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皇帝服饰的演变 本为黑色后变金黄色

中国古代皇帝服饰的演变 本为黑色后变金黄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057 更新时间:2024/1/7 14:53:30

在古代,服饰早已成为地位、财富的象征。在等级深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服饰无一例外在材质和颜色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且各个朝代的帝皇对平民的规定都有区别,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统治地位,坚决不允许百姓穿皇帝的龙袍。

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所以秦朝的龙袍是黑色,而到汉朝时就采用黄色了。到唐朝时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黄色。

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明清。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

黄色在五方(东、南、中、西、北)当中属于“中”,所以古代把黄色看成中央正色,为皇帝所喜欢。隋唐以前的皇帝就开始喜欢黄色(周天子的服饰是玄衣黄裳)。

皇帝穿黄色的服饰的制度始于唐朝。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五代后周时,赵匡胤谋夺帝位,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定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后因以为典实。也指登上帝位。《宋史·太祖本记》:“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皇帝垄断黄色一直到清朝。

袍是古代一种长衣,袍身有里,袍内着内衣,袍长至脚面。据《中华古今注》记载:“袍者,自有氏即有之。”帝舜时期开始就有袍的形制。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黄袍加身,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画,创作了许多重大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宋代皇帝服饰,有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此外,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从图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脚,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局(曲)脚。衫袍,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服之。此图为戴直脚幞头、穿衫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此图为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佩方心曲领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朝服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鬟(两辫作成的鬟)。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此图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圆后方,前后各十二旒。

皇帝常服展示图。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本图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这种样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盘领、窄袖常服袍所戴。

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

明代皇帝常服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盘领、窄袖、绣龙袍,是皇帝的常服。常服又称翼善冠,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明万历有翼三眼龙、对襟、窄袖藏式洒线绣龙袍(出土实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本图为朝服展示图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本图为戴夏朝冠、穿夏朝服的皇帝。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为黑缎,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本图为清代康熙绣钩藤缉米珠朝靴。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朝龙袍上都有哪些纹饰?每个纹饰都有特殊含义

在过去王朝中,龙袍属于顶级行列的服装。各个朝代的龙袍,都有一些各自的差异。清朝的龙袍,虽然也是以黄色为主,用的是却明黄色。并且规定,只有皇帝、皇后、太后才有资格穿这种规制的龙袍。

虽然有一些细微不同,但同样都很奢侈。龙袍上除了绣有龙纹,还会有其他繁琐的纹饰。这些纹饰都用很珍贵的材料制成,整体上看,十分的华丽。每个纹饰,都代表着吉祥的象征。

作为龙袍上最常见的纹饰,在清代龙袍上,一共有16处龙纹,其中九条金龙为主要纹饰,盘踞在龙袍的各个地方。这九条金龙的位置,也很有讲究。

从正面或背面看的时候,都是只有五条,代表“九五之尊”的意思。一般看的话,也只有八条金龙。因为还有一条金龙是绣在衣襟里面的。

龙在中国文化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真正值得一说的,还是这些龙纹的不同。在整件龙袍上,其实有三种龙纹。

第一种是升龙。整个纹饰属于龙头在上,身体在下,整体是升腾飞跃的姿态。这种龙纹代表着四方拥戴的意思。

第二种叫坐龙,龙头平视前方,躯干盘踞身后,整体要呈现出一种威严的仪态。因为这种龙纹代表了江山稳固的意思。在龙纹中,属于最为尊贵的一种。

第三种称为行龙。这种龙纹最为活泼,因为很像是游动的状态,所以也被称为“游龙”。代表着臣民忠谨的含义。

龙纹的图案,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比如早期的时候,眼睛会大一下。到中期变得小一些,后期又变得大一些。这个都是一些很细微的变化。

除了龙纹,龙袍上其实还有很多图案。比如跟龙纹有一样地位,却较少被人熟悉的“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不同的纹饰,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fǔ斧形)、黻(fú亚形)、宗彝(虎﹑蜼(长尾猿猴))、藻、火、粉米。这十二种纹饰,继承自中国数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代表着十二种不同的品德。

日月星城,就是代表着”明“,表示君王可以明察是非。山,代表了稳重正直的性格。君王做到这点,才可以让别人对他产生仰望。龙,就是前面讲到了龙纹了,可以有各种的变化。华虫的意思是表明,有文采的意思。

黼(fǔ斧形),代表着处事果断,不会拖泥带水。黻(fú亚形),这是代表辨别善恶是非,能知错就改。宗彝,这是代表忠孝的含义。藻,象征着纯洁。火,象征着光明磊落的品格。粉米象征着吸取精华,滋养他人。

”十二章纹“既是肯定君王有这些品格,但也是对君王德行的一种劝诫。通过这些很复杂的纹饰,体现在各种细节上。但龙袍在清朝服饰制度中,作为吉服的一种,属于祭祀时穿的服饰,所以上面会有很多吉祥的象征。

龙袍上面会有红色蝙蝠作为装饰。这是代表”洪福齐天“的意思。还有海浪和岩石的纹饰,这代表着江山永固,福山寿海的意思。这些纹饰还会组合起来使用,蝙蝠会跟如云纹一起搭配,形成”福运“。

整件龙袍造型、用料,处处细节都十分讲究。制作起来十分麻烦。所以,清朝的时候,一件龙袍可能要花一年时间,交由专门的机构,由熟练的工匠,才可完工。

这样的耗费,自然是巨大的。也正是这个原因,龙袍在清朝的时候,也只有少数一些重要场合才会派上用场。大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压箱底的。

为何在清朝,太后以及皇后也可以穿龙袍?

清朝时期的龙袍制作十分严谨,对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于衣服的色彩都要求的十分严格。

而且在清朝,龙袍并不只是皇帝专属,一些地位尊贵的皇亲贵族,比方说太后以及皇太后在重大典礼上也都会穿龙袍。根据史籍《大清会典》上面记载,清朝皇室对龙袍的理解并不指的是皇帝所穿的衣服,而是重大典礼上的吉服。

所谓吉服,就是在一些吉庆典礼上,如宴会、朝见群臣时穿的衣服。这些重大典礼包括冬至、元旦等重大节日、以及祭祀和朝觐群臣。跟龙袍同属于吉服的清朝服饰便是蟒袍,不同级别的爵位,需要穿着不同级别的蟒袍。像最高级别的五爪蟒,是只有亲王、皇子、郡王才能穿的。

蟒袍与龙袍最大的差别在于蟒袍的颜色是石青色,没有十二掌纹,爪子少了一个,这是为了更好的区分。一般人不了解皇家礼服的常识,便会将蟒袍与龙袍相混淆。

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

皇太极在没有带着清军入关的时候,便开始穿黄色的龙袍。这一方面是对明朝的挑衅,同时也是沿袭着隋朝黄色龙袍的传统。

但是清朝的龙袍与以往几个朝代的龙袍有一些不同,由于清朝是满族人所建立,他们对于草原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因此龙袍上会绣有一些箭袖毛皮等,这些都是满族服饰典型的特点。

一更在上文中讲过,龙袍作为一种吉服,皇后以及皇太后等人都可以穿,但是皇帝所穿着的龙袍必须是以明黄色为主的。明黄色作为一种特殊色彩,这类颜色的服饰,其他人是万万不能穿的。皇帝后宫中的贵妃嫔妃等人,她们虽然也可以穿纹有龙样式的衣服,但是嫔妃只能穿青色的,而且大多还是以凤纹为主。

皇帝天天穿龙袍吗?龙袍需不需要清洗?

很多读者可能会奇怪,皇帝每天都穿着龙袍,那么如果衣服上有污渍,需不需要清洗呢?

其实龙袍只是皇帝服饰中的一种类别,在清朝的时候,清代皇帝的服饰大致分为三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又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就是日常所穿衣物。

吉服一般皇帝穿的最多,除了上朝,办公,其他日常都是穿的便服。因此,皇帝并没有每天都穿龙袍,而皇宫中的衣服大多是在浣衣局清洗,就算是龙袍,也不例外。

关于龙袍的衣料,制作工艺等大多来自江南三织造局,分别为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因为它们这里的衣料质量最好,刺绣工艺最精。皇帝所用的东西,那毫无疑问肯定是要天底下最好的,所以在刺绣龙纹图案的时候,半点不能马虎,也不得出一丝差错,包括龙袍纹样、刺绣图案位置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龙袍便成为了皇帝的专属衣物,直到清朝灭亡,盛传了数千年的龙袍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古代对于龙袍的制作工艺,衣料品质,刺绣图案,色彩选用等,都十分严格,毕竟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皇帝作为天子,当然与常人有异。

其实回顾历朝历代,龙袍一直专属皇帝所穿,虽然十二章纹不仅用在了帝、后、亲王等服装上,但不管怎么变,从不会在普通百姓身上出现,这也充分说明了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皇权至上!

标签: 皇帝服饰龙袍皇帝龙袍

更多文章

  • 中国朝代与朝,你分清楚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朝代,朝代,历史朝代

    什么是朝代,它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兴潜发展的?很大一部分人是知其一,未知其二。5个来源说朝代名称朝代的名称,至少有5个来源:1.部族、部落联盟名称演变过来的(如夏朝之夏后氏)2.建立者原有的爵位,卦号(如唐朝李渊唐国公)3.建立者最原始统治的区域(如北宋赵匡胤发迹于宋州)4.宗族关系(如南北朝南朝之南

  • 烛光斧影:在污蔑赵光义也贬低了赵匡胤的智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烛光斧影,赵匡胤,赵光义,宋朝,宋朝皇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谜团中,宋朝开年的烛光斧影绝对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谜团,那么这个谜团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

  • 明朝为何灭亡 跟朱元璋子孙数量太大有直接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明朝历史,朱元璋,朱元璋子孙,朱元璋儿子,明朝藩王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大明。朱元璋从一个流浪四方靠乞讨为生的小和尚,经过三十多年的人生拼搏,华丽变身,在他四十岁时成为东方大国的一代雄主,万民敬仰的上天之子,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朱元璋的成功逆袭,也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雄主,向权力游戏的魔方中进发

  • 明朝一被追封的皇帝却引起朝堂震动,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皇帝,明朝皇帝列表,明朝被追封的皇帝

    皇帝,在封建时代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者,也是多少古代英雄豪杰向往的目标,但是往往很多英雄好汉却求而不得。命运弄人,很多人求而不得的皇帝称号,有些人却轻而易举地获得,有的人在生前没有尝过一天皇帝的滋味,死后却被后人追尊称皇帝,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明朝的几位在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幸运儿。众所周知,明朝从开

  • 《千里江山图》这丹青千里,是谁少年豪情落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千里江山图

    我国十大传世名画,曾历经战争磨难,又辗转回国。他们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几笔,是记录古老东方民族悠久历史和大好河山的见证。如今,它们皆是海峡两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顾恺之《洛神赋图》阎立本《步辇图》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 洛阳究竟是十三朝古都还是十五朝古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洛阳,十三朝古都,十五朝古都,都城,首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洛阳之所以被称之为“

  • 古代发生交通事故咋办:朱元璋杀人汉文帝罚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交通事故,交通事故

    发生在大明王朝的那场交通事故,成功点燃了一个引信。如果那个在大街上驾车的人提前知道自己会撞到宰相醉酒的儿子,估计他会放慢速度,甚至会步行,或者当天坚决不出门,躲过灾星。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他真真切切撞到了宰相胡惟庸的骄横跋扈的儿子。朱元璋影视形象作为权倾朝野的明朝宰相,胡惟庸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不

  • 明朝后宫最狠毒的女人万贵妃,差点害明朝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万贵妃,明宪宗,明孝宗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哪个英雄人物的身边没有个红颜知己的陪伴啊,而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有三宫六院,身边自然少不了美女的陪伴。可是,皇帝身边的女人虽然多,品格却参差不齐,比如:明宪宗身边的万贵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坏女人”。根据史书记载,万贵妃长相普通,身材更说不上苗条纤细,而且,还

  • 历朝历代壁画之旅,发现艺术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壁画,古代壁画

    壁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被称为墙上的艺术,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的一类,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可以让空间提升艺术感,今天就看一看那些年壁画走过的历程。石器时代石器时代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壁画的萌芽时期就在这个时候,并且“艺

  • 中国人口:中国坐稳了3000年的世界第一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口,中国历朝历代人口,中国各朝代人口总数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