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大校长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为什么去了台湾?

北大校长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为什么去了台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966 更新时间:2023/12/5 23:49:59

1948年底,内战进入到最后阶段,当时的知识份子,面临着去与留的问题。而北大校长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却选择离开大陆,去了台湾。

一、胡适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大陆

胡适与共产党有什么怨仇吗?答案是否定的。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曾多次派人做他的工作,劝他留下来,如果留下来,可以继续当北大校长,中华图书馆馆长,可是他却没有留下来。

他明确地说明:"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没有面包,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从这句话看出,胡适向往的是自由。他认为新政权也是走苏联的道路,走向他向往自由的对立面,因此离开大陆去了美国。

他离开大陆,是否他完全相信国民党政府呢?也不是,他并没有去台湾,而是去了美国,1957年才从美国回到台湾。

二、胡适其人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涉足多领域的大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十九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

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三、胡适的主要贡献

胡适对中国新文化的贡献:是五四文学革命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白话文学。

第一个尝试创作白话诗的诗人。

《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话剧剧作。

他抗战做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他为驻美大使。他在担任大使期间,去争取贷款;废除《美日商约》,以及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胡适在美国

四、胡适的人格魅力

抛开政治不说,胡适也是人品高尚,博学才华,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不满26岁就是北大教授。

在民国的文人里,胡适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他宽厚、善良、真诚。对于穷困的朋友他支助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之大义;对于周围的人,他真诚相待。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这样评价胡适:"胡先生平易近人,我从来未见他大发雷霆,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幅谦谦君子,笑容可掬的样子"。

鲁迅与胡适交恶,骂胡适最凶,但胡适从不回应。1936年鲁迅去世后,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称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但胡适不出一句恶声。

最终,《鲁迅全集》还是胡适帮助给与出版的。当许广平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给胡适写信,请他“鼎力设法”介绍商务印书馆时,胡适“慨予俯允”,立马出面推荐让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亲自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

胡适为什么会这么做?胡适的一句名言说明了一切,他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他在给杨杏佛的一封信中说:“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著名学者罗尔刚曾经在胡适家做了五年家教,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每到周未,胡适家都要来一些大师、名流,胡适总是把他叫来介绍给这些人。每到宴请宾客时,胡适总忘不了请他参加。

胡适的婚姻是旧道德式的婚姻。从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来看:一个是才貌双全,声名卓著,一个是没有文化的小脚女人。他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也有不少女人喜欢胡适,但是,他最后还是与结发妻子相濡以沫,终老至死。仅是这一点,就可以值得敬佩。

胡适与夫人江冬秀

五、我的朋友胡适之

"我的朋友胡适之"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话。说明了他的交友之道。他支助过林语堂、吴晗、罗尔刚、沈从文、千家驹、李敖、季羡林等人。

他支助吴晗,吴晗考上清华大学,学费是一大难题,为此胡适给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写信,希望学校给吴晗一个半工半读的机会,在他的关心下解决了吴晗的学费问题。然而,吴晗是个毫无骨气的文人。

台湾著名学者林语堂因为留学费用,求助胡适,胡适用自已的钱给林语堂寄去2000元钱,当林语堂去清华还钱时,才得知钱是胡适个人支助的。

他还帮助沈从文,当时胡适在中国公学当校长,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生活十分困难,在徐志摩的介绍下,他不拘一格选人才,破格录用沈从文,聘请为中国公学教师。有了这个平台的努力,后来沈从文成为著名的文学大师。如果放在今天小学文凭教大学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我的朋友胡适之"己经成为当时流行的一句口头禅。

胡适1962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去世后,蒋介石评价他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模范,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他去世后,台湾三十万市民自发站立街头为他送行。胡适夫人江冬秀感慨地对儿子祖望说:"做人要做到你爸爸那样,不容易啊!"

胡适去世后,其夫人江冬秀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全是藏书,另外还仅剩有135美元。

名家评胡适:

林语堂:胡适的道德人品堪称楷模"。

钱钟书:"统言之,胡适品格高于鲁迅,高于蔡元培等。

唐德刚:"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著名思想家何家栋先生曾说过一句话,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都是五四诸子,就跟先秦诸子一样,都是我们文化中出现的圣贤,每个圣贤都有独到的一面,而胡适,是在其中最为明亮的一个。

胡适在他的晚年,因病住医院,梅贻琦也在住院。他们躺在病床上,谈天说地,无话不谈,胡适觉得无比的畅快,相同的教育理念让二人的关系瞬间拉近。他们的交往没有掺杂利益和名利,只是因为思想上的靠近,灵魂上的共鸣。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庆幸的是,胡适和梅贻琦有生之年终相识,不幸的是,相逢即别离。

胡适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校园里,希望开花早。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一一一胡适

每当人们唱起胡适写的这首歌词时,就想到了兰花的高洁、典雅、坚贞不屈。也想起了胡适那高尚的品格和博学的才华,值得永远铭记!

胡适被安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

他的墓志铭上写道: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深生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六、梅贻琦为什么离开大陆去台湾

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校长,兢兢业业任职31年,是清华在任最久的校长,是他让清华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存活且壮大,可以说清华能有今天的地位,梅贻琦校长居功甚伟。

其实梅贻琦先生之所以离开中国大陆,随国民党前往台湾,当时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清华大学。因为支撑学校运转的庚子赔款当时在美国,如果不走,那钱也就没了。

所幸后来梅先生如愿拿到了这笔钱,并用这笔钱创办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为台湾建设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而北京清华大学与新竹清华大学虽分割海峡两岸,但毕竟同气连枝,如今业已实现双方合作提供MOOC课程、学术访问制度及双联学位课程,并与厦门市三方共建了“清华海峡研究院”,为促进两岸学术及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梅贻琦学生袁随善回忆,大概是在1955年,梅贻琦和夫人韩咏华路过香港,主动地跟他说起当时离开的情形:

1948年底国民党给我一个极短的通知,什么都来不及就被架上飞机,飞到南京。当时我舍不得也不想离开清华,我想就是共产党来,对我也不会有什么,不料这一晃就是几年,心中总是念念不忘清华。"

七、梅贻琦其人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男,字月涵,天津市人。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

梅贻琦毕业于南开中学、清华学校。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起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

梅贻琦具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代表作是《大学一解》。

1962年梅贻琦在台北逝世,遗体被破例葬于新竹清华之校苑

梅贻琦与夫人韩咏华

八、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1、大师说:梅贻琦校长曾言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办教育,尊重的是教授治校。例如在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实行的是教授治校制度,秉持“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治学环境。

“联大教授乃大学之中坚,在教学和科研上,每位教授必是其所在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宽广的胸襟,深邃的情怀,个性独具,识见卓绝

历史学家陈寅恪讲授隋唐史时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已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讲过的。“这句话说明了陈寅恪教授渊博的学识。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在阅读学生习作时,常常在习作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写的读后感比学生的习作还长,学生写得好的作文,他还亲自寄送到报刊上发表。可见,他对教学的执著和对学生的关心。

办教育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办学校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

西南联大教授名单

教授治校,教授们合影

2、实行通才教育

实行通才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梅贻琦校长说:“高等教育重心在于通,而不在专。

通才教育,要求学生有深厚的学术基础,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学习。以美国的通才教育为楷模,在课程设计上有意放宽口径,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

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学生在享有学习自由的同时,也要经过严格地考试,考试合格才能毕业。

3、在育人上,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九、梅贻琦高尚的品格

梅贻琦有学者风度,温文而雅,寡言少语,勤俭节约,民主通达,公正无私,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善于征求教师的意见。

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搬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梅贻琦是联大的负责人。常言道: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

面对艰苦环境,他常鼓励大家:"物质之损失有限,精神之淬励无穷"。他和联大其它教授一样以清贫为伴。

梅贻琦一家五口,白饭拌辣椒是一家的主食。为了维持生活,他的妻子韩咏华也要到大街上做小生意,售卖自已的“定胜糕“。

他把自己的汽车让给了联大,自已却步行上班。

他执政清华17年,女儿上联大也要考够分数。

当动员联大学生参军报国时,首先把自己的子女送上印缅战场。

1962年,梅贻琦因病去世,家中无积蓄。在弥留之际,他交出了一个牛皮箱,里面是一本保存完好的庚子赔款使用帐本,一笔笔帐都记得很清楚。

在《今日头条》,有一篇介绍胡适、梅贻琦的美文,看出一些人认可两位大师的才华,但对他们的品格了解甚少。我写了介绍他们品格的评论,获得上千人的点赞!看来他们的品格大家还是认同的。

梅贻琦一家人合影

梅贻琦开一代风气,奠定了清华人文、精神、理念的基础。他的人格风范,默默无闻的君子气度对清华影响深远。梅贻琦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抛开政治原因不说,胡适的人品才华值得我们今天缅怀。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几位“哀”字辈皇帝 结局真的都很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哀帝,晋哀帝,唐哀帝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的年的封建社会,一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谥号是皇帝普遍有的称号,它可以充分地概括一个人的一生,有褒有贬。在谥法中,蚤孤短折、恭仁短折曰哀。所以,哀是表示感叹不幸、同情的谥号,我们就来看一下谥号为哀的几位帝王。断袖之癖汉哀帝汉哀帝,刘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他是西汉的第十三位皇帝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功臣

    形容大唐,很多人用的其实是盛唐。可见,大唐在人们的心中,是如何的辉煌。可是,大唐在最初,何尝不是在乱世中,拼搏出一条血路,在血路上花开满城?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渊,可是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却是李世民。其实这只是夸大了李世民的前期功绩,李渊本人,就是传奇。李渊六岁袭爵,在隋文帝时期备受宠爱,担任要职。后来的

  •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皇帝有众生育机器也能绝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绝嗣,皇帝,断子绝孙,皇帝没有后代

    自从禹有了私心,将自己的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中国社会正式进入“家天下”。从夏朝开始的,皇位或者王位的传承往往是通过父死子替或者兄终弟及的方式在一家一姓之间进行传承。中国最早的封建社会是秦朝,中国最早称皇帝是秦始皇嬴政。皇帝的寓意是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这么看来皇帝这个称呼绝对是地

  • 唐代宗李豫:还是大唐第一个嫡长子继位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皇帝,唐朝,唐代宗李豫,唐代宗,李豫

    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建立唐朝;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大唐建国到安史之乱爆发期间,唐朝已立国近140年,期间经历了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以及唐肃宗。这些皇帝无一人是家中嫡长子,比如唐太宗老二、唐高宗老九、唐中宗老三、唐睿宗老四、唐玄宗老三、唐肃宗老三,更不要说武则天

  • 李自成答应这3个条件我就撤,崇祯我还是死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自成,崇祯皇帝,明朝,明朝灭亡

    大明王朝始建于乞丐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灭亡于明思宗崇祯皇帝,而攻破大明王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闯王李自成,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是常事。毕竟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有能力者自然位居高位,成为天下之主。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和所坚守的理念,已经阻碍了时代的发展,自然

  • “知县”≠“县令”有什么不同?一字之差却是天差地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知县,县令

    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经常会出现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的情况,在生活中也出现过不少因为打错一个字而闹出的笑话。而我国又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产生了过许多的词语。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词语虽然延用至今,但是意思已经和之前大相径庭。比如“名字”一词,如今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名字,

  • 元朝以宽仁失天下,朱元璋的明朝开辟暗黑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元朝,明朝,朱元璋

    在朱元璋号称大明,在南方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度时候,一道号令天下的檄文从这里开始发布,檄文之中内容大致的提出了南宋灭亡以来的历史总结,将元朝祖先从沙漠崛起主宰中原的既定历史予以承认,但将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历史预言也加大宣传,然后承认元朝是继宋以来的正统,但明朝却是要在越过元朝直接继承唐宋,这一点的做法和

  • 西汉和东汉合称两汉,两汉是不是一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西汉,东汉,前汉,后汉,两汉,朝代

    西汉(前202年8年12月),由刘邦建立刘邦斩白蛇起义,经过漫长的楚汉争霸之后,建立了大汉王朝,史称“西汉”。西汉在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征伐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大帝国。在汉武帝的时候,藩王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是在西汉后期,外戚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外戚问题其实在西汉的历史上一

  • 说朱元璋是猪王咋了?嘻嘻网回复关于侵害朱元璋的名誉权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猪王,明朝,名誉权,人格利益

    有位安徽的朱先生举报嘻嘻网发表过的一篇《十三陵免费对“朱”姓游客开放,朱明后人还有多少?》。举报类别:5.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8.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举报内容称:侮辱朱姓祖先,内容显示称呼朱元璋为“猪王”请问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家里人都是

  • 徐世勣为什么要改名李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徐世勣,徐茂公,李勣,避讳

    隋唐时期的乱世不输东汉末年,乱世中自然英才辈出,徐世勣就是隋唐乱世的英雄之一。他凭借这“从龙之功”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勋贵,臣子的成就莫过于此吧。徐世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又叫李世勣,李勣("勣"音"绩",后世人称其为李绩),字懋功,曹州离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