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原本是中国古代给有作为的皇帝死后上的尊号,供后世祭拜,一开始只有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才有庙号,比如西汉14个皇帝(含少帝刘恭、废帝刘贺),有庙号的只有4位,足见庙号有多尊贵,但汉朝以后庙号开始被滥用,基本上只要当过皇帝就有庙号。
一般来说,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有,是对皇帝一生的总评,不过也有例外,有一位皇帝在生前就知道了自己的庙号,这位皇帝就是魏明帝曹叡(曹睿)。
曹叡是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皇后甄宓,曹叡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聪慧,博闻强识,过目不忘。祖父曹操对此十分惊异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黄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同年八月,其母甄氏因为怨言而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曹叡因为母亲获罪,废为平原侯。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笃,立曹叡为太子,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年轻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开始了他十二年的执政生涯。曹叡即位后,尊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封其弟曹蕤为阳平王。曹叡虽然即位时候只有22岁,却展现出杰出的才能,即位当年就击退了东吴的进攻,朝臣无不佩服,在曹睿的领导下,魏国达到极盛,轻松击退蜀、吴两国的多次进攻,以及北方鲜卑的进犯。
功业丰伟的曹叡开始琢磨建庙号的事,景初元年(237年),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三国志》·明帝纪)谥法: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也就是说,曹叡还活着已经定下了魏烈祖这个庙号,为自己占了一个万世不毁的祧位。
他又暗示大臣提出提高文昭皇后的宗庙待遇,与三祖宗庙同样享受世世不毁的待遇,并把这个奏章与七庙之议“并勒金策,藏之金匮。”曹叡采纳郑玄的学术主张,制定了“一祖二宗四亲庙”的七庙制度。以曹操肇建洪基、拨乱反正之功为魏太祖,以曹丕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曹叡集成大命、兴制礼乐为魏烈祖。在太祖庙北,营建二庙为二祧,左边为文帝庙,号昭祧,右边拟为烈祖庙,号穆祧,并定下规矩,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亲庙,亲近迁毁,一如周朝故事。
生前立庙这个有前例可循,但是生前定庙号这可是曹叡开创的先例了。曹叡为何要生前确定庙号呢?其实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宗族里的地位,以及维护他生母文昭皇后甄氏的地位。
甄氏因为得罪曹丕被赐死,曹叡继位后,“追谥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并在太和元年(227)专门为母亲在邺城立庙,“辛巳,立文昭皇后寝庙於邺。”景初元年(237),甄氏庙和曹氏宗庙一起从邺城迁到洛阳。
曹叡的儿子都夭折了,只能收养嗣子,因此他就有两个担心,第一,担心自己在宗庙的位置,第二,担心母亲甄宓在他死后的待遇。如果曹叡的嗣子违背为人子者为人后的原则,追尊本生,皇统大宗遭到变动,曹叡的地位自然会被动摇,曹叡的地位都被变动,甄氏就更别想保住。如果后嗣皇帝按礼法说事,分分钟就会判曹叡违礼罢黜甄氏庙的。因此,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曹叡在自己还活着时就把自己在宗庙的地位稳定下来,这样甄氏的地位也才能稳固。
至於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寝庙特祀,亦姜嫄之閟宫也,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著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三国志》·魏后妃传)
曹叡生前定庙号的原因就是如此,一是为了曹叡自己,二也是为了母亲甄氏,因此,他的行为被孙盛的讥讽“失正”。
孙盛曰: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於既没然后著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三国志》·明帝纪·裴注引孙盛曰)
就在给自己上了庙号仅仅两年后,公元239年,年仅36岁的曹睿满载着遗憾病死在洛阳嘉福殿,而他选择的辅政大臣司马懿在10年后发动政变,篡夺了曹氏政权,随后司马懿的孙子在公元265年代魏称帝,魏国灭亡,从曹丕代汉到魏国灭亡只有45年时间。
曹叡在世时自己给自己定了庙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中国古代,老皇帝死后,新皇帝会在太庙为先皇立室奉祀,同时取一个特殊的名号,比如太祖、太宗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庙号”。按理说,庙号都是先皇驾崩后,由新皇帝取的,可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非常特殊,他就是魏明帝曹叡!曹叡在世时,居然自己给自己确定了庙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烈祖
曹魏景初元年(237年)五月,有关部门向皇帝上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也就是说,曹操的庙号是太祖,曹丕的庙号是高祖,而曹叡的庙号是烈祖。曹叡是239年才病死的,因此可以看出他在生前就已经有了庙号。
同时,这封奏折还写道,“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也就是说,曹操、曹丕、曹叡的三座庙,后世皇帝不得损毁,因为按照“天子七庙”礼制,后世皇帝可以毁坏前代皇帝宗庙。但是曹叡明确规定,他们祖孙三代的庙“万世不毁”,也就是说曹叡确定了他们祖孙三代在曹魏皇帝中的地位。
二、讥讽
可以说曹叡的行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一例,因为每个皇帝的庙号,都是后世皇帝给取的。比如说曹操的庙号,就是曹丕追尊的,曹丕的庙号,也是曹叡登基后为他确定的。当时,曹叡是皇帝,大概没人敢提出不同意见,不过后世人对他就没那么客气了。
东晋史学家孙盛批评道:“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於既没然后著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意思是说,谥号、庙号都是死后获得的,从没有违背祖制,为了提前为自己选择的。曹叡非常博学,为何却犯这样的错误呢?
三、苦衷
曹叡的老师是笃学大儒郑称,对于庙号的这些事情,不可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曹叡有自己的苦衷!原因就是曹叡没有儿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曹叡原本有三个儿子,但全部夭折,在这种情况下,他收养了两个孩子,分别是曹询、曹芳。
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曹叡还有顾虑。曹叡担心自己一旦撒手人寰,将来曹芳会追尊他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有可能改变皇位的统系。于是,曹叡在生前就确定了自己死后的地位,同时还下了一个旨意,“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曹叡还下令,将这道诏书永久保存,“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着于令典。”历史证明曹叡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嘉靖皇帝为什么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