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一战与同盟国浴血奋战的法国二战六个周就沦陷?

为什么一战与同盟国浴血奋战的法国二战六个周就沦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50 更新时间:2023/12/5 23:46:04

1940年5月,纳粹德国在西线集中了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和4500架飞机,对宿敌法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而此时的法国,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盟军的支援下,也集中了大约135个师在边境线上严阵以待,准备与入侵的德军决一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高潮来临。正当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认为法国会像一战时那样,把德军拖入战争的泥潭时,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消息传来,战役仅仅持续了六周时间,法国便投降了。德国人仅用六周就实现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耗时四年也没能完成的壮举。在埃菲尔铁塔升起了纳粹旗,成千上万的巴黎居民都极为震惊地观看着这一幕。这对于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人民和军队来说,自然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打击。

1940年法国投降仪式:在森林里的车厢内举行

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纳粹德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法国新政府决定投降。

为了羞辱法国,希特勒特意将法国投降签字的地点选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协约国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车站“福煦列车”的那节车厢。

1940年6月22日,法国与纳粹德国签订停战协定,签订地点是巴黎北部的贡比涅森林里的一节列车车厢。

1918年,一战中战败的德国在贡比涅森林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当时的签署地点正是这一节车厢。22年过去了,时局扭转,德国对法国取得胜利,希特勒故意选择同样的地点签署停战协定。图为1918年签署协定后的照片。福煦元帅(前右二)

1940年签署协定之前,这节车厢藏于法国的一个博物馆。协定签署的前两天,德国军人们把车厢“拽”了出来。

1940年6月21日,协定签署的前一天,希特勒因法国投降而兴高采烈。

停战协定签署的前一天,希特勒和几位德国高级将领在贡比涅森林。

签署协定之前,希特勒和其他的德国军官正站在车厢外。

希特勒在车厢前。

1940年6月21日,停战协定签署的前一天,报纸对这次协定签署进行了报道。

1940年6月22日,贡比涅森林车厢内,德军将领威廉·凯特尔把停战条款递给法国将军查尔斯·亨茨盖。

法国将军查尔斯·亨茨盖签署协定。

美国战地记者威廉·夏伊勒(右)正发送关于这次停战协定的快信。

威廉·夏伊勒正报道这次停战协定的签署。

1940年6月21日下午3点15分,希特勒乘坐他的大型奔驰车赶来,同行的还有纳粹党政军领导人戈林、布劳希奇、凯特尔、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希特勒“严肃、庄重,但充满复仇的神情”,在一座纪念法国一战胜利纪念碑前短暂停留并表达了自己的轻蔑后,就和随行人员走入用于举行停战谈判的车厢,他坐在一战时协约国军队总司令法国福煦元帅22年前坐过的那把椅子上。在进行了一番仪式上演后,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开始向法国人宣读停战条款序。随后,希特勒及其随行人员离开车厢,把谈判工作留给了这位参谋长。因为还有更强烈美好的东西吸引着他,他将前往巴黎,而这是希特勒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到巴黎。巴黎当时是世界著名的艺术之都,欧洲绘画艺术中心,巴黎所有名胜都是艺术景观,如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圣心堂等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艺术极品。自年轻时就酷爱绘画和建筑、早就醉心于巴黎建筑艺术的希特勒能虚此行吗?

6月23日凌晨3点30分,希特勒离开设在布吕利-德珀舍的大本营,乘坐由他的私人飞行员汉斯·鲍尔驾驶的飞机,飞往巴黎郊外的勒布尔热机场,乘车前往巴黎。车队于6点到达巴黎,在这场三个小时的短促游览中,希特勒快速参观了巴黎最著名的建筑物和地标,包括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卢浮宫、歌剧院和圣母院这是他在求学时期最钦佩的建筑,最后还拜谒了荣军院的拿破仑墓。

希特勒游览巴黎

这一张照片是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前。左为首席设计师施佩尔,右为雕塑家阿诺·布莱克。在当时德权力中心,施佩尔名列第五。

为什么法国会如此迅速的溃败?这恐怕是所有喜欢二战史的读者迫切想了解和研究的问题。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德军的强大和“曼施坦因方案”的出其不意,这自然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绝不是主要的。法国本身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当时号称“世界头号陆军大国”,其领土面积、人口乃至经济实力并不逊色于纳粹德国,而且有英国这样的强援,远非之前沦陷的波兰、丹麦、挪威等国所能比拟。如果单纯从法德两国的整体实力上进行比较,根本就无法解释法国短时间内溃败的原因,那么法国和盟军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提起法国,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毕竟在网络的江湖上,至今仍然流传着“没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的传说,将法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特点概括得淋淋尽致。

而几十年来,法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根本原因在于法国给世界带来的反差实在太大。

二战前的法国,拥有123个步兵师,共计250万步兵,大口径火炮10700门、坦克3250辆,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海军方面,法国拥有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19艘轻重巡洋舰、50艘各类驱逐舰及101艘潜艇,实力排名世界第四;而在空军方面更是拥有700架战斗机、260架轰炸机、180架侦察机和400架对地攻击机,总体军事实力相比于纳粹德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德国法西斯的进攻下,法国仅40多天就缴械投降,还不如苏联一座巴甫洛夫大楼坚持的时间长,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那么,为实力如此强大的法国在德军面前就如此的不堪一击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尴尬的区位条件

尴尬的区位,是法国一败涂地的根本因素。

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里夫所著的《地理与世界霸权》一书中,对法国的定位是“大洋强国”,介于英国这样的大洋帝国和俄罗斯这样的森林帝国之间。

从法国的国土条件来看,它的西北和东南方向毗邻海洋,而东部和西南方向则和陆地相连,是真正的陆海强国。

这样的区位使法国有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的扩张便利,但也极易导致腹背受敌。尤其是当法国和意大利从东方大举入侵,法国根本无路可退。毕竟法国不是英国这样纯粹的大洋帝国,海军实力不足以保护法国并为法国提供反败为胜的资本。再加上二战期间的西班牙弗朗哥政权虽然中立但总体亲德,根本不足以作为法国的后方,所以一旦法国北部沦陷,等待法国的就是一败涂地的结局。

而法国发达的交通网,更加速了德国的侵略步伐。相比之下,苏联西部聊胜于无的交通条件,让奔驰在麦田的德军步伐一度迟滞。不过能让德国筋疲力竭的,终归还是本土的纵深,纵然法国有1234.7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也弥补不了本土55万平方公里的捉襟见肘。

2、沉重的历史包袱

一战带来的沉重伤亡,是二战时法军轻易投降的重要因素。

虽然是名副其实的一战战胜国,但法国的损失似乎比战败国德国还要惨重。

比如战争期间,法国军人阵亡131.5万人,伤残超过280万人,战时生产和前线勤务等原因导致劳动力人口损失136.5万人,而当时的法国总人口不过4000多万人,一战损失的500多万人口直接导致法国人口结构发生恶性畸变,说一战让法国损失了整整一代人毫不为过。

不仅如此,西线战事将法国东北部10个省卷入战争,占本土面积的7%,东北重工业基地在战火的摧残下几乎全部化为焦土,法国工业遭遇了空前打击,再加上劳动力的损失,法国工业和农牧业长期难以恢复元气。

更要命的是,战争的巨大损耗使法国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这也导致战后法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等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法国矛盾更加激化。

所以,尽管法国元帅福煦在《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疾呼“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法国也真的不敢再轻言战争了。所以当纳粹德国异军突起后,法国和英国一唱一和,成为“绥靖政策”的忠实拥趸,对法西斯主义步步退让。而即便德国吃掉捷克斯洛伐克,大举入侵波兰,法国不得已对德宣战,法国也只是和德国进行了长达9个多月的“静坐战争”,其避战之心暴露无遗。

所以当面对满怀仇恨的德国法西斯时,躲在马其诺防线后面的法军当然不堪一击。

3、落后的战争理念

落后的战争理念,令法国的失败一发不可收拾。

基于一战堑壕战的巨大成功,法国在战后修建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而后比利时又在境内修建了号称小马奇诺防线的坚固工事。但法国没想到,德军竟然从最不可能的阿登森林“趁虚而入”。

在1932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就开始了重整军备的恐怖进程,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德军数量猛增数十倍,疯狂开动的军工企业令德军的装备水平与日俱增,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等先进的军事理念也让德军无往不利,无坚不摧。

二战爆发后,德军仅用27天便征服了波兰,而后更是在23天内征服挪威,18天内征服比利时,5天内征服荷兰,4小时内征服丹麦。可以说当1940年5月10日对法战争开始时,德军的闪电战早已炉火纯青。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当德军出其不意地从阿登森林突入法国境内后,德军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猛打猛冲,猝不及防的法军难以对抗,数10万英法联军更是被团团围困在敦刻尔克,随时有被德军围歼的命运。

而直到这时,法国仍然将坦克作为步兵的掩护和火力补充,迷恋在马其诺防线将德军阻挡在国门之外的堑壕战中,这样落后的军事理念自然让法军一败涂地,最终只能在巴黎沦陷前举手投降,彻底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柄。

另外,应该明确的是,由于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所以从二战前夜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不仅是德国的盟友,更是德国横扫法国等西欧国家的大后方,提供了矿砂等大量的战略物资。

而因为苏联和德国的密切合作,昔日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各国无产阶级也不得不随着苏联的转向而成为法西斯侵略西欧的帮凶,为德军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一战结束后,由于法国发展长期一塌糊涂,国内矛盾激烈,法国内阁也走马轮换,缺乏可继承性的政策,对国内无产阶级发展也缺乏制约,这也是法国速败的重要因素。

而且,英美等列强对法国在一战后强势报复德国的行为颇为不满,法国并未达到阻挡德国东山再起的目的。而德国在美国财团的支持下,不仅未被战争赔款拖垮,反而迅速恢复元气,其元气大增的速度令法国望尘莫及。

可以说,虽然德国在装备等硬件方面和法国难以等量齐观,但总体实力已经足以吊打法国,所以法国的失败早已注定。

1940年6月22日,在福煦车厢,维希法国向德国投降,对法战争结束,这是法国的奇耻大辱。

当然,也正因为法国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的投降,才保存了大量的实力,这是战后法国依然实力强悍的重要基础。

法国在军事上的纰漏

1、军事思想严重落后,迷信防御战、阵地战。

二战爆发后,法国的军事思想仍停留在一战时期,迷信防御战、阵地战。的确,在一战时期,法军很大程度上是靠阵地战拖住了德军,乃至最后拖垮了德国,但这毕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一战结束后,德军不断地在反思和改进战术,特别是古德里安等人提出的“闪电战”、“坦克战”等新战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配合和战术进攻。而法军却固步自封,甚至在防御战、阵地战的老思维上越走越远。在一战结束后,法国政府用了十几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南部的法德边境修建了“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战争爆发后,全部的法军乖乖的躲在防御工事后面,放弃了战场的主动权,安静的等待德军来攻。

2、战术上的落后,轻视机械化部队的组建和配合。

德军在二战初期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闪电战”的成功运用。所谓的“闪电战”,就是一种集中大量的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战争样式,特别强调坦克的作用。在战争爆发前,法军拥有数量不少而且质量很高的坦克,但遗憾的是法军指挥部仍是从一战时期的旧眼光看坦克,把坦克当作步兵的仆人,或是用作搜索部队以补步兵不足,始终把坦克小撮小撮的使用,根本无法发挥坦克的真正价值和威力,更谈不上机械化部队的组建和配合了。

3、对德军主攻方向的判断失误。

对于德军会从那个方向进攻,法军的判断显然过于保守,认为德军还是会照着一战时期的路线进攻。因此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突击,则法军连同其他四国盟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而法军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奇诺防线上,至于在法德边界的中段则自恃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少许部队驻守。结果,希特勒采用了“曼斯坦因方案”,将德军主力放在法军防守最薄弱的中段地区,穿越阿登山区,对法军造成突然袭击,最后对北部和南部的法军形成合围之势,从而迅速战胜法军。

4、自断强援,拒绝与苏联合作,使德军免于两线作战。

在二战爆发前,英、法、苏三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共同对付来自纳粹德国可能的危险,曾进行军事谈判,希望能展开军事上的相互援助与合作。但英法在意识形态上仍旧敌视苏联,不愿真正与苏联合作,甚至还幻想着“祸水东引”,让苏联与纳粹德国先决一死战,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因而与苏联的谈判缺少诚意,最终使三国的谈判破裂,欧洲集体安全的目的落空。而德国则抓住了这个机会,与苏联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解决了德军的后顾之忧,避免陷入两线作战。

5、长期对纳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备战不足,民心涣散。

这一张照片为希特勒视察巴黎时,德军在凯旋门进行胜利阅兵游行。德军入驻巴黎的第四天,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德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法首都巴黎后,在巴黎凯旋门举行了阅兵式。这一张照片为德军在巴黎凯旋门举行胜利阅兵游行,德军机械化部队、军乐队在香榭丽舍大道上大踏步前进,畅行无阻。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巴黎后。法(国)组成了以贝当为首的维希傀儡政府,唯希特勒马首是瞻。

1933年后,随着纳粹德国的逐步崛起,法国和英国并没有想着如何预防、如何备战,相反却姑息纵容,退让屈服,甚至为了这个目的不惜牺牲其他小国的利益去满足德国,“慕尼黑阴谋”就是最好的明证。结果不仅没有阻止战争,反而增加了纳粹德国的实力和野心,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法国政府的软弱妥协,一味的逃避战争,使法军备战不足,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一张照片为6月21日,德军士兵在塞纳河畔街道上的小摊点购买海绵蛋糕,远处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耸立在塞纳河的西堤岛上,拥有800多年历史,始建于1163年,1345年完工。6月23日凌晨,阿道夫·希特勒在巴黎进行了一次快速巡游,当时希特勒带了几个顾问、一小队卫兵以及两名他最欣赏的艺术家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和雕塑家阿诺·布莱克。

一行人来到巴黎圣母院后,曾仔细研究过该建筑的希特勒十分得意,竟临时客串导游。当了临时导游,带大家参观时,他一度停下来宣布“有一个房间消失了”,工作人员一愣,忙解释说这屋在维修时被墙堵住了。希特勒听后很得意:”哈哈!你们瞧,我对这里有多熟悉。”这张照片为德军军官参观巴黎圣母院后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驻足观景。

希特勒的巴黎一日游,游览参观了包括巴黎歌剧院、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等景点。在巴黎荣军院,希特勒和拿破仑“面对面”地“交流”。希特勒来到拿破仑的石棺前,以帽捂心,鞠躬行礼,呆呆地望着那圆形的墓穴,面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的石棺,他注视良久,自言:“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说罢,他转身对吉斯勒(建筑家)平静地说:”我的墓由你建造。”这一张照片为希特勒在巴黎荣军院。

'和拿破仑“面对面”地“交流”后,希特勒对私人秘书鲍曼说道:"将拿破仑之子的遗体从维也纳搬到他父亲旁边。”说罢,陷入了沉思。1940年12月15日,希特勒将拿破仑二世的遗体送返巴黎。根据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他的心脏(位于皇家墓穴的“心穴”42号瓮)和肠(公爵墓76号瓮)留在维也纳。完成巴黎一日游后,希特勒直接去了戒备森严的机场。这一张照片为希特勒和众军官。

最终,随着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1940年6月中旬,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6月22日,停战协定在当年贡比涅森林的“停战车厢”里正式签字,法国被迫接受十分苛刻的停战条件。按照协定,法国被分为两部分,包括巴黎在内的3/5的国土(主要是北方工业区)归德军占领,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南部和西部(主要是农业区)建立由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府;法国的空军、陆军裁到10万人。至此,法国完全沦为纳粹德国的附庸。

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的梗究竟从何而来?法国能有多奇葩

二战时期法国曾经因为一个梗被群嘲,那便是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但是这个梗原先并不是出于二战,而是来自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究竟法国干了怎样的荒唐事,才会成为群嘲的对象呢?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当时的西班牙室因为继承权的问题,纷争不断,而旁边的普法两国都希望能够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横插一脚,于是普鲁士的首相俾斯麦就直接向法国方面发起了挑衅,一封电报也直接让法国政府怒火中烧,原本并没有普法两国什么事,其实他们就是想借由西班牙王室立储的机会,相互之间发起战争罢了,面对这一场战争,法国原先是信心十足,因为他们有亲自坐镇的拿破仑三世,并且有着10万大军去迎战普鲁士的士兵,但是没有人能够猜到战后的结局。

普法战争一开始,法军就接连败退,在两个月的战场上,法国军队被打得疲软不堪,就连拿破仑三世的10万大军都不顶用,最后只能卑微的向普鲁士军队投降,虽然拿破仑三世是拿破仑的孙子,也继承了一定的战斗血统,但是他的窝囊驱动也成为了法国挥之不去的黑历史。

因为拿破仑三世的投降,引起了法国那一步的高度不满,从而爆发了巴黎革命由法国资产阶级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直接推翻了旧政府的统治,然而这并不能直接停止普鲁士军队的进攻,普鲁士军队依旧占领了许多的法国领土,而就在此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直接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布成为皇帝,而且要建立德意志帝国,对于法国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在自己的国土上宣布成为领主,而且还要创建新的帝国,这不是在挑衅法国的权威吗?

然而法国去初期能忍,直接忍了下来,但他们并没有卧薪尝胆,而是在强大的屈辱和怒火之下,于2月26日签订了《凡尔赛合约》,并且法国方面也宣布自己确定头像,希望普鲁士能够收起战火,彼此之间相安无事就好。

当英国听说了法国这光荣事迹之后,直接嘲笑法国,吐槽他们,人家普鲁士军队还没有攻打到你们的首都巴黎,你们就已经完全放弃了挣扎和抵抗,并且直接选择签订投降合约,真是太丢人了,由次之后,英国更是说了一句,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的话,这也是调侃法国军队在面对普鲁士军队的乘胜追击时,没有奋起反抗,而是直接妥协的奇葩行为。

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再一次将这一个梗再度上演,1940年5月10号,纳粹发动了全面进攻,尽管法国当时经过了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强国,而解精锐部队也有上百万不止,但是他们却选择在1940年6月22日宣布向纳粹投降,前后时间还不到40天的间隔,而也因为如此,法国再次登上了各国群嘲的榜单。

的确,法国在某种程度上看确实是很窝囊的,毕竟相比起他们来说,科技水平落后,军队实力差劲的南斯拉夫,虽然也被纳粹灭亡,但是人家依旧誓死抵抗,并且带领游击队誓死解放自己的祖国,没有一秒钟服过软,但是纵观法国的情况来看,法国却显得非的怂。

难道法国真的在抗战期间一无是处吗?其实并不是,法国在军事战斗上其实也算是一个大国,例如他们耗费了12年时间之久,以及投入了近50亿法朗的资金,用于搭建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步进长度达到390km,而且内部的指挥中心以及各种休息室,食物储存室一应俱全,就连救护设施都是非常完备的,有这样一个阵线做房,其实对于法国来说,不用担心太多的外力侵扰,除了内部的设备完善之外,外部的各种机枪工事,火炮公式以及反坦克装备都是一应俱全的,法国当初设立马其诺防线,为的就是希望能够抵抗纳粹党人的入侵,虽然最后也没有派上用场,但这还是归结于法国士兵的消极怠工。

在马其诺防线上驻守的法国陆军,其实无论是装备还是战斗能力,都可以和纳粹党一争高下,但是真正到了战场上,他们却如同上班摸鱼一般,没事就静静地守在马奇诺防线身后,展开了奇怪的静坐战,就连法国士兵自己也郁闷不已,为什么要开展这样奇怪的战斗模式?这也是后来马奇诺防线没有派上用场的主要原因,其实当初纳粹党人在发动全面战争之后,他们就另辟蹊径,找到了阿登高地,阿登高地正好就是马奇诺防线的突破口,只要能够顺利的进入,便可以击溃马奇诺防线的防御。

但是为了这一军事驻地,德国耗费了十年的人力物力,难道会故意让纳粹党人从近路包抄绕道而行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一战时期战争带来的可怕后果,很多人都心有余悸,尤其是凡尔登战场上,甚至被称为人间绞肉机,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内,德国,法国相继投入的125个师,240万人几乎无一幸免,法国死伤五十余万人,德国死伤四十余万人,光这死伤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总兵力的一半,法国还是在殊死拼搏当中险些取胜,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们的工业重镇帆尔登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凡尔登作为一个工业重镇,在十个月的炮火之下几乎夷为平地,对于法国来说,这一损失无疑是非常重大,再来看马奇诺防线在法国本土所起到的真正用途,我们可以看到纳粹党人其实并不想通过正面抗战去迎击马奇诺防线上的士兵,才会选择绕道而行,然而位于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阿登高地,便是马奇诺防线作业薄弱的地方,其实法国这样作业是另有打算,因为比利时虽然比纳粹要薄弱一些,但是一旦比利时遭到进攻,英国自然也会出兵相助,英国为了保全自己,一定会和法国联手,共同抵抗纳粹德国,因此才会故意留出阿登高地。

但是令法国还没想到的是,纳粹德国对于闪电战的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仅耗费三天时间就已经拿下了阿登高地,原本他们还在集结英国,共同对付纳粹德国结过,刚刚组织起来的英法联军又被荷兰纳粹吸引了过去,因此没能在法国和比利时边境气到有效的防御工事。

既然德国已经无往不利地往自己的本土上搜,那么法国能做的是尽可能减少自己本土的损失,因为在一战过后,法国确实是尝到了教训,虽然自己是战胜国,但是重工业区被夷为平地,如果再度经历一次一战时期的浩劫,那么他们便会在工业上一蹶不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法国愿意投降,换来最大的保全。

一战过后的法国,经济不景,萧条无比,而且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居不下,加上德国赔款又一直迟迟不到位,严重激化了法国内部的社会矛盾,法国内部政党也开始出现了三种不同声音的分化,有的人想要投靠苏联,有的人想要保持独立,而有的人则想要投靠英美。

加上自己本身还没有恢复经济实力,于是法国不会继续让本土遭受侵害,因此,他们才会在后来选择投降,然而法国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荣誉感的国家,他们的军队也是很有血性的,在二战爆发之时,德国叫嚣着攻打世界,但是伙同了一个没脑子的意大利,加上作战能力一般的日日本在战争开始时,就已经迅速的将德意志地区进行了瓜分,不仅袭击了波兰北欧,就连看似中立的西班牙,也都默默的穿上了德军的衣服,此时的苏联还在和纳粹周旋,美国也没有放心思在战场上,而是倒卖军火,能够帮助法国的只有英国和比利时。

如果单从敦刻尔克大撤退来看,英法联军共计伤亡二点八万余人,其余21.5万英国军队撤出,留下了4万法国军队,由于撤离不及时全部被俘,最后撤出的只有九万余人,但是在处理过程当中可以看到法国的损失是最为严重的,也就是说在整个欧洲战场上,法国没有投降之前对抗法西斯的主力还是法国士兵,并且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的铁砧登陆战,主张作战的依旧是法国,因此法国在二战期间前期还是非常英勇的,只是后期为了保全自己的本土工业,所以才选择投降,以此来减少损失。

对法国来说,如果是因为一次投降能够换来后期工业的快速发展,那么投降也是值得的,尽管在其他国家眼中,法国没了血性,早早投降,但是在法国人眼中,这比起后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精力去重新搭造工业王国来说,投降的损失更少,而且在二战期间,法国虽然很奇葩的在40天内投降了,但是从大局考虑,他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标签: 法国沦陷二战法国

更多文章

  • 独孤信有史以来的“最牛老丈人” 做三个皇帝岳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独孤信,最牛老丈人,皇帝岳父,皇后,女婿

    俗话说,“女婿半个儿”,在中国古代,有个好儿子固然是家族的骄傲,女儿能够嫁个好的女婿也是家族发展的助力,很多大世家都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老丈人是对妻子父亲的称呼,又叫泰山、岳父、岳丈。老丈人也不是哪个男人都有机会当的,你需要符合两个条件:有女儿,并且能嫁出去

  • 忽必烈的蒙古大军是如何征服了大理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蒙古大军,大理国

    很多朋友在去到云南旅游的时候,都不会错过美丽的大理古城。当地的朋友总会告诉你那里曾经显赫的段氏家族,不会忘了告诉你大理王国曾经的辉煌。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ldqu

  • 称呼皇帝为什么在唐朝之后由谥号改为用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谥号,庙号

    中国古代的史书在称呼以前的皇帝时,有比较统一的习惯和成例。一般是三到四个字,而且以朝代名称开头,比如汉景帝、汉光武帝、隋炀帝、唐高宗、明成祖等等。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唐朝以前的皇帝称呼最后一个字是“帝”,格式是“朝代名+某字+帝”;而唐朝以

  • 中国各大朝代灭亡后:子孙后代都去了哪儿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朝代灭亡,末代皇帝,皇帝子孙,各朝代灭亡后皇族下场如何

    皇帝在位时是万人之上,但皇帝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万一倒台,那就是死皇帝莫死贫道了。历代无不亡之王朝,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寿祚至多不过300年,江山换主是一件太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命运最悲惨的无过于皇室。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亡了国,下面的臣子还可以摇身一变另投新主,而皇室宗亲却只能引颈就戮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相——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范仲淹,宰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出自《岳阳楼记》的名言,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而这句话的提出者,则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说起范仲淹,这位北宋的名臣,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除了这篇《岳阳楼记》之外,由他主导的庆历新政,几乎影响了北宋上百年的时间。北宋一朝,如果要评一个对北宋影响力的

  • 隋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朝历任皇后大全,隋朝皇后大全,隋朝皇后

    一、隋武元帝杨忠皇后(追尊):元明皇后吕苦桃(?-?)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随国公杨忠之妻,隋文帝杨坚之母。隋朝建立后,隋文帝追崇为元明皇后。(追尊)二、隋文帝杨坚皇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汉化鲜卑人。隋文帝杨坚皇后,北周太保卫国公独孤信嫡女。十四岁,嫁

  • “明亡于驿”: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军为何是驿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亡于驿,驿夫,明末农民起义军,明朝,农民起义军

    驿站萌芽于商周,完善于汉唐,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经久不衰。纵观古代驿站的设置及运营,历代虽有不同,但它都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相依相存,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态下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组织,随着漫长岁月的洗礼而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元代驿制最显著特点是实行“站户制”。“站

  • 唐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历任皇后大全,唐朝皇后大全,唐朝皇后

    一、唐先天太上皇李敬皇后(追尊):先天太后益寿氏(?-?)周朝时御史大夫李敬的妻子,传说是李耳的母亲。唐朝天宝二年三月,唐玄宗下制追尊益寿氏为先天太后。(追尊)二、唐献祖李熙皇后(追尊):宣献皇后张氏(?-?)嫁给北魏的金门镇将李熙,儿子李天锡、孙子李虎。武德元年,李虎的孙子李渊建立唐朝,六月廿二,

  • 汉后皇帝得恶谥的没几个 但是中奖者真是不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恶谥,谥号

    谥号是对一人一生的盖棺定论,谥法的形成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较为完整的谥法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短暂废除,西汉立国后又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谥法制度;谥号有上谥(美谥)比如庄、宣、襄、睿、刚、威等等,平谥比如悼、哀、闵(愍)等等以及下谥(恶谥)比如厉、灵、炀等等。一个初中生灵魂发言:商纣王居然真名字

  • 北周逆袭灭了国力强大的北齐 北朝南下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南陈

    北周逆袭,灭了国力强大的北齐,这是怎么回事?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梳理清楚北齐和北周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大多人都知道中国有南北朝这个历史时期,然而,因为国家众多,朝代更迭频繁,所以真正对这个时期有清晰印象的人恐怕又寥寥无几。三分钟读懂历史书上都说不清楚的南北朝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又一次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