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历史上有众多殊荣加身。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大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甚至称帝时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日、月一样高,所以自命为武曌。而武则天在历史上,有多处为世人所诟病:谋权篡逆;将自己的亲女儿杀害嫁祸给当时的王皇后;攻于心计与不择手段仿佛成了武则天的代名词。而武则天真的残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吗?
武则天初入宫闱
武则天出身于唐朝开国功臣“武氏家族”,但是武则天可以说是命途多舛。武则天的父亲在武则天12岁的时候就过世了,而她的堂兄等人对其落井下石,之后她被迫从荆州搬到了长安。而之后唐太宗来到洛阳宫,见到年仅14岁的武则天楚楚动人、好一个娇美娘子。就封武则天进宫当了“五品才人”,并赐号“武媚”(武媚娘是讹传)。之后李世民逝世,按照唐朝规矩,无子女的嫔妃需要进寺庙为尼,武则天就前往了感业寺当了尼姑。
武则天二进宫
唐高宗李治去祭奠李世民时,与武则天相认,互诉了思念之情。而膝下无子的王皇后,为了打击当时的后宫大敌“萧淑妃”,看到这一幕,就劝说李治将武则天引入宫墙。唐朝可以说是后宫心机争斗泛滥的朝代,唐高宗先宠萧淑妃、后宠王皇后、最后武则天得独宠。这一次次宠幸得失的背后,都隐含了无数的后宫争斗。主要争斗手段为:生孩子、生男孩、生聪明的男孩、栽赃嫁祸、邀宠献媚等。
正史中对武则天残害亲女儿的指证
研究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有几本必读书籍《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隋书》
其中《隋书》末期,是隋朝与唐朝的过度,而李世民又是唐代开国皇帝,所以对研究唐朝开国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但涉及到后宫争斗,暂且不提。
第一份证据,先谈谈《资治通鉴》,因为其名气是最大的。这其中也是有一段对武则天“残杀亲生女儿并栽赃”的描述:“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昭仪,就是武则天后期的封位。之后唐高宗听闻此事前来,问左右。左右回答:皇后适才来了这里。唐高宗便勃然大怒“后杀吾女”。不过《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所著,唐代的后宫争斗,他岂会知详情?
第二份证据,《旧唐书》中的注解,原文:“文史曰:武后夺嫡之谋也,扼喉绝襁褓之儿”。这下证据确凿了吗?其实不然,原因有二:第一是为什么不是出现于正文,而只出现于注解?第二是,注解前有“文史曰”,文史臣是可以随意篡改历史的,只有你有权、或者花钱买通。既然武则天那么保密,那为什么史官可以知道?显然是说不通的,暂定为史官个人偏见。
第三份证据,《新唐书》正文明写:“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之后武则天等唐高宗来的时候,故意嚎声大哭,说“是王皇后杀了我的女儿,以前就跟萧淑妃明争暗斗,皇上要为臣妾做主呀!”是不是很明显,这已经是很有力的证据了?但是新唐书是北宋几个文学家,根据《旧唐书》改编而来的。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注解成正文,明显是有违著者本意。
分析:以武则天的地位,完全没理由杀女儿
武则天自幼就聪明伶俐,之后又被人称为“武媚”,这个媚字就很关键了,只有绝色之姬才能当得此称。而且唐高宗在感业寺与武则天相遇之时,被史官描绘出“相思已久”,显然是李治本就很垂涎武则天美貌的。再之后,虽然宫中有萧淑妃,但是武则天与王皇后合作,一个有美貌有才华,另一个有权力有地位。萧淑妃被扳倒后,就被贬为了庶人,唐高宗将她幽禁起来。
之后,王皇后年老色衰,武则天又是宫中一枝独秀。王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是武则天已经被封位了“昭仪”。王皇后也是逐渐失去了唐高宗的宠幸,武则天在李治心中的地位已经是碾压王皇后了。其实,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武则天已然是后宫之主,而唐高宗也数次提出“废后改立”一事,明显就是想立武则天为后。只是一直找不到废黜王皇后的正当理由,而小公主之死,正是给了唐高宗理由。
武则天历史功绩,震慑宵小
由此来看,尽管武则天心狠手辣,在宫内尽除异己。甚至还将萧淑妃、王皇后做成人彘(古代十大酷刑之一,将四肢砍掉,放进酒坛子里)。但是回首历史种种,除了这件事之外,好像武则天还未曾做出过伤害自己亲身骨肉之事,甚至连爱人唐高宗都未曾伤害过,从未意图谋反。而这些史料,也是在武则天死后才被曝出,可见著作者用心之险恶!
况且,在武则天治理下的中国:大力推行科举;打击豪门卖官鬻爵;严惩贪官污吏;重视农业、轻摇赋税;甚至在军事上,让突厥故地安西都护府得以安定,与突厥联姻等外交举措。这些历史功绩,虽非一人之功,但也是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完成的。武则天在位期间,可以说是唐朝盛世最安定祥和的一面。武则天逝世后,暗流涌动,污蔑者不在少数,这些“注解”、“后面加上的历史”,大概率是当时对女人掌权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