞大纲在给邓嗣禹的复函中说: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人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一文中则断言:科举制的起源和进士科的创立时间都在李唐。

徐连达、楼劲则另立新论,他们在《汉唐科举异同论》中提出科举制创立于汉武帝之时,认为: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故察举,科举,一也!汉代实为科举制的初创期,唐代则系其完善期。

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科举制创立的标准存在着分歧。古人及某些近人以进士科的创置为科举制创立的标志,这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为汉代察举已分科举人,且有秀才、孝廉、贤良方正等科,如果科举与察举没有更本质的区别,那么隋代所创置的进士科也不过是比汉代察举多了一个科目而已。

近人对科举制创立的标准,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看法。邓嗣禹认为: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前引《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何忠礼则进一步加以概括,提出科举制应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前引《科举制起源辨析》)邓、何二位对科举制特征的概括,大致是不错的。但是,科举制区别于其他选官制度的最重要的特征,并不是何忠礼所表述的投牒自进,也不是金旭东、周东平所表述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而应表述为: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在世卿世禄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血缘关系;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可以说,科举制是一种真正的考试制度。投牒自进与一切以程文为去留,都只是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表现。正因为在科举制中考试成绩是第一位的,推荐是第二位的,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反之,即使像宋代制举所一度规定的那样,须近臣论荐,毋得自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二五),也不能认为它是察举而不是科举。至于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乃是宋仁宗庆历元年(一○四一)之后的事。前此,每岁知举官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保荐抱文艺者,号曰公荐(《长编》卷四)。宋太祖乾德无年(九六三)九月丙子,始罢公荐。另外,唐代举人除向达官贵人投献诗赋论等作品,即行卷以求公荐之外,还要向知举官投纳省卷,亦称公卷,以供观其素业。知举官根据举人的公卷和程文(试卷)决定弃取高下。宋初因之,于庆历元年始罢天下举人纳公卷。至此,才真正实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据上所述,如果要给科举制下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科举制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制度。

明确了科举制最重要的特征,对于科举制创立于何时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首先,那种认为科举制创立于汉代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虽然汉武帝时曾实行过贤良对策一类的考试,但这种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正如宋人叶梦得所说: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石林燕语》卷九)也就是说,在察举制中,虽然也是按科举士、考试进用,但是举荐是第一位的,考试是第二位的,因而决不能把汉代以来的察举制与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混为一谈。

其次,南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科举制的萌芽。早在刘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曾从骆宰议定《策秀孝格》云: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册府元龟》卷六三九《贡举部·条制一》)《颜氏家训》卷上《勉学》亦云: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刘宋时秀才、孝廉对策,五问只答对其一,不予及第;萧梁时贵游子弟为了明经及第竟然雇人答策,可见在察举中考试环节的份量已经大为加重,以文取人的原则已被大为强化。这就为科举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北齐时,更出现了秀才对策的落第者。《北齐书》卷四四《马敬德传》载: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乃请试经业,问十条并通。擢授国子助教,迁太学博士。依魏齐制度,秀才、孝廉考第有上、中上、中、下四等,中上以上方可叙官。这就是说,马敬德秀才对策落第,改为孝廉试经,方得及第。又《北齐书》卷四四《刘昼传》载:河清初,还冀州,举秀才入京,考策不第。乃恨不学属文,方复缉缀辞藻,言甚古拙。可知刘昼亦是秀才对策落第者。北齐秀才对策落第者的出现,标志着察举策试与科举考试更为接近了。

其三,科举制创始于隋。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开皇年间正式废九品中正制,考试成绩在察举中的作用更大了。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北史》卷二六《杜铨传》附《杜正玄传》载:隋开皇十五年(五九五),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仆射杨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乃以策抵地,不视。时海内唯正玄一人应秀才,余常贡者,随例铨注讫,正玄独不得进止。曹司以选期将尽,重以素。素志在试退正玄,乃手题使拟司马相如《上林赋》》、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班固《燕然山铭》、张载《剑阁铭》、《白鹦鹉赋》,曰:‘我不能为君住宿,可至未时令就。正玄及时并了。素读数遍,大惊曰:‘诚好秀才!命曹司录奏。由此可以看出,第一,考试成绩的优劣对杜正玄的进用起了决定作用;第二,隋代不但试策,而且加试赋、铭等杂文,次年杜正藏举秀才,亦曾试拟贾谊《过秦论》及《尚书·汤誓》》、《匠人箴》、《连理树赋》、《几赋》、《弓铭》(《北史》卷二六《杜铨传》附《杜正藏传》)。唐代科举试策之外,亦加试杂文,当源于此。可见,此时的秀才科与原来察举中的秀才科亦不大相同了。唐初的秀才科亦当源于此。

另外,隋炀帝大业二年(六○六)创设进士科,其考试方法不详,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旧唐书》卷一一九《杨绾传》)进士科既属新创,当与察举原有的秀才、明经等科有所不同,只是史料阙如,难得其详罢了。

隋炀帝大业三年(六○七)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隋代的进士科与唐代的进士科或许尚有某些差别,但后者源于前者当是无疑的。

其四,科举制确立于唐。武德元(年六一八)五月唐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十分注意官员的选拔。《唐摭言》卷一《统序科第》云:始自武德辛巳(岁四年,六二一)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同上书卷十五《杂记》又载: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吏部奏付考功员外郎申世宁考试,秀才一人,俊士十四人,所试并通,敕放选与理入官;其下第人各赐五匹,充归粮,各勤修业。由此可知,第一,唐初举人既有生(徒学士)又有乡贡(白丁);第二,上承隋制,仍设明经、秀才、俊士、进士四科;州县考试合格方能贡于朝廷,朝廷考试合格才能赐第录用。武德四年这一敕令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科举制度至迟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已经完全确立,同时也可推定科举制创始于隋。因为,敕下之日,唐朝建立不到三年,而且仍忙于平定隋朝的残余势力及窦建德等农民起义,戎马倥偬,无暇在选官制度等方面从根本上创立新制,故而可以推断,唐武德四年四月一日敕中所反映的选官之制,大概只是沿袭隋制,并非唐朝新创。当然,现有史料,对隋代的科举制尚未有十分具体和直接的记载,而在唐代,则有大量史料证明,科举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所以我们说,科举制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这一论断是较为稳妥的。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清朝科举制度导图

八股文解析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夫子庙东侧,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可同时容纳2万多名考生考试。江南贡院初期是建康(南京)府、县学考试的场所,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集乡试、会试于此,考生众多,明成祖永乐年间又重新兴建,贡院开始初具规模。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但这里仍是江南乡试所在地,清道光年间又曾重新修建。咸丰年间夫子庙的文庙、学宫俱遭兵火,贡院却独能幸存。同治年间时,曾国藩又重新扩建江南贡院,使其范围更大,居中国各省之冠。江南贡院自落成至科举制度废除,共计走出800多名状元、10万多名进士、上百万举人,明清时期全国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其他类似问题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废于哪个朝代?

简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科举制是怎样建立和完善的?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科举制的产生:隋朝始创科举制。

科举和高考哪个更难

科举考试和现在的高考相比,过程复杂时间长,总体来说比现在难的多。但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一旦金榜题名那就是官员了,但是现在的高考才是人生的起点。

科举科目和流程繁杂,比如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是获取科举资格的考试,所有的读书人必须考取了童生之后才能参加后续的考试资格即入学考试。童试分三个阶段①县试、②俯试、③院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我们俗称秀才。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只是个秀才,鬓发花白的秀才大有人在。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南北方直隶和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一般在秋季。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一般在春季。会试合格者称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主持,一般在阴历三月份,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殿试也分为三等:一等的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等的第一名统称为传胪

按照考试时间来说,古代要难。古代科举考试不是每年都有的,基本都是每3年才一次,而现在每年都有一次高考,一次错失后第二年再来也没什么关系。

按照录取率来说,现在的录取率比古代要高。古代,最低除了秀才之外,其它人啥都不是。从中国教育史统计当中可以看到,晚清时期,全国参加乡试的考生在18万左右,要从中选拔出5000人作为举人,录取率在3%左右,而现在的高考录取率在75%,是当时的25倍,而且就算你有幸考中了,也不一定能够出仕当官。

考试环境艰苦程度,古代要苦多了。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贡举确立了贡院制度,科举都要在贡院进行,考试期间考生途中申请解手的,都会被盖上“屎戳子”印,而后这张考卷就彻底作废,本届自然无望。于是解决方式上,小解有尿壶,全场几千个,不过气味冲天而已。大解却多以袜子解决。用完后系口放在脚下,考完后还需带出去,可见考试贡院环境之恶劣。

因为冒籍出现了审音御史

最近很多地方都在严打高考移民现象,其实古代也早有先例。由于古代没有现在发达的科技手段,无法录入统计考生的面貌和声音,就容易出现“冒籍”的事情。一方面是考生多,毕竟当时能考好几次。另一方面就是环境差,像上述这种,有时还可能发生时疫。因此有些考生,就会去竞争压力小的省考试。

当时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于是清乾隆十年专门为打击“科考移民”,在顺天乡试时,朝廷特派满、汉御史各一人专门听考生的口音,被称为“审音御史”。这个事情北地多见,因为多是南人北考,尤以边境等地多见。

更多文章

  • 中国历朝历代首都变迁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朝历代首都,首都,都城,国都,国都变迁史

    盘点中国历代首都的位置,快来看看你的老家在哪个时代辉煌过?01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议,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文物的出土,也没有相关文字的记载,但从学术界普遍认知来说,夏朝肯定是存在的,我们就按照这个来。夏朝的建立者是启,相传定都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启的儿子太康世袭王位后,定都阳翟,

  • 宇文化及:隋末最大的奸臣?别逗了小瘪三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宇文化及,隋炀帝,隋朝

    公元618年,3月,江都。一场骇人听闻的谋杀案,毫无征兆地发生了。作为隋朝第二任皇帝的杨广,被自己麾下的禁军,发动叛乱杀死。杨广死后,隋朝彻底土崩瓦解,麾下的十多万禁军,全部被奸臣宇文化及所继承。在演义小说当中,宇文化及往往是以一个大奸臣的形象出现的。很多看过相关影视作品的朋友,应该对这个人物都不太

  • 为什么把三家分晋作为战国的开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家分晋,春秋,战国

    众所周知,“三家分晋”被认为是战国历史的开始。但鲜为人知的是,主流观点认为春秋结束的时间是周元王元年(前476年),而“三家分晋”的最早时间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既然春秋结束与“三家分晋”不是同一年,后世为什么将&ld

  • 朱棣为什么要违背祖训重用宦官?属实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宦官,太监,明朝

    说说永乐大帝朱棣为何抗父命而重用太监??朱棣的帝王形象,在有些人眼中,比起他老子朱元璋还更胜一筹,于是给他戴上了一顶永乐大帝的高帽。查考史实,这位大帝北征蒙古,南灭越南,万国来朝,威风八面,武功确实不输老爹。而在阴险毒辣、多疑嗜杀、羞辱文人等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诸

  • 乾隆皇帝有多少印章?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皇帝印章,乾隆皇帝,玉玺

    自明代以后,历朝帝王或附庸风雅,或出于嗜好,似乎都对印章很感兴趣。处理政事之余,把玩品味,不失为一种高雅的享受。而清朝的各代皇帝的印玺均有印谱,《乾隆宝薮》中记录了乾隆皇帝的印玺竟有1000余方之多!说到乾隆皇帝有多少印章,很多人可能会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乾隆印迹》图。上面这张图上的印全吗?其实还差

  • 为何定都南京的朝代都是短命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六朝古都,六朝古都南京,南京,定都南京,短命王朝

    为什么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南京为何叫“六朝古都”1920年代起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并列的说法,当时的提法是四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稍后不久又将开封加入,于是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说法。1930年代开始把杭州纳入古都之列并且影响很大。1988年

  • 别总说伴君如伴虎 也可以把皇帝逗着玩到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伴君如伴虎,皇帝,隋炀帝

    自古帝王们对诗词、琴棋书画等副业,一直是非常上心的。可搞出名堂来的,还真不多,宋徽宗是一个,李煜是一个,但都亡了国。曹操是最成功的,可惜是被儿子追封的皇上。只能把乾隆帝抬出来,皇帝是货真价实的,而且号称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在古代,皇帝对大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

  • 明朝皇帝姓“朱”与“猪”同音,明朝人怎么避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避讳,明朝

    封建社会要避讳,比如宋朝宋徽宗因为属相是狗,于是就有了禁狗令,也就是禁止杀狗;明朝“朱”于“猪”同音,也同样有了禁猪令嘛?中国古代皇帝名字冷僻多怪异你能认识几个?吕后名雉,凡遇到“雉”字,就用“野鸡”二字

  •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美国刷盘子”是一桩谣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中山,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坊间流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天,孙中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餐馆洗盘子/打工。此说似源自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唐德刚是胡适先生的高徒唐德刚先生,他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文图书馆馆长、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兼系主任、著名史学家。他的书《晚清七十年》中很多跑火车的内容,都是民间谣

  •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仅靠“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宋朝宰相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在中国,“半部论语治天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