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府巡按”不是最大的钦差大臣 源自明清小说

“八府巡按”不是最大的钦差大臣 源自明清小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43 更新时间:2024/1/3 6:33:49

在中国戏曲里,如《窦娥冤》、《玉堂春》、《卷席筒》、《五女拜寿》、《陈三两》都有一个八府巡按来伸张正义,除暴安良,这几乎成为古典戏曲约定俗成的套路。诸如此类。他们或为男,或为女,年龄不同,身份也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考中状元,然后钦点钦差要职,代天巡检,手里还持有尚方宝剑或者王命金牌,可以先斩后奏。所以,在剧情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刻,从天而降,扭转乾坤。从而冤情得以大白天下,宵小束手就擒,善良的人们阖家团圆,观众拍手称快。

在各种影视剧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两个重要的官员。其中之一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就是“八府巡按”。早年各种辫子戏中少不了“八府巡按”这个重要角色,他们手持尚方宝剑,是替皇帝巡查四方的钦差大臣。“八府巡按”往往是正义的化身,他们除暴安良,惩处贪污官吏,宣扬正义,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

香港喜剧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驰扮演的包龙星被皇帝亲口御封为八府巡按,包龙星问皇帝,我这个官几品啊?皇帝伸了一个手指头,金口玉言,一品。80后应该都看过张国立自导自演的《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电视剧吧?剧中只要康熙到要死要死的时候,就有个八府巡按于世龙来救驾,每次都弄得康熙牛气哄哄的。看看我的于爱卿,而于成龙的每次的出场背景音乐也搞得跟天兵下凡一样,牛的不要不要的。可以说,哪怕是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在面对“八府巡按”时都得小心翼翼的伺候,不敢有丝毫过分的举动。那么这个八府巡按到底多大官呢?相当于今天政府或者组织中的什么职务呢?

然而,历史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八府巡按”这个官职,只有在戏文里面,才会出现这样杜撰的职位。也就是说,这个职称其实就是民间的俗称,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则称巡按御史。

在清朝,大部分钦差大臣不过是皇帝专门派往一个地方的巡抚。而且,这种带有特殊使命的钦差大臣实际权力并不大,虽然,身负皇命,但是,他们并没有随意处置臣子的权力。

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据《清史稿》记载:“清初沿明制,设都察院,下有十五道监察御史。顺治初,又有巡按御史,每省各一人,顺治以后逐渐废除,改为十三科道,而每省中设分巡道一职,即俗称道台,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职权大多了。”

他们往往是奉命调查,调查清楚以后将实情汇报给皇帝,然后,由皇帝来决定如何处置。这种类似的官员历朝历代都有,唐代的“御史台”就是管理类似官员的机构。

而且这种御史类官员的官职一般都不会很高,他们虽然一时权势显赫,但是,往往是职高位卑,通常也就是五品到八品之间而已。

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实际上是个御史,而且是最低级别的御史,正式的叫法可以称“侍御史”。从这个御史的“御”字,可看出担任这一官职的最初都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君主)身边的人,本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至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引用时,将其改成“八府巡按”,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这个八府巡按官职起源于明代初年,由朱八八同志在洪武年间设立的这个职务。朱元璋这个人是权力野兽,为满足自己权力的渴望,把宰相胡惟庸给干掉之后索性把宰相这个职务也取消掉了,全全由自己负责,地方上把前朝行中书省这个机构也撤掉了,化为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执掌行政、提刑按察使司管领司法、都指挥使司专理军事。但朱元璋这个人控制欲很重,本来一个机构管,现在变成了三个机构管他还是不太放心,就有弄了个巡抚出来管三司的官员。但这个巡抚职务,官阶又太高了,搞得朱老太爷又不高兴了,于是就又在每个省有一个巡抚的前提下弄了个巡按来监管这个巡抚。称为巡按监察御史。由于明朝每个省基本上都设立八个府,相当于现在的市,于是民间又称为八府巡按。这个八府巡按可厉害了,代天子巡狩。皇帝的私人打手,说你不顺眼五品一下官员能直接裁撤。什么地方的财政啊,司法啊,教育啊,水利啊,建设啊等等随便的检查。回到朝廷还能给你打分,给你打个底分呵呵,你就离下岗不远了。在明嘉靖年间,有个姓史的巡按,给皇帝上表,居然把两个王爷给搞成庶人了。你说厉害不厉害。这么厉害的官得是几品呢?

告诉你,七品。对你没听错,堂堂的八府巡按跟县令也就是一个行政级别。但不同的是人家是对皇帝直接负责的。而县令基本上连皇帝的脚毛也看不到啊。想一想,用七品巡按,管着你一品的巡抚,直接就给你弄得没脾气。别看我级别小,我的老板后台大这呢,皇帝!但也别太看重这个官了,只有调查权,就必须得现报告给皇帝才能执行,而且这个官没有当时间太长的,一般都是干几个月出访几趟地方就换人了的。

其实仔细想一想也属正常。用巡按管巡抚,本身就是监督你的,如果在弄个巡按也是一品,皇帝对这玩意还是不放心的。头上本来是要戴帽子的,如果真要是弄个一品,不是相当于头上又加了个头吗,帽子还是没带上去啊。用一个官阶低一点的管你,对皇帝老子肯定忠心耿耿,指哪打哪。还没啥怨言,这也说明了古代帝王的权术。如果哪天你巡按也不听话了,直接罢免,反正当个七品的小官的人,也能一抓一大把。省的你职务高了,搞掉你还费劲。按现在的职务算,这个八府巡按可以理解为中央巡视组组长,有调查权,没执行权。

所以呢,在《九品芝麻官》中皇帝其实是骗了包龙星同学的,而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八府巡按于成龙就是胡扯了,因为在顺治年间这个职务就被裁撤掉了,康熙年间这个名字基本就没人再提了。当然于世龙也不可能是什么八府巡按了。

所谓巡视,在历史上有三种类型:

一是天子巡视,以最高统治者为主体,舜建立的“五载一巡狩”制度就是最早的天子巡视,以此来考察各地的诸侯为政得失;

二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巡视,“八府巡按”代表的就是这种纵向的巡视制度;

三是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的巡视,例如州郡地方长官或者地方的监察官员对所属区域的巡视。

不过所谓的“八府巡按”,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官方从没有过“八府巡按”一说,只有“巡按御史”,而且,巡按御史的官职非常小,只是小小的七品官。

历史上,为统一政令,监督、考核地方官吏,了解为政得失和社情民意,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巡视是必然的,很早就有了。例如,夏商周时名为“方伯”的官员,其职责就是监察各地的诸侯;在甲骨文中,出现过“东吏”“西吏”的记载,根据专家考证,这些官员的职责之一,就是代表中央巡视地方。

战国时期,国君、国相“巡行”地方,郡守“巡县”,这种纵横交错的监察制度被统一后的秦帝国继承,并在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刺史“乘传周流”,也就是坐着驿站提供的马车巡视所辖区域内的郡国,称之为“行部”。通常,刺史在每年的8月出巡,年底回到长安汇报工作。刺史权力很大,但级别不高,只有600石,而郡守的级别是2000石,这是我国古代监察巡视制度的一个特点,即“以卑督尊”,地位低,不受利益关系的制约,锐意进取,能更好地履行监察职责,扮演好帝王耳目的角色。

正是因为刺史大权在握,时间一长,其地位逐渐巩固,最后演变成了一级地方政权。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级别为2000石。刺史正式由监察官变成了地方长官。

汉王朝土崩瓦解后,在魏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的乱世中,割据政权继续延续着中央对地方的巡视。例如晋武帝曾多次派遣官员巡察地方州郡;孝文帝将北魏的疆域划分为东西两道,由“东西二道大使”分别负责巡视。隋统一天下后,设立司隶台,作为中央监察地方的机构,长官为司隶大夫,副职为别驾,负责对东西二都的监察;下属刺史14人,负责巡视全国其他地方,每名刺史各有副职从事1人。巡视的时间是每年2月到10月。

唐天宝五年(746),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废。

由此可见,巡按官虽小权力却大。在明代“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应天府、顺天府等相当于直辖市),“府”上面有“省”,下有“州”“县”(州县关系比较复杂一些,都权且当做今天的县或者县级市来看待吧)。因此,巡按相当于今天的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监察厅厅长,还不受省委省政府领导,但是行政级别却只有处级。够明白了吧?(党的机构就不类比)

当然八府巡按这个官位是戏曲里面才有的,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府的级别比省小。

巡按御史这个官职,最早是由隋朝设置的,在明清两代,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化设置。巡按御史是御史的一种,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均设有监察机关即都察院(类似今天的中纪委或监察部),都察院下面设御史(也称监察御史),明代都察院下属有十三道监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属有十五道监察御史。

这些御史可以分为几类:在京城都察院供职的称为内差或常差;奉命出巡盐务的称为巡盐御史;奉命出巡漕运的称为巡漕御史;奉命巡按地方称为巡按御史……前面提到的“八府巡按”,指的就是巡按御史。据《明史》记载,明洪武年间即有巡按御史之设,但不是常例,到了永乐元年(1403),才成为定制。

巡按御史的官级虽然只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县团级),但其权力还是非常大的。据《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巡按御史虽然本身官职不大,但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在行使巡按御史职权时,不受都察院指挥,而是直接向皇帝汇报。巡按御史的权力非常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如果地方上发生重大事件,朝廷会派遣级别更高的监察官员都御使出巡,巡视的同时还会兼管地方的军政事务。兼管民政的称为“巡抚”,兼管军务的称为“提督”,总揽军政事务的称为“总督”。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清初,顺治年间继续沿用明代的巡按制度。但当时出任巡按御史的主要是汉人,而巡视对象则是担任地方官员的满蒙贵族。因此,巡按制度的存废成为了满蒙之争的焦点之一。结果导致顺治之后,巡按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说一个重要的官员“九门提督”

要知道,清朝的一品大员简直是不要太多,红顶子虽然难得,但是,到京城中还是不稀罕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官员便是“九门提督”。所谓的“九门提督”便是京城军备的最高长官,称得上封疆大吏,他们主要负责着京城的治安和守备。

通常情况下,这种职位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才能出任。明时有提督京营戎政诸职,多以勋戚大臣及太监充任。清时于重要省份设提督,执掌军政,统辖诸镇,为地方武职最高长官。这里可参阅《明史·职官志五》、《清通典·职官十六》、《历代职官表·礼部会同四译馆·提督》。明清武职官名,其制始于明,但当时并非固定之职官名称,不设员额,亦不常置。

顺治十六年(1660年),清廷增设巡捕中营,仍由步军统领衙门主官节制,是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九门提督”一职由于关乎京师防务。

毕竟“九门提督”职责重要,皇帝的安全,皇宫的安全,都系于一身。那么,这所谓的“九门”是哪九个门呢?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

“九门提督”最开始不过是正二品的官员,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到了嘉庆年间,“九门提督”更是直接被提升到了从一品。皇宫内外的禁军全部都由其来掌控管理,太平年间,这些人数多达三万余,可以说,是任何人都不可忽略的一股军事力量。

事实上,清朝初年担任“九门提督”的都是些旗人贵族。康熙晚年就曾经让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而此人恰恰是当年在战场上拼杀过,并且,还得到了康熙亲自赏赐的八旗猛士。最关键的是,他还是满人贵族之后。

也就是说,“九门提督”这样的重要职位,只有可能让八旗子弟来担任。他们即使官职比不上一品大员,但其重要性却不可同日而语。恐怕就是手握大权的“军机大臣”也没有“九门提督”受皇帝的信任。事实上,隆科多的叔叔就是康熙的重臣之一,只不过他后来在夺嫡的过程中站错了队,没能笑到最后。

其实,所谓的“八府巡按”如果存在,必然也是深的皇帝信任的心腹之一,毕竟监察巡视的权力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非常重要。但与“九门提督”这样身负保护皇帝性命职责的官职来说,从皇帝信任的角度来说,“八府巡按”恐怕还是有所不及。当然,要论权柄的话,那恐怕是“八府巡按”要更胜一筹。

毕竟,监察体系是皇帝能够保证自己不被小人蒙蔽的重要工具,这样的官员官位不高,但是,权力却极大。他们能够时时亲近皇帝,能够得到与皇帝交谈的机会,所以,很有可能就会得到皇帝的赏识,从此一跃进入朝廷中枢也不是没有可能。

综上来看,“九门提督”更像是皇帝的心腹,是卫戍作用更重。但“八府巡按”是皇帝的耳目,权力更重,但是,也会受到皇帝制约和猜忌。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北洋政府保留了“九门提督”这个官职,只是将其更名为“京师步军统领衙门”,辖左右翼总兵,1924年11月最终被裁撤。

参考资料:

『《历代职官表·礼部会同四译馆·提督》、《明史》、《清通典·职官十六》、《明史·职官志五》、《胭脂宝褶》、《揭秘“八府巡按”》』

标签: 八府巡按巡按御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诛九族的案例?其实也就两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诛九族,诛灭九族

    在古代,最严重的惩罚是什么?相信大家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株连九族,作为一种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情形,这种情况想想也都让人感到害怕。然而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诛九族的案例呢?可不要被电视剧误导了,或许你不会相信,其实也就两个,这又是什么原因?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首先,我们要弄清楚“

  • 汗血宝马:技术输入后的快速退化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汗血宝马

    虽然东西方古代交流通道是古已有之的存在,但汉朝一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建立了更加稳定和直接的涉外交流渠道。尤其是西域本地的三十六国归附,让汉朝的基地得以触及中亚。作为回报,一些原本并不存在于东亚的技术开始被主动或被动的输入。最有名的莫过于来自大宛国的汗血宝马。西汉为了获得汗血马的马种进行了两次耗费巨大

  • 中国古代皇帝服饰的演变 本为黑色后变金黄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帝服饰,龙袍,皇帝龙袍

    在古代,服饰早已成为地位、财富的象征。在等级深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服饰无一例外在材质和颜色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且各个朝代的帝皇对平民的规定都有区别,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统治地位,坚决不允许百姓穿皇帝的龙袍。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

  • 中国朝代与朝,你分清楚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朝代,朝代,历史朝代

    什么是朝代,它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兴潜发展的?很大一部分人是知其一,未知其二。5个来源说朝代名称朝代的名称,至少有5个来源:1.部族、部落联盟名称演变过来的(如夏朝之夏后氏)2.建立者原有的爵位,卦号(如唐朝李渊唐国公)3.建立者最原始统治的区域(如北宋赵匡胤发迹于宋州)4.宗族关系(如南北朝南朝之南

  • 烛光斧影:在污蔑赵光义也贬低了赵匡胤的智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烛光斧影,赵匡胤,赵光义,宋朝,宋朝皇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谜团中,宋朝开年的烛光斧影绝对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谜团,那么这个谜团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

  • 明朝为何灭亡 跟朱元璋子孙数量太大有直接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明朝历史,朱元璋,朱元璋子孙,朱元璋儿子,明朝藩王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大明。朱元璋从一个流浪四方靠乞讨为生的小和尚,经过三十多年的人生拼搏,华丽变身,在他四十岁时成为东方大国的一代雄主,万民敬仰的上天之子,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朱元璋的成功逆袭,也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雄主,向权力游戏的魔方中进发

  • 明朝一被追封的皇帝却引起朝堂震动,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皇帝,明朝皇帝列表,明朝被追封的皇帝

    皇帝,在封建时代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者,也是多少古代英雄豪杰向往的目标,但是往往很多英雄好汉却求而不得。命运弄人,很多人求而不得的皇帝称号,有些人却轻而易举地获得,有的人在生前没有尝过一天皇帝的滋味,死后却被后人追尊称皇帝,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明朝的几位在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幸运儿。众所周知,明朝从开

  • 《千里江山图》这丹青千里,是谁少年豪情落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千里江山图

    我国十大传世名画,曾历经战争磨难,又辗转回国。他们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几笔,是记录古老东方民族悠久历史和大好河山的见证。如今,它们皆是海峡两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顾恺之《洛神赋图》阎立本《步辇图》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 洛阳究竟是十三朝古都还是十五朝古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洛阳,十三朝古都,十五朝古都,都城,首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洛阳之所以被称之为“

  • 古代发生交通事故咋办:朱元璋杀人汉文帝罚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交通事故,交通事故

    发生在大明王朝的那场交通事故,成功点燃了一个引信。如果那个在大街上驾车的人提前知道自己会撞到宰相醉酒的儿子,估计他会放慢速度,甚至会步行,或者当天坚决不出门,躲过灾星。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他真真切切撞到了宰相胡惟庸的骄横跋扈的儿子。朱元璋影视形象作为权倾朝野的明朝宰相,胡惟庸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