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三次民族大融合: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中国三次民族大融合: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247 更新时间:2023/12/17 10:40:01

第一次大规模融合:华夏四夷融合为汉族

夏商周时期的华夏大地,星罗棋布地者形态各异的民族。总的说来,有古羌、夷、苗蛮、巴蜀、百越、西南夷几大群体。

古羌又被称为戎狄,图腾为羊,炎黄族就是出自于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地区,直到春秋时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夷擅长于射箭,图腾为鸟,主要分布在东方的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被称为“东夷”。商朝的建立者就是夷的一支。

苗蛮在上古称为“三苗”,商朝称为“荆蛮”,西周时期建立了楚国。

百越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有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巴蜀也就是四川地区古巴国和古蜀国。他们创造了先进的青铜明。

西周建立后,周人自认为是夏朝的继承着,于是称呼自己为“夏人”,“华夏”,分封到了中原的诸侯国统称为“诸夏”。实际上,周人也是来源于羌,是羌族中最先进的一支,周人也是姬姓和姜姓长期通婚产生的民族。周人建立了周朝后,就将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统称为“四夷”。华夷之辨的民族关系就形成了。

华夏和四夷

春秋时期,随着各国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得“四夷”和华夏产生了大规模的融合现象。秦国不断和西戎斗争,吞并了大量的戎族国家;晋国不断进攻北狄;齐国吞并了莱国等东夷国家。这种吞并现象让“四夷”融入了华夏文明。在南方,楚国、吴国、越国大量吸收了华夏文化,也不断融入了华夏体系。

春秋版图

战国时期,各国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各国对外扩张的速度加快了。秦国吞并了巴蜀、楚国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国统一辽西、辽东,赵国吞并了中山国,征服娄烦、林胡。这种扩张就基本奠定了后来的华夏文明圈,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随后秦朝又征服了百越地区。汉武帝时期,征服了南越、东越、西南夷,占领了河西走廊。此时,百越民族和羌族进一步融合了华夏族。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就产生了,那就是汉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百越、西南夷、西羌融合汉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秦朝版图

第二次融合:五胡入华

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游牧开始大规模进入了中原地区,开始形成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西晋末期,这些少数民族发动了“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产生了两个重要民族融合趋势,一是晋室南迁,衣冠南渡。大量的汉族迁徙到了东南地区,加速了和百越民族的融合。二是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北方地区。他们不断吸收汉族的文化习俗,开始汉化。

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十六国”的战乱,但是也有许多民族在学习汉族的文化,例如前秦确立了以儒治国的理念。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统一了十六国,建立了“北魏”,北魏的胡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了全面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和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北魏之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基本汉化。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给汉族带来新鲜的血液,为了更大规模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前589年,隋朝统一了陈朝,最终完成了南北方的统一。之后的唐朝更加强大,而唐朝的皇族则有鲜卑族的血液。

第三次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

唐朝灭亡后,汉族的势力范围就基本局限于长城之南。然而,东北的民族又一次强大了起来。契丹族在东北建立了辽国。辽国推行了南北院制度,以汉治汉,以夷治夷,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辽国也不断吸收汉文化,最终契丹族也逐渐汉化了。辽国灭亡后,西辽国就在西域推行汉文化。后来中亚和俄罗斯将中国称为“契丹”,也就是受到了辽国的影响。

金国灭了辽国、北后,占据了中原地区,大量的女真族迁徙到内地。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融合,到蒙古灭金的时候,汉族和中原的女真族已经没有了区别,统称为“汉人”。

13世纪,蒙古兴起,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国、吐蕃、大理、南宋,完成了东亚的统一,建立了空前辽阔的元朝。蒙古在入主中原也在学习中原文化,但是自己的汉化程度显得十分不足,最终失败。但是元朝消灭南宋时期的割据局面,也为民族统一创造了条件。该时期,西域、中亚等地文化和南北方的文化开始融合,出现了元曲的繁荣

明朝建立后,推行了严格的华夷之辨政策,导致在疆域方面没有多大的建树。但明朝却在西南地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朱元璋大力推行了西南地区移民驻扎军队的政策,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使得云贵地区逐渐纳入了内地汉文化地区。

清朝建立后,废除了明朝推行了“华夷之辨”,认为汉族和周边的各族都是中国的民族。清朝第一次在外交上使用中国为国名,奠定了中国的法理基础。清朝开疆拓土,基本统一了东亚大陆,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清朝入关后,满族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到了清朝后期,满族已经和汉族没有多大的区别。于是乎,清末的梁超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如孙中山则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

更多文章

  • 皇帝还是大活人给上谥号 刘备冒充叔叔还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谥号,刘备,汉献帝

    说起皇帝的谥号,搞笑的事情一箩筐。比如人们一直以为李世民的谥号是太宗,而且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当后来庙号太宗谥号文帝的李世民还活着的时候,他的臣子们就一口一个太宗叫着。而刘邦究竟应该怎么称呼,似乎一直就没搞对庙号太祖谥号高帝,大家搞了个合二为一,直接叫他汉高祖。至于清朝皇太极的庄妃博尔济吉特&mi

  • 中国最为人熟知的饭局——鸿门宴 还有好多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鸿门宴

    要说最为人熟知的中国饭局,那么项羽和刘邦的这场“鸿门宴”是家喻户晓的。秦朝末年,楚汉争霸,项羽因刘邦先入了咸阳而极为不悦,欲除掉刘邦,便设下此酒宴。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说的是宴会间的紧张气氛。刘邦幸得张良和项

  • 皇权争斗:皇帝和外戚扯上关系都不得善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外戚,权臣,皇权

    前言:中国的封建历史,归纳起来就是一部皇帝权力的奋斗史,身为九五之尊君权神授,却总有刁民想害朕,所以皇帝们开始了他们的斗争。明代,皇帝联合太监和内阁斗,宋代,皇帝和文官集团斗,唐代,皇帝又和藩镇割据者斗了很久。王朝的历程就是这些皇帝们的斗争结果所决定的,双方是此消彼长。什么是外戚?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

  • 共禹论功不较多,论一代暴君隋炀帝的功与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入瓦解。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这是旧版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原话,可见在正史上,隋炀帝一直被贴上暴虐无道、骄奢淫逸的标签。如果我们问:“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暴君是谁?&rd

  • 南明8个月君主,为啥给朱允炆和朱祁钰平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明,平反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这哥们简直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那个时候大明王朝已经没了一半江山了,他不想着积极主动地抗击农民军和清军,反倒是开始给古人们一一平反了。当时他不仅把自己老爹福王朱常洵给追封为皇帝,而且还相继恢复了朱标、朱允炆和朱祁钰的皇帝称号,你说这是不是闲着没事做?啥情况啊?多铎的大军已经快逼近南京

  •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不得善终的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开国皇帝,皇帝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最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号,以九五之尊的身份统御天下。打天下,当皇帝就成了乱世之中各路诸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我们说皇帝也并不是那么好做的,因为觊觎这个位子的野心家和阴谋家往往大有人在,即便是开国皇帝也往往难以逃脱被害的命运。今天小编就盘点下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不得善终的开国

  • 乞丐皇帝朱元璋:顶级权谋大师,自私权力野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乞丐皇帝,明朝,朱元璋

    很多人谈起历史时总会一脸自豪地夸耀:“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他们对于汉唐雄风了如指掌,提起秦皇汉武滔滔不绝。但如果你问他:“宋之后的情况怎样?”他多半就哑火了。因为宋之后有元和清,虽然现在的蒙族人和满族人都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但在当时

  • 历史上篡位帝位来路不正皇帝 四个堪称雄才大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篡位,皇帝

    皇帝,这份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诱惑最大的职业,有太多的人想要得到,然而最终能够成为皇帝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400多位皇帝,他们成为皇帝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有继承祖业的,有白手起家的,除开国皇帝外,王朝其他的皇帝大多数都是顺位继承的。然而还有一类皇帝,他们是通过谋朝篡位登

  • 什么是“中国”?这才是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什么是中国,中国

    “中国”一词,出自何尊(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出土: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年代:西周)“中”“国”两个字合在一起,组成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何,人名,应该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贵族。何尊,是何受到赏赐之后,铸造的青铜器

  • 40年前美国送中国1克月球土壤,如今亲自去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月球土壤,中国登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今天凌晨,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飞行约2200秒后,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0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中国发射火箭的次数实在太多,大家可能都记不清上次发射火箭是什么时候,干什么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