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登基诏书两个版本 但都认为元朝乃正统

朱元璋登基诏书两个版本 但都认为元朝乃正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913 更新时间:2023/12/14 16:19:21

1368年1月19日,是吴元年的最后一天。在记录朱元璋日常重要工作、生活的《太祖实录》中并没有留下什么记录。

因为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该定的国号也已经定了、该应对的内部敌人也都平叛了、最后一个可以被称为敌人的方国珍也已经上表谢罪准备来南京居住了、一切的祭天等祭典问题也都准备好了。

剩下的时间就是彩排和自己最后念稿子了。因此,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的。

洪武元年的第一天,《实录》无事;第二天,《实录》无事。朱元璋除了内心兴奋、表面沉着冷静外也没什么需要关注的了,主要就是为第三天服务!到了第三天:大明动起来!

公元1368年1月22日(洪武元年春正月初三)朱元璋免百官朝贺(即位之前的吴元年十二月已经订立礼仪朝制,册封内宫外朝,百官上贺),命礼官书写四代皇祖(皇祖考妣)神位。

甲戌日(1月22日)朱元璋准备前往京师南郊,并严格告诫百官执事务必虔诚以对天帝,尊神敬鬼,不可怠慢,谨心诚敬,各宜慎之。

乙亥日(1月23日)朱元璋正式祭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洪武皇帝身着衮冕先期告祭昊天上帝,皇地祗,大明(日),夜明(月),星辰,社稷太岁,岳镇,海渎,山川,城隍。

明史: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告天即位】高皇帝将登宝位,先于前一年之十二月百官劝进时,上御新宫,拜词于天。其略曰:惟我中国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于天下人民土地,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李善长、徐达等为臣之辅,戡定群雄,息民于田野。臣下皆曰:恐民无主,必俗推尊,臣不敢辞。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如臣可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帝祗来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是时连阴,入明年元旦即晴。至日,日光皎洁,合祭天地,上即位于南郊。按是词先告上帝,以见未敢遽登至尊,且请烈风异景以示不可。是以天下为公,未尝矫饰符命,涂世耳目,真合舜汤武为心也。超千古而延万世,宜哉!

诏书分官方和通俗两个版本

1368年春正月初四,也就是公历1368年1月23日,前往南郊即皇帝位,并发布了天字第一号重要文件祭天诏书。

通过这份诏书,朱元璋宣布自己是重新让汉人天下回归的人、自己是推翻了正统朝代元朝的正统皇帝!之后,祭天祭地,给自己的父祖曾高四代皇帝皇后,最后册封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等功臣。这一天,朱元璋终于鲤跃龙门了。

诏书分给老天爷的和老百姓的两种,前者字数多一些,后者略微亲民一些。但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即都尊崇元朝的正统地位。认为真人统治中国百余年是上天的命令,现在真人的后代统治中国的“运”也尽了!

再加上后来,朱元璋都仅祭祀五位开国(有一位不是开国)统一皇帝(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看,朱元璋承认元朝地位,以及诸多治国政策都是从元朝直接继承上看,已是确凿无疑。

官方诏书

由此,我们可以看看两份诏书。诏书全文如下: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元世祖)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采石水寨蛮子海牙、方山陆寨陈野先、袁州欧普祥、江州陈友谅、潭州王忠信、新淦邓克明、龙泉彭时中、荆州姜珏、濠州孙德崖、庐州左君弼、安丰刘福通、赣州熊天瑞、永新周安、萍乡易华、平江王世明、沅州李胜、苏州张士诚、庆元方国珍、沂州王宣、益都老保等,偃兵息民于田里。今地幅员二万余里,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是用以今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简在帝心,尚享。

奇妙的是,礼成后原本连日的阴霾雨雪竟然阴云退却,变得“日光皎然,天宇廓清,星纬明朗”《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众皆欣悦,洪武皇帝正式即位于郊坛南侧,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率百官面北行朝贺礼,三呼万岁。洪武皇帝率世子朱标(后称太子)及暨诸子奉神主牌位前往太庙追尊四代皇祖考妣。奉先殿祭祀礼仪、乐舞和郊坛相同,但不用玉,不燔柴祭(不用燔炉烧祝板)。

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等率文武百官上表贺赞扬洪武皇帝朱元璋“天资聪颖,开太平万世之基业以济万民,神文圣武,四海拥戴……”等等。

群臣朝贺完毕后,命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宣读册立皇后马氏,皇太子朱标的诏书。追封皇族伯叔兄侄为王爵(郡王),并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诸功臣进爵迁秩有差。

民间诏书

第二天初五(丙子日,公元1368年1月24日),发给老百姓的诏书,就简单多了: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

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部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公元1368年1月23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京师。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成败皆空)。

元顺帝雕像

朱元璋为什么承认元朝是正统:历史观点未必是正确的

蒙古帝国和其后的元朝灭西夏、金国,占大理,统一南宋的过程中,造成很大杀戮。同时,蒙古帝国的文化水平较低,然而,自从耶律楚才、西夏和金国的汉人进入之后,蒙古帝国逐渐吸取了中国文化。由此,才会出现像元世祖忽必烈那样对中国文化较为重视的蒙古族中国皇帝。而元朝的建立本身就是蒙古帝国的彻底分裂,蒙古原生地区、元朝、四大汗国。六个统治区内其实是六种乃至十几种文化再统治。

朱元璋也认为中国之君在宋亡后灭亡,这个在诏书中体现很明显。也就是,在古代汉人眼中,汉人就是中国。

这种理念在现代看来肯定是错误的,中国压根儿就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这种理念这是一种“民族歧视”的心理作怪。如果现在还有人拿历史说事儿并以历史的观点来评价民族关系,那完全就是别有用心。

朱元璋十分痛恨元朝,他十七岁那年,本想能够娶妻生子,然后过上幸福生活,哪怕是生下的孩子继续给地主家放牛,却不想,这一年的旱灾,让朱元璋家破人亡,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短短的十六天,让朱元璋身边仅仅还剩二哥一个亲人,小朱元璋将这些仇全部记在了元朝统治者的身上。

可是,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成为明朝皇帝的时候,却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如此痛恨元朝的朱元璋,为什么要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呢?

第一点:朱元璋的野心

朱元璋在《登极诏》中说到: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按:指元世祖)於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朱元璋认同元朝的地位,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登基,朱元璋最开始是受韩宋朝廷指挥的,他们并不承认元朝的地位,可是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部下给淹死了,按理说应该在扶持韩家人,可是朱元璋却在两年之后宣布登基,这明显就是将韩宋朝廷抛弃,那朱元璋既然要选择称帝,就必须要承认元朝的正统,从而不承认韩宋朝廷。

再有一点就是,朱元璋承认元朝的地位,其实也是想要接手元朝,毕竟元朝的国土面积远超宋朝时期的面积,这一点上明朝想要统治北方、大理等地,就必须承认大一统的元朝地位,从而光明正大的夺取元朝的国土。

朱元璋的野心就是要称帝,并继承元朝的国土。

第二点:民族的稳定

元朝之前的民族统一还是唐朝,可是距离元朝的统一都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的中原大混战,南北统治者的不同,使得南北民族差异越来越大。

北方人在辽国和金国的统治下,生活习惯、风俗、服装等,皆趋向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也是“因俗而治”,使得北方人更加崇尚武力;而南方则在宋朝的统治下,依旧保持着汉人“诗书耕读”的传统。

南北方统治者的不同,在经历数百年的时间,北方人早已忘记南北是一家的想法,而南方人则不同,他们始终认为辽金是外族入侵,才造成的南北民族分裂,直到元朝的出现,再次将南北统一,实现了民族的统一,朱元璋如果这时候不承认元朝,很容易造成南北民族关系破裂。

毕竟,朱元璋是唯一一个带领南方汉人统一全国的,只有承认元朝正统之位,才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第三点:稳住人心

《谕中原檄》: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这是朱元璋在北伐出征时发表的檄文,朱元璋承认元朝是受天命入主中原,但他认为元朝气数已尽,失去了统治中国的资格。

等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北伐军还在路上,此时的国内还在用着至正年号(元顺帝年号),而并非朱元璋的洪武年号,朱元璋还要与元朝争夺天下,朱元璋用檄文承认了元朝的正统,同时也表明元朝气数已尽,让很多老百姓认为朱元璋也是受天命来一统华夏的。

朱元璋这样做,不仅稳定了归顺的元朝遗老,还稳定了全国百姓的人心,很多人不在抵触朱元璋的部队,为朱元璋平定陈友定、何真以及明夏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总的来看,朱元璋虽然恨元朝的统治者,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元朝的正统,他同样作为统治者,知道怎样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明朝初年的避讳问题,明人们都认为明朝初年之所以会避讳"元"这个字就是因为朱元璋厌恶元朝,认为与元朝有深仇大恨,所以"恨屋及乌"连带着连"元"这个字也不喜欢了。

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是这个观点有着致命的缺陷,"元"这个字不仅和元朝有关也和朱元璋本人有关,因为他的名字"朱元璋"里面也包含"元"这个字,而中国古代避讳的总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中的"为尊者讳"就包括要避皇帝的讳。所以明朝初年的"元"改为"原",与其说是因为元朝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因为要避朱元璋的讳。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之外,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朱元璋对元朝的态度,朱元璋在位期间修建了明朝的历代帝王庙,起初里面供奉了十七位皇帝,分别是三皇、五帝、禹汤、文王、武王、汉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看来元世祖忽必烈是可以和历史上汉族抑或是中原王朝的那些著名帝王相提并论的,甚至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进行帝王人员调整的时候,朱元璋也没有把元世祖去掉,相反则是把隋文帝给去掉了。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专门在北平修建了元世祖庙以供奉元世祖。

忽必烈

四、结语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对于元朝的态度并不是人们所想当然的厌恶,相反还积极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甚至朱元璋在和群臣们讨论自己是如何获得天下的时候,也不承认自己是夺的元朝的天下,而是声称自己的天下是在和各地群雄的斗争中获得的,而当时元朝已经失去天命和天下,从而避免自己背上“弑杀君父”的罪名。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全明文》、《公羊传》等

更多文章

  • 明朝有哪几个皇帝是由藩王而成为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皇帝,明朝藩王,明朝

    先说说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顺序是怎样的?周朝设立了宗法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中国深受宗法制影响。嫡长制一经确立之后,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过渡的基本或理想的形式,为后来的专制王朝所继承。秦汉以后,除了秦王朝因短命而亡未及确立太子、清朝采取秘密建储制之外,大多数王朝都将其奉为“万世上法&rd

  • 汉武帝民贼独夫 国库空虚为搜刮财富敲骨吸髓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武帝,民贼独夫,敲骨吸髓

    是千古一帝?还是独夫民贼?汉武帝在近年来,被评价为千古一帝,其实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汉武帝是一个独夫民贼。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巧取豪夺,此外,汉武帝骄奢淫逸,无限度透支民力,如果不是仗着汉朝有吕后期间的休养生息以及文景之治的基础,估计,汉武帝的帝国,也会如同秦末那样,被各地蜂拥而起的起

  • 活见鬼:魏明帝在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魏明帝,庙号

    庙号原本是中国古代给有作为的皇帝死后上的尊号,供后世祭拜,一开始只有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才有庙号,比如西汉14个皇帝(含少帝刘恭、废帝刘贺),有庙号的只有4位,足见庙号有多尊贵,但汉朝以后庙号开始被滥用,基本上只要当过皇帝就有庙号。一般来说,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有,是对皇帝一生的总评,不过也有例外,有一位

  • 秦国明明很强大,但为何无人愿意当秦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秦民,秦朝,强国

    半年前的文章《从《英雄》到《大秦赋》:彩的谎言掩盖不了血的历史》有两条留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1、你不能不佩服秦国,但只有傻子才愿意去秦国生活。2、时至今日,在河南南阳,有一句骂人很凶的话:这个人很秦。表示这个人很恶毒没人性。1秦国的逆袭秦国,原本边陲小国,一直被中原各国瞧不起,还起了个绰号&ldqu

  • 到处立碑的巡抚毕沅:有些立错了给后世误导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毕沅,七十二陵,陕西帝陵,皇帝陵墓

    古时,十年寒窗苦,都未必能中个举人。不过,对于毕沅来说,他却是比其他人多了些侥幸,居然事先看过殿试的“考题”。难道是他事先买通了皇帝,还是皇帝对他青睐有加?这全因一次巧合。话说,毕沅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虽然,年幼丧父,但其母亲张藻却很是重视他的教育,而且张藻本人也是个有才学之

  • 建政后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一,从建政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急于求成等。具体做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

  • 谶语有人将成为皇帝 结果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谶语,篡位,皇帝

    01广顺三年(953年),后周太祖郭威重病,眼看着,大限已至,郭威心里很慌。因为他的接班人养子柴荣,根基不牢、威望不足,而且和后周开国第一功臣、宰相王峻矛盾重重,水火不容。肿么办?解决麻烦最好的方式就是让麻烦制造者彻底消失。郭威找了个借口,从肉体上进行毁灭,干掉了王峻(他是自杀)。十二月,郭威又觉得

  • 唐朝灭亡后宗室去哪了 为何没像明朝一样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灭亡,唐朝,唐朝宗室

    唐朝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统一的朝代。两朝的疆域都非常广大,国祚也都接近三百年,在各方面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但在皇室后代复国方面,两朝有明显的差异。唐朝皇帝子嗣数量动辄十几,甚至几十,五代十国参照唐朝后代旗号“复国”的却是朱邪氏李存勖,以及借徐姓发家的李昪,真正的李唐后代

  • 宇文护皇帝屠夫抢帝位给别人 想过谋权篡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宇文护,皇帝,权臣,北魏,北周,西魏

    历史上杀过皇帝的人有很多:赵高、梁冀、刘裕、宗爱、宇文泰、完颜亮……但细细数来,历史上多有记载的赵高之流、梁冀之辈只不过杀过一个;刘裕、宗爱、萧衍、宇文泰等四人也只杀过两个。然而真正的屠龙高手却是经常被史家忽略。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臣宇文护可谓是一个牛人,在他当权期间,曾经

  • 王与马共天下 晋室软弱可欺导致司马睿忧郁而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东晋,王导

    西晋灭亡后,皇室宗亲司马睿于317年称晋王,第二年在江南的建康正式称帝,建立起了偏安的政权,史称东晋。当了皇帝的司马睿,可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潇洒、威风,苦心经营之后,竟然忧郁而逝。这与他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共同需求,司马睿建立了“同盟”政权。八王之乱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