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民贼独夫 国库空虚为搜刮财富敲骨吸髓

汉武帝民贼独夫 国库空虚为搜刮财富敲骨吸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253 更新时间:2023/12/13 22:50:59

是千古一帝?还是独夫民贼?

汉武帝在近年来,被评价为千古一帝,其实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汉武帝是一个独夫民贼。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巧取豪夺,此外,汉武帝骄奢淫逸,无限度透支民力,如果不是仗着汉朝有吕后期间的休养生息以及文景之治的基础,估计,汉武帝的帝国,也会如同秦末那样,被各地蜂拥而起的起义军给推翻。

汉武帝将老百姓拖入三十多年的战争泥潭里(“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汉书·西域传·渠犁》)。

对内行聚敛之政,设酒榷、盐铁、均输多项税收以供战争,对自己的士兵则“多杀士卒”,法令严苛到“盗马者罪死”(《盐铁论》,《刑德》)

在战争里一边赏赐投降的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元朔二年),“凡百余巨万”,另一边“军中军马死者十余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汉书·食货志》);一边是元狩四年卫青和霍去病获得数十万金的赏赐时,而军中却是“战士颇不得禄”。

汲黯评价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书·汲黯传》就很贴切。)

最终“天下户口减半”(《汉书·五行志》),“关东流民两百万口”(《汉书·石奋传》)。再装模做样地发个“罪己诏”(可见他对自己都干了什么是有个认知的。):

(汉武帝说)朕即位以来,所为悖逆,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资治通鉴》,(宋)司马光著,卷22

(之所以说装模做样,是因为汉武帝在位时有多次似乎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休止战争,但不久就重开战端的例子。《资治通鉴》记载的悔过更像是总结李广利兵败,莽通军因路遥乏食而损失过众的教训,审示双方实力的对比,姑且先整顿边防,伺机再战。《制造汉武帝》,辛德勇著,p25)

死后,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贤良文学都猛烈抨击汉武帝苛虐天下的暴政,“武帝多杀士卒,竭民财力,天下虚耗,至东汉之初,论者尤以为戒”(《读史札记》,22,(清)赵翼著)。

这样的人,算“千古一帝”还是“独夫民贼”,我想不消多说。

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其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且利不自天来,不自地出,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所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求其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而楚人骚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以日危,秦以日弱,故利蓄则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耶?今商鞅之册任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匮于室,老母号泣,怨女炊息,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耶?

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诸侯随风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知利而不知害,知进而不知退,果身死而众灭。此所谓恋拘之智,而愚人之计也,夫何大道之有?《盐铁论》,《非鞅篇》,(西汉)恒宽

愚人之计也,夫何大道之有?

汉武帝对百姓凶残,对自家人也从不手软,汉武帝驾崩之时,他的女儿里,只有一个鄂邑公主还在人世。至于汉武帝的其他女儿,都被汉武帝逼死或者杀死了从汉武帝的女儿们的下场,不难看出,汉武帝的公主是真不值得羡慕,给汉武帝当女儿,也绝对是高风险的“职业”。汉武帝逼死了和卫子夫的儿子太子刘据,临终之前将皇位传给了还是个孩子的刘弗陵(史称汉昭帝)。汉武帝担心还是孩子的昭帝登基,会让昭帝的生母(赵婕妤)把持朝政,并且倾覆刘家天下,于是,汉武帝没废话,命人先杀了赵婕妤。也许汉武帝想起了汉朝这么多年的往事:比如,刘邦一死,吕家人就差不点把刘家人斩尽杀绝;又比如自己年轻那会儿,刚当皇帝的时候,窦太后一家对朝政的把持。

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继位不到20年时间便把前几任皇帝积累的庞大财政盈余消耗殆尽,以至于帝国出现国库紧张的窘境。为解决财政困难、维持帝国正常运作,外加满足自己的享受,汉武帝只能采取增加税收的方式。那么,汉武帝为了搜刮财富,曾使用过哪些办法?造成的恶劣影响如何?

01口赋--农民的“催命符”

在汉武帝之前,中国刚经历过史上第一个所谓的“盛世”-文景之治,但是跟后世臆想的情况完全不同,构成底层社会基础的农民并未过上家给人足、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而是时刻挣扎在温饱线上,稍遇意外事件便会陷入濒临饿死的境地。这种情况,在汉景帝朝曾担任过御史大夫的晁错《论贵粟疏》、大儒董仲舒在给汉武帝上的奏疏中均有说明,真实性不言而喻。

汉文帝画像

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民的生存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帝国安全,因此汉朝自建立之日起,便把轻徭薄赋定为国策。根据正史记载,汉朝初年的田赋税率极低,在汉文帝时是十五税一,等到汉景帝即位后又降低为三十税一(即3.33%)。此后,历任皇帝都延续这种低税率。不过,在田赋之外,汉朝还对农民征收名目繁多的杂税和徭役,而“口赋”正是汉武帝用于压榨农民的“法宝”

“口赋”即人头税,其下又细分为“口钱”、“算赋”两种。其中,“口钱”专门向未成年人征收,汉初规定凡年龄在7-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须向国家缴纳20钱。等到汉武帝即位后,“口钱”起征的年龄下调到3岁,其数额则增至每人每年23钱;“算赋”则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凡年龄在14-56岁之间的人群,每人每年须向国家纳钱一“算”(即120钱)。

汉朝农民驱使耕牛耕作版画

对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民来讲,“口赋”不啻于沉重的负担。因此,为规避“口赋”、减少人口增加对家庭生活的压力,大批农民选择不生育子女,即使不慎生下来,也会将他(她)们杀死,从而上演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关于这一点,汉元帝时期的御史大夫贡禹,曾在奏疏中沉痛地谈到:“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见《汉书·贡禹传》)。

02算缗告缗--中产阶层横遭团灭

除元朝的情况略有不同外,历代王朝大体上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盘剥以商人为首的中产阶层,无疑是帝王们稳定社会秩序、增加财源的“捷径”,汉武帝自然深谙此道。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大举出兵讨伐匈奴,加之山东各郡县水旱灾害严重、贫民流徙者甚多,朝廷由于国用严重不足,遂颁布“算缗令”,向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汉朝商人进行交易的版画

“算缗令”规定,凡属中产阶层,无论是否经商,都要如实向官府申报家产并交税。其中,商人每二缗征税一算,手工业者每四缗抽税一算(注:“缗”指穿钱的绳子,以1000钱为一“缗”,20钱为一“算”);不是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即跑运输用的双轮木车)者,每辆车抽税一算,商人而又有车的则征收二算;拥有的船只超过五丈以上者,每条船抽税一算。

汉帝国疆域广大,官府缺乏足够的人手来完成庞杂而繁重的征税工作,加之中产阶层偷税漏税现象相当严重,汉武帝为解决难题,随即又颁布“告缗令”,鼓励民间揭发、检举富人们的偷税漏税情况。按照“告缗令”的规定,一旦官府发现中产阶层有偷税漏税的现象,将没收嫌犯的全部家产,并将他们充军边塞一年。与此同时,检举、告发中产阶层不法行为的百姓,将会得到违法者一半的家产

汉武帝画像

经过“算缗令”和“告缗令”这两记重拳,汉武帝从富人手中敲诈了惊人的财富,而中产阶层因此破产者比比皆是。《汉书·食货志》曾以沉痛的笔调写到:“杨可告缗,遍天下。中产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也就是说,经过这番浩劫,以商人为首的中产阶层横遭“团灭”,汉朝的经济陷入凋敝破败之中,而唯一的获利者只有朝廷。

03“白金三品”和酎金夺爵--对贵族们的敲诈勒索

汉武帝在从事搜刮政策时,同样没有放过贵族,而“白金三品”无疑是朝廷拿他们开刀的第一步。所谓的“白金三品”,是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前119年)发行的银锡合金货币,分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形龟币三种。其中,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重8两,价值3000文五铢钱;方形马币,重6两,价值500文五铢钱;椭形龟币,重4两,价值300文五铢钱。

“白金三品”

虽然“白金三品”的价值不菲,但由于在铸造过程中掺杂了大量的廉价原料-锡,所以实际价值非常低。以价值最高的龙币为例,其实际价值不到100文五铢钱,至于马币、龟币的实际价值更是惨不忍睹,都属于名副其实的“恶钱”。然而,汉武帝在发行“白金三品”后,却强制要求诸侯王到长安朝觐时都要购买。如此一来,朝廷从贵族手中榨取到大量的真金白银,狠狠地敲了他们一笔“竹杠”

除了“白金三品”,汉武帝还通过“酎金夺爵”的办法,对贵族进行无情掠夺。酎金,即汉代诸侯王献给朝廷以供祭祀之用的贡金。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祀高祖庙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的也是四两,并由少府验收。另外,在九真、交趾、日南等南方诸郡有食邑者,可以用犀角、玳瑁、象牙、翡翠等代替黄金。

酎金

“酎金夺爵”的导火索无疑是汉朝征伐南越战争。元鼎五年(前112年),由于列侯无人响应号召从军赶赴南越战场,汉武帝极为震怒,决心给他们一个狠狠地教训。当年九月,汉武帝以诸侯王、列侯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废黜他们的爵位,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有爵位贵族的半数。经过此事,贵族们的势力不仅大为削弱,并且还为朝廷增加了大量的直辖土地和编户民,让汉武帝狠赚一笔

由上可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管高贵还是贫贱,但凡手中有点钱的,都没有多少活路可言,那真是一个令人苦不堪言的坏时代。

参考书目

司马迁(西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班固(东汉):《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更多文章

  • 活见鬼:魏明帝在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魏明帝,庙号

    庙号原本是中国古代给有作为的皇帝死后上的尊号,供后世祭拜,一开始只有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才有庙号,比如西汉14个皇帝(含少帝刘恭、废帝刘贺),有庙号的只有4位,足见庙号有多尊贵,但汉朝以后庙号开始被滥用,基本上只要当过皇帝就有庙号。一般来说,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有,是对皇帝一生的总评,不过也有例外,有一位

  • 秦国明明很强大,但为何无人愿意当秦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秦民,秦朝,强国

    半年前的文章《从《英雄》到《大秦赋》:彩的谎言掩盖不了血的历史》有两条留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1、你不能不佩服秦国,但只有傻子才愿意去秦国生活。2、时至今日,在河南南阳,有一句骂人很凶的话:这个人很秦。表示这个人很恶毒没人性。1秦国的逆袭秦国,原本边陲小国,一直被中原各国瞧不起,还起了个绰号&ldqu

  • 到处立碑的巡抚毕沅:有些立错了给后世误导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毕沅,七十二陵,陕西帝陵,皇帝陵墓

    古时,十年寒窗苦,都未必能中个举人。不过,对于毕沅来说,他却是比其他人多了些侥幸,居然事先看过殿试的“考题”。难道是他事先买通了皇帝,还是皇帝对他青睐有加?这全因一次巧合。话说,毕沅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虽然,年幼丧父,但其母亲张藻却很是重视他的教育,而且张藻本人也是个有才学之

  • 建政后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一,从建政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上急于求成等。具体做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

  • 谶语有人将成为皇帝 结果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谶语,篡位,皇帝

    01广顺三年(953年),后周太祖郭威重病,眼看着,大限已至,郭威心里很慌。因为他的接班人养子柴荣,根基不牢、威望不足,而且和后周开国第一功臣、宰相王峻矛盾重重,水火不容。肿么办?解决麻烦最好的方式就是让麻烦制造者彻底消失。郭威找了个借口,从肉体上进行毁灭,干掉了王峻(他是自杀)。十二月,郭威又觉得

  • 唐朝灭亡后宗室去哪了 为何没像明朝一样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灭亡,唐朝,唐朝宗室

    唐朝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统一的朝代。两朝的疆域都非常广大,国祚也都接近三百年,在各方面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但在皇室后代复国方面,两朝有明显的差异。唐朝皇帝子嗣数量动辄十几,甚至几十,五代十国参照唐朝后代旗号“复国”的却是朱邪氏李存勖,以及借徐姓发家的李昪,真正的李唐后代

  • 宇文护皇帝屠夫抢帝位给别人 想过谋权篡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宇文护,皇帝,权臣,北魏,北周,西魏

    历史上杀过皇帝的人有很多:赵高、梁冀、刘裕、宗爱、宇文泰、完颜亮……但细细数来,历史上多有记载的赵高之流、梁冀之辈只不过杀过一个;刘裕、宗爱、萧衍、宇文泰等四人也只杀过两个。然而真正的屠龙高手却是经常被史家忽略。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臣宇文护可谓是一个牛人,在他当权期间,曾经

  • 王与马共天下 晋室软弱可欺导致司马睿忧郁而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东晋,王导

    西晋灭亡后,皇室宗亲司马睿于317年称晋王,第二年在江南的建康正式称帝,建立起了偏安的政权,史称东晋。当了皇帝的司马睿,可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潇洒、威风,苦心经营之后,竟然忧郁而逝。这与他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共同需求,司马睿建立了“同盟”政权。八王之乱后,紧

  • 武则天生前已经写好了碑文,为何最终没刻上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无字碑,唐朝皇帝

    唐朝的女皇武则天陵前的那块无字碑,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人进行过猜想。武则天的陵前,为什么是一块无字碑呢?碑上不落文字,是武则天给李显交代的呢?还是李显没给武则天刻上去呢?(武则天陵前的无字碑)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块石碑,应该是在武则天生前就立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和李治的乾陵前面,东、西各

  • 帕特农神庙:一片废墟,为何会被全世界捧上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帕特农神庙,雅典神庙,西方文明,希腊

    关于雅典娜的传说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们在爱琴海边建造了一座城市,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都希望成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他们互不相让,争夺了起来。面对争执不下的雅典娜和波塞冬,宙斯裁定,谁能给这座城市的人民一件最有用的东西,这座城市就归谁。波塞冬用三叉戟敲了敲岩石,从里面跑出了一匹战马,这象征着在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