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1月19日,是吴元年的最后一天。在记录朱元璋日常重要工作、生活的《太祖实录》中并没有留下什么记录。
因为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该定的国号也已经定了、该应对的内部敌人也都平叛了、最后一个可以被称为敌人的方国珍也已经上表谢罪准备来南京居住了、一切的祭天等祭典问题也都准备好了。
剩下的时间就是彩排和自己最后念稿子了。因此,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的。
洪武元年的第一天,《实录》无事;第二天,《实录》无事。朱元璋除了内心兴奋、表面沉着冷静外也没什么需要关注的了,主要就是为第三天服务!到了第三天:大明动起来!
公元1368年1月22日(洪武元年春正月初三)朱元璋免百官朝贺(即位之前的吴元年十二月已经订立礼仪朝制,册封内宫外朝,百官上贺),命礼官书写四代皇祖(皇祖考妣)神位。
甲戌日(1月22日)朱元璋准备前往京师南郊,并严格告诫百官执事务必虔诚以对天帝,尊神敬鬼,不可怠慢,谨心诚敬,各宜慎之。
乙亥日(1月23日)朱元璋正式祭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洪武皇帝身着衮冕先期告祭昊天上帝,皇地祗,大明(日),夜明(月),星辰,社稷太岁,岳镇,海渎,山川,城隍。
明史: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告天即位】高皇帝将登宝位,先于前一年之十二月百官劝进时,上御新宫,拜词于天。其略曰:惟我中国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于天下人民土地,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李善长、徐达等为臣之辅,戡定群雄,息民于田野。臣下皆曰:恐民无主,必俗推尊,臣不敢辞。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如臣可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帝祗来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是时连阴,入明年元旦即晴。至日,日光皎洁,合祭天地,上即位于南郊。按是词先告上帝,以见未敢遽登至尊,且请烈风异景以示不可。是以天下为公,未尝矫饰符命,涂世耳目,真合尧舜汤武为心也。超千古而延万世,宜哉!
诏书分官方和通俗两个版本
1368年春正月初四,也就是公历1368年1月23日,前往南郊即皇帝位,并发布了天字第一号重要文件祭天诏书。
通过这份诏书,朱元璋宣布自己是重新让汉人天下回归的人、自己是推翻了正统朝代元朝的正统皇帝!之后,祭天祭地,给自己的父祖曾高四代皇帝皇后,最后册封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等功臣。这一天,朱元璋终于鲤跃龙门了。
诏书分给老天爷的和老百姓的两种,前者字数多一些,后者略微亲民一些。但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即都尊崇元朝的正统地位。认为真人统治中国百余年是上天的命令,现在真人的后代统治中国的“运”也尽了!
再加上后来,朱元璋都仅祭祀五位开国(有一位不是开国)统一皇帝(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看,朱元璋承认元朝地位,以及诸多治国政策都是从元朝直接继承上看,已是确凿无疑。
官方诏书
由此,我们可以看看两份诏书。诏书全文如下: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元世祖)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采石水寨蛮子海牙、方山陆寨陈野先、袁州欧普祥、江州陈友谅、潭州王忠信、新淦邓克明、龙泉彭时中、荆州姜珏、濠州孙德崖、庐州左君弼、安丰刘福通、赣州熊天瑞、永新周安、萍乡易华、平江王世明、沅州李胜、苏州张士诚、庆元方国珍、沂州王宣、益都老保等,偃兵息民于田里。今地幅员二万余里,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是用以今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简在帝心,尚享。
奇妙的是,礼成后原本连日的阴霾雨雪竟然阴云退却,变得“日光皎然,天宇廓清,星纬明朗”《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众皆欣悦,洪武皇帝正式即位于郊坛南侧,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率百官面北行朝贺礼,三呼万岁。洪武皇帝率世子朱标(后称太子)及暨诸子奉神主牌位前往太庙追尊四代皇祖考妣。奉先殿祭祀礼仪、乐舞和郊坛相同,但不用玉,不燔柴祭(不用燔炉烧祝板)。
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等率文武百官上表贺赞扬洪武皇帝朱元璋“天资聪颖,开太平万世之基业以济万民,神文圣武,四海拥戴……”等等。
群臣朝贺完毕后,命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宣读册立皇后马氏,皇太子朱标的诏书。追封皇族伯叔兄侄为王爵(郡王),并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诸功臣进爵迁秩有差。
民间诏书
第二天初五(丙子日,公元1368年1月24日),发给老百姓的诏书,就简单多了: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
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部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公元1368年1月23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京师。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成败皆空)。
元顺帝雕像
朱元璋为什么承认元朝是正统:历史观点未必是正确的
蒙古帝国和其后的元朝灭西夏、金国,占大理,统一南宋的过程中,造成很大杀戮。同时,蒙古帝国的文化水平较低,然而,自从耶律楚才、西夏和金国的汉人进入之后,蒙古帝国逐渐吸取了中国文化。由此,才会出现像元世祖忽必烈那样对中国文化较为重视的蒙古族中国皇帝。而元朝的建立本身就是蒙古帝国的彻底分裂,蒙古原生地区、元朝、四大汗国。六个统治区内其实是六种乃至十几种文化再统治。
朱元璋也认为中国之君在宋亡后灭亡,这个在诏书中体现很明显。也就是,在古代汉人眼中,汉人就是中国。
这种理念在现代看来肯定是错误的,中国压根儿就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这种理念这是一种“民族歧视”的心理作怪。如果现在还有人拿历史说事儿并以历史的观点来评价民族关系,那完全就是别有用心。
朱元璋十分痛恨元朝,他十七岁那年,本想能够娶妻生子,然后过上幸福生活,哪怕是生下的孩子继续给地主家放牛,却不想,这一年的旱灾,让朱元璋家破人亡,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短短的十六天,让朱元璋身边仅仅还剩二哥一个亲人,小朱元璋将这些仇全部记在了元朝统治者的身上。
可是,等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成为明朝皇帝的时候,却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如此痛恨元朝的朱元璋,为什么要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呢?
第一点:朱元璋的野心
朱元璋在《登极诏》中说到: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按:指元世祖)於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朱元璋认同元朝的地位,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登基,朱元璋最开始是受韩宋朝廷指挥的,他们并不承认元朝的地位,可是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部下给淹死了,按理说应该在扶持韩家人,可是朱元璋却在两年之后宣布登基,这明显就是将韩宋朝廷抛弃,那朱元璋既然要选择称帝,就必须要承认元朝的正统,从而不承认韩宋朝廷。
再有一点就是,朱元璋承认元朝的地位,其实也是想要接手元朝,毕竟元朝的国土面积远超宋朝时期的面积,这一点上明朝想要统治北方、大理等地,就必须承认大一统的元朝地位,从而光明正大的夺取元朝的国土。
朱元璋的野心就是要称帝,并继承元朝的国土。
第二点:民族的稳定
元朝之前的民族统一还是唐朝,可是距离元朝的统一都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的中原大混战,南北统治者的不同,使得南北民族差异越来越大。
北方人在辽国和金国的统治下,生活习惯、风俗、服装等,皆趋向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也是“因俗而治”,使得北方人更加崇尚武力;而南方则在宋朝的统治下,依旧保持着汉人“诗书耕读”的传统。
南北方统治者的不同,在经历数百年的时间,北方人早已忘记南北是一家的想法,而南方人则不同,他们始终认为辽金是外族入侵,才造成的南北民族分裂,直到元朝的出现,再次将南北统一,实现了民族的统一,朱元璋如果这时候不承认元朝,很容易造成南北民族关系破裂。
毕竟,朱元璋是唯一一个带领南方汉人统一全国的,只有承认元朝正统之位,才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第三点:稳住人心
《谕中原檄》: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这是朱元璋在北伐出征时发表的檄文,朱元璋承认元朝是受天命入主中原,但他认为元朝气数已尽,失去了统治中国的资格。
等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北伐军还在路上,此时的国内还在用着至正年号(元顺帝年号),而并非朱元璋的洪武年号,朱元璋还要与元朝争夺天下,朱元璋用檄文承认了元朝的正统,同时也表明元朝气数已尽,让很多老百姓认为朱元璋也是受天命来一统华夏的。
朱元璋这样做,不仅稳定了归顺的元朝遗老,还稳定了全国百姓的人心,很多人不在抵触朱元璋的部队,为朱元璋平定陈友定、何真以及明夏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总的来看,朱元璋虽然恨元朝的统治者,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元朝的正统,他同样作为统治者,知道怎样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明朝初年的避讳问题,明人们都认为明朝初年之所以会避讳"元"这个字就是因为朱元璋厌恶元朝,认为与元朝有深仇大恨,所以"恨屋及乌"连带着连"元"这个字也不喜欢了。
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是这个观点有着致命的缺陷,"元"这个字不仅和元朝有关也和朱元璋本人有关,因为他的名字"朱元璋"里面也包含"元"这个字,而中国古代避讳的总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中的"为尊者讳"就包括要避皇帝的讳。所以明朝初年的"元"改为"原",与其说是因为元朝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因为要避朱元璋的讳。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之外,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朱元璋对元朝的态度,朱元璋在位期间修建了明朝的历代帝王庙,起初里面供奉了十七位皇帝,分别是三皇、五帝、禹汤、文王、武王、汉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看来元世祖忽必烈是可以和历史上汉族抑或是中原王朝的那些著名帝王相提并论的,甚至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进行帝王人员调整的时候,朱元璋也没有把元世祖去掉,相反则是把隋文帝给去掉了。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专门在北平修建了元世祖庙以供奉元世祖。
忽必烈
四、结语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对于元朝的态度并不是人们所想当然的厌恶,相反还积极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甚至朱元璋在和群臣们讨论自己是如何获得天下的时候,也不承认自己是夺的元朝的天下,而是声称自己的天下是在和各地群雄的斗争中获得的,而当时元朝已经失去天命和天下,从而避免自己背上“弑杀君父”的罪名。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全明文》、《公羊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