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安十二时辰背后:一座千年帝都如何丢掉了王气?

长安十二时辰背后:一座千年帝都如何丢掉了王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563 更新时间:2023/12/7 7:00:28

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年以来,西周(约300年)、秦(144)、西汉(211年)、新朝(15年)、东汉(献帝6年)、西晋(愍帝)、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90年)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位列世界4大古都之一(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朝代

定都年代

名称

地区

辖区

崇国

约前2200年前1027年

京畿

西周

前1027年?前771年

丰京、镐京

京畿

樊,杜,高陵,骊山氏,蓝田等邑[县]

秦朝

前350年206年

咸阳

内史府

蓝田,高陵,栎阳,杜县,骊邑,芷阳[县]

西汉

前202年109年

长安

京兆尹

长安,蓝田,新丰,霸陵,杜陵,奉明,南陵[县]左冯翊[府]辖区:高陵,栎阳,万年[县]右扶风[府]辖区:户县,周至[县]

新朝

9年23年

常安

京兆尹

同上

东汉

190年195年

长安

京兆尹

长安,蓝田,新丰,霸陵,杜陵[县]左冯翊[府]辖区:高陵,万年[县]右扶风[府]户县[县]

西晋

313年316年

长安

京兆郡

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始平郡[府]辖区:户县[县]

前赵

319年328年

长安

京兆郡

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扶风郡[府]辖区:周至[县]始平郡[府]辖区:户县[县]

前秦

351年385年

长安

京兆郡

司隶校尉部[省]京兆尹[府]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扶风郡[府]辖区:周至[县]始平郡[府]辖区:户县[县]

后秦

386年417年

长安

京兆郡

司隶校尉部[省]京兆郡[府]辖区:常安,蓝田,新丰,山北,杜城,霸城,高炉,万年[县]扶风郡[府]辖区:周至[县]始平郡[府]辖区:户县[县]

西魏

534年557年

长安

京兆尹

雍州[省]京兆尹[府]辖区:长安,霸城,山北,杜县,蓝田,新丰,阴般,户县[县]冯翊郡[府]辖区:高陆,广阳,万年,鄣县[县]扶风郡[府]辖区:周至[县]

北周

557年581年

长安

京兆尹

雍州[省]京兆尹[府]辖区:长安,万年,蓝田,新丰,户县[县]冯翊郡[府]辖区:广阳,高陆[县]恒州[省]周南郡[府]辖区:周至[县]

隋朝

581年617年

大兴

京兆郡

京兆郡[府]辖区:大兴,长安,高陵,蓝田,周至,户县,新丰,万年[县]

唐朝

618年904年

长安

京畿道

京畿道[省]京兆府[府]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栎阳,昭应,蓝田,户县,周至[县]

大顺

1644年1645年

长安

西京

长安毫无疑问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比起其他城市来说,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当时无愧的第一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市。它不仅有“十三朝古都”的光环,更是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它也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城市。

对于所有华夏儿女而言,“长安”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她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个梦。这个梦既美轮美奂,又壮阔恢弘,她意味着中华文明曾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无上荣光。

可是,为什么千年古都不再叫“长安”而改称“西安”了呢?而且曾经辉煌无比的长安,从唐代以后1100多年,为何没有一个王朝,在此立都建国呢?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之后,正式设置了长安县。准备将首都定在关中。在张良的提议之下,刘邦最终选择了距离咸阳不是很远的长安县作为首都,等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便将国都迁到了长安县,因为这里原先有一个长安乡,因此刘邦就以“长治久安”的含义来命名西汉的首都,正式把都城取名为长安城,希望西汉不要和秦朝一样短命。

历史上,“长安”这个名字,从来没有消失过。由于长安只是一个县名,因而虽然各个朝代对都城区域的称谓并不相同,但“长安县”始终是存在的。

比如在汉朝,长安城所在区域被叫做京兆尹;

比如唐朝时期,唐玄宗就把长安县所在的雍州改名为京兆府,而京兆府实际上是管辖了包括长安在内的二十二个县。

也就是说,长安实际上是一个京城下级行政单位。而在历朝历代中,管辖长安的上级单位,名称一直都在发生变化。

在晋朝时则被叫做京兆郡;等到了元朝时,则又被改名为奉元路。

说起来,元朝的时候,先前还不叫奉元路,叫安西路。忽必烈的第三个儿子忙哥住在那儿,被封为安西王。后来,安西王造反,因此这个安西王被撤了,才改名为奉元路。

后来,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军拿下奉元路的时候,把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这样“西安”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出现。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

唐时的长安城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

纵观中国自古至今,历代王朝、割据政权以及各个少数民族,曾经建立过217处都城,但这些都城,绝大部分都如昙花一现;只有长安,曾经在长达1077年的时间里先后做过11个王朝的首都,可谓千古一城。

鼎盛时期的长安真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大气包容。盛极一时,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折腰,多少人在那里气宇轩昂,又有多少人在那里失魂落魄。孟郊写过: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的背景和孟郊的格局先不论,这种高兴的心情能用长安花做意向就足以说明长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但是这种王气,在公元907年唐代灭亡以后,似乎就衰竭了;中间除了个迅如流星般的流寇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外,长安,从此再也无法跟王气沾边。

难道,长安的王气已尽?

山河破碎:长安城是怎样被黄巢等农民军毁灭的

作为一个王朝的首都,必定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人口的急速增长,建国初大唐政府可以控制的人口为1235万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玄宗时期,人口就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要知道西汉巅峰时期人口数量也不过6000万左右。仅仅就长安一城人口就超过了300万人,要知道一个城市容纳人口的数量是有限的,这里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资源、地形、地理位置和其他物质资源;接着是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最后是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政策,城市管理,军事保护等。

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地区,沃野千里,濒临渭水,森林密布,是个人杰地灵的宝地。但是随着长安城人口的迅速膨胀,在农业上需要开垦更多的耕地,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到了唐玄宗时期,整个长安城周围已经没有巨木可以供应采伐,只能从山西、蒙古等地去取得建筑材料。

关中地区森林的锐减就意味着水土流失情况的加剧,在先秦时期,关中平原的水资源丰富,在长安周围更是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环绕,号称“八水绕长安”。到了唐代末年,泾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来越小,甚至时常发生断流的情况。水资源的紧张本质上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史料记载,唐朝中期的公元八世纪,发生了37次旱灾,每三年就会发生一次。旱灾是古代各朝面临着最大现实危机,民以食为天,在缺粮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农民暴乱,路有饿殍的情况又会引发瘟疫,逃难的人多了其他城市又无法满足供给,总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唐朝建立后,粮食问题就是唐朝皇帝很困扰的事情,即便是步入盛世,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粮食的缺口也一直存在。当时主要是靠江淮地区的粮食供应,通过漕运送达长安,黄河水域一直不稳定,能够安全抵达也是十分不易。唐高宗时期,两都并立,其中有一点就是洛阳靠近江淮地区,不必经过漕运。唐玄宗时期,李隆基就有五次由于关中缺粮食而前往洛阳。直到唐玄宗后期,大运河的漕运从全程通航变为分段通航,才解决了关中地区的粮食需求。

漕运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对黄河和大运河的治理,关中平原的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就会导致黄河的泥沙堆积加重,黄河的泛滥频率也会提高,那么用于治理黄河的财政支出也会增加。屋漏偏逢连夜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运河就基本掌握在藩镇军阀的手里,粮食的供应就处于紧缺的状态,长安城的百姓不仅是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还是灾民。在这种情况下,长安城不再是富庶的人间天堂而是可怕的人间炼狱,在乱军的肆意掠夺下,百姓四处逃散,长安城被毁大半。天灾人祸是一个朝代灭亡前的必然因素。

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者无力整治,城内一片末世光景。唐末农民起义爆发,黄巢军和唐朝军的拉锯战中,反反复复攻破长安城,先是唐朝军官在长安城中大肆抢夺,黄巢军进入后又对长安城进行了屠城,烧毁大量建筑,这对长安城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浩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之后的二十几年里,长安城经历了多次动乱,宫室被毁的差不多了。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正月,军阀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据《旧唐书·昭宗纪》记载,朱温命令长安全城军民:“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木)材,浮渭(水)沿(黄)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这座千古名城,最终被军阀朱温下令彻底拆毁,以营建洛阳宫室。公元907年,朱温强迫唐哀帝让位,至此长安城也随着唐朝的灭亡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了解这个奥秘,我们先从黄巢说起。

1、黄巢的怒击

黄巢祸乱长安!肆意奸淫掳掠与三次屠杀,华夏帝都在这一刻陨落

广明元年,此时的大唐帝国正在经历着继“安史之乱”后的第二次深重灾难,王仙芝、黄巢起义已经席卷了大唐的大半个国土,而更为糟糕的是,这股滚滚的祸乱洪流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着大唐的国都长安铺天盖地而来。

唐僖宗中和三年(881年),在多次反攻,终于攻破黄巢军队占据的长安城后,来自唐帝国各路勤王的藩镇军队,如猛虎饿兽般,冲入了这座千年古都。

《旧唐书》记载,黄巢军队在从公元881-883年占据长安城的三年时间里,虽然在城内到处屠戮杀人,但长安城的主要建筑,仍然“九衢三内,宫室宛然”;但是883年,来自各路藩镇的唐军在攻破长安城后,却像流氓土匪一样,开始到处抢劫,纵火焚剽长安城,以致整座帝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而辉煌壮丽的大明宫,更是烧得只剩下了含元殿。

黄巢大军进入长安时是秋毫不犯的……很快就露出贼寇本性

▲流寇黄巢之乱,是长安城沉沦千年的开始。

经历了这场动乱的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诗歌《秦妇吟》中,描写了长安城劫后的苍凉: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苍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此前,尽管经历了安史之乱、吐蕃短暂攻占,以及朱泚兵乱,但是长安城并没有大的损伤,在经历简单的修复后,到黄巢起义前,这座大唐帝国的首都,仍然神丽如开元盛世”。

而黄巢之乱,是长安王气毁灭的开始;此后,长安城内外接连兴起的政治动乱,将彻底毁灭这个千年古城立都的根基。

一、长安陷落

此时的黄巢正处于人生的顶峰!原本商人出身的他在唐代并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但是却不曾想赶上王仙芝的叛乱,却使得他这个一介布衣鱼跃龙门,经过九死一生的几番沉浮,现在他拥兵60万攻陷了洛阳,而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也已经就在眼前了。

唐僖宗李儇此时亦如当初的唐明皇一般避祸蜀中,整个大唐统治集团已经陷入到了瘫痪的状态之中,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黄巢进入大唐的帝都了。

广明元年十月,黄巢起义军击破潼关天险,紧接着又攻克华州、灞上;接下来便是一片坦途,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黄巢终于率领大军进入了长安。

广明元年十一月,黄巢在大唐皇城的太清宫含元殿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建立了大齐政权,并且将年号确立为金统。

二、失控的局面

黄巢攻陷长安之初,便是想着效仿李唐占据关中而席卷天下的策略,究其本心还是想要好好经营关中这片土地的。所以在起义军自洛阳一路向西进攻以来,黄巢严格的约束麾下将士,禁止抢掠百姓财物,意图逐步邀买关中民心。

在起义军进入长安城之时,长安市民纷纷夹道观看,眼看着滚滚而来的军队和排成长龙的辎重车队,这些长安百姓的目光中既有些许的好奇,同时又有几分恐惧……

为了安定民心,黄巢命人在长安全城发布告谕:“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看起来一切都是美好的,黄巢在刻意将自己打造成一位仁慈的君主形象,而百姓也希望起义军是一支“仁义之师”。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对于唐朝旧臣的加害成为了一切的导火索。

虽然黄巢尽可能的想要将自己扮成圣明君王的形象,但是唐朝的很多旧臣却并不买账。这些唐朝的臣子哪怕是饥寒交迫的躲藏在长安街市之间,也不愿意委身事黄巢。这样的事情让黄巢极为恼火,于是便简单粗暴的采取了杀人立威的办法。

其中,藏于长安城东市永宁坊张直方家中的一大批唐朝官员,在被发现图谋出逃后,遭到集体杀害,并殃及张直方本人及其全家。在家中自杀的卢携,也被拖出尸体游市……这次大屠杀中,数百位高级官员的族人死去。

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便再也无法关上,黄巢的下属们眼见皇帝开了头,大家也开始露出强盗的本性。这些将领和士卒开始公然在长安城中奸淫掳掠,进而是对平民的集体屠杀。鲜血、财富、女人最容易让人疯狂,黄巢的大军开始集体失控,整个长安城顷刻间成了修罗场。

诗人庄经在《秦妇吟》中对当时的场景有这样的描述:“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在描写乱军对妇女的强奸和加害时,他写道:“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己作灰。”诗人罗隐更写道:“三秦流血已成川。”

三、官兵亦如匪军

长安的丢失对于大唐统治者是一个极为深重的打击,急于挽回局面的唐僖宗开始联络各地藩镇势力向长安城进行集中反扑。顷刻间,刚刚遭受鲜血洗礼的长安城又将面临密布的战云!

黄巢一系虽然在政治上一塌糊涂,但是在军事上的判断却依旧狡猾无比。眼看着气势汹汹而来的藩镇联军,他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主动退出长安!

藩镇联军顺利的进入了长安城。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人实在难以接受。这些名义上的官兵所作所为却较之黄巢的起义军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竟然也在长安城内开始了无耻的屠杀、奸淫、抢掠。

长安城内再一次血流成河,苦难的百姓只能在官兵的屠刀之下绝望的悲泣……这个世道是何其的不公?它让强盗残忍的蹂躏手无寸铁的百姓,同时也让官兵变成了强盗!

四、长安的毁灭

进入长安城的藩镇联军开始忙着抢掠财富,奸淫妇女,屠杀平民,在血与火的放纵之下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而对此早有预料的黄巢却趁着联军疏于防范之机挥军杀了回来,守城的联军猝不及防之下竟然被歼灭九成以上,而长安城又一次落入到了黄巢的手中。

这一次,黄巢再也没有了任何的掩饰,他已经不打算再去扮演仁爱的圣君形象,而是将自己的残暴本性暴露得淋漓尽致。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憎恨,他恨那些不承认自己的李唐旧人,所以他想要毁灭象征李唐的一切事物!

据史书记载,黄巢在长安“焚宫阙、省寺、居第略尽。”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曾经万国来朝的长安城化为了一片废墟。疯狂的黄巢起义军在全城屠杀百姓,而较之前两次屠杀更为甚者,这一次被称之为“洗城”。

五、落幕

当这一切过去之后,昔日繁华无限的长安城变成了一片人间鬼蜮,“六军门外以殭尸,七架营中填饿殍”,这是当时最为真实的写照。

这是对人性的灭绝,这是对文明的践踏,我们无法去统计黄巢所导致的三次屠杀究竟让多少百姓殒命,但是我们知道当时长安城及周边人口总量约为160万,而三次屠杀之后,长安周边再无人烟,堆积如山的百姓尸首更是引起了关中地区的大面积瘟疫,而肥沃的渭河平原更是多年无人耕种……

黄巢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可以有如下几点猜测和认知:

一是农民起义军的政治低能。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整个过程,黄巢起义军把农民起义军的本质弱点暴露得太明显不过了。其反抗李唐统治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财富和生存,也许如黄巢等个别人会有政治远见,但是整个群体却全然是掠夺、破坏和杀戮的短视思想。李唐官军的所作所为已经失尽天下民心,但是黄巢起义军却依然不能将民心争取过来,最终只能转化为灭绝人性的屠杀。

二是没有建立起行政约束体制。黄巢起义军中的政治人才缺乏,而李唐旧臣又普遍不远委身从贼,这就使得其难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行政约束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靠黄巢的命令是控制不住几十万军队的。而军队的失控,自然就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屠杀的开始,只要一开始便再也停不下来……

三是黄巢个人的极端思想。黄巢参加起义很大程度在于自己商人的身份在李唐体制之下再难有进身之阶,所以他本人内心是极度憎恨李唐和这一套体系的。而当他称帝之后却难以得到百姓和李唐旧臣的认同,这一结果实际上加剧了他内心的扭曲。在扭曲的心态下,黄巢最终选择了以毁灭大唐的政治、经济、思想的中心长安来进行报复!

总之,繁华落幕了,长安落幕了,锦绣的大唐也在这血色的悲歌中落幕了……而黄巢这个名字也将永远钉在华夏文明的耻辱柱上!

2、军阀的毁灭

追究唐代以后的王朝,为何不在长安立都,从唐朝末年开始,频繁的政治动荡与破坏,是至为关键的因素。

从公元883年到904年,短短21年间,包括黄巢之乱在内,长安城先后经历了四次超级打击:

在黄巢兵变后两年,公元885年,掌握禁军的宦官田令孜,与藩镇军阀王重荣、李克用争战失败,在挟持唐僖宗退出长安时,田令孜下令,在长安城全城放火,以致整个帝国首都“宫阙萧条,鞠为茂草”,“唯昭阳、蓬莱三宫仅存”。

军阀朱温,是长安城的最终毁灭者。

尽管此后有小幅修复,但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军阀李茂贞又从岐州(陕西凤翔)攻入长安,并在城内到处杀人放火,至此,整个长安城“宫室廛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葺构之功,扫地尽矣”。

而长安城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毁灭性打击,则是来自朱温。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正月,军阀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据《旧唐书·昭宗纪》记载,朱温命令长安全城军民:

“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木)材,浮渭(水)沿(黄)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这座千古名城,最终被军阀朱温下令彻底拆毁,以营建洛阳和开封的宫室。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

一座古都开封的崛起,是长安的毁灭。

3、长期动荡

政治动荡,长安自古有之,但为何这次,却彻底伤了元气?

纵观长安城历史,不算西周,从秦朝开始到西汉、西魏、北周,以及隋唐两代,长安城屡屡遭毁,却能屡屡重建复兴;但从唐末开始的这波政治动荡,却开了长安的长期危机。

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长安周边却仍然战乱不断:到后汉乾祐元年(948),赵思绾夺取长安后,与后汉军队进行对峙,当时,整个长安城已经从盛唐时期的百万人口,减少到了只有十万人;而经历后汉这场战争后,长安城的人口,最终锐减到了一万多人,相比巅峰时期,长安城人口锐减达99%。

北宋初期,有鉴于开封无险可守的致命隐患,赵匡胤曾经想过先迁都洛阳,最后再迁都长安:

“太祖曰:迁洛未久,又当迁雍”。

对于自己的迁都计划,赵匡胤解释说:“吾将西迁者无它,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徇周(朝)汉(朝)之故事,以安天下。”显然,赵匡胤也认识到了,长安坐拥关中平原、“被山带河”的地理优势所在。

但在经历唐末、五代的动荡之后,当时长安城已经残破不堪,所以赵匡胤的计划是,先迁洛阳,再往长安,但在弟弟晋王赵光义等一系列臣子的反对下,赵匡胤最终只能放弃了自己的这个计划,赵匡胤最后感慨地说,不迁都洛阳、长安:烛影斧声太祖驾崩赵光义不愿迁都搞死了赵匡胤?

“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的预测是正确的。151年后,北宋靖康二年(1127),南下的金兵最终攻破几乎无险可守的开封,北宋亡国。

但五代十国后的长安,也确实难以立都。

北宋时,宋人由于用兵西北,以致长安一带长期动荡;南宋时,长安一带又成了宋人与金人、蒙古人争战的前线,可以说,从883年的黄巢之乱开始,一直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近四百年间,整个长安及关中地区,一直处于不间断的政治和军事动荡中。

长安的这个动荡周期,甚至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此,长安王气丧尽。

4、森林的破坏

但政治的动荡,只是长安王气消失的表象,潜藏在这股长近四百年的动荡背后的,是长安,一些赖以立都的基础条件的破坏和毁灭。

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关中平原原始森林的毁灭、水资源的锐减、自然气候的剧变,以及漕运的断裂只有这些,才是导致长安自唐末1100年来,一蹶不振、不能立都的根本原因。

俗话说:物极必反。实际上,在做了1000多年首都后,从唐朝开始,长安在巅峰时期,就已经风雨飘摇,一系列自然生态危机,已经在撼动这个古都的根基。

经济地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消聚性衰退,说的是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就会开始衰落,而长安,正是这种消聚性衰退的典型案例。

八百里秦川的森林被砍伐,为长安城种下了生态恶果。

以森林资源为例,作为中国古籍最早记载的“天府之国”,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区,原本是沃野千里、森林密布的生态环境优美之地;但是从秦汉开始,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从城市营建到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已经使得关中平原周边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当时整个关中地区:“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田尽而地”,到了唐朝最鼎盛的唐玄宗时期,整个长安城周围,已经没有巨木可以供应采伐,以致伐木工人要从陕西,长途跋涉到岚州(今山西省岚县北)、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等地,才能取得营建宫室所用的巨木。

对此,唐朝诗人杜牧,曾经在讽刺秦朝的《阿房宫赋》中,指古,也是话今地揭露出:

“蜀山兀,阿房出”。

5、水资源的锐减

在森林资源消失的同时,是长安周边水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八水绕长安”的衰退。

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由于河流、湖泊众多,因此水源丰富,而长安周边,更是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环绕,在水资源的滋润下,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便利:“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但是从战国末期、秦汉开始的大规模森林砍伐,首先使得失去了森林涵养的关中地区,水资源开始急剧减少。到唐代末年,泾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来越小,龙首渠、清明渠等人工渠道也相继干涸;北宋时,“八水”中的潏水,水流量更是小到了可以淌水过河的地步。

“八水绕长安”的衰退,是长安城风水幻灭的开始。

据统计,从唐宋开始,关中地区有关“水清、涸竭、断流”的记载共22次:其中,清代康熙22年(1684)至雍正5年(1728年)的45年间,作为滋润长安最重要的河流渭河及其支流,有记载的断流,更是达六次之多。

6、水旱蝗灾并起

随着森林的砍伐,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也越发严重,这就使得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率增大:有雨则洪水泛滥,无雨则干旱成灾。

据统计,自唐朝武德七年(624)至开元二十九年(741)的100多年里,长安周边的京畿地区,共发生了20起大型自然灾害:其中有10次旱灾,7次水灾,以及3次蝗灾。

陕西省气象局和气象台,根据史料记载进行统计发现,从公元前2世纪的秦朝开始,关中地区的水灾和旱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其中唐朝中期的公元八世纪,竟然发生了37次旱灾,平均每2.7年就发生一次。而关中地区这种频发的自然灾害,也使得长安城,逐步进入一个生态崩溃的大环境。

公元前2世纪-19世纪:关中地区旱灾、水灾趋势图。

据统计,在整个唐帝国289年历史中,共有240个年头发生水、旱、蝗等各种灾害,在帝国政治清平、军事强盛时,长安城和唐帝国尚可对付,然而当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实力江河日下时,这种频发的灾害,就逐渐成为摧毁帝国的致命因素。

唐朝中期以后,长安城周边关于“关中饥馑”,“关中旱涝相继”,“蝗灾,飞天蔽日”,“饥荒严重,陆游饿殍,人相食”的记载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早在先秦时期,就因为沃野千里、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关中平原,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到唐朝中后期时,已经变成了“地迫而贫```土瘠民贫”的穷困之地。`

在此情况下,长安的危机,越来越迫切。

7、耕地锐减、粮食紧缺

随着森林、水资源的日益枯竭,长安周边气候开始逐渐变化:

这种表现,首先是关中地区大量水、旱、蝗灾的发生;然后,在自然的干扰下,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也难以为继:

粮食供应,出问题了。

汉代长安城

西汉时,长安城的人口在25万左右;但到了盛唐时,长安城最高峰时期,人口达百万之巨。

与人口的急剧膨胀相比,唐朝时,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可耕地却越来越少。

当时,由于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日益枯竭,水利灌溉也越发衰退据唐朝的《通典·州郡四》记载,西汉时,关中地区有灌溉农田4.45万顷;但到了唐朝大历年间(766-779),这个数字锐减到了0.62万顷:

也就是说,相比西汉,人口膨胀高达400%的唐代长安城,周边的土地灌溉面积,却同比减少了3.83万顷,衰减率高达86.1%

民以食为天,没有地,没有粮,长安,怎么生存?

所以缺粮,从唐帝国诞生开始,就是一个困扰长安城的魔咒。

耕作用地日趋衰减、长期缺粮,是唐代长安城挥之不去的噩梦。

由于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关中地区可耕地越来越少,所以,长安城内需要外地接济的粮食缺口:从唐朝初年的每年20万石(每石42公斤,约合840万公斤);膨胀到了最高峰时期的400万石(约合1.68亿公斤);后来虽然有所回落,但长安城每年的粮食缺口,仍然高达100万石(约合4200万公斤)。

在此情况下,即使是在“年谷丰登”的丰收年份,唐代长安城也仍然粮食紧缺“人食尚寡”,唐朝初期、中期,唐高宗、唐玄宗就曾经因为长安城缺粮,而不得不迁到洛阳“就食”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是岁,关中饥,米斗百钱”,于是群臣就请唐中宗学习他的父亲唐高宗,到洛阳“就食”,没想到不恤民情的唐中宗却发了火,说:“岂有逐粮天子邪?!”

唐朝贞元二年(786),由于向长安运输粮食的漕运道路,被藩镇阻隔,整个长安城都陷入缺粮境地,以致禁军发生骚动,这时,刚好有3万斛米运到了长安周边,唐德宗听说后,几乎流下眼泪跟太子说: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8、漕运断裂

而大唐长安城的最终毁灭,以及失去立都的基础,漕运的断裂,是最致命的打击。

唐朝时,随着长安及关中地区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可耕作土地的急剧减少,本身经济实力已经大幅削弱、长期缺粮的长安城及关中地区,只能是依靠江淮一带的粮食和财赋,来维持日益庞大的首都和帝国的运转,当时,甚至有一个说法是,供应长安的粮食运输,是:

“斗米斗金”。

但从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仰江淮为生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

实际上,在安史之乱以前,面对经济中心日益东移、南迁的趋势,唐王朝要吸取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财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当时,江淮地区的粮食、财赋,要经由黄河进入渭水供应到长安,但黄河三门峡段非常凶险,“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常)(之)七八”。

漕运,是维系长安城和大唐帝国安危的生命线。

在自然天险的阻碍之外,由于关中地区森林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河和渭水,泥沙积屯也很严重,行船非常艰难,因此以致到唐朝中叶以后,从渭水到长安的一些漕运水渠,甚至经常因为泥沙堵塞航运,不得不边挖沙、边行船: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衰竭,和部分河流、水渠的干涸,到了唐朝末年,运输船经由渭水和漕渠行驶进入长安的记载,最终越来越少,几乎完全消失。

自身无力生产,又没有漕运补充,长安作为首都的血脉,也就断了。

而在自然环境的恶化之外,从安史之乱以后,日益骄横的藩镇,也经常阻断江淮地区供应长安的粮食和财赋。在当时的情况是,如果漕运断了,那么长安城中的大唐王朝,就成了瓮中之鳖王朝的喉咙,随时会被军阀掐断。

在此情况下,脱胎于黄巢部队的军阀朱温,最终于公元904年强迫唐昭宗,迁都到更靠近江淮地区和黄河水运的洛阳,并彻底拆毁长安城,以建设洛阳。

两年后,906年,朱温又强迫唐哀帝“禅位”,随后朱温即皇帝位,灭大唐,改国号为大梁。地图上的五代十国:一分钟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

在此情况下,唐代长安城,最终完全覆灭。

9、从西北到东北

除了长期的政治动荡,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以及自然气候的变化,长安衰落和无法立都,还潜藏另外一个中国军事政治的密码:

那就是,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不断东移南迁,与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的衰落相比,黄河中下游的开封、江淮一带却越来越繁华富庶;与此同时,中国的军事和民族斗争中心,也从西北,逐渐转移到了东北

唐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军事、民族斗争中心,从西北转移到了东北。

在宋代以前,自古“戎马盛于西北”,从秦代的犬戎,汉代的匈奴,到隋唐时期的吐蕃突厥等,都曾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军事和民族斗争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上。

所以在宋代以前,立都长安,控制关中平原,进可以出击西北草原和华北平原,守可以倚仗蜀道、退驻成都平原,无论是北进还是南下,长安,都是宋代以前,中原王朝制内御外的超级宝地,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正是扎根于实际的军事和政治意义,长安城在宋代以前,才能立都千年。

但从唐朝中期以后,随着东北方向的契丹、渤海、女真等少数民族的相继崛起,中国的军事政治地理格局,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在此情况下,防守东北方向的北京,其军事、政治地理价值日益突显;而随着中华帝国边疆形势的变化,长安也逐渐从帝国的中心,沦落成了一个相对配角的边缘地位,最终变成了中国西北的一个军事经济要地,如此而已。

10首都的东渐北移

至此,长安城最终彻底衰落。

此后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别以黄河流域的洛阳和开封为首都;北宋则以开封,南宋以临安(杭州)为都;而元明清三代,更是最终奠定了北京,作为此后800年间中国首都和军事政治要地的基础。

唐代以后,中国的定都,逐渐从西向东、从南向北迁移。

在此情况下,中国的首都和历史重心,最终逐渐实现了从西到东(长安洛阳开封)、从南向北(杭州南京北京)的东渐北移“十字架”运动。

11古都的幻灭

而在长安城和唐帝国即将覆灭前的几十年,唐代会昌五年(845),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一个帝国日益衰残、心情不佳的傍晚,登上了长安城内地势最高的乐游原。

他站在制高点上,俯瞰着这座千年古都,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大唐帝国和这座作为首都的城市,已经接近黄昏末日。

此后,随着五代十国及两宋的长期动荡,长安周边“畜产荡尽```十室九空”;关中地区,在宋代时,最终沦落成为“壤地瘠薄”、“土旷人稀”“恶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但是由于当时西安周围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恶劣了,最终在部下的反对下,只得放弃。

秦汉时作为“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从唐代开始逐渐衰落。

后来,南宋时人李献甫(1195-1234)在《长安行》中写下了,那个业已衰落不堪的长安和关中平原:

“长安大道无行人,黄尘不起生荆棘。

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韩建“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长安”这名字多好啊,为何要改名为“西安”?

而到了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遣徐达西征陕西,攻下奉元路之后,朱元璋一声令下,将其改称为“西安”,象征着朱元璋想要大明帝国西部边疆安定的愿景。而从此之后,“西安”这个名字用了600多年,直到现在还在沿用。

后来,朱元璋曾经多次考察过西安,甚至有打算将明朝首都前往西安的想法,在朱元璋的眼中,长安一直都是他迁都的首选城市,是他理想的迁都地点。在朱元璋看来,长安是多个朝代的古都,就文化底蕴来说,完全能匹配大明王朝的气质。同时,长安地处中原的中西部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有山川之险峻,是“王气”之所在。

因此,朱元璋早早便派人在长安修筑起了工程浩大的城墙,甚至还派出了皇太子朱标亲自考察西安,也算是为迁都做足了准备。

朱标到了西安以后,发现西安宏伟壮阔,地势也比较平坦,那里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而且从军事来讲是一个易守难的地方,但是西安也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关中平原虽然土地肥沃但是它的面积却只有四万多平反公里。而都城里面驻扎着军队还有很多王公贵族,粮食就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西安的地形四面都是封闭的易守难攻,但是这样导致如果要从其他的地方运粮食过来的话也是很不方便的,朱标回去以后把这些告诉了朱元璋,之后朱标就病倒去世了,朱元璋连天字第一号的皇位继承人都没了,朱屠夫伤心死了,更没心思迁都了。就这样,西安失去了重回汉唐的最好时机。西安就失去了改回名字,并成为十四朝都城的机会。

如果朱元璋迁都成功,那么,“西安”这个名字,或许又改回“长安”了。毕竟,皇帝都喜欢“长治久安”,哪有说自己都城是“西边安定”的意思。等到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他更不可能迁到西安了,由于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依然对明朝有很大的威胁,只能天子守国门,在加上北平又是他的潜邸。北平同样不产粮食,但江南粮食到北平,可以走漕运和海运,成本比只有陆运的西安节省太多。所以他把都城迁到那里,改北平为北京(相对于“南京”而言。毕竟南京是他老爹定都的地方。)

西安名称,是封建没落阶级的“小中原文化”意识的产物。“小中原文化”是对“大中华文化”的矮化。唐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从长安东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他们自身的政治利益,以“小中原文化”为核心,要“西安”和“西宁”的西部社会,而不要西部有一座象征国家历史意义的大都城,于是“长治久安”的长安,便被降格成西安了,成了与“西宁”同一意义的地方城市。这是唐之后至清的封建帝王们为了显示他们自己“小中原文化”的中心权位,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之所以改这个名字,应该既是借鉴了原先“安西”的名字,同时又有希望西边保持长治久安的意思。

也就是说,“西安”这个名字的出现,是因为长安县上面的行政单位改了名字,最后取代了长安名字的缘故。

西安是长安的转世再生,长安的辉煌随着唐末的毁城早已一去不返,虽然西安星罗棋布的汉唐遗迹,帝陵坟冢都保存着我们那个辉煌的时代的印记,长安静静的沉睡在历史长河之中,西安也应当有属于她自己的未来。

虽然没当上国都,但在明朝,西安依然是陕西省会兼西北第一重镇。守住西安,西北无虞。丢掉西安,西北、西南(云贵川渝)都守不住,大明朝能塌掉一半。

西安府是明朝的特大城市之一,下辖6个州,31个县,而当时的陕西省,总共有21个州,95个县。也就是说,西安府占了陕西省的三分之一。就城市地位和区域功能而言,明朝的西安府差不多相当于现在重庆直辖市。

仅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西安府就有人口231万。经过百年发展,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西安府人口达到391万。又过了八十多年,万历六年,公元1576年,这个数字已增长至450万。

明朝早成过往,但明朝依然为西安,为中国留下了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气势恢宏的明城墙。明城墙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开始在汉唐宋元旧城墙的基础上修建,四年后完工。朱元璋当时就有迁都西安之意,所以对西安城墙的要求特别高,级别向国都看齐。历经数百年战争洗劫,西安明城墙有很多已损坏,但还是留下了13.7公里的遗作,在夕阳下留今人凭吊怀古。

穿越周秦汉唐,走过宋元明清,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印记灿若星辰,曾经辉煌繁华,也曾在近代落后衰败,步履蹒跚。

那座古都,最终覆灭在了,破碎的时空里。

从此,再未崛起成为:龙兴之地。

时至今日,她依然骄傲荣耀,却也举步维艰。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怀揣着现代的梦想,西安正从十三朝古都的千年沉睡之中醒来,大踏步向前走去。

牛逼的西安最后怎么没资格做帝都了

说起中国古代史,一个绕不开的地理区域就是关中。作为关中地区的精华核心所在,西安自然也就成为了串联中国历史记忆的一座名城。时至今日,西安仍然是中国中西部最发达的城市,引领着西部经济的进步,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西安的特殊地位,很大一方面来源于它长时间作为汉人王朝的首都。从秦到唐,西安的出现,往往是以堂堂帝都的身份。然而唐以后,西安的地位却一落千丈,此后彻底失去了作为首都的可能性。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原因。

铁骑飞空京洛收

会盟赞普散边愁

西安这个概念可大可小,但在大小两个尺度上却有着相似的特征。

宏观上的西安可以认为是整个关中盆地。在讨论这座城市作为首都和军政重镇的身份时,人们很难绕开整个关中盆地而单说西安本身。

关中盆地之所在

横穿整个盆地的渭河流域,提供了充足的农业用水。在秦岭和黄土高原两块难以开发的土地之间,夹着这样一个肥沃的盆地实在是自然的恩赐。因此,关中盆地是北方汉人最早开发的农业区之一。

关中之沃野千里

《战国策》和《史记》中就有关于关中盆地堪称“天府之国”的记载(这个说法后来被诸葛亮借用去形容益州,从此变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说相声的祖师爷东方朔则称之为“陆海”,极言其农地肥沃(后来同样被人拿去形容四川)。

能同时据有两大盆地,则天下可定

对外,这里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区域。东侧和山西之间的黄河天险,是秦晋之间天然的分界线,;北侧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难以被穿透;南侧的秦岭山高水长,合围在一起,关中盆地如同一个要塞。

《两都赋》所谓:“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晚首之险,带以洪河、径、渭之川。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

其实就是在说关中盆地四周的天险,只要扼守住其间的诸多关口,如潼关、武关、萧关、散关等,整个关中盆地便固若金汤。

四塞险固,沃野千里

从微观尺度来看西安这座城市,则是关中盆地这个优质地理板块中的精华。

西安所在的西安小平原,位于整个关中盆地的终于,南靠终南山屏障,东侧有从终南山伸出的骊山回环保护城市东缘,俯瞰整个小平原;渭水和灞河构成的夹角则构成城市防御前的最后一道天险。

从防守的角度来看,西安周边也正好是防御关中平原的最后一层防线,把城市建于这最终防线之后,可谓万无一失。

西安的帝都生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隐隐朱城临玉道

遥遥翠幰没金堤

中国古都很多,最重要的当数西安和洛阳。这两座城市在王朝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却往往以互补的关系出现。(如东西周、东西汉、唐两京)

西安相对而言是一座防守型的城市,其原因如前所述,封闭的关中盆地是西安的外部防线,城市基础则是山水环绕的西安小平原。

选择西安作首都的王朝,大多起步于群雄割据之时,以关中为根据地,可令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再适时向东和向南进击,进可攻退可守。

秦正是凭借关中盆地强大的防御力

得以在残酷的战争中

始终保持自己本土的大致安全

他打别人容易,别人打他难

而洛阳位于天下之中,防守难度比较高,但沟通诸多地缘板块,可四面出击,若以富庶的关中为后盾,则洛阳可作为关中政权向东扩张和控制的枢纽所在,这在中国统一的早期阶段尤其重要。

天下之中

在打天下的年代,西安与洛阳之间是完美的互补关系。但在王朝完成统一大业之后,西安作为首都的优必要性就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西安和东部距离太远。

西安和洛阳之间的道路距离在350公里左右,即使按现代强行军每天50公里的标准,也要走一周才能到达。漫长的距离和时间,不利于西安对东方事务的控制。

出了函谷关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不容易

比如以关中作为根据地的西汉政权,在统一天下之后,却要不断地通过洛阳对东方的异姓诸侯施加影响。

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移都关中到十二年四月驾崩,七年间刘邦曾七次亲临洛阳。凡是涉及到翦灭异姓王、分封同姓诸侯、封赏功臣等事宜,多在洛阳进行。这种重大内政不在首都长安办,已经说明了问题。虽然关中仍是向东控制的基础,但诸多职能已经可以东移。

通过洛阳向东的水路

确实可以辐射西汉关东大部分地区

另外,正是因为西安过于优秀的封闭性,让它在维持首都运转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尽管关中地区本身是优质的产粮区,可是在首都庞大的人口面前,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吃。

关中盆地向东的出口狭长而窄小,从东方水路运粮食进入盆地还要经过险峻的三门峡。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汉唐王朝的问题,如果关中受灾或生产力下降,来自东方的补给就至关重要,这还不算在西域维持统治所需的资源。

这是一条相当漫长的补给线

虽然在和平年代

可以用丝绸这种“大额货币”代替物资运输

在王朝强盛的年代,维持这种运输的费用还可以接受。可是到了王朝败象一露,西安要保证物资供给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每当西安被战火摧毁,想要主持重建这座城市都很困难。刘秀弃置了西安定都洛阳、宋抛弃了被唐末乱军摧毁的长安城,也都是因为重建和维持这座城市需要的物资补给太昂贵了。

为什么唐朝之后,各朝代都不用长安做首都了呢?

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为什么唐朝之后,长安再未做帝都了呢?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坐落着中央政府和职能机构,承担着控制国家运行的职能。在众多古都中,长安和洛阳在经济、地形、建都史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两地哪个更适合建都,小伙伴们对此争论不休。汉唐时期,长安和洛阳都曾以国都或陪都的形式,出现在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也围绕着两者展开,可以说两座城市经历了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经历辉煌之后,受外部环境影响,两地在定都竞争中,双双落选,其中的缘由,值得探究。

首先,梳理一下长安和洛阳的交集。

长安先后有21个大小政权,具有近1300多年的建都史。在西周时,长安称为“沣镐”。秦时改名“内史”。刘邦斩蛇建汉,定都关中,置县筑城,取“长治久安”之意,长安由此得名。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东起黄河潼关,西抵六盘山,南依秦岭,北靠北山,地势平坦,西狭东阔,东西长约500余公里,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平原在渭河以及支流泾河、伊洛河等河流的灌溉之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交通便利,也是长安的区位优势之一。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延伸,经河西,过西域,中亚、东欧、印度等地区和国家均在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之内。从长安东出潼关,就有掌控中原的战略主动权。长安还与巴蜀有着交通联系,自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和傥骆道等抵达汉中,再由金牛道、米仓道,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沟通蜀地。

除此以外,长安还具有防守优势。由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东据崤函,南守武关、西拥散关、北有萧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有了这一优势,进可攻,退可守,外加关内肥沃的良田,正是有了这些优势,长安一直以来是首都的备选项。

与长安相比,洛阳也有类似的优点。

它因地处洛河之南得名,经历了22个朝代,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号令天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最长的城市,累计建都史超过1500多年,有“神都”之称。洛阳位于伊洛盆地西端,地形西高东低,总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东往吴越,南下荆襄,西抵陇蜀,北达燕赵,这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具有十分现实的吸引力。正因如此,西周何尊记载了周成王修建成周的事,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字,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

身处中原的洛阳,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它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水系,适于农业耕作,由于地势偏高,避免了黄河的洪涝灾害。洛阳东控虎牢,西扼殽函,南据龙门,北守邙山,四周山河拱卫,形成屏障,对于进攻方来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另外,长安和洛阳同样特点鲜明。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四周有高山雄关环绕,古人评价:“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之地”。长安俨然是一座安全的堡垒。在中原动乱时,关中平原面积是洛阳的36.15倍,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供给,维持长安的稳定。汉初,娄敬向刘邦建议:“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这番话阐述了长安的诸多优势。

从地图上看,长安地处西北,既有利于与中亚进行商贸往来,又处于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自西汉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加强了联系和影响,使其成为长安的战略纵深,在政治和军事上孤立匈奴等游牧民族。

与长安相比,洛阳也有突出的优点。明朝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认为:“洛阳龙脉自中岳嵩山,过峡时而北,变作岗龙。”进一步充分说明地形的优越性。此外,洛阳还有水运优势。古代黄河船运,受到三门峡的影响,造成粮船无法直运长安,必须经陆路绕开黄河天险,再组织船运,如此一来,增加了运输成本和时间。隋炀帝时期,在洛阳附近兴建了大量粮仓,通过运河船运,囤积了全国一半的粮食。

自东汉始,关中人口膨胀,关中生产的粮食无法满足日常需要。隋开皇十四年,关中饥荒,隋文帝被迫逃难洛阳,成为有名的“逐食天子”。洛阳位于中原腹地,兼有水陆交通的便利。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洛阳的优势更加凸现,很多皇帝选择在此定都。长安与中亚和游牧民族联系密切,在此定都在朝代,通常具有进取型的战略眼光,比如秦国、西汉、西晋和唐朝等。而洛阳深处农耕文明中心地带,没有外族入侵的顾虑,偏重于防守型的国家策略,比如东周、东汉和魏晋等。

最后,一个首都的选择,不但要看周边环境的安全系数,还要看统治者的政治考量。

以汉朝为例,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娄敬的建议下,选择定都长安,看中的是长安的“形胜”。西汉在此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刘秀是南阳豪门,借助河北上谷、渔阳等的军事支持,以及与真定王刘扬的政治联姻,光复了汉室。他曾有迁都长安的意愿,“是时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为此,他只得向现实妥协,选择了占有“地利”优势的洛阳。

定都城市的选择,是政治、社会、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综合因素均衡的结果。长安和洛阳孰优孰劣,并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隋唐时期,统治者选择双都制。以长安作为政治首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同时,以洛阳作为经济首都,通过水陆运输的便利,集中全国的优势资源。

隋唐以后,由于过度开发,北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降水集中,长安和洛阳不再是定都的首选城市。游牧民族的相继崛起,深处汉文化中心的洛阳,被排除出定都名单。而战争带来的毁灭和破坏,对于两座城市来说,同样也是灾难性的。

随着西北匈奴的没落,契丹、女真、后金、蒙古等民族在东北做大做强,帝国的战略重心也发生了偏移,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先后涌现,长安和洛阳不再成为首都,不过,两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旧不容忽视,具有特殊的地位。

长安是国内有名的古都,想起长安,人们就会想起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好不壮观。事实上,长安在从周到唐时期,11个朝代在此建都,有着1100多年的建都史,那么为何唐代以后长安便再未做帝都了呢?

政治中心东移,北部边境威胁集中在东北方向

汉唐之时,国家的边境威胁大多集中在西北方向,比如匈奴、突厥,大多是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此时建都长安,不仅能够有着优越的地形保卫国都的安全,还能够保持对西北地区的战略威慑,同时方便兵力的调集。但是五代之后,随着西北方向突厥的灭亡以及东北方向契丹的崛起,国家的防御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东北方向。此时再定都长安,京师虽然有山河之险,但是在军情传递以及兵力调动方面必然处劣势,如果在中原腹地屯驻重兵,由于中原地区远离京师,很有可能会酿成新的藩镇割据。此外,唐朝灭亡后,关陇贵族集团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而新兴的利益团体大多发轫于中原,比如北宋赵匡胤的功臣集团,出于靠近自身利益所在地的原因,唐以后不定都长安有着更加现实的考量。

经济重心南移,漕运愈发重要

唐朝安史之乱时,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南方的经济开始发展。唐朝中后期以后,国都长安对于江南地区的物资依赖更加强烈。由于关中耕地条件的恶化,京师粮食供应紧张,每逢大旱,连皇帝都要就食洛阳,甚至在贞元二年发生了因长安缺粮而导致禁军骚乱的事件。为何连京师长安都会缺粮?

首先是漕运的变迁。随着黄河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变化,黄河航运的优势不再明显,甚至连大船都难通行,运粮十分不便。其次是运粮的成本过高,从江淮地区到长安,不仅路途遥远,且险滩遍布,三门峡的砥柱更是加剧了航运的危险,《水经注》记载: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杰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正是由于航运距离遥远再加上航运危险,漕运成本过高,加上中途耗费,以致“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言”。如中宗景龙三年,“关中饥,米斗百钱。运山东、江、淮谷输京师,牛死什八九。”更为重要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皇帝诏书如同儿戏,各个地方的节度使俨然成为一方诸侯,经常截流运往长安的物资,导致长安赖以依靠的江淮赋税重地时断时续。此后王朝定都,为了不避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直接定都洛阳,开封,方便物资的转运。

常年战乱导致长安城破败不堪,帝王之气尽失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关中地区在唐朝及其以前长期人口过载,引起长安及其周边关中地区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河渠水量减少,叠加唐中期气候转冷的自然因素,致使长安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承载力下降,不能够支撑数百万的人口生活。

此外,安史之乱以及随后的五代十国混战,长安饱经战乱的摧残,致使城内“宫阙萧条,鞠为茂草”,长安的荒凉可见一斑。黄巢起义后,朱温成为叱咤一方的军阀,逼迫唐昭宗东迁洛阳,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撤屋木,自渭浮河而下,连甍号哭,月余不息。长安在经过此次摧残后,基本上成为了一片废墟。

北宋立国之后,长安在行政上被降级,城内一片荒凉,“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直到宋神宗时期,司马光还说“关中饥馑,十室九空,流移之民,道路相望”。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城市本身还是关中的条件来看,长安在唐之后都已经失去了作为帝都的条件。

“买东西”是怎么来的……

长安城兴建于隋朝,在隋朝时期被称为大兴城,到了唐朝时期改名为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当时的长安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的都城,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面积最大的城市,比罗马城大出整整五倍。要说古代的繁华王朝,唐朝肯定是许多人的首选,所以,历史上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才会以唐人自居。确实,唐朝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国际性的。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可谓是万国来朝。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出现了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的盛世开元盛世,当时的社会百业兴旺人民富裕,作为首都的长安人口最多时接近一百万,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文化也非常繁荣,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唐朝文化对周边各国的影响深远,甚至到现代尚有遗迹可寻。如此强大的唐朝可说的方面很多,都城长安,展现给世人的,就是盛世之象。

与影视中的长安不同的是,为了方便管理,那时的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中心,东西两边被划分成了一百八十个“小格子”,就像是一个棋盘,这些个“小格子”呢被称为坊,总共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型的,比如光德坊,里面都是些政府机构;另一种是居住型的,跟我们现在居住的封闭式小区差不多。所以当时的人们走在长安城的大街上,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满目只有高高的围墙,人们都在坊内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坊间传闻”的由来。

上街购物,为何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长安城中的街道都十分宽阔,一般有25米至50米不等。最为人们熟悉的朱雀大街长近5000米,宽达155米。而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长安城中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如织,真实情况是会让你大失所望的。真实的长安街道两旁是没有店铺的,只有一段段的坊墙,大街上实际很无趣。

为了更好的管理,当时的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分界线,分成了两个区域,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闻染说过这么一句话:“这里是长安县,不是你的万年县。”而长安县和万年县呢便是长安城划分的两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专门的“区长”负责管理。总的来说,长安城的布局就像一个棋盘,规制严密极其整齐,但是并不像电视中那样,街道两边并不是房屋,也并没有叫卖的小贩,只有高高的围墙。

长安的商业区集中在东部的东市和西部的西市。市的每边长约1000米,内有宽达30米的街道,商店就开设在街两旁。唐代政府对商业控制很严,每天中午打鼓三百下表示开市,店铺才能开门做买卖。太阳快下山时敲钲(铜制乐器,似锣)三百下,商店必须关门。

唐代长安城有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根据前代都城将工商业店肆集中在固定地区的制度,唐长安城在外郭中的东西两侧设置了东西、两市。东市和西市各在朱雀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各处在皇城外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占地面积大致相等。东、西两市搭建起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我们现在购物都说是买东西,“买东西”这个词语也跟长安有关,长安的人们都生活在坊里,在坊内只有出售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小超市”,那么要想购买其他物品呢,就得去市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开头描绘的便是西市开市的场景,那个时候的长安,做交易的市场只有两个,一个是西市,另一个就是东市,由于人们购物只能去这两个市场,渐渐地就把购物说成是“买东西”。不过这两个市场开市与闭市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人们并不能随时购物。

当时的东、西市是各有分工的,东市是国内市场,西市是国际市场。根据史书记载唐代‘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诸州、藩镇的驻京机构州邸或进奏院分布于东市附近,国子监和赶考的各地考生们也都在附近活动。因此,东市的客源较西市相比,达官显贵应该更多。”

根据史料记载,东市内除了店铺外,最中间的地方还设有管理机构和朝廷派驻机构。唐代律法严明,中央为了管控市场秩序,不仅在东市内设立了市署这样的管理机构,还设置了常平仓(官府用以调节粮价的粮库)、平准署(是物价机构)这样隶属于中央的派驻机构。

西市位于唐长安皇城的西南方,也称为“金市”,是当时规模宏大、国际贸易繁荣的商业市场。始建于隋,兴盛于唐,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繁华程度盛极一时。当时的西市商业贸易西至罗马、东到高丽,是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面积最大、业态最发达、辐射面最广的世界贸易中心、时尚娱乐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据相关文献中记载,东、西两市内不仅有笔行、酒肆、铁行、肉行、雕版印刷行等,还有赁驴人、买胡琴者、杂戏、琵琶名手、货锦绣财帛者……诗人李白在《少年行》一诗中,就记录了游玩归来跑到胡人酒家畅饮的欢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的这首诗,当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主要是抨击那些纨绔子弟过着骄奢的生活。诗中的“金市”,就是指唐长安的西市。“胡姬”为唐时旅居长安的西域胡人,有以卖酒为业者,其侍酒胡女称为胡姬。

诗中的长安阔少们,在市场上东走西撞,骑白马跨银鞍到处游逛。在郊外玩够了,又撞入有侍酒胡女的酒肆中去饮酒作乐。寥寥数笔即勾勒出浮浪子弟的形象,也将长安的“国际都会范”也渲染得淋漓尽致。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东市、西市如此繁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以至于当时人称买商品为“买东西”,且沿用至今。

长安的衰落

黄巢的作用不可低估

(高考失意所做)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当然选择这两城中的哪一座作为首都,很多时候还有这个政权根基所在的影响。比如隋唐代的统治者出身于所谓的“关陇集团”,老家就是关中和陇东,当然会一开始就定都长安。

然而即使如此,到了唐朝彻底稳定局势,国民经济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武则天还是设法定都在神都洛阳。终唐一代,洛阳的地位始终崇高。而由于长安难以克服的粮食问题,唐朝成为了事实上的两京制,洛阳以东作为转运枢纽的开封,亦成为下一代王朝的新国都。

长安缺粮的时候

皇帝就带着文武百官去洛阳办公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唐朝以后,再也没有王朝愿意在西安定都,赵匡胤与朱元璋皆放弃了复都长安的计划。仅有的几次尝试,也是在无奈之时做出的选择。(战败的李自成算么?不算,流寇怎么可以算?)

虽然西安和开封看似离得并不远,但中间隔着三门峡…….以及,唐末战乱中的西安已废墟一般

不过到了近代,西安仍有两次重新成为过首都的机会:第一是晚清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两宫西狩;第二是在日寇入侵年代的西京陪都。

1908年的西安

两宫西狩是在外国列强大肆进入华北的情况下发生的。作为正式首都的北京无险可守,使得很多饱学之士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很多材料试图证明迁都西安的正确性。如周景勋上书张之洞,说“都城不迁,建路于引寇招敌之地,虽一寸而不为建。陪都于长安,设路于有利无害之方,虽万里而不惜。”

但更多官员则是理智地意识到,只有在秦汉隋唐年间,东南诸省还没充分开发,占据了关中就能称霸天下。但是到了晚清,水运甚至海运成为了治国和发展经济的根本,西安的运输太过艰难,还要选它做首都就有点陈腐了。(《清朝续文献通考》)

而此时的西安和关中,尚没有从三十年前造城极大破坏的陕甘回变中完全恢复过来,其自然基础条件更无法与汉唐时代相比,即使迁都也只能是纸上的规划。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全面爆发的战争让西安又一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决议设立西安为西京,由行政院直辖,随时准备接替危险的南京。即使在确定了重庆为陪都之后,西京的地位也仍然持续了五年。西安差一点又看到了成为首都的希望。

然而严肃地看,丢掉了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的国民政府,其实已经不具备控制全国的能力。在占据中国东部的日本面前,国民政府更像是一个偏安西部的地方政权。而西安唯有在这种地理范围内,才具有足够的统治力。

再加上这是战争年代,西安的军事防御特性能再次起到作用,才会有这么一次让人激动的历史变迁。一旦战争警报解除,西安仍然会失去竞争首都的资格。

其实老蒋也去过西安

到了新中国建立前夕,政府在选择新首都时曾经考虑过西安这个备选项。但是王稼祥等人和晚清的官员一样,指出“西安的缺陷是太偏西,现在不是秦汉隋唐时代了,今天中国经济重心是在沿海和江南。由此看,西安也不合适。”

不过作为西北最有势力的城市,西安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方面仍然做得很好。尤其是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立足未稳的年代,西安其实一直是一座隐形陪都。

为了防备国民党反扑和美国干预,中央政府一直对西安投入重金建设,把很多苏联援建设施放在西安,建立了西安的工业基础。这一时期搬迁和新建的西安高校也众多,给西安留下了北方第二强的人才储备库,羡煞了旁边的一众河南古都。

河南四座古都,却只有1所211

陕西有7所

西安从大格局和小格局来看,都是一座适于防守的城市天险足够多,周边的农业水平又足够高。但是在运输与商业占据经济生活主体的现代,位置较偏的西安则丧失了全国性的统治力。尽管在一些特殊时期它仍然能肩负起特殊的责任,可长期稳定地做一个帝都已经不再现实。

西北大都会是没问题的

今天的西安人民,或许已经不在意过往长安城天下中心的辉煌历史是否会重现。做好西北当之无愧的老大,随时准备做中国大后方的龙头,才是西安真正的城市定位。

最后,羊肉泡馍和凉皮给您说晚安

最后的最后,再学习一个!

什么?会吃不会写?

更多文章

  • 1400年后,我们为什么要梦回大唐 因为包容并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梦回大唐,唐朝

    1400年前的农历五月二十日,唐王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一个直到今天都让中国人念念不忘的王朝唐朝建立了。一生狂狷的李敖曾说,最想生活在唐朝。也许只有在这个朝代,他这样的人不仅“有话说”,而且“有事做”。有话说有事做,不光是成年人的专利。在唐朝,很多

  • “靖康之变”后,金国为何不乘胜追击彻底灭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靖康之变,靖康之难,金国,北宋,南宋,宋朝

    金国是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崛起的,用了十余年的时间,金国灭亡了辽国。金国在灭辽之后,转而向南,进攻北宋,企图灭亡北宋。金国两路大军南下,势如破竹,接连取胜。但是他们也担心长期深入宋境作战,可能会对金国不利,就接受了北宋的议和请求。由此可见,金国当时没有灭亡北宋的信心。而北宋答应了割让太原、中山和河间

  • 1952年院系调整回眸 折腾一圈又回到综合原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院系调整,52年院系调整,大学合并

    古有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大计,关乎国本。从古到今,教育问题一直都为人们所重视。其实,从清政府时期开始,统治者就萌发出要在教育上改革的念头,不然也不会由清政府出钱资助一些孩子从小就前往法国留学,孩子中最著名的就有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只是最终由于清政府内部太过于腐败

  • 宋朝多奇葩:北宋错选开封 南宋都城是临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北宋,南宋,宋朝都城,北宋都城,南宋都城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王朝。它结束了自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文人为中心的政治权利体制。继承了唐朝文学的繁荣,也为明清时期的文学打下了基础。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没有迁都的统一王朝之一,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兴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北宋王朝最重要的统治基础。但是开封仅仅是中国六

  • 秦鲁国大长公主自恃辈分 频频向皇帝为儿子讨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鲁国大长公主,宋朝公主

    公主在古代可谓是大多数女子所羡慕的对象,出生便有了较高的头衔与地位,不必用尽心思像后宫的女人一样争宠。只是有得便有失,在很多朝代公主的婚姻都会被用以维系政治利益。但是有一个朝代的女子就比较幸运,那便是宋朝,因为早先便与边疆地区约定以金钱维系和平,因此公主不必牺牲掉自己的婚姻。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仁义皇帝

  • 同为亡国之君,南唐李煜和吴越钱俶命运大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亡国之君,南唐,李煜,吴越,钱俶,纳土归宋

    最熟识的“亡国之君大部分人立马想到南唐后主李煜,毕竟李煜的诗词实在太过有名,人们马上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诗中

  • 晋惠帝司马衷为什么抱着嵇康的儿子嵇绍的血衣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晋惠帝,司马衷,嵇康,嵇绍

    (《国家宝藏》中的嵇康)(一)嵇康死也不辅佐司马家族我们都知道,西晋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是个性情中人,自由懒散,狂放不羁,嵇康有一儿一女,儿子便是嵇绍,历史上说他继承了父亲的容貌,相貌端正,气质出众,鹤立鸡群说的就是他。嵇康虽然无欲无求,不喜欢当官,但性子该烈时还是得烈,连好友山涛要举荐他都被他写书面语

  •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盛世

    中国历史上先秦文明、汉唐盛世、两宋明清,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辉煌、巅峰的时刻是绝对存在的。谈起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等历史文化名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下面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盛世殷商盛世(约公元前1290年1150年)从商

  •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清军没入关中国历史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可以假设,清军入关,李自成,明朝

    假设历史•如果满清没入关李自成能建立新的王朝吗?很多人对于满清入关导致汉族再也没有拥有自己的王朝而耿耿于怀。而在明末所有的汉族势力中李自成是最为强大的一股,并且按照以往史观他和朱元璋最为接近,于是很多人就幻想是否李自成能够成为朱元璋第二呢?李自成资料图李自成的钱粮来源自富人咋一看李自成的军

  • 中国历朝历代首都在哪?为何历代都城都在北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朝历代首都,首都,都城,历朝历代

    中国历代首都都城:我国历朝历代首都都在哪里?帝都,是对封建帝国的首都的简称。现今世界上已没有国号为“帝国”的帝制国家,“帝都”一词在官方几乎已不再使用。禹:邓,今河南省南阳市。夏: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后迁斟浔,今河南省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