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对当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很多深入的影响。几乎当今中国的所有邻国文化上都有汉文化的影子,甚至他们之中的很多还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附属国和附庸,比如高丽、高句丽[gāogōulí]、南越、琉球等等。
提起高句丽多数人可能会先想到李世民,这位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曾经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下,最终含恨而终。李世民之前的隋炀帝也曾经三次征讨高句丽,结果也是以失败告终。隋唐两代为什都要征讨高句丽?作为中国边陲的小国高句丽为啥这样难以征服?他和历史上的高丽王国和朝鲜王国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在现代,朝鲜称韩国为南朝鲜,韩国称朝鲜为北韩。作为朝鲜和韩国的通称,英语中的Korea(NorthKoreaandSouthKorea)、法语Corée、德语Korea、俄语Корея、希腊语Κορ?α、西班牙语Corea统统源自另一个词“高丽”。
中国人比较熟悉的隋炀帝三征高丽、唐高宗灭高丽,这个“高丽”指的是否就是Korea?没错,确实是。但这么说,一定有人反对:“隋唐皇帝亲征的不是‘高丽,而是‘高句丽!”那么,高句丽和高丽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二者有何关系?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朝鲜历史上也有个“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起玄冤、乐浪,以断匈奴左臂”((史记·韦贤传))。玄冤郡始设使领有高句丽、西盖马、上殷台诸县。高句丽县之名应该是因高句丽人聚居而得。此后,汉玄冤郡不断加强对高句丽县等地方的管理。也可以说,高句丽人至迟在汉武帝时已生活在玄冤郡内,成为汉政权管辖之下的编户齐民。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他们居住的中心地区建立起民族政权,尽管称高句(gōu)丽(lí)国,一直也没有脱离汉玄冤郡和辽东郡的管辖区域。“高句丽”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然而高句丽归属中国,并非是真正的朝鲜三国。
朝鲜三国时代是哪三国?
指的是:高句丽(不同于高丽)、百济、新罗。但“三国时代”一词存在争议,高句丽历史应该归属中国。
在三国时代之前,中国东北和朝鲜存在的小国包括东濊、沃沮、扶余、伽倻(42年-562年)、于山国、耽罗等国。三国时代前,百济和新罗的始祖兼并了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等各部落群族,从而扩张领土最终建国。高句丽统一了扶余、沃沮、东濊和其他小国,占据了朝鲜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3世纪时,三个国家发展成熟,形成三雄争霸的局面。
百济是南扶余人百济部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建立者和高句丽人一样,同属于中国地区的扶余人一脉,只不过高句丽是北扶余人所建,而百济则是由南扶余人建立的,百济最鼎盛的时候在北部地区侵占了不少高句丽的土地,在南部地区彻底剿灭了残留的马韩部落,是当时东北亚一带的海上强国!当时的百济和新罗一样是同属大唐的藩属国家,但百济却总是对唐王朝貌合神离、三心两意,它时而投靠唐朝,又时而转向高句丽,
公元660年,唐朝和新罗一起灭掉了百济!八年之后,又在此联合起来灭掉了高句丽!
新罗是由朝鲜半岛本地的土著辰韩朴氏家族所建,公元前57年,新罗就已立国,只不过到了公元503年的时候,它才改国号为“新罗”,它是唐朝在朝鲜半岛上最听话的一个小弟,先后配合唐朝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这两个劲敌被灭之时新罗又吞并了以弁韩人为主体的伽倻,征服了于山和耽罗,控制了整个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地区则划给了唐朝管辖。
新罗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国力逐渐衰弱,892年,新罗人-甄萱发动叛乱,建立了后百济,没多久,新罗贵族-弓裔也脱离了新罗的统治,建立了泰封,也称后高句丽。
公元918年,后高句丽王-弓裔的部下王建发动兵变、篡权自立,史称“高丽”,935年,王建灭掉了新罗,第二年,王建又吞并了后百济,实现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的再度统一。
朝鲜三国期间还有哪些小国?
伽倻:最终为新罗所吞并。
东濊、沃沮、扶余:皆被高句丽所灭。
于山国:附属于新罗。
耽罗:附属于新罗。
随着中原政权更迭,对北方管理机构及政策的变化,高句丽政权在玄冤、辽东地区发展、扩张,始终没有改变其作为我国东东北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性质。这从高句丽同中原及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不断接受中原及北方甚至江南政权的册封,不断臣属、朝贡等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国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后来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高句丽”(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国灭,高句丽族民流人中原、东北和朝鲜半岛各族之中,尤以融人汉族的占大多数。
也就是说“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国名源于唐朝所策封的“震国公”)并占据了原高句丽的大部分国土。
乞乞仲象去世后,713年,震国接受唐的策封改名为渤海国。韩国人在19世纪以前一直不认为渤海国是韩国古代国家。但由于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扩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围,渤海国被韩国主流历史界划入韩国史。
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家们有时记为句丽、高丽。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史家和高句丽人大都习惯称高句丽为高丽。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由于918年朝鲜半岛又出现一个高丽王朝,人们往往将其混淆,其实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权。
高句丽简称高丽,这个民族和政权都兴起于汉玄冤郡,其王族以高为氏,活动区域在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半部。
新罗名存实亡后的群雄并起时代,一个名叫弓裔的新罗王室旁支脱颖而出。为了显示与新罗对抗的声势,弓裔打出了高句丽的旗号,史称“后高句丽”。不过除了名字一样外,“后高句丽”和中国的高句丽没有任何关系。
弓裔自己也知道“后高句丽”不过是个幌子而已,后来还曾改国号为“摩震”和“泰封”。贞明四年(918年),实行残暴统治的弓裔被大臣推翻,王位由传说是李唐私生子的王建继承。王建登基后,正式定国号为“高丽”。
新罗末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
918年,泰封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人们称其为“王氏高丽”(公元918年~1392年),“高丽王朝”。我们不否认王建政权以“高丽”命名有兴灭继绝之意,然而它却是在高句丽政权灭亡250年后建立的,都城开京(今朝鲜开城),其活动范围没离开朝鲜半岛。
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首都开京(今开城),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实际二者并无继承关系。
尽管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王氏高丽无论从时间上、活动地域上,还是从王族姓氏上、治下臣民的组成上都存在着根本区别,是不应该混淆的。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
1392年,李成桂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为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后来的李氏朝鲜长期是中国王朝的一个羁縻国。李氏朝鲜为何尊崇明朝?还将崇祯年号用了265年
羁縻国是什么意思?
【词目】羁縻
【拼音】jīmí
【释义】《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宋、元、明、清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
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政治实体的演进应更规范地表述为:邦国――王国――帝国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或可称为初始国家)是小国寡民式的邦国,邦国的进一步发展是王国,王国以后,通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走向了帝国。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朝鲜王国是历史上高丽王国的朝臣篡位而来的。虽然改了名换了姓但作为中国附属的地位还没有变。朝鲜王国的族群和高丽王国的族群也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所以说朝鲜王国应该是继承了高丽王国的大部分资源。然而高丽和高句丽实际上没有任何联系,自然朝鲜王国和高句丽王国也就谈不上任何联系。另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历史事实就是,不论是高句丽,高丽还是朝鲜,他们的地域面积和控制范围从没有超出今天的朝鲜半岛。
1948年9月9日,朝鲜劳动党领导人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半部建国时,采用了“朝鲜”这一国号,定国名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现代的朝鲜族人是在高句丽国家灭亡以后,经过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与交流,以新罗人为主体形成的。在融合过程中也包括留在朝鲜半岛上的少数高句丽人后裔、渤海人、汉人等。19世纪中叶以后,一部分朝鲜人从半岛迁人我国,成为今日我国境内的朝鲜族。
今日朝鲜为与大韩民国区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过去往往将自己的国家称作“朝鲜”或“北朝鲜”,而将大韩民国称为“南朝鲜”;而大韩民国通常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作“北韩”,将自己的国家称作“南韩”或“韩国”。
中国大陆官方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中国大陆民间也常称为“北朝鲜”,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华人则习惯将之称作“北韩”。
日本官方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作“北朝鲜”,而美国官方在把“NorthKorea”翻译成汉字的时候则称呼其为“北韩”。
高句丽与高丽的区别
高丽和高句丽只有一字之差,所以很多小伙伴都好奇,这两个国家究竟有什么区别。当然高丽和高句丽存在的时间就不同,两者中间差了几百年,高句丽存在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9年,高丽存在于公元918年至1392年。而且高丽是古代韩国人建立的政权,而高句丽是中国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此后才发展到朝鲜半岛。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高丽和高句丽的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高丽,高句丽,这是两个不同时期的王国,他们只差一个字,有啥关系吗?其实,他们没啥关系!
我们先说下高句(gōu)丽(lí)。
高句丽建立于公元前37年,创立者叫做朱蒙。朱蒙是中国东北第一个政权扶余国的王室成员,因为内部争斗,朱蒙决定从扶余国出走,后来在今天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建立了高句丽国。
同是北方,竟然有两个政权,扶余国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高句丽国的征讨,发生了很多次摩擦,遗憾的是高句丽是最后的胜利者。公元494年,高句丽干掉了扶余国,疆域极大扩大,涵盖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朝鲜全境、韩国部分地区。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非常密切,期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在隋朝,隋炀帝曾经三次举国亲征高句丽,结果活活拖垮了大隋朝。到了唐朝的时候,高句丽国欺负邻居新罗国,而新罗是唐朝的藩属国。这下子,唐朝不干了,你高句丽还敢欺负我的小弟,于是在正式向高句丽国宣战,一打就是20多年。
公元668年,唐朝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攻破高句丽首都平壤,高句丽作为一个国家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唐朝和新罗以大同江为界瓜分了高句丽的国土。
扶余国的主体民族是秽貊族,所以高句丽国民的主体民族也是秽貊族,杂糅了扶余人、契丹、鲜卑、汉人、新罗人(古代韩国人)等多民族。高句丽国灭亡后,国民融入了中原,最后被汉族同化。这个来自中国东北腹地民族建立的高句丽政权灭亡200多年后,又一个从朝鲜半岛南方崛起的王国建立了,他就是高丽国。
新罗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的统一,8世纪后期以后,新罗同其宗主国唐朝一样,陷入内乱与衰落的窘境。9世纪末,真圣女王统治下的新罗爆发了人民起义,导致新罗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土崩瓦解。在各处的起义势力中,弓裔和甄萱两个乱世枭雄脱颖而出,最后弓裔统一了全境,918年建立了国家,取名高丽。因其统治者是王建,故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
为啥取名高丽呢?弓裔想借着高句丽的余威,呼吁人们造反起义,其实他与高句丽一点关系也没有。后来,弓裔被手下大将王建杀死,王建成为高丽王朝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称的王氏高丽。
高丽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对外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契丹(辽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等大陆国家称臣,并曾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爆发战争。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睿宗时期达到鸭绿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恭愍王时期扩张到甲州(今朝鲜甲山郡)、吉州(今朝鲜吉州郡)一线。
首先是两个政权建立的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高句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部分辖境为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部分划归了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政权,一部分仍然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了内地,后与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后其王族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句丽最终消失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王氏高丽非高句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句丽的后裔。其次是辖境内居民构成不同。高句丽辖境内的居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王氏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
知道两个国家的来历,我们就知道了,两个王国其实没啥关系。
1、两者文化起源不同。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扶余族在东北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吉林,后来才进入朝鲜半岛发展,文化归属感更接近于中原。高丽是古代韩国人王建所建立的政权,脱离于新罗国,起源于朝鲜半岛南部。
2、两者民族成份不同。高句丽的民族成分杂糅了扶余人、契丹、鲜卑、汉人、新罗人(古代韩国人)等多民族;高丽人的主体则是新罗人,民族归属感更倾向于三韩部。
3、高句丽是曾经统治过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古代地方政权,而高丽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两者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根本不是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完全没有继承关系。
所以说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而高丽则是当初的新罗人为主,这是现在韩国人的祖先,所以高句丽和现在的韩国人是没有关系的。
通过以上叙述,高句丽、高丽和朝鲜族是有区别的,不应混同起来。
吉林高句丽王陵
需要指出的是,高句丽民族和国家在7世纪中叶以前漫长的岁月和历史发展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遗迹遗物。辽宁省桓仁县有高句丽第一个都城遗址下古城子、五女山城,那里有高句丽古墓、壁画、遗迹、遗物。吉林省集安市有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洞沟古墓群、高句丽古墓壁画、好太王碑和大量出土文物。从吉林省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直至辽宁省本溪、抚顺、铁岭、沈阳、丹东,都保存着不同数量的高句丽古城、古墓和各种遗迹、遗物。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高句丽文化层叠压在汉文化层之上。这些遗迹、遗物不是现代朝鲜族的文化,也不是王氏高丽的文化遗迹,而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高句丽人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是我国的文物古迹。196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将洞沟古墓群(包括好太王碑)、丸都山城、五女山城、凤凰山城等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吉林两省各级政府也将有关高句丽遗址公布为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何从隋文帝到唐太宗都一直在前赴后继的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本来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但是隋炀帝败就败在了三征高句丽上了,隋炀帝动用百万大军劳民伤财,但是三次攻打高句丽都失败了,不断的征战无疑是造成隋朝,滥用人力物力又导致民生凋敝,最后起义大军四起,隋朝不但没有征服高句丽,反而导致了隋朝国力衰竭短命灭亡的原因,一向被扣上好大喜功的帽子。然而检视历史可以发现,不止是隋炀帝选择了征讨高句丽,隋唐两朝一直在对朝鲜半岛用兵,这自然有其原因。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也多次征讨高句丽,不过也没能打下来,为何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选择了多次征讨高句丽?
东北有几块不大但也绝对不算小的适合耕种的平地,可以孕育一个稳定政权;地理上又通过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和中原联通,周围山河四塞,进可攻退可守,足能自成气候。
通俗一点说,在古代,东北就是小一号的关中,具备搅乱天下的战争潜力,在传统语境里,这叫帝王之资,有资格逐鹿中原。东北一旦被有敌意的外敌占据,中原就面临倾覆之祸。在现代,由于技术的进步,东北是大了好几号的关中,地位更加重要。
而朝鲜,就是窥探东北的跳板之一。
因此,自古以来,那里就是中国人的流血之地,不单隋唐。
汉、魏、隋、唐、明、清、民国、本朝,只要那块地方有敌对中原政权的势力,甚至说,有存在敌对中原政权的可能,就必定要在那里流血。
在朝鲜打仗,为的是确保东北的安全,尚可只打一场局部战争。如果东北丢了,就得准备国战了。
高句丽的位置真的很重要。
首先东北在当时是东亚地区第二大平原,仅次于华北平原,而且还有山脉阻隔,可以说是帝王基业。它就跟关中平原一样,自己可以固守,又可以打出去。不像蒙古高原干旱缺水,东北水利充沛可以发展农业,有农业就可以发展手工业,而且隋唐时期气温高,东北比明代可以容纳更多人口。所以在东北能扎下根的政权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隐患之一。
隋朝建立之前,中国正值乱世,连年战乱不休,而朝鲜半岛则是另一种光景。
自从汉武帝设立四郡,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国版图后,中华帝国对半岛的控制力并不总是那么牢固。
兴起于公元1世纪的高句丽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趁中原王朝战乱之际,于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占据辽东,改襄平(古辽阳)为辽东城。
此后,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并在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
高句丽的强盛给了婴阳王高元信心,而随着隋朝统一天下,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逐渐僵硬,进入战争状态。
唐玄宗时期,渤海国就能跨海攻打山东半岛,还烧了登州城,这就是东北巨大潜力的体现。后来的契丹、女真、满清也不例外,都是以东北为根据地的。
所以隋炀帝打高句丽是很正确的,如果不灭掉它,等高句丽逐渐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向西进入大兴安岭一代接触游牧民族获得马匹,变成农耕-游牧二元帝国,就可以开与我们争霸了。
虽然隋炀帝失败了,但他做的事情是很正确的,后世号称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基本延续了他的政策。隋炀帝打高句丽,唐太宗也打高句丽。隋炀帝开大运河,唐太宗也开大运河。只不过唐太宗节奏把握得好,这些事情做成了,于是他就是圣君。但是,这是不是也证明隋炀帝对方向的把握没错呢?
高句丽也是一个农耕国家,位于朝鲜半岛和东北地区的一个封建政权,高句丽是由扶馀人建立的,高句丽和中原政权一样都是高度集权的农耕政权,农耕政权一般都对土地都非常向往,这对中原政权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因为农耕是需要土地来耕种的,一旦有了土地就不走了,不像游牧民族只是抢掠一番就走了,高句丽还学中原政权搞起了小的朝贡体系,自己做起了大哥,这更是中原政权不能容忍的,所以高句丽和中原政权必定会有战争只是时间问题,对于隋炀帝和唐太宗来说与其养虎为患给后人留下麻烦,不如自己先将高句丽给解决了。
隋炀帝和唐太宗没办成的事儿唐高宗干成了
汉朝时期朝鲜半岛是汉朝直接管辖的土地,隋炀帝和唐太宗都认为朝鲜半岛是自己的领土,再加上两位皇帝都是雄才伟略,所以对于隋炀帝和唐太宗来说朝鲜半岛是必须要收回来的,不过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没能将高句丽征服,最后是唐高宗时期才将高句丽征服的,不过唐高宗没看上朝鲜半岛这块地方,将朝鲜半岛交给了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小弟新罗来管理。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不愿从属高句丽的新罗与唐朝联盟,共同攻击高句丽。
但一直到渊盖苏文去世,引发家族内部斗争后,唐朝依靠叛逃的渊盖苏文长子渊男生告知的情报,才不算顺利的征服了高句丽。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建立熊津都督府、安东都护府管理百济和高句丽故地。
不过唐朝并没有控制几年,朝鲜半岛自从秦汉时期纳入中国版图后,半岛上的王朝一直以独立为目标,新罗也不例外。
经过几年反抗,唐朝势力不得不退出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自此,朝鲜半岛再也没有纳入中国版图,而是与中华帝国保持着宗藩关系。
隋朝和唐朝的建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建立的,同时关陇集团也对隋唐时期的皇权形成了制约,而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是雄才伟略的皇帝,对于他们来说皇权受到制约是不能接受的,也只能通过战争来消耗关陇集团的势力,扶植起来新的世家豪族,和关陇集团的互相制衡,皇权才能凌驾于关陇集团之上,这也是隋炀帝和唐太宗都连续多次征讨高句丽的原因之一。
能够抵挡隋唐数百万大军70余年,高句丽为什么这样难打?
高句丽暴得大名,主要是因为隋炀帝与唐太宗。隋炀帝三打高句丽,直接损失兵员上百万之巨,间接导致的损失则不计其数,并最终导致了隋朝崩溃。唐太宗攻打高句丽,虽战功赫赫,但顿兵于安市之下三月之久,未竟全功,慨叹道“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并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
此次战争,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睺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却惨败收场。
不过高句丽也发现自己无力与隋朝正面抗衡,遂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只好罢兵,待之如初。
待到炀帝之时,高句丽与隋朝的藩属东突厥联盟被炀帝得知,于是炀帝三征高句丽。
这三次战争虽然都失败了,高句丽的国力消耗也不小,在隋末战乱中无法出击。
随着唐朝建立及稳固,贞观五年(631年)高句丽为防止唐朝侵犯在辽东建千里长城,并与东突厥再次联盟。
面对高句丽与东突厥的威胁,唐太宗先灭东突厥,再与吐蕃和亲,设立安西四镇管理西突厥。
在后方稳定后,太宗将注意力重新转向高句丽。
贞观十六年,高句丽东部大人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这给了唐太宗出兵的口实。
为征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朝的盟友新罗,贞观十八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10万亲征高句丽。
然而在渊盖苏文的指挥下,唐军始终无法突破安市(今辽宁鞍山)。
贞观二十一年以及贞观二十二年,唐军又先后从陆海发起进攻,后因唐太宗离世,东征高句丽暂告一段落。
在这两个大名鼎鼎的皇帝陪衬下,高句丽显得光芒闪耀,以致于这个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被韩国人认作自己的祖先,拿他来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在第二次隋与高句丽与的战争中,乙支文德以诱敌深入之计在萨水大败隋军的,结果韩国军队设了纪念乙支文德的“乙支自由勋章”;李世民只不过未攻下安市,韩国人就拍了电影《安市城》,吹嘘李世民被安市守将射瞎一只眼睛,被迫向高句丽投降,还割让了长江以北的土地。
其实隋唐与高句丽交锋的还有两帝,一是隋文帝杨坚,为报复高句丽的入侵,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派水陆大军30万,攻打高句丽,因气候、疾病等原因损失比例高达十之八九。但高句丽慑于隋朝兵威,上表屈服。二是唐高宗李治,在充分汲取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唐高宗前后用了14年时间,最终在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灭掉高句丽。
高句丽前后抵抗隋唐大军70年之久,其中隋唐无数光芒闪耀的将星如来护儿、李勣、李道宗、薛万彻、苏定方、契毖何力、刘仁轨、薛仁贵等都征战在攻打高句丽的战场上,有不少名将甚至殒命疆场,然而都未出现过与李靖一举灭突厥类似的辉煌战绩。那么高句丽为什么如此难打?
第一,高句丽坚城甚多,且善于防守。
高句丽领土包括我国东北地区的大片领土,其中在辽东丘陵当中围绕河谷和道路,遍布山城要塞近200个,同时在鸭绿江对面,朝鲜北部的群山当中,这样的要塞群还有另一半……
高句丽山地奇险,自然不同于中原及草原地区可以施计运谋,一战定乾坤的作战方式。这就类似我国的四川地区,蜀地有秦岭、大巴山相隔,所以很容易形成割据政权,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刘备、诸葛亮凭借一小小的蜀地,虽然“国困民虚”,仍然能抵抗曹魏的中原大军数十年即可为一个类似的例子。曹操北征乌桓,一举荡平,但出兵汉中,视为“天狱”,在蜀地无功而返。钟会灭蜀,被阻剑阁,若非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功亏一篑。这都可以视为隋唐征高句丽无功而返的重要参照。
第二,气候不利。
唐朝骑兵
壁画中的高句丽骑射手
由于天气原因,隋唐军队攻打辽东的有利时机只有二三月到六七月,这短短的四五个月时间。隋朝的兵部尚书段文振评价说:“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对此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分析说:“中国东北方冀辽之间其雨季在旧历六七月间,而旧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冻之时期。故以关中远距离之武力而欲制服高丽攻取辽东之地,必在冻期已过雨季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如果再减去行军出师和班师所的耗费,能用于进攻时间只会更短。所以,这就增加了征服高句丽的难度。不仅如此,一旦坚城难克,后勤不足,中原的军队很容易大败亏输。
再以蜀地作类比分析,三国时魏国攻蜀也往往是由于气候原因最终无功而返。太和四年(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从子午道进攻汉中,碰上雨季,栈道断绝,一个月时间才走了一半路程,最后只得撤退。(《三国志》: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第三,后勤艰难。
由于地理险要,所以增加了大军的后勤压力,一旦粮草将尽,轻则退军,重则会导致全军覆没。正始五年(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攻蜀,但因运输艰难,缺乏物资和粮食;蜀汉大将又抢先据守山岭,进退两难。司马懿责怪他说:“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最后,曹爽只好撤军,死伤甚多,关中虚耗。正是因为翻越秦岭运输军资的艰难,曹操称汉中为“鸡肋”,留下了这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但是,四川虽然艰险,毕竟离中原腹地较近,值得用兵,而朝鲜地区离中原腹地过远,后勤尤其不便,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最终放弃朝鲜,将其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中,反对子孙后代去动他们。其实不要说封建王朝,就是到了朝鲜战争中,以美国号称“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师,面对朝鲜地区多山的地形,照样打的很吃力,铩羽而归。
所以,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懂得高句丽为什么如此难打了!
朝鲜人写了部小说,此后李世民便被射瞎一只眼成了独眼龙
近年来,在韩国古装剧剧中,但凡涉及到中国的唐太宗李世民,都要描述他被高句丽将军射瞎了一只眼,成了独眼龙的故事,像《渊盖苏文》和《帝国的早晨》等等。那韩国人怎么有这种荒唐的想法呢?因为一朝鲜人,写了一部小说,此后李世民便被射瞎一只眼,成了独眼龙。
这个朝鲜人叫金昌翕,公元1732年,他写了一部小说《三渊集》,其中卷11有诗一首,这样写道:高丽旧疆踔远矣,凤城或云是安市。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若道南汉形胜弱,文皇何如洪太始。
这诗大意就是高句丽旧时疆域很大,在这个可能叫凤城或者安市的地方,勇猛无比的将领杨万春用弓箭射瞎了虬髯的眼睛。“虬髯”指的便是中国的唐太宗李世民。由于当时朝鲜对中国清朝还有敬畏之情,所以还不敢直呼唐太宗名讳,只敢用外号代之。
随着清朝的衰弱,连朝鲜这个藩属国对此也不屑一顾,因此到了后面,“虬髯”一词不在朝鲜书中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直呼唐太宗的本名世民。其过程是这样变化的:虬髯”(三渊集)“帝”(燕岩集)“太宗”或“唐太宗”(燕辕直指等)“世民”(桓檀古记)。
随着《三渊集》的问世,也首次出现了有关射瞎李世民一只眼睛的最早记载。那射瞎李世民的杨万春是何人呢?很遗憾,在中国的正史和野史都找不到此人的半点踪迹。其原型最早见于明代著名的书商和小说编篡者熊大林所写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之中,叫梁万春。
此书传到朝鲜后,朝鲜王朝宣祖时期(万历年间)西人党党魁尹斗寿在他写的《月汀漫笔》中采用了这一人名:“安市城主姓名梁万春。见太宗东征记云。顷见唐书衍义,则安市城主果是梁万春。”唐书衍义就是《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众所周知,《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和《月汀漫笔》是一部通俗小说,其历史真实性比《三国演义》还低。再者说,无论是《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还是《月汀漫笔》,都并未提及唐太宗李世民被射瞎一只眼睛的故事。此事甚至连当时的朝鲜人自己都说是假的。
18世纪后期的朴趾源在他作品《燕岩集》中,也只是称其为“又世传安市城主杨万春,射帝中目”。也就是说,连他自己也并不确定这一说法是否属实。甚至还有更加直接的,李德懋在《靑庄馆全书》中说“安市城主世传姓名杨万春,三渊诗亦用之。然尹月汀谩录,已辨其出于唐书演义,不足取信。”
到了今天,韩国人在实在瞒不过去的时候,便以“唐太宗李世民曾修改起居录”(历史上确实干过)为由,认为是他抹掉了相关的记载。可是,正史能抹掉,野史是抹不掉的。再者说,高句丽跟韩国有半毛钱关系?(
韩国历史课本的地图里韩国是个“万里大国”,宋朝表示委屈
也许只有天知道韩国人是从哪里来到自信,或者天都不知道。但是比较一下高丽和高句丽的真实国土面积也许可以知道韩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
高句丽与唐朝真实的位置关系
高丽的真实疆域范围小于当今朝鲜韩国的范围
可见高丽只是小小的面积
蒙元时高丽版图
由这几张地图可以看到高句丽的疆域范围包括当今朝韩和我国东北的部分地区,而高丽几乎包括朝韩全境,但是不包含今天中国的领土。所以,高丽和高句丽同属分布在朝鲜半岛的古代政权,历史上有时间上的顺承关系。所以,可想而知,韩国人认为两个国家都是他们的祖先。而高句丽又“霸占”了中国的地盘,所以厚着脸皮再大一点也无所谓了,顺便就“发明”了疆域辽阔的祖先功绩。
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汉朝到唐朝前期,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古国高句丽。五代时期,朝鲜半岛又出现了一个名叫“高丽”的国家。而如今某些国家和某些人想办法将“高句丽”和“高丽”联系到一起,不少国人也都被“忽悠”了。
实际上“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建立的不同政权,之间存在很大区别,根本不能同一而语。不过“高句丽”和“高丽”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那么“高句丽”和“高丽”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高句丽,又名“高句骊”、“句丽”或“句骊”,是汉朝时生活在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汉朝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称号,故名“高句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后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此时整个北朝鲜和韩国西部是唐朝的,为安东护府。
高句丽主体民族为濊貊和扶馀,后来随着领土的扩张又吸收了部分靺鞨、古朝及三韩人。总体来讲,高句丽民族与如今的朝鲜民族在文化与血缘上都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统治过如今的朝鲜半岛北部,根本不是朝鲜的一部分。
对于朝鲜民族真正的前身新罗来说,高句丽是其统治朝鲜半岛的最大威胁。后来在唐朝的打击下,高句丽于总章元年(668年)灭亡,高句丽的贵族百姓基本上都融入中原,有小部分高句丽遗民后来则成为渤海国的臣民。
高句丽灭亡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朝鲜民族的历史才算正式开始。不过新罗是依靠唐朝力量统一朝鲜半岛的,所以在唐朝衰落之后,新罗也随之衰落。龙纪元年(889年),半岛爆发真圣女王起义,新罗名存实亡。
经过多年的战争,王建消灭新罗和后百济,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第二次统一。高丽王朝此后维持了数百年,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李成桂推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改高丽国号为“朝鲜”。
综合来讲,高句丽是曾经统治过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古代地方政权,而高丽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两者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根本不是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完全没有继承关系。
高句丽兴亡:700年屡受挫未亡国
高句丽(也作高句骊)国,建立于公元前37年,相当于西汉末年。在高句丽人自己所立的巨型石碑好太王碑(韩国称“广开土大王碑”)中记载,其第一代王是“邹牟”。高句丽建都于今天辽宁省桓仁县,不久迁至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王莽时代对周边部族推行歧视政策,引起北方部族纷乱,高句丽也被更名为“下句丽”,直到东汉初年,汉光武帝才恢复了“高句丽王”的王号。
最初的高句丽国只是汉朝玄菟郡内的小国,经过对周围小股势力的长期兼并,到曹魏时代,它形成了一个对周边部族有很大影响力的政权。曹魏在消灭了割据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几个郡的公孙氏之后,242年派大将毌丘俭攻打高句丽,焚毁都城丸都城,给高句丽造成灭顶之灾,《毌丘俭纪功碑》中就有“高句骊反”“讨句骊”的记载。
毌丘俭碑拓片(局部)
然而,高句丽并没有覆亡,它慢慢恢复,趁西晋永嘉之乱,进占了乐浪郡、带方郡故地(313年),乐浪郡故地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平壤一带。当时朝鲜半岛南部从众多小国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济国,都城在汉城(今首尔附近)。高句丽进入平壤一带后,就和北上扩张的百济相遇,两国争战不断。那时半岛南端的新罗还只是一隅小国,实力不能与这两个国家相提并论。与百济作战的同时,高句丽不断“西进”,与辽河流域新兴的慕容鲜卑长期作战,争夺辽东郡和玄菟郡,相较之下,慕容鲜卑更胜一筹。
342年,高句丽都城丸都被慕容鲜卑攻陷,高句丽王的母亲和妻子被掳走,父亲的墓也被盗掘,高句丽王被迫向慕容鲜卑称臣纳贡。
其后,经过较长时间的积蓄发展,高句丽再次趁着中原战乱,恢复实力,牢牢掌控平壤地区的同时,重新开始攻占辽东郡、玄菟郡。在好太王时代,高句丽终于完全占据辽东(约405年)。至此,高句丽吞并了西汉以来所设置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的广大辖区,并在427年将都城迁到平壤,大力经营朝鲜半岛。
在随后的南北朝时代,高句丽通过控驭辽东和黄海东部交通,展开“越境外交”,与南北对立的中原王朝同时建立联系,并且远通北亚草原的柔然和突厥,甚至与中亚粟特人也有联系(很多学者认为撒马尔罕壁画中的鸟羽冠使者就是这一联系的证据),可以说高句丽已然成长为欧亚东部世界的一个强国,因此中原史书称高句丽“强盛不受制”。
阿夫拉西阿卜(撒马尔罕)壁画中的鸟羽冠使者(右)被认为是高句丽人
6世纪下半叶,隋帝国最终结束南北分裂,中原走向统一,高句丽问题也日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后来,隋唐屡征高句丽,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征辽东”。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导致国内大乱,身死国灭。继之而起的唐帝国,在668年与后来居上的新罗联手,先是灭亡了百济,又在白江口(今天韩国的锦江口)的大海战中大败前来援助百济残余势力的倭军。唐军与新罗水陆并进,南北夹击高句丽,趁其内讧之机,一举攻破平壤,灭亡了高句丽。随后,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统辖其地。
综合来看,高句丽是一个强韧的国家,屡屡与中原抗衡,最终覆亡仍然是由于外部的摧毁。自汉末至唐初,高句丽共存在了705年,先后以桓仁、集安、平壤三地为都,所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在现今中朝两国境内都有分布。
两个“高丽”,还是一个“高丽”?
那么,高丽又是“谁”?这要做两层解释。
首先,高句丽在后期就开始被称为“高丽”了。
在南北朝时代的中国正史中,“高句丽”就开始被写作“高丽”,在南朝,《南齐书》最先如此称呼,而北朝可能更早,至晚《北齐书》已经将“高丽”作为“高句丽”的称呼了。至于原因,学界目前仍有分歧。有人认为是高句丽自己改名了,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史书的简写之前也曾简写“高句丽”为“句丽”、“句骊”。但是到隋唐时代,史书中对于高句丽的称呼绝大多数都改成了“高丽”,仅有个别记载同时并用“高句丽”。一句话,高句丽还是那个高句丽,只是叫法有所变化。
高句丽历史地图(612年)
其次,高句丽灭亡之后,新罗通过战争以及外交手段,逐步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广大地区,也就是原来百济的全部领土和高句丽南部的一些领土,这之后的新罗被称为“统一新罗”(朝鲜史学界不承认它是统一国家,故称之为“后期新罗”)。经过两个世纪之后,统一新罗衰落,它的内部掀起反叛势力,其中有两股最终做大:一股是900年在原百济地区兴起的甄萱,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后百济国”;另外一股是899年在原高句丽一带兴起的“后高句丽国”(又叫泰封国、摩震国),后来为了凝聚力量、反叛新罗,新首领王建在918年改定国号为“高丽”。三方混战,最终高丽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朝鲜半岛,由此“高丽”又成为这个统一的新国家的国号。
这个高丽完全继承了新罗的全部国土,并向北有所伸张,重要的是,它持续统治朝鲜半岛近500年,直到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取而代之。王建所建立的这个高丽,定都开京(今朝韩边境附近的开城),又称王氏高丽,之前的高句丽则又被称为“高氏高丽”。高氏高丽存续时间相当于汉末至唐初,王氏高丽存续时间则相当于五代至明初。
高丽历史地图(1111年)
两个虽然都可以叫高丽,但在历史研究中,准确来说应该分别称“高句丽”、“高丽”。高句丽拥有广袤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高丽则以朝鲜半岛中南部为统治区,二者重合区域极少。高句丽灭亡距离高丽建立,中间又隔了250年。就像拓跋珪以魏为国号时,曹魏已经灭亡120年了一样,高丽只是借用了“高句丽”名号的另一人群的政权。其实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就曾经有多个政权打着“高句丽”旗号,比如出使到日本的渤海国人,他们在日本史籍《续日本纪》中被记作“高丽使”;突厥默啜可汗的女婿高句丽人高文简逃往唐朝时,则是以“高丽王莫离支”名义被记录下来。
王氏高丽被西方人先是译作Corea,据说日本人在1910年吞并了大韩帝国之后动了手脚,改成Korea,好让Japan能排在它前面。Korea译自高丽,而“朝鲜”的英文译名则是Chosun,现在韩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英译名就是ChosunIlbo,而不是KoreaDaily。可见,Korea对应“高丽”,“高丽”则是“高句丽”的简称,所以全世界对朝鲜、韩国的称呼归根到底都来自“高句丽”。
唐太宗征高丽
公元645年,当唐太宗李世民不顾挚友、内兄、宠臣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亲自率领十余万大军和名将李世绩直趋辽东,与此同时,大将张亮率领多达五百艘舰船、五万水军的庞大舰队从海路直扑平壤,无论是彼时的大唐帝国臣民,还是后世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唐军大获全胜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连接唐代中国心脏地带与攻击高丽前进基地河北的永济渠早在隋炀帝手上已经完成了,既不用耗费额外的民力和资源,也不用承担由此带来的不满和骂名。
其次,隋炀帝连续三次对高丽用兵,虽然全都以失败告终,但却给唐朝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最后,征讨高丽之时,“贞观之治”时代已经延续了十余年,大唐的国力正处在巅峰时刻,可谓兵精粮足,而彼时的唐军先后击败突厥、降服了西域,打退吐谷浑和吐蕃的挑衅,是带着胜利余威的百战精锐。
四月份,唐军在李世绩的率领下迅速渡过辽河,然后一路攻城略地,并接连不断击溃高丽军主力,斩首数万,并攻克曾经顶住隋炀帝大军的重镇辽东城,随后又在安市城外完胜高丽十余万援军,进而包围安市城。唐军大胜的消息传开,高举国皆惊,后黄城、银城的居民都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胜利似乎唾手可得。
然而,高丽守军据城坚守进行殊死抵抗,唐军围攻两个月不下,眼看严冬即将来临,太宗不得不下令撤军,结果在归途中遇上暴风雪,死伤数千人,最终功亏一篑。这是御驾亲征战果是“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
唐军的损失是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但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比较让人提气的是,唐太宗骑在马上用鞭子指着投降的高丽“酋长”相当于地方都督高延寿的脑袋说:“还敢和天子作战吗?”
战果是很辉煌的,攻城掠地还损失颇少,这应该是与唐太宗靠武装造反起家的背景有关。不过唐军在安市城收到了阻击,未能实现灭亡高句丽的目标,唐太宗自认为作战是失败了,因此他很遗憾魏征过早去世,否则魏征能劝阻他不打这一仗。
公元647年,唐军再次出击,此次唐太宗没有亲征,虽然又击败高丽军队,但仍然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唐太宗最终功亏一篑呢?答案是,错误的战略选择!
隋炀帝和唐太宗选择的战略其实并无二致,都是集中优势兵力,以雷霆万钧之势来个短促突击,力图毕其功于一役,殊不知,高丽特殊的地形和气候,再加上高丽人善于防御这三个特点,注定了隋军和唐军无法速战速决。
特殊的气候:高丽地处东北,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夏天的雨水造成道路泥泞,无法通行;秋冬季的低温会造成大面积的冻伤,春季的融雪、融冰同样对交通形成巨大的障碍,真正适合用兵的时间只有从春末到夏初之间短短的三四个月,能够用来作战的时间窗口期非常短暂。
特殊的地形:东北地区既有绵延起伏的山脉和大片茂密的森林,又有数量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沼泽,没有现成的道路系统供规模庞大的军队使用,高丽则可以依托坚固的堡垒和城池打消耗战。
曾经跟随隋炀帝进攻高丽的前隋朝官员就特别提醒过唐太宗,高丽军非常善于防守。
在这种情况之下,唐太宗正确的战略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在春末之时,以三万左右的精兵为主力,直驱辽河,然后派数千骑兵渡河进行骚扰作战,其余部队就地构筑坚固而又耐寒的堡垒,甚至城池。与此同时,集结在后方的同等数量的军队和大量民夫,用整个夏天的时间修筑从河北到辽东的补给线并分兵据守,确保前线能得到物资和人员的补充与保障。
严冬降临之时,收缩兵力固守,等到来年春末,再徐徐向前推进,不断的压缩高丽军的生存空间,同时让其无暇农耕,消耗其国力,如此一来,高丽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主动进行战略决战,要么放弃抵抗。
表面上看起来,塔防模式耗时过长,但实际上的效果来看,其效率绝对是远远高过短促突击!
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为何坚持征高丽?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炀帝杨广继位,在位期间由于承接了开皇之治的浩大基业,所以他开始有资本做一系列大事,如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而就现在人来看,三征高丽以至穷兵黩武才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对此,一代史学大家岑仲勉先生认为:隋炀帝三征高丽“师出无名,无非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怪,此一战役应列为侵略性战争”。更有人总结道:一征高句丽,山东民众反叛,二征高句丽,朝廷重臣造反,三征高句丽,天下皆反。
所以在人们看来,如果不是隋炀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继承下来的偌大的“家业”怎么也能撑个百八十年才能败光。但是,如此说法果真正确吗?隋朝灭亡的原因果真是三征高丽?三征高丽果真是个人的好大喜功之举吗?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隋炀帝之前有隋文帝杨坚,之后有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由此可见,两朝四皇都是盛世之主,也大都是明君,因此可见三征高丽必定事出有因。
开皇十八年,杨坚派出水陆3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最终因为气候、瘟疫及后勤等诸多原因无功而返;
贞观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也是派出水陆大军进攻高句丽。次年二月,李世民更是御驾亲征,虽取得一些胜利,但是最终也是没能拿下高句丽。
公元661年,唐高宗也是发兵35万,同样是水陆两道并进,但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趁此二次发兵,历经一年多的苦战终于将东北亚纳入大唐帝国的掌控之中。
因此可见,这些明君们也是矢志不渝的攻打高句丽,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还要从高句丽的发迹史来看: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在政治斗争中失利,逃离故国到达汉代玄菟郡内,在纥升骨城建立高句丽政权。到了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不安的大乱局之中,高句丽乘势崛起。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高句丽已经成了一个横跨长白山和鸭绿江两岸,西至辽水,东到日本海,南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广大区域的强大国家。
然而,归根结底高句丽还是一个靠捡漏建立的国家,所以,一旦中原王朝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局面,高句丽必定是要收回来的。经过三百年的大分裂,中原地区终于迎来了大一统的隋朝,唐朝,因此,两朝皇帝不惜一切代价征伐高句丽也是情理之中了。
最后一句话总结:对于一个强大的王朝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高句丽历史问题”为何敏感?
高句丽一直以来被朝鲜和韩国视为其“国史”的重要内容,在它们的古代史体系传统观点中,高句丽与百济、新罗是“三国时代”,是国史的重要历史阶段和组成部分。21世纪初,中国学界展开“东北工程”,进行高句丽相关的东北亚史研究,其中对于所谓高句丽归属问题中韩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争论。中国学术界将高句丽视为东北地方民族政权的历史定位,在韩国看来,这无异于“歪曲历史”、“抢夺历史”。因此,“高句丽历史问题”成为两国交流中极其敏感的问题。
以往,韩国古代史学界偏重新罗、百济、伽耶史,而忽视高句丽史,为改变这种现状,韩国在2004年成立了专门的大型研究机构“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整合成为新的“东北亚历史财团”),投入大量财力、人力进行包括高句丽史在内的研究项目,这改变了韩国古代史的研究格局。不过,自始至终,中国学界和韩国学界内部都存在一种声音,就是历史研究中的“学术非政治化”和“一史两用”的呼声。客观地讲,正是这种声音最终使得中韩两国高句丽史研究者开始反省,加强双方的直接交流。
东北亚历史财团出版的高句丽史论著
2012年中国集安市新出现一方高句丽时期的石碑,定名为“集安高句丽碑”,它与集安的“好太王碑”(又称“广开土大王碑”)、韩国中原郡出土的“中原高句丽碑”并称高句丽三大碑。两国研究者迅速展开学术交流,互相邀请专家进行演讲和讨论。2014年10月为纪念高句丽好太王碑建碑1600周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和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的组织推动下,中、朝、韩、日四国高句丽研究专家聚首集安,就好太王碑及高句丽历史理论问题加强交流和沟通。高句丽史作为中古东亚史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国边疆史的研究课题,也是朝韩国史的组成部分,这一认识相信会越来越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的支持。
中国是如何失去济州岛的?
众所周知,济州岛是韩国最大的岛屿,面积约为1846平方公里,因风景秀丽、气候温和,被称作ldquo;东方夏威夷rdquo;。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在历史上还有一段时间曾属于中国的领土,只不过后来被高丽夺了回去。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是如何失去济州岛的?
历史上的济州岛,有很多称呼,比如涉罗、耽牟罗、济州夷、耽罗、岛夷、东屠、海上东夷(东瀛州)和州胡等等。到了后面,耽罗成了济州岛在古时的专有称呼。而在所谓的朝鲜三国之前,济州岛上有建立过自己的王国,叫耽罗国。476年,耽罗国臣服百济。
660年,唐军灭百济后,耽罗国陷入混乱,后因惧怕唐军的攻打,便举国来降,遣使朝贡。之后,新罗驱逐半岛上的唐朝势力,耽罗国受新罗威胁,不再向唐廷朝贡。9世纪末期,新罗王朝分裂成ldquo;后三国rdquo;:后高句丽,新罗,后百济。918年,松岳豪族出身的王建灭泰封(既后高句丽),以开城为都建立ldquo;高丽rdquo;并称王,后称王氏高丽。
935年,王建吞并新罗;936年攻灭后百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1105年,高丽肃宗废除当时使用的国号耽罗,改设耽罗郡直接统治,耽罗设郡,从此被正式纳入高丽疆域。1231年,蒙古高丽战争爆发,高丽国王逃至江华岛;1258年,崔氏政权(王氏高丽时期的武人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蒙古撤军。
然而高丽王朝后来的反复诈降,引来蒙军多次率大军征讨。1270年,高丽权臣林衍造反,被镇压后逃到济州岛,盘踞一方。高丽请求元朝出兵并消灭了叛乱势力。1273年,元朝在济州岛平定林衍后,将济州岛收为元朝领土,设耽罗国诏讨司,屯兵驻守。
此外,元朝也在朝鲜半岛设征东行省进行统治,并派遣蒙古ldquo;达鲁哈赤rdquo;(长官)与高丽国王负责行政事务,收取贡赋。后来,元廷将耽罗国诏讨司改为耽罗军民总管府,管辖驻扎在济州岛的中国元朝军队和岛上居民的事务,下设一些政府机构,实施东西县村制。
元朝还在济州岛设牧马府养马,牧马府最高官员为中国人左亨苏。元朝将济州岛收为领土是有原因的:
1,济州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面与日本的对马岛及长崎县隔海相对,是进攻日本的后勤基地(武器军姿、战船),同时也是东征日本的出发地,还是蒙古海军演习海战的重要场所。
2,耽罗自古产战马,是亚洲非常适合养马的地方,水草丰满、气候适宜。元亡时,此岛仍有战马二三万匹。此外济州岛还是元朝流囚的集散地,用来安置犯人。由于元朝在耽罗派驻军队、输入牧户以及流放犯人,使得耽罗的居民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中国人的比例特别多。
1294年,在高丽忠烈王的请求下,元朝将济州归还高丽。虽说是归还了,但也只是名义上的归还,因为元朝在这里仍驻扎着大量军队,济州岛的事情依旧是元廷说了算。1362年,元朝任命枢密副使文阿但不花为耽罗万户,杀死当地高丽官员,重新把济州岛划为中国领土。
1367年,高丽请求将济州归还高丽,高丽将当地蒙古人(牧胡)所牧之马进贡,元顺帝批准,但在当地牧马的蒙古人(牧胡)抗命,杀死高丽派来的官吏。有元一代,每位皇帝都非常重视济州岛,视其为私人之地。以至于元朝将亡时,元顺帝还派人来济州岛营建宫殿。
旨在中国政权垮台之后用来避乱,以备将来逃难之用,继而继续统治朝鲜半岛。但非常不巧,宫殿还没建好,元顺帝就被朱元璋赶到漠北去了。元朝灭亡后,济州岛的元朝官员和军队仍未投降,继续统治着济州岛。就在这时,高丽重新打起了济州岛的主意。
不过,高丽虽有吞并济州岛的心,却没那个胆。因为此时济州岛的归属已经由元朝转到了明朝身上。为了拿回济州岛,高丽于1374年向明朝上书《耽罗计禀表》,请求将耽罗交给高丽,让岛上的元朝遗民归属高丽,并许诺仍按元朝牧马的管理模式向明朝进贡马匹。
众所周知,朱元璋制定过十五不征政策,所以看不上这个偏远之地,就答应了高丽的请求。1374年,高丽大将崔莹率军讨伐济州岛,但无功而返,不过还是将济州岛上的3名蒙古首领的人头送往南京。1387年七月,高丽遣典医副正李行、大护军陈汝义到耽罗招诱子弟人民。
直到1388年四月,高丽才将济州岛收回。之后,明朝循元朝旧制,仍把耽罗作为犯人流放之地。比如陈友谅之子陈理、明玉珍之子明升、元朝皇族就流放至此。期间,朱元璋本想再次收回济州岛。然而1392年李氏朝鲜建立后,对明朝非常恭顺。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彻底放弃了济州岛。自此,中国正式失去济州岛。
对于朝鲜的一些误解
朝鲜族:特指生活在中国的韩民族
我们口中常说的朝鲜族,简称朝族,又称高丽族,全族通用朝鲜语或者说是韩语,自称“白衣同胞”,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也在我国少数民族之列。朝鲜族(????/Korean)跟韩民族(???/Koreannationnality)是同一个民族,而这个名词却又有别于韩民族,它是特指生活在我国境内或者说拥有我国国籍的韩民族,可以说朝鲜族是属于韩民族中的一部分,此外的韩民族并不会自称朝鲜族。而韩国人则自称为韩民族或大韩民族,住在中亚的使用的是自称又是高丽人。
韩民族的总人口在8000万以上,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均为单一民族国家。具体人口分布,其中北半岛的朝鲜为2573万(2016),南半岛的韩国为5125万(2016),中国大陆为183万(2010),美国韩裔为170万(2012)。这个数字非常庞大,在东亚仅次于汉族、日本和族。虽然与在13亿以上的汉族人口是没法比的,不过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为1700万的壮族,与韩民族相比之下也实在算不上多。而整个东南亚也只有1亿人口的爪哇族比韩民族多,紧随其后的则是接近8000万的越南京族。中国大陆的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其中生活在吉林省的占了六成以上。
韩民族姓氏:大多与中国姓氏没有血缘关系
据统计,韩朝姓氏总共有285个,其中单姓273个,复姓12个。其实当我国在炎黄时期开始启用姓氏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朝鲜半岛的人还是没有姓氏的。直到4世纪和6世纪,朝鲜民族的祖先百济和新罗才分别开始启用姓氏。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便引用汉族的姓氏,将南北朝后期至隋唐的汉族大姓、贵姓大量冠之己名,如李、张、赵、崔、陈、柳等。因此,两者之间实际上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
当然也有少数特例,如南朝梁时的前朝大贵族陈郡谢氏渡海至朝鲜避难的后裔,再如南宋末年朱熹之孙朱潜也往朝鲜避难,再再如元朝派往耽罗岛(今济州岛)驻守的左亨苏,他们的后裔都留在了朝鲜半岛。
还有很多姓氏在我国如今已经不常见了,可在韩国所占的人口总数还是很多的,比如朴、申、权、全等姓。
韩国同姓不婚:直到本世纪才真正有所放宽
韩朝两国在取名方式上也很大程度地继承了我国的习俗,即名字中通常会有一个字代表自己的辈分。除此之外,我国先秦时期同姓不婚的习俗也被他们持续沿用。韩国成立之初,其《婚姻法》就规定同个姓氏之间严禁通婚。后来人口慢慢多起来了,这方面自然也开始有所放宽。比如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分别占了22%的金、15%的李、9%的朴等大姓,而前提是不能同本同宗。
在1977年、1987年、1995年,韩国政府特别批淮同姓同本的两人可以合法结婚,可是后代仍将会被视为私生子。直到2004年,韩国新一任国会成立,《婚姻法》的修正案正式被提出,明确规定了只有同本血缘八代以内与配偶血缘六代以内不得通婚,即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同姓不婚的限制,并于次年正案通过。顺带一提的是,于去年举办婚礼的宋仲基与宋慧乔分别是来自恩津宋氏与砺山宋氏,二者并非同本同宗,而宋氏总共有24个本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