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首《满江红》字字珠心,把一个亡国之人的悲愤展现的淋漓尽致。所有人都知道,岳飞是忠臣,是南宋的英雄。可是,对于宋高宗赵构而言,岳飞的忠,是"愚忠"。
对于帝王而言,他即江山,作为臣子首先应该忠于皇帝,再忠于国家。不过,历史是由后人评述的,虽然鹏举因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不过南宋后边的几个皇帝都知道他的为人,很快他就被平冤昭雪,而且后世对岳飞的评价也很高。
(一)、重文抑武,在南宋得到持续
中兴四将即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在元朝的话本中一直是这个顺序,一直到元末也是如此。所以,岳飞在中兴四将中一直排在末位。岳鹏举成为四将的代表,那是在元朝以后的事情。
因为他的抗金经历更加波澜壮阔,而且死的更加悲壮,再加上说书人的宣传所以大家普遍认为他是四将的代表。至于他为什么无法进入昭勋阁,那就要从这个阁建立的目的说起。
1.加强皇权,彰显帝王雄心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可能知者甚少;相反,提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那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白了,其实宋理宗弄的这个昭勋阁有些模仿李世民之意。当时赵昀年幼,朝政全部由权臣史弥远把持,完全把皇帝当成了傀儡对待。
宋理宗亲政以后,整顿吏治,亲濯台谏,来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生怕会清算到自己的头上来。而赵昀也急需培植一批,忠心于自己的官员。所以,他亲自挑选从宋太祖到宋宁宗年间的,有功于社稷之臣。
其中大都为文官,武将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这些人里,就连据敌西夏又平定侬智高的狄青,都没有。
而且,前四个都是北宋年间的,只有韩世忠为南宋年间。他也是唯一一个,既在中兴四将之列,又配享昭勋阁之人。所以,很多人都为岳飞打抱不平。认为以岳飞的能力,完全可以进入昭勋阁。而且,韩世忠都能进,为何岳飞不能进。
2.取韩舍岳,深思熟虑的决定
这份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名单中,武将本来就很少,而且只有韩世忠为南宋的武将。
这其实离不开当年太祖爷制定的重文抑武的策略,赵家的皇帝因为祖上就是靠着兵变得到的江山,所以害怕有人故技重施,所以一直对武将实行高压控制状态。
而韩世忠曾经在苗刘之变中,救过赵构的命,而且虽然他和岳飞都是主战派,但是此人并不执拗。
他在任时,想保住的一直是赵构的江山,而不是赵宋的江山。这两者,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岳飞一直奔走呼号,喊着要迎回徽钦二帝,可他从未想过当朝皇帝的颜面往哪搁。
宋理宗这么做,其实是有他自己考量的。他不可能同时把岳飞和韩世忠都抬到阁里去,因为这就违反了祖宗家法,如果武将的地位太高,他害怕陈桥兵变一事在自己身上上演。
那么岳飞相对来说比较激进,而韩世忠虽然是主战派,但很听皇帝的话,而且救过赵构的命。
如此一来,两人比较,自然是韩世忠更有优势。当然,并不是韩世忠抢占了岳飞的名额。而是宋理宗,压根就没想着让岳飞进去。
(二)、帝王眼中的"不忠之臣"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是南宋皇帝很反感的一句口号。当然,他们表面上还不能说什么。
但是这些人心里自然会认为,到底你岳飞的军队是你自己的还是我赵宋的。南北两宋,忌惮武将,这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况且,岳飞还是个"不听话"的武将。
1.不能树立"坏榜样"
岳飞在后世的王朝中还有百姓的眼中,那是绝对的忠臣,那是气节的表率。可是赵宋皇帝眼里,则不是如此。因为,他不听话,还总是和皇帝作对。如此一来,在皇帝眼里这就是不忠。而且,岳飞对于赵构立储一事,还十分积极。
他本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可是高宗心里必然会有其他想法。岳飞统率着那么多的精兵强将,而且还控制着大量的领土,那你一个武将出来参与朝中之事,又是立太子这样的大事,究竟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想推翻宋朝,自立称帝。
当然,岳飞本身从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是他太耿直了,没有想过这些话皇帝听后会作何感想。
尤其是高宗赵构,那样小心谨慎而且还喜欢记仇之人。话再说回来,昭勋阁建立的目的,就是让文臣武将们以阁中的先辈为榜样。
2.使武穆入阁,违反理宗本意
史弥远把持朝政的时候,大臣们对赵昀大都熟视无睹。大有只知有史弥远,而不知有皇帝之意。所以,宋理宗需要构建的是一个完全忠于自己的团队。
你有无能力,那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得忠诚。岳飞的事迹,人尽皆知,要是把他请入阁中无异于"作茧自缚"。
文臣武将当以昭勋阁之人为楷模,他们这些人无论人品如何,都占着一个忠字。这个忠,是忠于皇帝,而不是忠于江山社稷。
所以,宋理宗如果把岳飞抬到了阁中,那才会让人意外。因为他已经有了拥兵自重之嫌,而且还打着收复故土的旗号,对于皇帝而言,这不就是"道德绑架"。
所以,宋理宗绝对不会希望,自己的治下出现岳飞这样的人。他喜欢的是,韩世忠那样的。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会把皇帝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去考虑。而不是整日想着什么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岳飞的这些做法,让高宗感觉到十分难堪。宋理宗,可不希望再有一个岳飞出来,整日把自己架在火上。
到时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倘若再想杀他,自己的身上还要背负一个滥杀功臣的罪名。宋理宗想让天下武将以韩世忠为榜样,而不是以岳飞。
(三)、高宗之故,不得配享昭勋阁
"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岳飞从最基层干起,一生都在为抗金事业做贡献。
所获功业无数,但到死前,职位不过是枢密副使,那还是交出了军权。这个职位,是在中兴四将中最低的,他所获的军功赐田,在四将中也是最少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受赵构喜爱。
1.碍于祖宗颜面,只得委屈忠臣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从不喜欢阿谀奉承。而且,他也很厌倦官场上那些溜须拍马的小人。
如此一来,便得罪了权臣秦桧。很多人都把岳飞的死完全归咎于秦桧,其实不然。他的背后,还有高宗支持。
否则,就凭他一介文臣,即使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扳倒手握重兵的岳飞。所以,他和高宗一拍即合,想方设法的谋害这个令他们厌恶的忠臣。如果不是高宗点头,也不会有岳飞的含冤而死。而昭勋阁的待遇,是享受帝王般的供奉香火。
宋理宗虽然不是宋高宗的直系后代,但江山也是从他那里传承下来的。他不敢也不能把高宗厌烦之人,抬到如此高的地位。
否则,就是自己打祖宗的脸。虽然,赵构去世后孝宗就为其平冤昭雪,但并未做出什么很大的弥补。
就是因为宋高宗的缘故,南宋后来的皇帝们才不能也不愿给予岳飞很高的褒奖。
2.太过刚正,不惹皇帝喜
岳飞领兵作战,那是一等一的好手。可是,战争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政治。岳飞显然,很不适应也不喜欢这种尔虞我诈。
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朝廷好。这其中,就包括他劝高宗早立太子。帝王之心,深不可测,高宗自会认为岳飞有什么非分之想。
但当时北方战事吃紧,他需要岳飞在前线为他领兵杀敌。所以,就没有做出什么制裁。但是岳飞总是打出迎回二帝的旗号,这令高宗异常不满。
他时常会想,岳飞是不是成心和自己作对。当高宗用不到岳飞效力的时候,就随便找个说辞把他给杀了。
当然,后世宣传的是秦桧如何奸诈,如何诬陷如何如何,倘若高宗真的是明君,即使秦桧再长袖善舞,那也奈不了岳飞何。
而昭勋阁里的武将,那是南宋的武将代表,那是后世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宋理宗不会想着自己手下的将官们,都去学习岳飞,都去给自己下绊子。
所以,如果按照他自己的立场出发,那让岳飞进昭勋阁,定是想都不能想的事。尽管,他早已经沉冤昭雪,可那终究是皇帝们出于维护舆论的考量所做出的让步。
结语:
虽然宋孝宗都说了张俊和韩世忠等人领兵作战不如岳飞,可他并不是中兴四将之首。因为他的爵位和官职,始终都是最低的。
其实这和他进不了昭勋阁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就是岳飞,并不得皇帝的喜爱。宋理宗不希望,满朝文武皆是岳飞。
参考文献:
《宋史》
”愤青“岳飞,刚出道时干过的两件“蠢事”
岳飞一入军营,竟然接连干了几件让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仅差点毁了他的前途,几乎就丢了性命,使他报国之路的第一年走得相当崎岖坎坷。有人说,岳飞就是个“刺儿头”,活该倒霉,但是也有人说这是岳飞的个性,必能成大事。
一说起岳飞,人们就想起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精忠报国”、“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直捣黄龙”,还有“十二道金牌”、“莫须有”和“风波亭”。那是受历代敬仰的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围绕着岳飞,也有一些争议,比如说岳飞是“愚忠”的代表,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岳飞自己的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等等。
而有些人也开始给谋害岳飞的罪人秦桧翻案,有的说秦桧是无辜的,有的说秦桧杀岳飞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900年前的历史人物直到今天,依然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民间流传的岳飞形象和历史真相到底有何差别?岳飞有没有被神化?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等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外经贸大学的冯八飞教授,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岳飞。
岳飞一入军营,竟然接连干了几件让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仅差点毁了他的前途,几乎就丢了性命,使他报国之路的第一年走得相当崎岖坎坷。有人说,岳飞就是个“刺儿头”,活该倒霉,但是也有人说这是岳飞的个性,必能成大事。
“刺儿头”岳飞越级上书
“靖康事变”爆发之后,年轻的岳飞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告别了母亲与妻儿,再次参了军,他想的是要保家卫国。可岳飞从军不久,就干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他给皇帝上了一道书。这个时候宋钦宗和宋徽宗都在金人手里,他上书是给宋高宗赵构,也就是宋徽宗的第9个儿子、宋钦宗的弟弟。而当时,岳飞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军官。
大家知道,过去武官也分九品。从七品倒数第三级的还是副手,那是很小的下级武官了。像岳飞这个级别的军官,当时直接给皇帝上书的,我们按照史籍去查,只有岳飞一个人,绝无仅有。
1126年,靖康元年的12月,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丸书,让他在河北的相州就任河北兵马大元帅。岳飞就是相州人,所以他就在相州参加了宋高宗的部队,投入宗泽手下,宗泽是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的副手,是副元帅。他是一员名将,当时已经年近70了。
金人北归后,宗泽就重新占领了开封,他频频地给宋高宗写信,请他回驾开封,领导全国军民抗击金军,赵构却一路南逃根本听都不听。他从相州逃到北京,当时的北京就是现在河北的大名,然后从大名又逃到当时的南京,就是河南的商丘,最后逃到扬州。他越走离宋钦宗越远,而当初宋钦宗让他就任河北兵马大元帅就是让他救驾的。
他不仅越跑越远,他还非常不信任宗泽。他信任的是当时的宰相黄潜善和另外一个副元帅汪伯彦。他后来甚至干脆就罢了宗泽的官,让黄潜善去接管宗泽的军队。
一心想报国的岳飞就是因为当时赵构的这种退缩而给皇帝上书的。那个时候岳飞还根本没有意识到逃跑的政策是皇帝定的,他主要是指责黄潜善和汪伯彦他们不抗战。
宋朝在等级上是非常森严的,越级上书在宋朝是非常犯忌的。岳飞当时告黄潜善的告状信,最后居然就落到了黄潜善的手里。但是,黄潜善好像也根本没拿他当根葱,因为觉得这个小官有什么可说的,所以就给他批了几个字,叫做“小臣越职,非所宜言”,意思是这个事情根本就不关你的事,所以革除官职,开除军籍,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双开”。
岳飞为自己这次越级上书的冲动,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史书上说,岳飞那时候的下场是很惨的,落得腰无分文,沿街流浪。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报国之志,他后来很快又到了河北抗金前线,投奔了河北招抚使张所。他到张所部队不到一个月,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差点被推出辕门斩首。
原因还是因为他冒犯了顶头上司,这次这个顶头上司名叫王彦,这也是南宋抗金的一员名将。他比岳飞大13岁,他在张所军中待的时间也比岳飞长得多。所以他是都统制,而岳飞在张所手下只做到统制。王彦就是岳飞的直接领导,顶头上司。
岳飞投奔张所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张所的河北招抚使就被撤职了,所以王彦的部队就成为了孤军,岳飞就跟着王彦到处打游击。当初,王彦就驻扎在卫州新乡石门山,就是今天的河南新乡。王彦看见金军势大,所以他比较谨慎,不太去接战,岳飞就对这件事情很不满意。那时候岳飞才24岁,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将军,他当众指责王彦胆怯,说“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意思就是你不接战,你就是要投降金军的意思嘛,对不对?那王彦没有理岳飞,结果岳飞大怒,背着王彦,率领自己的所部直接去跟金军交战。
岳飞战果辉煌,他攻占了新乡,擒了金军的千户,还杀死了金军的黑风大王。但是擅自出战是严重违反军纪的,不出王彦所料,岳飞的轻举妄动招来金军的围攻,而且祸及王彦,王彦的整军被金军打得七零八落。
王彦真的像岳飞所说的那么样胆怯,甚至是想投敌吗?岳飞和王彦的选择究竟谁对谁错?这个问题历史上也是有讨论的。根据正史记载:“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就是这个“彦不敢进”,到底是因为确实胆怯不敢接战呢,还是出于谨慎保留实力?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呢,好像王彦并不是像岳飞指责的那样是一个胆怯不敢接战的人,因为在全军被金兵打散了之后,王彦收拾残部,而且在全军将士的脸上刺了八个大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从此江湖人称“八字军”,成为当时非常著名的一支抗金精锐。从这些证据上看起来,可以说王彦并不是一个怯战的将军,岳飞当初是错怪他了。
在这件事情上,岳飞又一次为自己的年轻付出了代价,一时冲动,就造成这样的结果。后来岳飞听说八字军壮大了,他就单人匹马,前往王彦寨门,磕头谢罪,要求重归八字军。从这一点上讲,岳飞还是够胆量的,胸怀也大,敢作敢为,一人做事一人当。
按宋朝军队的军制,王彦是可以把岳飞杀掉的,但是他没有杀岳飞,也没有接纳岳飞,而且据史家考证,他连一点粮食都没有周济给岳飞。他让岳飞自行前往驻守开封的宗泽那里接受军法处置。
王彦对这件事情始终耿耿于怀,九年后的1136年,岳飞的官阶、声誉已经远远超过了王彦,此时王彦病重,宋高宗有意让岳飞接治八字军,但是王彦坚决不同意。在这之后不久,有一次移防,王彦要坐船顺长江往下游走,岳飞就在长江边上带着全体高级将领准备接待他,跟他共释前嫌。王彦先是答应了,但当他的船队到了武昌岳飞等待的那个码头之后,却没有靠岸,而是如箭一般随风漂流而下。实际上这是王彦对岳飞的一种羞辱,就是我不给你面子,但是岳飞并不以为然,转过身来还向自己的将领大讲八字军当年抗金的事迹。
很多人在重新评价岳飞的时候,经常拿岳飞和王彦的冲突来说事儿,但如果完整地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始末,就可以看出不是岳飞格局不够大,而是王彦格局不够大。如果王彦当初在石门山接纳岳飞共同抗金,那他就是蔺相如啊。
遇到伯乐
岳飞以戴罪之身回到宗泽的东京留守司。这个东京留守司也有纪律检查委员会,人家对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了调查。当时作出的结论是“军中非大将令,副将下辄出号令,及改易族旗军号者,斩”、“背军走者,斩”,按照这个说法的话,岳飞得死两回,所以他们就向宗泽报告,说岳飞应该处斩。
宗泽的态度和王彦的态度截然不同,他很了解岳飞是一个勇猛的年轻将领,也非常理解他,脱军出战金军是出于爱国情怀,所以他就接纳了岳飞。但是军令如山,所以还是给他处以降级的处分。
宗泽这就等于给了岳飞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岳飞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所以宗泽很快又把他升回了统制。但是没过几个月,岳飞居然又跟自己的恩师兼伯乐宗泽犯颜相见,打起来了。
北宋是打仗非常讲究阵法的朝代,宋太宗赵光义曾亲自带人写了一本《平戎万能全阵图》,专门教将领怎么布阵。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也编了一个《武经总要》,他亲自画图来说明,并且教大家怎么布阵。宗泽是进士及第,是个儒将,他给了岳飞一大堆兵书,是专门研究布阵的,并对他说:“尔勇智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小将,还可应付,他日为大将,非万全计也。”
宗泽这一番话是很有深意的,他的意思很明确:你是野路子,小打小闹可以,将来要遇到大阵势的话,你还真得要手头有点东西,肚子里有点东西才行啊。
岳飞却很不服。他拿到阵图,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宗泽就问他阵图看得怎么样了?他说:“所赐阵图,飞熟观之,乃定局尔。但古今不同,岂可按固定阵图,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让敌看清,方可取胜。”大致的意思呢,就是岳飞认为,这图太死板了,我打仗的时候,如果照这个图来打,显然就会失去很多变化的机会。所以他的理论就是:“兵无定势,将无常法”,这才是为兵之道。
宗泽是河北兵马元帅府副元帅,而且他是进士出身,年近古稀,德尊望重。岳飞是农民出身,只是一个统制,屁大点的官,而且什么文凭都没有,年纪才24岁,居然对一个有心栽培自己的上司说这种话,实在是不识好歹,太不给面子了。然而,宗泽却沉默了一会儿说,“尔言是也”。意思是你说得对,有道理啊。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第一,岳飞确实是大将之才,他24岁的时候对兵法就早有研究,而且有自己的看法。第二,岳飞性格率真,敢想敢说,哪怕面对自己的恩师兼伯乐,他也不稍加掩饰,人龙刚气,迎空扑面而来。
岳飞投奔宗泽不到一年,68岁的宗泽因病去世,在宗泽去世之前,他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自己的家事,后事怎么安排,而是大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过哪一道河?过黄河;过了黄河是什么地方?是北边;北边是什么地方?是被金军占领的宋朝的沦陷区。
宗泽是一辈子对岳飞影响最大的一个伯乐,他跟岳飞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是他不仅仅是从军事上影响了岳飞,也从人格上影响了岳飞。宋人对宗泽有一句非常恳切的评论,叫做“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宋得一岳飞”,认为宗泽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岳飞,并且重用岳飞。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宁愿向金朝称臣也要杀掉岳飞?原因很简单!
看下东晋的司马睿和南明的皇帝,几乎是世家大族和各军阀的傀儡。其实赵构的情况也差不多,本身没有军权实权,在各军阀和大臣拥戴下成为皇帝。
岳飞的无敌除了对皇帝产生威胁,一部分武将与官员感到嫉妒与威胁,本身赵构是个傀儡对自己无威胁,如果岳飞称帝,在强势的岳飞面前,自己可能被杀被贬,在臆想的恐惧面前,当然千方百计阻挠或者陷害岳飞。
岳飞自己的性格问题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他的性格十分张扬。本来岳飞和赵构的私人关系非常好,但是岳飞有时说话有些口无遮拦。29岁的岳飞被封为节度使镇守一方,随后岳飞就向属下们夸耀:“本朝不到30岁拜节度使者只有两人,一位是太祖皇帝,一位就是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宋太祖可不是可以随便比的。
赵宋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武将学习赵匡胤也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对赵构来说,中兴四将的武力多来自他们的私军。私军的战斗力强,但毕竟和皇帝还是隔了一层。而“苗刘兵变”更是给赵构上了现实的一课。这也就是为什么“苗刘兵变”过后赵构大力提拔岳飞这个年轻将领。无非是要掌握嫡系罢了。
赵构要收缴老将们的兵权。韩世忠虽然救过赵构的驾,但赵构还是不能对其彻底放心。于是他通过秦桧策划让张俊和岳飞趁视察韩世忠所部的时候把韩世忠的嫡系部队分别收编。
结果张俊通知岳飞动手,岳飞不肯。不但不肯而且还在韩世忠的部下被捕,秦桧将要诬陷韩世忠的时候派人飞马将秦桧的意图告诉给韩世忠。结果韩世忠接到消息后跑到赵构哭闹一番终于平安无事。
岳飞的这个举动让赵构彻底害怕了。赵构不怕老将们造反,因为他自认掌握了岳飞这个嫡系,足以造成政治上的平衡。但现在岳飞居然和老将们穿一条裤子了,赵构当然无法对此容忍。而经过一次兵变后的他,当然更害怕再经历一次。特别是他认为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背叛”了他。
赵构要的,只是一条会打仗,能打胜仗的忠狗而已,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每件事都有自己更深的意思,但很多人只看到了表象。
岳飞一生的主要功绩与败绩与真相
岳飞一生的主要功绩是镇压农民起义和抗击齐国。岳飞曾经镇压农民起义,但杨幺劫掠百姓,岳飞镇压杨幺是政府军队份内的事。在进攻金国中,岳飞没有多少光辉的业绩可寻。
首先,岳飞在南宋时期并没有明显超越其他将领的突出军事才能。如抗金名将张俊、韩世忠等都比岳飞要强。
其次,岳飞的很多“伟大军事奇迹”是后人吹嘘出来的。朱仙镇大捷是小说家言。朱仙镇大捷,大破金兀术,差点就攻陷开封汴梁,通过《说岳全传》和满族曲艺家刘兰芳评书“岳飞传”的渲染,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事情。但是经过史学家邓广铭的考证,这些都是捏造的。岳飞后人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为了提高先祖的威望而虚构出了一个朱仙镇大捷。岳家军八百人破敌十万,犹如清军屠杀扬州军民70万一样,用公共政策术语讲,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另外,将朱仙镇大捷的谎话去除后,岳飞北伐的最大功绩就剩下郾城大捷和颍昌大捷了。有据可查的是:岳家军杀了金兵500人。岳飞北伐实际战斗力只有几万人,金兵是20万人。岳家军损失多少,南宋书籍、元代南宋史家编的宋史,只字未提。岳家军孤军深入,在粮草被敌军切断的情况下,岳飞被友军刘琦救了一命。北伐陷入败境的岳家军,若不是被两道金牌召回的话,估计岳家军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小说里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其实也就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