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长安十二时辰里看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

从长安十二时辰里看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040 更新时间:2023/12/14 3:44:47

度地以居民

量地以制邑

长安十二时辰

里坊制

声声“清平乐”,漫卷长安城。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

令盛世大唐、恢弘长安的画卷,

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它让许多人重新认识

十二时辰:

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长安十二时辰》片头,图片源自网络

更让古代长安城,

从历史深处向我们款款走来。

唐长安城平面图

整齐划一、纵横相交的长安街巷,

展现着盛世大唐的气派与魅力,

看上去就像棋盘一般划分街区,

而这,正是“里坊制”

本期“规划科普”栏目,【中国城市规划】特别邀请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为我们带来《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

从古唐长安里看见

“里坊制”的前世今生

大家看到唐朝都城长安的街巷都是非常规整的纵横相交,棋盘格一样划分街区,这就叫“里坊制”。

每一个街区就叫做一个“里”,或者一个“坊”。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研究证明,当时长安城的规划大体为正方形,中轴线的北端是皇宫太极宫,后来又在其东北边另建了大明宫。城中按里坊制划分街区,共有109个里坊(图1,长安城平面图)。城中道路笔直宽阔,皇宫前正中轴线上的大道宽150米,其他的主干道也有120米宽,里坊之间最窄的道路也有25米。宏伟壮阔,充分体现了大唐都城的气派。

图1,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引自傅熹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之

九经九纬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很重视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很早就有相关的制度,而且代代延续,只是各朝代有所修改变更而已。

目前能够看到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城市规划制度,是春秋时代的《考工记》中关于古代城规划的制度。由于《考工记》是朝廷颁布的官书,因此可以断定中国自古就把城市规划当做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历朝历代关于城市规划,特别是都城的规划,都是被写入朝廷政治制度的。

《考工记》中关于王城规划是: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图2,《周礼.考工记》王城规划图

“国”即诸侯国的王城,意思是说:

匠人营造王城,四方形平面,边长九里,每一方三座城门。城中九条纵向道路,九条横向道路,主要道路的宽度是九轨(车子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为“一轨”)。皇宫的左边是祭祖的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会场所,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会场所各占百步见方(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为“一夫”)。

虽然在后来的城市规划中,完全符合于《考工记》制度的情况不多,但是都城规划的一些关键点都是受到《考工记》的基本思想影响的。其中“九经九纬”的规划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所谓“里坊制”最早应该就是从“九经九纬”这种规划方法中产生的。其实在后世城市中并没有几个真正是按照九条纵向道路和九条横向道路来规划的,但是采用纵向横向的道路把城市规整地划分成方格网状,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最主要的方式,而且延续了几千年。

城市管理制度的变化之

“里坊制”的兴衰

“里坊制”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方法和规划制度,更是一种城市管理制度。

里坊四周建高墙,每面开有一个门,叫“里门”或“坊门”。夜晚关闭,不准出入,“昏而闭,五更而”,城中实行宵禁(“夜禁”),夜晚街上不准人行走,有军队巡逻。遇到有晚上出门犯了“夜禁”的人则“杖罚”,史书记载曾有过因犯夜禁而被“杖杀”的。

如此严厉的制度,因而城中夜不闭户,盗贼不兴,社会治安极好。这就是当时的城市管理,可见当时的城市规划也是首先从社会的管理出发的。

当时城市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控制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历史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而里坊制就是配合这种政策而制定的一种城市管理制度。里坊四周沿街不准开设商店,城内的居民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并在规定的时间才能买到东西,这就是“市”。唐代长安城中就设有“东市”和“西市”,作为买卖交易的场所(参见图1)。

东市有120行,各行各业的商品应有尽有;西市有“胡商”,外国人开的商店,说明唐长安的开放和国际化。但是即使是专做买卖的“市”,也不是随时可以买到东西,必须是在上午“击鼓”开市到下午“击钲”收市之间才能进行买卖,其余时间是关闭的。据说我们今天“买东西”这个词语历史上也就是这样来的,长安城中有“东市”和“西市”,要买物品必须去那里,久之人们就习惯称“买东西”了。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城市生活,大路两旁是高高的坊墙,没有商店。夜晚人们不能出门,也没有今天的各种娱乐和夜生活,只有早早睡觉,“早睡早起身体好”。

里坊制在中国延续上千年,到唐代达到顶峰。里坊制的衰亡是从唐代中后期开始的,到宋朝宋仁宗庆历年间就正式取消了。里坊制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依靠的是市场,而像里坊制那样沿街不准开商店,夜晚不准人上街,这种制度显然是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事实上里坊制本来就是为了抑制商业发展而制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了商业繁荣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活的改善,便有了打破里坊制,改变城市生活状况的需要,政治上的管制抵挡不住经济上的诱惑。唐代中晚期,皇权逐渐衰弱,管理也逐渐松弛。虽仍然有法令禁止,但是打破里坊制的事情屡屡发生。史书中有记载长安城中有些里坊的坊门开闭不守规矩,有的清晨更鼓尚未到时就已经开了,有的夜已深了还未关闭。里坊内不准开商店的规矩也被打破,有一些里坊内开设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到了唐后期,更有“侵街”的现象发生,所谓“侵街”就是里坊内的民居开店铺打破坊墙,突出到墙外的街道边,甚至朝向街道开商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虽然从综合的角度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但是仅就商业和经济而言,宋朝的繁荣程度远超过唐朝。宋朝统治者最初还是想延续传统的里坊制,但是终究抵挡不住商业发展的要求。宋朝初期曾经有一段就“侵街”的问题引发社会的矛盾,统治者要维持封闭的里坊制坊墙,城市居民则要打破坊墙朝街上开商店。矛盾激化,统治者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到宋徽宗时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以税收的方式来解决,实际上就是合法化了,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里坊制的正式取消。过去的坊墙不见了,代之以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商客往来于市,街道车水马龙,甚至出现了通宵达旦灯火通明的夜市,城市商业一派繁荣。这种城市景象我们能从一幅著名的古画《清明上河图》中得到直观的映像,《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中商业繁荣的景象。

图3,《清明上河图》局部

古今中外,

“里坊制”留下了这些影响

古代的里坊制虽然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消亡了,但是里坊制的影响却长久存在。在日本,里坊制的影响非常明显,那时的日本全盘学习中国。日本古代最著名的都城京都和奈良都是按照中国的里坊制规划建造的,尤其是京都(古代叫平城京),完全就是模仿唐长安城规划而成,连皇宫的位置、“东市”、“西市”,甚至连一些名称都是模仿唐长安的,例如“朱雀大道”、“朱雀门”等。

图4,日本平城京(京都)平面图(引自日本建筑学会编《日本建筑史图集》彰国社1996年新订版)

在里坊制已经消亡多少年以后的元朝大都(今北京)和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明清两代的北京城,虽然不是严格按照里坊制的形式来规划建造的,但是其城市布局方式却是沿袭着里坊制。纵向横向的道路网将城市划分成许多方格形街区,今天北京老城区内的街道和胡同基本上仍然保持着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网格状格局。所不同的是再也没有坊墙控制人们的出入,控制商业活动,只是借用了里坊制的规划方式,而没有沿用里坊制的管理制度。

而在民间,里坊作为与人们的居住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概念而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以至于我们今天的语言中仍然还有许多类似于“邻里”、“里弄”、“街坊”、“坊间”等常用的词语,全都来源于“里坊”的观念。另外在许多传统城市村镇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里门和坊门,显然它们都是古老的里坊制在人们观念中的遗存。

图5,长沙市九如里里门

图6,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坊门

在这里,里门或坊门已经没有任何控制人们出入活动的功能,纯粹只是人们出于对自己居住生活的小区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而建造的一个标志。

标签: 长安十二时辰长安

更多文章

  • 宋高宗赵构:岳飞的忠是“愚忠” 政治上太幼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高宗,赵构,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首《满江红》字字珠心,把一个亡国之人的悲愤展现的淋漓尽致。所有人都知道,岳飞是忠臣,是南宋的英雄。可是,对于宋高宗赵构而言,岳飞的忠,是"愚忠"。对于帝王而言,他即江山,作为臣子首先应该忠于皇帝,再忠于国家。不过,历史是由后人评述的,虽然鹏举因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

  • 宋代时期科举考试 统治者拢络知识分子避免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科举考试,宋代

    所谓科举制,就是封建国家根据需要而设立若千科目举行公开、统一、集中的考试,择优选拔官吏的用人制度。我国的科举制确立于隋代,发展于唐代,两宋则是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制是促进当时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重要机制。宋代科举制度主要起到了推动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改变官吏阶层的结构、提高社会整合程

  • 除元明清三个朝代外正式国号前加“大”字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朝代前加大,朝代,大元,大明,大清,元朝,明朝,清朝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即国家的名称(简称“国名”)。在古代中国,每个时期都有其正式的朝代号彰显其国号的,“中国”仅是所有朝代的统称而已,有关这种情况,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曾为中国正名:“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

  • 盘点历代帝王的座驾 价值都远超当代顶级超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座驾,帝王座驾,马车,皇帝

    历史慢悠悠,曳过一尾舒适、冗长的车轮前进着。在我们追求着速度与快感的今天,也许不会想到,早在五千年前,华夏民族便发明了座驾。那时,没有减震器,没有发动机,没有柔软精致的真皮座椅,舟马劳顿,颠簸不已。那时没有差速器,所以以人或马等其他牲畜来代替动力。那个时候,帝王的座驾并不追求速度,而是舒适与外表的尊

  •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年号,年号历史,日本

    2019年4月1日日本新年号“令和”发布,搁清末这绝对是赌一把的节奏,那时候北京考个状元,地方考个解元,广东人都要搞个“闱姓”,中国有百家姓,今年科举考试,哪个姓会胜出?不知道隔壁有没有吃这路的,倒是个不错的玩法,何况年号在日本,如今可是东亚文化圈里硕

  • 宋朝的立国精神——只有苟且偷安没有诗和远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苟且偷安,宋朝立国精神

    任何新兴的政权,初起的时候,都会有一段时间具有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只有宋朝不一样,它一开始就高度疲惫,同样是中国的朝代,唐王朝黄金时代,如生龙活虎一样使山河动摇,可是一进入宋朝,却成了病夫一样,不堪一击,为什么同样是王朝,宋朝显得如此弱不经风那,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的立国精神“苟且偷安&

  • 盘点日本历史上八位女天皇,有人终身未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日本女天皇,日本天皇

    在当今世界上,共和已经非常的深入人心,但还有一些国家是君主制,我们最熟知的莫过于隔海的日本了,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即位,建立菊花王朝。从虚无的神武天皇到今天的德仁天皇,日本天皇已不间断的共传126代。日本的“天皇制度”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

  • 幅条轮车滚滚西来 漫谈古代的车马原来皆进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马车,汗血宝马

    比兵马俑更让震撼的是铜车马(安车)!当年,贴近第一眼给人的感觉,这充满肌肉感骨骼显现的铜马陶马,怎么那么眼熟,像是古希腊罗马雕塑中的几匹跑到秦川来?!古希腊石雕马首大英博物馆希腊馆看到其疆绳等处连接方式有如身上的手表链和皮带扣,当即惊讶到眼镜险些落地!细细逐一看看那2200多年前的辔头、飞軨、镳、辖

  • 春秋时期也有经济大战 齐桓公作为诱饵迷惑敌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管仲

    世界经济,风云诡谲,经济战,层出不穷。百度了一下经济战: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财团为达到一定经济目的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和经济制裁措施。它是政治斗争的继续,是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管仲就指挥了几场精彩的经济战。齐桓即位后,任管仲为宰相,管仲不但是政治家,

  • 宋朝到底怎么了,为何被认为“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北宋,南宋,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废周建宋。然而北宋的政治生态饱受争议,当时流行着“文人吃香,武人吃瘪”的奇葩风气。宋室南渡之后,“中兴四将”在外扭转乾坤,奸相权臣在内专政擅权。这一瘸腿现象,有人总结为:“北宋无将,南宋无相”,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