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正史称武则天为上位不择手段,杀亲生女儿?

唐代正史称武则天为上位不择手段,杀亲生女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992 更新时间:2023/12/20 23:52:23

武则天,在历史上有众多殊荣加身­。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大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甚至称帝时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日、月一样高,所以自命为武曌。而武则天在历史上,有多处为世人所诟病:谋权篡逆;将自己的亲女儿杀害嫁祸给当时的王皇后;攻于心计与不择手段仿佛成了武则天的代名词。而武则天真的残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吗?

武则天初入宫闱

武则天出身于唐朝开国功臣“武氏家族”,但是武则天可以说是命途多舛。武则天的父亲在武则天12岁的时候就过世了,而她的堂兄等人对其落井下石,之后她被迫从荆州搬到了长安。而之后唐太宗来到洛阳宫,见到年仅14岁的武则天楚楚动人、好一个娇美娘子。就封武则天进宫当了“五品才人”,并赐号“武媚”(武媚娘是讹传)。之后李世民逝世,按照唐朝规矩,无子女的嫔妃需要进寺庙为尼,武则天就前往了感业寺当了尼姑。

武则天二进宫

唐高宗李治去祭奠李世民时,与武则天相认,互诉了思念之情。而膝下无子的王皇后,为了打击当时的后宫大敌“萧淑妃”,看到这一幕,就劝说李治将武则天引入宫墙。唐朝可以说是后宫心机争斗泛滥的朝代,唐高宗先宠萧淑妃、后宠王皇后、最后武则天得独宠。这一次次宠幸得失的背后,都隐含了无数的后宫争斗。主要争斗手段为:生孩子、生男孩、生聪明的男孩、栽赃嫁祸、邀宠献媚等。

正史中对武则天残害亲女儿的指证

研究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有几本必读书籍《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隋书》

其中《隋书》末期,是隋朝与唐朝的过度,而李世民又是唐代开国皇帝,所以对研究唐朝开国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但涉及到后宫争斗,暂且不提。

第一份证据,先谈谈《资治通鉴》,因为其名气是最大的。这其中也是有一段对武则天“残杀亲生女儿并栽赃”的描述:“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昭仪,就是武则天后期的封位。之后唐高宗听闻此事前来,问左右。左右回答:皇后适才来了这里。唐高宗便勃然大怒“后杀吾女”。不过《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所著,唐代的后宫争斗,他岂会知详情?

第二份证据,《旧唐书》中的注解,原文:“文史曰:武后夺嫡之谋也,扼喉绝襁褓之儿”。这下证据确凿了吗?其实不然,原因有二:第一是为什么不是出现于正文,而只出现于注解?第二是,注解前有“文史曰”,文史臣是可以随意篡改历史的,只有你有权、或者花钱买通。既然武则天那么保密,那为什么史官可以知道?显然是说不通的,暂定为史官个人偏见。

第三份证据,《新唐书》正文明写:“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之后武则天等唐高宗来的时候,故意嚎声大哭,说“是王皇后杀了我的女儿,以前就跟萧淑妃明争暗斗,皇上要为臣妾做主呀!”是不是很明显,这已经是很有力的证据了?但是新唐书是北宋几个文学家,根据《旧唐书》改编而来的。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注解成正文,明显是有违著者本意。

分析:以武则天的地位,完全没理由杀女儿

武则天自幼就聪明伶俐,之后又被人称为“武媚”,这个媚字就很关键了,只有绝色之姬才能当得此称。而且唐高宗在感业寺与武则天相遇之时,被史官描绘出“相思已久”,显然是李治本就很垂涎武则天美貌的。再之后,虽然宫中有萧淑妃,但是武则天与王皇后合作,一个有美貌有才华,另一个有权力有地位。萧淑妃被扳倒后,就被贬为了庶人,唐高宗将她幽禁起来。

之后,王皇后年老色衰,武则天又是宫中一枝独秀。王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是武则天已经被封位了“昭仪”。王皇后也是逐渐失去了唐高宗的宠幸,武则天在李治心中的地位已经是碾压王皇后了。其实,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武则天已然是后宫之主,而唐高宗也数次提出“废后改立”一事,明显就是想立武则天为后。只是一直找不到废黜王皇后的正当理由,而小公主之死,正是给了唐高宗理由。

武则天历史功绩,震慑宵小

由此来看,尽管武则天心狠手辣,在宫内尽除异己。甚至还将萧淑妃、王皇后做成人彘(古代十大酷刑之一,将四肢砍掉,放进酒坛子里)。但是回首历史种种,除了这件事之外,好像武则天还未曾做出过伤害自己亲身骨肉之事,甚至连爱人唐高宗都未曾伤害过,从未意图谋反。而这些史料,也是在武则天死后才被曝出,可见著作者用心之险恶!

况且,在武则天治理下的中国:大力推行科举;打击豪门卖官鬻爵;严惩贪官污吏;重视农业、轻摇赋税;甚至在军事上,让突厥故地安西都护府得以安定,与突厥联姻等外交举措。这些历史功绩,虽非一人之功,但也是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完成的。武则天在位期间,可以说是唐朝盛世最安定祥和的一面。武则天逝世后,暗流涌动,污蔑者不在少数,这些“注解”、“后面加上的历史”,大概率是当时对女人掌权的偏见。

更多文章

  • 光禄大夫: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职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光禄大夫,官名

    一、光禄大夫的出现"大夫"这个词,原来指的是一个特定的阶层。西周时,将贵族封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是中层贵族,有自己的封地,能世袭。秦汉时期开始,"大夫"才成为一种职官的称谓,多为郎中令的属官。但是汉武帝设置的"光禄大夫"是个例外,它不是郎中令或者光禄勋的属官,而与御史大夫一样,是独立的职官。

  • 清朝的“国语”是满语,那么汉人做官需要学满语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清朝国语,满语,汉人

    如今满语作为一门基本失去交流作用的语言,除黑龙江个别地区外,现在绝大多数满族人都对其非常陌生。可在历史满语伴随清军入关定都北京,便成为当时“国语”。而最近几年“清宫剧”层出不穷,我们能看到影视剧中皇帝和大臣们都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历史上清朝皇帝和官员

  • 为什么一战与同盟国浴血奋战的法国二战六个周就沦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法国沦陷,二战,法国

    1940年5月,纳粹德国在西线集中了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和4500架飞机,对宿敌法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而此时的法国,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盟军的支援下,也集中了大约135个师在边境线上严阵以待,准备与入侵的德军决一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高潮来临。正当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认为法国会像一

  • 独孤信有史以来的“最牛老丈人” 做三个皇帝岳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独孤信,最牛老丈人,皇帝岳父,皇后,女婿

    俗话说,“女婿半个儿”,在中国古代,有个好儿子固然是家族的骄傲,女儿能够嫁个好的女婿也是家族发展的助力,很多大世家都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老丈人是对妻子父亲的称呼,又叫泰山、岳父、岳丈。老丈人也不是哪个男人都有机会当的,你需要符合两个条件:有女儿,并且能嫁出去

  • 忽必烈的蒙古大军是如何征服了大理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蒙古大军,大理国

    很多朋友在去到云南旅游的时候,都不会错过美丽的大理古城。当地的朋友总会告诉你那里曾经显赫的段氏家族,不会忘了告诉你大理王国曾经的辉煌。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ldqu

  • 称呼皇帝为什么在唐朝之后由谥号改为用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谥号,庙号

    中国古代的史书在称呼以前的皇帝时,有比较统一的习惯和成例。一般是三到四个字,而且以朝代名称开头,比如汉景帝、汉光武帝、隋炀帝、唐高宗、明成祖等等。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唐朝以前的皇帝称呼最后一个字是“帝”,格式是“朝代名+某字+帝”;而唐朝以

  • 中国各大朝代灭亡后:子孙后代都去了哪儿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朝代灭亡,末代皇帝,皇帝子孙,各朝代灭亡后皇族下场如何

    皇帝在位时是万人之上,但皇帝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万一倒台,那就是死皇帝莫死贫道了。历代无不亡之王朝,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寿祚至多不过300年,江山换主是一件太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命运最悲惨的无过于皇室。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亡了国,下面的臣子还可以摇身一变另投新主,而皇室宗亲却只能引颈就戮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相——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范仲淹,宰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出自《岳阳楼记》的名言,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而这句话的提出者,则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说起范仲淹,这位北宋的名臣,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除了这篇《岳阳楼记》之外,由他主导的庆历新政,几乎影响了北宋上百年的时间。北宋一朝,如果要评一个对北宋影响力的

  • 隋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朝历任皇后大全,隋朝皇后大全,隋朝皇后

    一、隋武元帝杨忠皇后(追尊):元明皇后吕苦桃(?-?)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随国公杨忠之妻,隋文帝杨坚之母。隋朝建立后,隋文帝追崇为元明皇后。(追尊)二、隋文帝杨坚皇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汉化鲜卑人。隋文帝杨坚皇后,北周太保卫国公独孤信嫡女。十四岁,嫁

  • “明亡于驿”: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军为何是驿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亡于驿,驿夫,明末农民起义军,明朝,农民起义军

    驿站萌芽于商周,完善于汉唐,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经久不衰。纵观古代驿站的设置及运营,历代虽有不同,但它都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相依相存,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态下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组织,随着漫长岁月的洗礼而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元代驿制最显著特点是实行“站户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