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京的风水山“景山”的前生今世 叫煤山与煤无关

北京的风水山“景山”的前生今世 叫煤山与煤无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317 更新时间:2023/12/20 14:34:50

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公园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公园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点。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园占地23公顷,园内松柏葱郁,游人如织,是北京皇城内独具特色的所在。

景山作为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长期以来有关景山的名称演变(青山、镇山、万岁山,民间还曾称为煤山)、形成和作用有诸多说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本文梳理史料,试图做一个简要的厘清。

“景山是一座辽代土山?”

关于景山的来历,有人引用《万岁山诗序》认为它是一座辽代的土山(历代对景山称谓很多,为行文方便下文统称景山)。

在北京的历史上,辽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在当时称为辽南京。当时的辽南京城,就是原来汉唐时期的幽州城,到辽代升为陪都。辽南京虽然政治地位提高了,但城市规模并没有扩大,与此后的金中都城无法相比。

辽南京子城位于今广安门一带,与元代的大都城相距甚远。如果景山最初真是一座辽代土山,当时是在荒郊野外,很难想象会见诸史料。

1906年的景山

笔者考证《万岁山诗序》应该是明朝人的小作,并非辽朝史料。即便真如《万岁山诗序》所说,这座土山是辽代的,也不能确定它就是景山。

有关北京辽代的传说,如萧太后梳妆台(即指太液池中的琼华岛)、萧太后运粮河等,都仅限于传说,绝不见于辽金元时期的官方文献,也就是所谓的查无实据。

景山不是北京城的中心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北京城是以景山(就是小土山)为中心,在其南面修建皇宫,在其北面修建鼓楼,并且认为这是“前朝后市”的城市空间格局。这种提法问题也不少。

首先,皇宫怎么就变成了“前朝”?其次,鼓楼怎么就变成了“后市”?再次,前朝与后市之间的景山何以变成中心点?

约翰·汤姆逊1870年拍摄的鼓楼和钟楼广场。

鼓楼前的商业街。

在元代,北京城市的中心就钟鼓楼,可以用旁边的中心台和中心阁作为证明。钟鼓楼是报时的设施,与商市没有任何联系。之所以在当时的钟鼓楼附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商市,其原因也不是报时,而是因为元代的商船和漕船可以驶入积水潭(当时称海子),与钟鼓楼相近。商船运来大量商品后,在钟鼓楼附近设置商市来进行贸易。

景山镇住了元朝王气?

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明永乐皇帝朱棣下令拆除元代皇宫,并用建筑废料堆砌成山,即“万岁山”,又名“镇山”,就是为了镇住“元朝的王气”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首先,元代的皇宫不是永乐皇帝下令拆除的,而是他的老爹明太祖朱元璋干的事。其次,明朝人从来没有把这座山称为“镇山”。再次,这座山元朝已经有了,还怎么镇住“元朝的王气”?

从北海琼华岛东眺景山,曾是一派郁郁葱葱的都市山林景象。如今画面背景被参差的现代建筑布满,削弱了景山的气势。

元明清三代,帝王们从没在景山处理过国家大事,只有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是在这里上吊的。因此,元明清以来,景山一直都是以观景为主的皇家后苑。另一方面,帝制时代皇家园林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封闭,虽然其开放程度不能与今天的公园相提并论,但是很多大臣都曾游览过景山,并留有诗句。

此“万岁山”非彼“万岁山”

在北京的历史上,“万岁山”的名称始于元代,最初指的是今天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小山。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初。清顺治年间,琼华岛万岁山上修建了一座白塔,故而又被称为白塔山。乾隆皇帝曾专门撰写过《御制白塔山四面记》,并流传后世。

琼华岛上的万岁山,在元代只有一个,并不指代第二个地方。明初,万岁山也专指琼华岛上的那座山。因此《万岁山诗序》所指的万岁山,也是琼华岛上的那座山。这一点,我们通过大多数的元明文献都可以得到证明。不论是在元代还是明代前期,太液池、琼华岛、万岁山皆是帝王、后妃等皇家人员和宗亲、权贵们休闲娱乐的最主要场所。

1959年,北海公园的鸭子船。李士民摄

明代营建北京城时,对皇城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太液池东侧建造了紫禁城(即宫城),以宫城为中心,东侧建有东苑,西侧建有西苑,形成基本对称的格局。帝王举行各种官方活动,主要是在紫禁城中的外朝(以三大殿为主),而休闲娱乐活动,则主要是在西苑(今北海公园为主)。这时的景山,在元代没有官称。事实上,直到明代前期,景山也没有官称,俗称为“煤山”,而非“镇山”。

明代,景山被称为煤山的说法流传极广,因此,在许多明代文献中,这个提法都被加以引用。直到清代前期,许多文献中,仍然把这座土山称为煤山。就连许多叙述明崇祯帝上吊的文献,也称这里为煤山,而把景山称为万岁山的文献却很少。到了清代,这里被改称为景山,才被更多的人和相关文献加以描述。

上世纪20年代,自景山向南拍摄,可以看到神武门、北上门、景山门。西德尼·甘博摄

在明代后期,因为在紫禁城的后面、景山的前面开了一座门,被称为万岁门,于是,门北面的这座土山才被称为万岁山。这个说法,在民间很少流传,也就很少被人们知晓。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也很少。而琼华岛上的万岁山,名称没有改变,故而许多文献也就把这个名称延续下来。

清代著名学者朱彛尊在编纂《日下旧闻》一书时,专门在按语中对这个情况加以说明,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清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孙承泽在所著《春明梦余录》一书中,对此也有比较明确的记载,皆可以作为景山在明代后期改称万岁山的证明。

景山是“挖湖堆山”堆出来的?

说景山的山是辽代土山,没有文献可以作证,但说它是金代的土山,倒是有一则流传较广的传说,与“镇山”之说有些联系。

据说金朝统治者认为漠北有一座土山,有王气,于是,就把这座山挖到了都城来,以此来消除漠北的王气。传说就是传说,与史实无关,因为不论是金朝的还是元朝的文献,都没有相关的记载,而王气之说更是荒诞。

此外,笔者对有些学者提出的“挖湖堆山”的说法也不敢苟同。如果说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与万岁山是“挖湖堆山”的结果,是可能会有这个结果,但我们也不敢说琼华岛与万岁山就一定是挖太液池堆出来的,因为没有证据。如果说明代以前,中轴线上没有山,是明朝堆出来的,笔者不相信。

北海泛舟。

与琼华岛上的万岁山相比,景山的这座土山不论是在元代还是明代,作为休闲娱乐场所都没有可比性,这主要是由景观决定的。太液池与琼华岛的风景非常优美,湖水、山石、植被都是景山所没有的。因此,从元代到清代,帝王等皇家贵族们的休闲活动也主要是在太液池与琼华岛,很少在景山。

虽然到了清代,帝王们在景山的活动有所增加,但也不是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这从寿皇殿的建造及其功能即可看出。在中国古代的园林建造之中,山与水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北方城市,园林建造更是不可缺水的要素。在这一点上,景山显然要比北海逊色许多。没有水的景致,更显得缺少灵气。不仅古人会有这种感觉,今人也是如此。景山一直被称为土山、煤山,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讲北京历史文化的时候,首先要界定的就是史实与传说的区别,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如果连什么是史实、什么是传说都分不清,就会犯错误;如果把传说当成史实,那就很容易窜改历史。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是在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在误导大众。

当前,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活动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期,严谨的治学精神尤为重要。(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古都学会会长)

北京景山故称煤山,其实跟煤无关跟风水有关

景山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几易其名,如青山、镇山、万岁山,民间还曾称为煤山。景山位于北京城的中央,是穿越紫禁城纵贯全城中轴线的制高点,也是明清北京内城的中心点,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景山为何有煤山之名?

追其来源,元代该处原有个小山丘,名为“青山”。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在营建的过程中把拆除元代皇宫及城墙废弃的土渣和开挖护城河的废土在宫后堆筑了一座土山。该山在明朝前期称为大内镇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命名为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改名“景山”,沿用至今。

关于“煤山”的称谓,明代官员刘若愚在《酌中志》宫廷规制中说:“万岁山,俗所谓煤山也。故老云:土渣堆筑而成。”并在文中纠正了煤山有煤的说法:“崇祯己巳(崇祯二年)冬,大京兆刘宗周疏亦误指为真有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元大都遗址勘察考古证实,钻探下去全为砖头瓦砾和泥土,并无煤炭。

景山下有煤的记载,始见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煤山条,“相传其下皆聚石炭,以备闭城不之用者”,接着又说“余初未之信,后见宋景濂手跋一画卷,载金台十二景,而万岁山居其一。”景濂为宋濂字,其卒于明洪武十四年,时北京城尚未营建,后苑尚无镇山,当时的万岁山是太液池琼华岛上金人堆筑的万岁山,与今景山东西相距约1千米。然而到清乾隆时,吴长元辑《宸坦识略》仍沿袭其说,直至民国时陈宗藩《燕都丛考》《旧都文物略》,均记录了俗称“煤山”。

建造景山,并不仅仅是为了处理废弃的土渣而想出的权宜之计,而是实现营建北京城宫殿整体规划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山更不是有些人口中的“霉山”。从景山的方位、形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在古人的建筑风水观念中,“背山面水”是理想的居址环境。依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说,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当有山。故将废弃土渣堆积,形成山峰。在南边修建内金水河,这样就营造出山水环抱的格局。景山正是元代皇宫后宫正殿延春阁旧址,明代在这个故址之上堆筑土山,意在压制前朝的“风水”,所以这座土山曾称“镇山”。

从空中俯瞰景山呈弧形,弧口向南,形似眉毛,如果从形状上来看,煤山应为“眉山”更为贴切。这让笔者想到了明孝陵,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郊钟山南麓玩珠峰下,背靠的钟山也极似眉毛。

1876年,景山、紫禁城筒子河、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北上门、神武门

缘起

旧时,景山同北海等处均为永定河故道。现在景山所处的河道地势较高,在永定河改道后逐渐成为土丘。有学者认为,隋朝临朔宫宫城和北苑之规划乃今景山规划之前身。此临朔宫和北苑即隋炀帝在涿郡的离宫兼远征高丽大本营。

1890年,景山、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筒子河

辽代营建瑶屿行宫(今北海公园琼华岛)时,将余土堆积此处。金代大定十九年,金章宗在该地南侧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在此地堆成小丘,建成皇家苑囿,称“北苑”。其山下环绕两重围墙,山上建瑶广楼,称为金中都十二景之一。

1890年,景山西侧北上西门外鸳鸯桥

13世纪中期,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7)营建大都,土丘一带正处大都城中心,皇宫的核心建筑延春阁以北,故被辟为专供皇帝游赏的“后苑”。苑内有地八万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躬耕,以昭示天下。时将原有金代小丘称作“青山”,作为土丘的名称。亦有说法认为元代此处又称“镇山”。

1892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外

景山历来是有关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的物证。有研究者提到:“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为解决元代大都城中轴线的准确位置问题,曾联合进行过一次北京城内的考古勘探工作,在景山北墙外地面以下探出一段18米宽、南北走向的道路遗迹。同时,在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夯土基址,这些考古发现,无疑可以确定掩埋在地下的这段18米宽的道路遗迹,必是当年南北贯穿大都城的中轴线及其建筑基址,从而证实了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与当年元大都城的中轴线完全重合,只是在建筑起点上存在时代上的差异。”当然也有研究者不同意这种说法。

1895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外

建成

明朝洪武初年,工部郎中萧洵参与拆毁元故宫,亲览后苑景色以及金殿、翠殿、花亭、毡阁等建筑。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规模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依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说,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当有山。故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五座山峰,称“万岁山”。明初,朝廷在景山堆煤,以防元朝残部围困北京引起燃料短缺。因此该山又称“煤山”。另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北京城宫殿之图》(藏于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这里又名“梓金山”。

1898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外

山下遍植果树,通称“百果园”或“北果园”。在山东北隅建寿皇殿等殿台,供皇帝登高、赏花、饮宴、射箭。园内东北面的观德殿原是明代帝王的射箭之所。山下豢养成群的鹤、鹿,以寓长寿;每到重阳节皇帝必到此登高远眺,以求长生。

1900年,北长街北口眺望景山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是为甲申之变,明思宗自缢于万岁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清军入关后,为笼络人心,将此槐树称为“罪槐”,用铁链锁住,并规定皇族、文武官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以示对明思宗的尊敬。

1900年,北长街北口外的骡车

清顺治十二年(1655)将“万岁山”改称“景山”。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帝登景山眺望京师,见晨雾缭绕,霞光流云,一派春色,即作诗一首,其中有“云霄千尺倚丹丘,辇下山河一望收”之句。丹丘乃神仙居所,此处以其比喻景山。乾隆十四年(1749),移建寿皇殿至景山正北面。乾隆帝在其《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写道:“宫殿屏扆则曰景山。”

1900年,庚子之变俄军占据景山

破败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景山受到严重破坏。法军进城后先上景山,十多人把守园门,不让日军进入,先放俄军进入后才让日军进入。在景山五亭内的佛像中,四尊被掠走,各殿陈设宝物也被洗劫一空。待帝后回銮,景山已风华不再。到宣统帝逊位后,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景山仍由清皇室使用。民国十三年(1924),冯玉祥部占领景山,架设大炮,驱逐溥仪出宫。此后景山一度荒芜,并时常有军队驻扎。

1900年,庚子之变俄军占据景山露营

新生

民国十七年(1928),景山被辟为公园,属故宫博物院管理,修葺后供游人观赏。民国三十六年(1947)9月25日之修正前《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组织条例》第一条:“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直隶于行政院,掌理旧紫禁城全部并所属天安门以内及大高殿清太庙景山皇史宬清堂子等处之建筑物,及古物图书文献之整理保管展览流传事宜。”此规定与1934年、1936年之规定类似。

1900年,庚子之变法军将校在景山寿皇殿前留影

自1950年至1955年,景山被军队短暂使用,作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的防空阵地,曾设置雷达、探照灯等。1955年6月1日,作为北京市少年宫正式投入使用。

1900年,景山、北上门、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紫禁城筒子河

1955年7月16日,景山公园重新开始迎接游人。1957年,中共首都规划委员会党组在郑天翔直接领导下在1957年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提出对以故宫为主体的一系列古建筑采取坚决保护政策;对天坛、北海、景山、颐和园等公园,保持原有面积,禁止侵占。1957年景山被列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00年,景山、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红卫兵大串联,景山公园改称“红卫兵公园”(北海公园称“工农兵公园”),并从1971年2月21日起关闭,直至1978年3月1日恢复开放。2001年,景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一分为二,成立独立的景山公园管理处,归属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

1900年,景山北上门南侧

景山五亭

富览亭:西侧第一座亭。孔雀蓝琉璃筒瓦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重檐圆攒尖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栱,下檐单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八根。亭高约为11.3米,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Buddha),为铸铜镏金佛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去。自1928年景山公园开园后,该亭匾额即与辑芳亭匾额颠倒,相互错挂69年,直至1997年才将两亭匾额正确挂回。

1900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外

辑芳亭:西侧第二座亭。翡翠绿琉璃筒瓦顶,黄琉璃筒瓦剪边,重檐八角攒尖式。上檐重昂七踩斗拱,下檐单昂五踩斗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八根。亭高约为14.2米,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阿弥陀佛(AmitaBuddha),为铸铜镏金佛像,被八国联军劫去。

1900年,景山东侧墙外

万春亭:位于景山正中最高峰顶,北京古城中轴线上。黄琉璃筒瓦顶,绿琉璃筒瓦剪边,四角攒尖式,三层檐。一层檐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和三层檐重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外层每面有六根,共有二十根;内层每面有四根,共有十二根。1938年时,亭内悬“佛光普照”匾额一块,落款为“信士弟子”。此乃“江委员朝宗敬献之佛光普照木匾上侧左方所书信士弟子”。1938年8月9日,万春亭遭到雷击,击毁琉璃宝顶、三层琉璃脊、四根明柱及四面玻璃窗,亭内悬挂的“佛光普照”匾额的下款“信士弟子”四字皆被击毁。1939年的维修中,宝顶被用铁锔子锔住,仍安装于万春亭之上,直到2006年才更换了新琉璃宝顶。该亭在1958年和1973年曾经国家先后投资34万元修缮。内原供木质漆金毗卢遮那佛(VairocanaBuddha)。原佛像于1900年被砍伤佛臂,又在文革中遭到彻底破坏。现佛像为1998年恢复。从万春亭上,可以南看故宫金碧辉煌的宫殿,北看中轴线的钟鼓楼,西看北海的白塔。

1900年,景山辑芳亭

观妙亭:东侧第二座亭。翡翠绿琉璃筒瓦顶,黄琉璃筒瓦剪边,重檐八角攒尖式。上檐重昂七踩斗栱,下檐单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八根。亭高约为14.2米,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阿閦佛(AksobhyaBuddha),为铸铜镏金佛像,被八国联军劫去。

1900年,景山前紫禁城筒子河沿上的排房为景山官学堂

周赏亭:东侧第一座亭。孔雀蓝琉璃筒瓦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重檐圆攒尖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栱,下檐单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八根。亭高约为11.3米,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RatnasambhavaBuddha),为铸铜镏金佛像,被八国联军劫去。

1900年,景山西侧北上西门外鸳鸯桥上的洋车和摊贩

1900年,景山西侧墙外

1900年,景山西侧山右里门

1900年,由故宫保和殿北侧眺望景山

1901年,北长街北口外的骡车

1901年,俯瞰景山,山右里门、大高玄殿干元阁、陟山门街

1901年,景山、北上门、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紫禁城筒子河

1901年,景山八角亭

1901年,景山崇祯帝上吊的歪脖树

1901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外

1901年,景山东侧北上门外

1901年,景山东南侧

1901年,景山观妙亭

1901年,景山南门万岁门

1901年,景山绮望楼、万春亭、万岁门内,庚子之变法军和日军在此驻扎

1901年,景山西侧,大高玄殿、积翠堆云桥

1901年,景山西侧,山右里门、大高玄殿干元阁、陟山门街

1901年,景山西侧,山右里门

1903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外

1905年,景山前街

1909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外

1909年,景山东侧山左里门

1909年,景山万春亭、辑芳亭

1910年,北长街北口眺望景山

1910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

1910年,景山前北上门南侧

1910年,景山前北上西门外鸳鸯桥

1910年,景山前北上西门外鸳鸯桥前驼队

1910年,景山寿皇殿宫门

1910年,景山万春亭、山右里门、大高玄殿干元阁

1910年,景山西侧北上西门外鸳鸯桥

1917年,景山东侧北上东门

1917年,景山观妙亭

1920年,景山,北上门与神武门之间

1920年,景山,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故宫筒子河

1920年,景山观妙亭

1920年,景山辑芳亭

1920年,景山绮望楼和辑芳亭

1920年,景山前北上门、官学连房、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故宫筒子河

1920年,景山寿皇殿内帝后像

1920年,景山万春亭北望寿皇殿、地安门、鼓楼

1920年,景山万岁门、北上门

1920年,景山西侧

1922年,景山辑芳亭

1922年,景山南牌楼

1922年,景山寿皇殿,西侧重檐八角碑亭

1922年,景山寿皇殿

1922年,景山寿皇殿宫门

1922年,景山寿皇殿两山外各有一个三开间歇山式耳殿,西为绵禧殿,东为衍庆殿

1922年,景山寿皇殿南宫墙随墙门

1922年,景山寿皇殿前丹墀,东侧重檐八角碑亭,石碑上为乾隆御制《重建寿皇殿碑文》

1922年,景山寿皇门

1922年,景山西牌楼

1924年,景山东南侧北上东门

1924年,景山辑芳亭

1924年,景山绮望楼、万岁门、北上门

1924年,景山西侧

1930年,北上门与神武门之间,可见景山万岁门

1930年,航拍景山北海

1930年,景山、神武门远眺,近处可见大高玄殿

1930年,景山观妙亭

1930年,景山明思宗殉国处碑,民国十九年三月故宫博物院敬立

1930年,景山前北上东门已拆除,打通了景山前街

1930年,在故宫西北角城墙外筒子河内沿的角亭拍摄景山

1932年,景山万春亭

1933年,北海白塔遥望景山

1933年,景山辑芳亭

1933年,景山寿皇殿宫门外九举牌楼夹杆石

1933年,景山寿皇殿宫门外南牌楼正面

1933年,景山万春亭

1933年,景山万岁门及北上门

1933年,景山西侧之山右里门外

1935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下眺望景山

1935年,景山、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

1935年,景山北上门

1935年,景山观妙亭

1935年,景山辑芳亭、万春亭

1935年,景山明思宗殉国处碑,民国十九年三月故宫博物院敬立

1935年,景山绮望楼

1935年,景山山后

1935年,景山西牌楼

1935年,景山远眺,山右里门、大高玄殿干元阁

标签: 景山煤山

更多文章

  • 尊号是怎么被玩坏的,唐玄宗喜欢这种长裹脚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尊号,唐玄宗,唐玄宗尊号

    现在经常说城市套路深,不如回农村,其实古代的皇帝们也是套路深,说起他们的套路,真是和尚敲木鱼多,多,多!南山枰不小心阅读历史,就发现唐玄宗这样一代圣明之主,也是玩惯了套路,在其政治生涯中,至少有五次明里暗里唆使臣子上书修改自己的尊号。当然,明目张胆的唆使可能有点尴尬,但是善于揣摩上意的臣子们,要是没

  • 最后一位被绞死的日本甲级战犯 死后骨灰被扔进大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日本甲级战犯,抗日战争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战争恶魔东条英机及其手下的军政要员,其中有7位罪大恶极的甲级战犯被判绞刑,并在1948年12月23日正式行刑。其中,最后一位走上绞刑架的战犯,是曾担任过陆军部次官的木村兵太郎。那么,木村兵太郎都犯下过哪些罪行?01炮兵专家木村兵太郎,1888年生于日本埼玉

  • 商纣王并不心胸狭隘 周文王也许并不和仁义贤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商纣王,周文王,商朝,周朝

    关于纣王囚禁周文王姬昌,《史记·周本纪》中塑造了心胸狭隘的纣王,和仁义贤达的文王形象。按照《史记》记载,文王可谓一代贤王,纣王成了反面典型,纣王囚禁文王的原因,就在于文王“太贤德”,威胁了纣王的统治。那么,真相是不是如此呢?陕西出土了一批周朝甲骨文,上面文字改写

  • 赵构的感恩:“十里红妆”宁波万工轿的前世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宋,宋高宗,赵构,十里红妆,宁波万工轿

    宋高宗即将被金兵抓获,洗菜姑娘急中生智,用菜筐帮他躲过一劫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了北宋的东京城,将北宋30余万居民和宋徽宗、宋钦宗全部俘虏,这个时候康王赵构急忙称帝为宋高宗,开启了南宋的先河,并且改年号为建炎。此时的金朝得知赵构称帝的消息之后自然是心急火燎,因为这就意味着自己手上的这两位皇帝过期了

  • 天启并非独一无二 细数历史上用天启年号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年号,天启

    《将夜》这部玄幻剧正在火热播出中。这部影视剧演技精湛、特效华丽、剧情紧凑,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该剧改编自猫腻的同名小说《将夜》,和书中一样,是一个架空的世界。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子。比如夫子、书院和君子六艺;白银和通宝作为流通货币;中原王朝对周边国家的和亲;以及使用年号来纪年。年号

  • 清朝灭亡后,满清皇室为何不退回东北发迹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清朝灭亡,清朝龙兴地

    最近有人说,清朝在1912年灭亡后,满清皇室其实是可以退到东北,在那继续当皇帝的。这次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满清皇室到底能不能退到东北当皇帝?关于清朝时期的东北地区满清起源于辽东塞外,在明朝时期建立了后金政权,之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将国号改为大清。虽然辽东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但是在入关之后,清朝

  • “八府巡按”不是最大的钦差大臣 源自明清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八府巡按,巡按御史

    在中国戏曲里,如《窦娥冤》、《玉堂春》、《卷席筒》、《五女拜寿》、《陈三两》都有一个八府巡按来伸张正义,除暴安良,这几乎成为古典戏曲约定俗成的套路。诸如此类。他们或为男,或为女,年龄不同,身份也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考中状元,然后钦点钦差要职,代天巡检,手里还持有尚方宝剑或者王命金牌,可以先斩后奏。所

  •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诛九族的案例?其实也就两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诛九族,诛灭九族

    在古代,最严重的惩罚是什么?相信大家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株连九族,作为一种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情形,这种情况想想也都让人感到害怕。然而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诛九族的案例呢?可不要被电视剧误导了,或许你不会相信,其实也就两个,这又是什么原因?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首先,我们要弄清楚“

  • 汗血宝马:技术输入后的快速退化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汗血宝马

    虽然东西方古代交流通道是古已有之的存在,但汉朝一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建立了更加稳定和直接的涉外交流渠道。尤其是西域本地的三十六国归附,让汉朝的基地得以触及中亚。作为回报,一些原本并不存在于东亚的技术开始被主动或被动的输入。最有名的莫过于来自大宛国的汗血宝马。西汉为了获得汗血马的马种进行了两次耗费巨大

  • 中国古代皇帝服饰的演变 本为黑色后变金黄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帝服饰,龙袍,皇帝龙袍

    在古代,服饰早已成为地位、财富的象征。在等级深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服饰无一例外在材质和颜色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且各个朝代的帝皇对平民的规定都有区别,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统治地位,坚决不允许百姓穿皇帝的龙袍。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