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赏赐给权贵或者有功之臣的某种特权的凭证,最早是用丹砂写在铁质的契券上,用以传之子孙后代。因其制法为熔铁铸瓦,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上有皇帝的诰命制文,然后铸好涂成金色,因此又称金书铁卷。
早年间的铁券上是没有免死特权的,后来由于丹书铁券上有免除死罪的记录,所以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免死金牌。
在古代封建时期,君主制的制度下,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不是卖个力气就行,很多时候是需要“卖命”的,所以一般的馅饼是不顶用的,所以才有了免死金牌一说,按正规的说法,应该称为金书铁卷而“画饼”不愧是老祖宗传下的技术活。
关于丹书铁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经过了灭秦和楚汉争霸,刘邦终于统一了天下,在封赏功臣的时候,"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始作铁券,其内镂字,以金涂之,故名曰金书铁券"(《铁券考》)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代丹书铁券。
汉朝初建时,天下还未安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刘邦虽然称帝,但手底下却需要这帮老兄弟,再卖一把力气,但当时有部分大臣,已经劳苦功高赏无可赏,为了尽可能地收拢人心,就有了金书铁卷的诞生。
据《史记》的记载:"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为了显示铁券的重要,表现君臣之间独特的恩宠,这些铁券被一分为二,一半发给功臣,一半被藏在供奉皇帝先祖的宗庙里。
萧何、韩信、陈平、周勃英布、彭越等人,都曾得到过这类丹书铁券。韩信、英布、彭越的下场大家都知道了吧?但都难逃一死,因为这个时候的丹书铁券确实不具备免死功能。
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的钱鏐铁券,1951年,由长乐钱氏后裔捐献,钱镠铁券是现今我国存于世最早的丹书铁券。
这免死金牌在汉代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只是说明在朝堂中地位很高,但太高了未必是好事,西汉初年收到金书铁卷的大臣很多,但最后安享晚年的只有寥寥数人,不得不说很讽刺,北魏时期的皇帝经常为宗亲或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大臣主动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
赋予丹书铁券免死的权限,可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也不是无限免死。那时候,丹书铁券最多能免死三次。从北魏至唐代,丹书铁券的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到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并非受赐者本人)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一到三次。皇帝肯免死,大臣们肯定更卖力不是?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太皇太后冯太后主持政事。王睿经常出入于太皇太后的内室,几年间就成了宰相,赏赐的东西数以亿计,还赐给金书铁券,下诏应许不追究他的死罪。
隋唐以后,颁发丹书铁券已成为常制,但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或少数民族的首领,都可能得到丹书铁券。甚至连一些宠宦、宦官也能丹书铁券。此时的铁券丹砂填字改为用金填字,这就是丹书铁券称为金书铁券的由来。
这大概是中国最真诚的丹书铁券了
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铁券是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赐给吴越王钱鏐的铁券,据《十国春秋》记载:
"形如瓦,方广约一尺五寸许。盖镕铁铸成,镂金其上者也。唐昭宗以赐彭城郡王镠。券文凡三百二十二字,晶光闪烁,天语温纯。"
此时唐朝已经危机四伏、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各地势力纷纷揭竿而起。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镇压农民起义军,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公元896年,董昌叛唐称帝,劝降无果后,钱镠平定了董昌,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因感念钱镠平定董昌叛乱,唐昭宗于乾宁四年八月(897年)赐授以钱镠“金书铁券”。铁券长29厘米,宽52厘米,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
据《辍耕录》记载,唐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卷,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卷词黄金镶嵌。誓词除了有所封的爵衔,官职及受封的功绩等之外,还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钱镠丹书铁券全文
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镠,朕闻铭邓骘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襃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於粤於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馀杭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虽锤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辞。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也就是说钱镠本人可以赦免九次死罪,而子孙可以赦免三次死罪。如果是一般的罪行,则不得追究。钱镠有多不听话???竟然有可能9次触犯重典刑法?自古以来猫都有九条命的美名,唐昭宗言下之意,是暗指钱镠是猫吗?想到这里,历史的深处便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所以,把这张钱镠铁券称之为免死金牌也真是没错的。然而当时唐王朝的地盘已经纷纷被军阀瓜分,小皇帝被朱温所控制(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中原展开了逐鹿大战,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正式打开,此时中原各方势力谁都不把苟延残喘的唐王朝和小皇帝放在眼里,而吴越王钱镠却始终对唐王朝恭恭敬敬,时常上表进贡。当年钱镠接受这个"金书铁券"时,感动得哭了,他说:“我才46岁,就受到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钱镠确实是忠臣啊,只是遗憾的是,钱镠没能力保护圣上。绝不称帝“千年老二”钱镠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
在清代的《台州府志》中记有该铁券的嵌金文词:"……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责"。
这块铁券清楚的记载了受封人的爵位、功绩以及享有的特权,尤其是免死的特权。因为这是唐代后期颁发的,较之前代增加了免死的次数。
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对于有拥立之功的从龙之臣大加封赏,其中就有丹书铁券,另外对于后周的柴家也是给予优待:柴氏孙子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水浒传》中说,“小旋风”柴进家里有“丹书铁券”,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丹书铁券最初被刘邦发明出来的时候,还不是免死功能。是永享富贵,世袭罔替,是永久的饭票。丹书铁券上承载了皇帝的誓言,山盟海誓很容易,做到的能有几人,爱情既然都无法永恒,这丹书铁券又如何能做到。南北朝时期的大军阀尔朱世隆对丹书铁券有着最好解释:“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意思就是:“就那么一块铁片上面刻着两行字,我怎么能信你”。
丹书铁券这玩意根本不是免死金牌,实际上这玩意更是催命符,谁有这玩意谁死得更快,毕竟这东西是否兑现还是皇帝说的算,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最关键一点这丹书铁券不能超发,一旦超发和货币一样,根本就不值钱。历朝历代几乎都发过丹书铁券。但发得最多的就是大明王朝,其他王朝几乎都是开国皇帝发,唯独明朝是每一朝都发,绝对是超发货币。
丹书铁券在明朝不是免死金牌,更像催命符
丹书铁券又称免死金牌,本来是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但在明朝,丹书铁券很多时候不但不能免死,还更像是催命符。
到明朝时,丹书铁券不再是犯有什么罪都能免死,明沈德符在《野荻编》中说:“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也就是说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而且,明朝丹书铁券的免死次数较少,受赐者的子孙也不能凭借丹书铁券而获得免死。毕竟是不是谋逆,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世界上最牛逼的解释权无异于皇帝的。
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完善了铁券制度,以律法的形式规范了丹书铁券的规格和所颁授的对象。那些有军功的,被封为公侯的人才有机会得到丹书铁券。
明朝的丹书铁券分为七等,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尺寸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在基础上,其他各等铁券每等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
据史书记载: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
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共计三十四人获得了丹书铁券。
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
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沐英后来也被赐予丹书铁券)咋没刘伯温?嘿嘿!
有明一代,朱元璋发了67张,朱允炆发了1张,明成祖发了64张,朱高炽在位十个月就发了11张,朱瞻基发了6张,叩门天子两朝朱祁镇发了30张,朱祁钰发了8张,成化帝朱见深10张,弘治帝朱佑樘3张,正德帝朱厚照11张,嘉靖帝朱厚熜6张,隆庆帝朱载坖1张,天启帝朱由校2张。没有发丹书铁券的只有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可以说,只有朱元璋与朱棣发布的丹书铁券有点含金量,其他的几乎和废纸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到了明朝末年,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也得到了丹书铁券。
朱元璋版本的丹书铁券叫“开国承运”。明成祖朱棣版本丹书铁券叫“奉天靖难”。这两个版本无疑是最值钱的,但问题是,凡是拿到“开国承运”版本的,朱元璋一律不给兑付,而且是拿到这一版本的都基本被杀。朱元璋发67张,收回64张,有效3张,妥妥的催命符。而凡是拿到“奉天靖难”版本的,朱棣还算可以,发出64张丹书铁券收回52张,有效12张。
朱元璋这人很有意思,他自己发的丹书铁券不认,开国六国公中,就有两人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洪武二十三年,韩国公李善长以胡党获罪,理由竟然是隐瞒不报而受到牵连,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着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太子朱标死后,朱允炆年幼,朱元璋开始猜忌功臣,为建文帝拔刺,韩国公冯胜多次因小事违背了明太祖的心意,因而被猜忌。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继嗣。被朱元璋称赞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的名将傅友德,因为蓝玉案的牵扯,也被逼得在朱元璋面前拔剑自刎,妻小被发配到了云贵。
同样是胡惟庸案件中,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宜春侯黄彬等多位开国侯爷也都被处死。傅友德也在二十七年被赐死。
整个胡惟庸案前前后后杀了3万多人,之后的蓝玉案也杀了将近一万多人。
随着朱元璋兴起的四大案,开国元勋们凋零无几。
到最后,获得丹书铁券的开国功臣,只剩下了汤和、沐英、郭英和耿炳文等寥寥数人。朱元璋这屠夫杀光开国功臣唯独汤和大智慧躲过
可是朱元璋这个畜生认可唐朝皇帝颁发的丹书铁券,明初钱氏后裔钱汝性奉祖传的丹书铁券,其父钱用勤在建昌府知府任上,因为税粮短缺被抄家抓捕入狱,按照朱元璋订下的律令,这是杀头的重罪,这位开国帝王可是最恨贪污。钱汝性(钱悝)情急之下想到了这个祖传的丹书铁券,这个铁券是唐昭宗赐给平叛的彭城郡王钱镠,铁券有铭文二十六行,三百三十三字,结尾处写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铁券历经唐末两宋蒙元,宋太宗仁宗神宗等好几位皇帝都宣入宫中观赏,之后都归还钱家。
钱汝性拿着唐朝的丹书铁券去南京见朱元璋,想着横竖是一死,就拿着祖传的免死金牌叩见皇帝。没想到的是,一向律法严苛的朱元璋居然在考究钱鏐铁券的真假后,认可了这个免死金牌,赦免了钱用勤,而且明朝丹书铁券也是依照这个版本设计的,究其原因,一是钱家后人犯的不是什么谋逆的重罪,再一点就是,子救父也符合孝道传统。二是钱镠铁券是大唐天子所赐,宋家皇帝认证,大明驱除蒙元,上承唐宋,是中华正统,自然要认这一块丹书铁券。
可以说,包括皇帝本人,所有的人都免死金牌丹书铁券这类东西没用,而朝臣之所以如此对此孜孜以求,就在于求一个心里安慰,万一兑现了呢。还有一点就是,任何一种丹书铁券都不会赦免谋大逆。还是那句话,就是催命符。
被赐予丹书铁券的魏良卿,在魏忠贤自尽后被捕入狱,最后被斩首示众,临死前他感慨:"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日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即使是丹书铁券也没能保住他的命。
从某种程度来说,丹书铁券非但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某些人的催命符。
徐达后人靠丹书铁券免死
那历史上还是真的有人凭借丹书铁券免死了的。其中明朝的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就可以说是非常出名又典型的例子了。
徐达身为明朝开国将军之首,徐达自然也在接受封赏时收到一块。在获奖的同时自然也得到了一块。徐达作为朱元璋的亲信。他陪着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开始,他与朱元璋一路拼搏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明朝建立时,徐达可以称为武将里的第一人了,他也被朱元璋封为魏国公。在明朝建立的同时,徐达奉朱元璋的命令前去北伐。经过了一系列的战斗后,他终于打下了北京,并把北元朝的人马赶回了草原。由于这次北伐的成功,徐达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将军之一。然而,虽然徐达作为开国将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徐达本人却从未沾沾自傲,也从未有过任何多余的心思。因此,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自然更欣赏这种懂进退又有着很大功劳的功臣,这样的臣子绝对是任何一个皇帝都喜爱的。
尽管徐达在野史被传闻是得了背疽,是不可以吃油腻的,然而朱元璋却在他不能吃油腻的情况下特意送给徐达了一只蒸鹅,暗示了想要赐死他的意思。徐达看到的瞬间便领会了到了皇帝的意图,便吃下了蒸鹅后病发而亡。虽然这种说法在正史中并不存在,一直仅仅存在于野史中。而且就算是这件事存在过,朱元璋在徐达去世后也可以说对徐达的后代非常善待了。所以毋庸置疑的是,徐达是这些开国将领中少数得以善终的。徐达的爵位在他死后按照朱元璋奖赏的三世加官,因此是由他的长子徐辉祖继承了的。徐达的四个儿子里。长子徐辉祖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徐达的爵位,次子虽然没有爵位可继承,但也因为徐达的身份世袭到了指挥使,仕途坦荡。老三早夭,老四也同样受到了父亲的庇荫,初入官场就做了朱元璋的带刀护卫,后来还一路晋升到了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达四个女儿都嫁入朱家大女儿的婚事开始很不爽
这样来看,似乎丹书铁券在徐家毫无用武之地了,徐达一生都谨言慎行,没有争权夺利之心,而徐家的几个男儿都和父亲的性格如出一辙清廉正直。自然没有什么能犯死罪的可能。然而事情却在几年后朱元璋去世后发生了变化,明惠帝朱允炆在明太祖去世后即位。朱允炆登基后不久便开始着手削藩。然而朱允炆却做的过于明显,看起来也实属低劣,导致燕王朱棣最后以奉天靖难的名义起兵造反。靖难之役就此爆发。在此之后,徐家的身份开始变得尴尬了起来。因为燕王朱棣的王妃正是之前明太祖赐婚的徐家长女。还好这并没有影响到朱允炆对徐家的信任,并没有因此牵连徐家导致徐家受到责罚,反而更加重用徐家的几个男丁。
其中尤以老大徐辉祖被朱允炆加以重用,更是在与朱棣的战斗中直接让徐祖辉统领大军。身为主帅的李景隆却在白沟大战中指挥不力,这因此让他们陷入颓势,多亏徐辉祖及时率兵赶到,这才得以掩护李景隆安全撤退。对比老大徐辉祖,徐家的老二老四立场就不太一样了。老二徐膺绪则是没有参与任意一方的势力,一直保持着围观的状态。而老四则是当了间谍暗地里去帮了朱棣,替朱棣去传递一些消息。虽然身在南京但却一直并没有耽误他帮助朱棣。然而老四这种间谍行为最后却被朱允炆所察觉,朱允炆亲手执剑将徐增寿当面诛杀。
燕王朱棣也在徐家老四死后不久便一路打上了南京。守城大将李景隆看形势不妙主动开门投降,南京自此也被朱棣彻底攻陷,在一场大火中朱允炆自此失踪。靖难之役终于结束,朱棣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朱棣胜利之后,对于怎样处置徐家这件事也是左右为难。毕竟徐家长女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徐家也可以称得上是他的亲族。而徐家的老四徐增寿更是在之前多次为他传递消息,最后也因此而死所以贡献极大。但是同样徐家的长子也曾带兵与他对抗,一度为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曾是他最大的敌人。在如何处置徐辉祖上,杀与不杀都领朱棣在这件事上犹豫不决。杀了的话对于自己的正妻不好交代,若是不杀也不好为自己的身份立威。最重要的一点是便是徐辉祖在朱棣入城之后依然不肯投降,坚决反对朱棣。
若是对徐辉祖不做任何处罚,最后徐祖辉反对他却还安然无恙的话,便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以后定然会有人像徐辉祖这般与反对朱棣。但就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徐辉祖拿出来曾经朱元璋赏赐给他父亲徐达丹书铁券,就是这个铁券给了朱棣一个放过他的理由,让朱棣决定在这件事不再杀他。而丹书铁券作为免死金牌,确实是不能够免除造反的罪名。但在谋反这件事上徐辉祖做的事与谋反毫不相干,相反朱棣才算是真正谋反的人。既然算不上谋反,那么丹书铁券自然可以正常发挥作用免掉徐辉祖一死。最后,朱棣仅仅是剥夺了徐辉祖的俸禄另外削去了徐辉祖的爵位,并将徐辉祖软禁在私宅关押至死。相比于徐祖辉的惩罚,朱棣对徐家其他人则选择继续厚待。其中老四徐更是在死后被朱棣追封为公爵。徐家在此之后也成为了明朝唯一的‘一门两公爵。
而徐辉祖能够免于一死的直接原因,更大的是凭借他国舅的身份,丹书铁券反而只是一小部分的作用。不如说是看在徐辉祖国舅的身份上饶他一命,朱棣徐夫人的作用肯定很大。以朱棣的心胸,他并不会因为徐祖辉之前与他作对便杀掉徐祖辉。朱棣在意的其实是徐祖辉在他入城之后,依然不肯投降。而这所谓的免死金牌,更像朱棣为了饶徐辉祖一命的借口罢了。若是朱棣真存心想要处死徐辉祖的话,那就算徐辉祖拿出这个免死金牌也毫无意义。
"不作死就不会死"
"不作死就不会死"是一句至理名言,无论哪个朝代都很适用,朱元璋的首任左相李善长,自己居功自傲,弟弟与人勾结谋反,仆人嚣张跋扈,这使得本就猜忌过多的朱元璋大为光火,最终持有丹书铁券的李善长一家血染菜市口。
小说《水浒传》中的柴进这个人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他在江湖上的声誉极佳,提到柴进大家无不称赞,那么他的声誉是怎么赚来的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都做了什么:
资助落第秀才王伦建立梁山
资助过往的流配囚犯
收容犯过大罪的嫌犯
用现在的话来说柴进无异于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仗着祖先的余荫,他做了很多危害朝廷的事,我想即便没有高廉挟私报复,朝廷也不会容忍柴进太久。
作死是很多丹书铁券持有者的通病,正是他们的"作死"才使得丹书铁券一再贬值,最终和废铁无二。说到底,不是铁券玩不转了,而是随着时过境迁铁券的持有者不行了,他们或者远离了政治中心,没有了祖先的恩宠,或者自身素质不高,为非作歹,触碰了统治者的逆鳞。在统治者的天威难测、翻脸无情之下,铁券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功用。
其实皇帝赦免谁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不得不说免死金牌象征意义,更重于实际意义,最终解析权还是归皇帝所有。所有免死金牌只是先祖的荣耀,不应该因此安于享乐,导致后来的无法无天,最后没法收场。
清朝,已经没了丹书铁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