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治的王皇后有多惨?被废砍掉手足还改侮辱姓

李治的王皇后有多惨?被废砍掉手足还改侮辱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784 更新时间:2023/12/12 19:41:44

在中国封建制王朝的时代,基本上所有的女人都是和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才会被册封为皇后,即使婚前没有感情,婚后也会培养一些出来,再不济也不至于差到被后宫的其他嫔妃欺负挑衅,想要和皇帝共宿一晚还得指望身边宫女的地步。

唐朝高宗李治时期的王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女人,当李治被立为东宫太子的时候,王皇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册封为李治的太子妃,在李治登基成为皇帝的时候,又被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班顾命大臣册封为大唐的皇后,她就是王皇后(约628年655年11月27日),本名不详,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她出身于太原王氏(唐朝“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是原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孙女,父亲是王仁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担任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令,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王氏与唐朝皇室系旧亲,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同安公主)是王氏的叔祖母,唐朝知名将军之一王方翼是同安公主之孙;而皇后的母方亲戚里,其舅柳奭为中书令。因此王氏出身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亦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家族成员

祖父:尚书左仆射王思政

父亲:魏国公王仁祐

母亲:魏国夫人柳氏

舅舅:中书令柳奭

叔祖母:唐高祖李渊同母妹同安公主(其夫君是王思政的兄弟王裕)

夫君:唐高宗李治

嗣子(继子):燕王李忠

王氏容貌漂亮,性格温顺善良,经同安大长公主告知于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将她许配给皇子晋王李治为王妃。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废黜太子李承乾,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册封王氏为太子妃,并提拔其父王仁祐担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刺史。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正式册立王氏为皇后,其父王仁祐为特进,封魏国公;其母柳氏,封魏国夫人。王仁祐死后,追赠司空。

就在全天下的女人都对她俯首仰望投之以羡慕的眼光时,却不知她在后宫忍受着多么大的委屈,身为皇后竟然没有过和皇帝李治同床共枕的经历;身为皇后竟然被皇帝身边的嫔妃多次挑衅和欺侮,并扬言要夺她中宫皇后的位置;身为皇后想要和皇帝共宿一夜竟然还要指望身边的宫女成全,可见,王皇后这个皇后当得有多么凄惨,多么悲凉。

若是王皇后有不善解人意、不三从四德、不知书识礼、不貌美如花的缺点倒也能够理解,但偏偏这些缺点王皇后都没有,反而比这些优点还要突出,拥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拥有倾国倾城的貌美容颜,拥有知书识体、落落大方的秀外慧中。

集所有优点于一身,堪称完美的一个人,却始终无法俘获李治的青睐,不受皇帝待见、被萧淑妃挑衅欺负、待遇不如身边的一介宫女,在后宫的生活可谓举步维艰。萧淑妃出身于南朝士族兰陵萧氏望族,是齐梁皇室的后裔。萧氏为唐高宗生下了一子二女。

集相貌、品行、才学、家世等万千优点于一身的王皇后为何得不到李治的欢心?原因无它,王皇后美则美矣,优则优矣,但是却有一个让李治无法忍受的缺点冰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冰美人。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有这么一个人,相貌上奇美无比,但是在你面前却从始至终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她没有笑容,你看到的永远只是一张冷若冰霜的容颜,你跟她在一起就像是和一块木头在一起一样,没有一丝的生机,看着她就像看着一副画卷,请问这样的人在你面前你会喜欢吗?

当然不会,出身太原王氏的名门之后,从小被教育在人面前始终都得矜持的王皇后,这种冰冷是与生俱来的,她不会像萧淑妃一样使尽万种风情去讨好李治,自尊自信自高自傲的气质已经融入了她的骨髓,从尊严的角度她也做不出萧淑妃那样的行为,在她心里夫妻之间就应该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而不是一方讨好,另一方接受讨好。

这也是萧淑妃为什么能够得到李治宠幸的原因,萧淑妃仗着李治的宠幸厚爱,在后宫之中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先后为李治诞下一位皇子,两位公主以后,她那飞扬的性格更是不加遮掩,屡次以嫔妃之位挑衅王皇后,并扬言皇后之位必将取而代之。

放出这种话后即便王皇后不计较,她的舅父,宰相柳奭、母亲魏国夫人也不会善罢甘休,听说李治宠幸先帝李世民生前的才人武媚娘,于是便想方设法把武氏从感业寺接入宫中安排在自己的身边,以宫女之身改名阿武,抗衡萧淑妃。

起初,萧淑妃有恩宠,而才人武则天于贞观末年以先帝宫人出居感业寺,此时受召纳为唐高宗的昭仪,不久就与王氏、萧淑妃争宠,互相诋毁揭短。而武则天诡诈阴险,诬陷王氏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挟媚道蛊惑唐高宗,唐高宗相信其言,解除柳氏门籍不许进宫,罢免王氏的舅舅柳奭中书令之职。

从此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这三位女子成了后宫斗争的主角。

得知阿武(武则天)进宫后的李治十分高兴,从此经常来到王皇后的寝殿和阿武共享床第之欢,共诉相思之情,李治因为王皇后的成全开始和王皇后有了夫妻之实,但这也全得让身边宫女阿武的同意才行,不得不说,皇后当到这个份儿上也真的是没谁了。

此消彼长,王皇后这边得势,萧淑妃那边自然就会失势,随着时间的推长,萧淑妃几乎被李治遗忘,完全退出竞争舞台,看似王皇后再无威胁,却不知她的真正对手才刚刚登场。

宫女阿武平时能说会道,王皇后那一张不苟言笑的脸庞也被阿武夸得喜笑颜开,再加上阿武把李治平时对她的所有赏赐都分给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宫女及宦官,所有人开始向着阿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阿武布置的眼线,这个时候,王皇后和萧淑妃已经被架空,而他们却还不自知。

随着李治的宠爱,阿武正式受封昭仪,是为武昭仪,正三品嫔妃,这时候的武则天无需再看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脸色,但是武则天仍然表面示好,暗地里默默全方位布局,只等决战的那天正式到来。

终于,最后的决战爆发了永徽六年,高宗李治以废立皇后(废王立武)为契机向长孙无忌等人发起了夺权的大战,在最后时刻得到李勣的支持后,李治夺权成功,长孙无忌等手握实权的宰相要员被排挤出权利中枢。

永徽六年(655年),李义府等人暗地佐助武则天,以偏邪之言刺激唐高宗发怒,以致下诏废黜王氏、萧淑妃皆为庶人,囚禁于宫中。王氏同母兄、萧淑妃族人全都流放于岭南。接着许敬宗上奏说:“王仁祐并无他功,以宫掖私恩之故,超列于三公,如今庶人阴谋扰乱宗社,其罪应当灭族,王仁祐应当斫棺,陛下不穷尽其诛灭,只流放其家属,王仁祐不应继续庇荫违逆子孙。”于是,唐高宗下诏尽夺王仁祐的官职爵号。王皇后与萧淑妃不久即遭武则天杀害,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淑妃为“枭”。

曾经,唐高宗思念王氏,乘空行至囚禁之处,见其门禁封闭严固,仅留一孔送进饮食,心中很是不忍,呼喊道:“皇后、良娣还好吗?如今在哪里?”两人共同回答说:“妾等因罪废弃为宫婢,哪敢再用尊称啊!”说罢悲泣咽哽。还说:“陛下如念往日旧情,使妾等死而复生,重见天日,请把此处改名为‘回心院。”唐高宗说:“我马上就有处置的办法。”武则天闻知此事,赶紧下令杖责二人各一百板,截断其手足,反绑置于酒缸之中,说:“让两婆子骨醉!”几天后,王氏、萧淑妃死去,武则天派人肢解其尸体。

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继位后,才恢复王氏和萧氏的姓氏。

王氏遭废后,曾有诏旨降下,王氏只是理了理头发,面朝甘露殿的方向毕恭毕敬磕个头说:“愿陛下万寿无疆,既然武昭仪承恩受宠,死吾分也!”(“陛下万岁!武昭仪承受恩宠,我必死无疑。”)

萧淑妃大骂道:“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来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武氏狐媚惑主,陷害我等到此地步!我死后当作猫儿,让武氏变作老鼠,我要咬断其喉以报仇。”)

王皇后,以淡然的口气说道:到了这个时候她依旧矜持稳重,武氏能夺去她的地位、终结她的生命、改换她的姓氏,却永远无法吹垮她身为贵族那高傲的身躯以及神圣的灵魂,一代贤良皇后永远归天。

武氏闻知,下令六宫不得喂猫。氏天多次见到二人披散头发浑身流血作恶鬼形状,心中厌恶不快,命巫祝祈祷禳解,还移居于蓬莱宫,但仍然见到此形,以故常驻于东都。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

《新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一》

萧淑妃其实也是个狠人

在唐高宗迎武则天入宫之前,萧淑妃是高宗极为宠爱的妃子。萧淑妃有张狂的资本。因为她有良好的家世,漂亮的容貌,聪慧的头脑。凭着这些,她得宠多年,因为王皇后无子,而萧淑妃为高宗生下了两个女儿和一个聪明的儿子,高宗对这三个孩子宠爱有加。于是萧淑妃就觊觎上了皇后的位子,而且在皇后面前很是张狂,让王皇后让出皇后位置。

当萧淑妃发现高宗去感业寺看望武则天,萧淑妃非常害怕高宗迎回武则天,就放出流言说皇帝在感业寺密会庶母,这个消息很快让长孙无忌、褚遂良知道,在皇帝面前阻止了接回武则天的打算,在此后,唐高宗二年没有去过感业寺。

在此期间,萧淑妃派人几次到感业寺暗杀武则天,王皇后为了保住皇后位置,想利用武则天在皇帝面前争萧淑妃的宠,这样二女相斗,她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皇后位置。所以在萧淑妃派人去感业寺暗杀,武则天就被王皇后派的人救下,萧淑妃暗杀不成就买通感业寺的尼姑对武则天每天进行体罚和干粗活。

后来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肯定是要收拾萧淑妃。不能让她有翻身的机会,她将萧淑妃贬为庶民,关押在宫中一个荒凉的院落里。有一天,高宗从她的门前路过,心生怜悯,答应为她改善处境。武则天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愤怒和恐慌。因为她清楚地知道,一旦高宗动了恻隐之心,迎回萧淑妃,那就可能会威胁到她的地位和权力。于是她果断采取措施打击萧淑妃,将她重杖一百,削去手足,浸泡在酿酒的瓮中,也就是所谓的“人彘”。

萧淑妃被武则天做成人彘,真的是武则天太狠毒了吗?其实这也是武则天在报仇解恨,报仇就是报感业寺的仇,解恨就是感业寺体罚之苦,所以萧淑妃一点也不可怜。而武则天这样做不仅可以吓住其他后入宫美女和她争宠,还可以起到敲山震虎,杜绝吓退有争宠之心的宫妃们,可谓是一举两得。

标签: 唐朝皇后李治王皇后

更多文章

  • 中国最精彩时代是春秋战国、 文化自由思想交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文化自由,思想交融

    春秋战国为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时间段,细划为春秋:前770~前453;战国:前453~前221。至于划分依据,详见《春秋战国考》。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

  • 朝鲜的“高句丽”≠“高丽” 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朝鲜,高句丽,高丽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对当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周边的国家带来了很多深入的影响。几乎当今中国的所有邻国文化上都有汉文化的影子,甚至他们之中的很多还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附属国和附庸,比如高丽、高句丽[gāogōulí]、南越、琉球等等。提起高句丽多数人可能会先想到李世民,这

  • 蒙元强大到要统治全世界 却在短时间内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蒙元,蒙古,元朝,元帝国,蒙古汗国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最北端,生活着一个勇敢的民族。那里的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其祖先踏上马背,用铁骑打下了一片巍巍江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那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蒙古地区是有许多早期散落分布的草原部落构成,时势造英雄,到了12世纪末期,在铁木真家族的努力下,这片苍茫的草原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小有规模

  • 中日韩独特纪元,神武创日本,檀君创历史,今年是黄帝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纪元,神武创日本,檀君创历史,今年是黄帝多少年,黄帝

    今天世界上最常用的纪年方式就是公历纪元法。公历纪元源自于欧洲等西方基督教国家,以耶稣出生的年份为纪年的开始,因此又称基督纪年。因为来自西方,又称西元。到现代,基于政治正确改称公历纪元,表示世界公用。耶稣诞生东亚各国属于儒家文化圈,古代采用的纪年方式基本出自华夏。例如华夏创造的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依旧被东

  • 《万历十五年》是什么巨作?高育良书记老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明朝皇帝,高育良书记

    2017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并且作为自己的案牍之书,对它评价很高。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不小心,炒火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那么《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对史学家还是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怎样的读物呢?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这本书的写作特点和它

  • 古代皇帝洗澡的时候,是宫女伺候还是太监伺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皇帝,洗澡,皇帝洗澡,宫女,太监

    华清池水汽氤氲,只听在水汽之中一个声音想起:玉环,来给我搓搓背。这里自然是大唐,也只有在大唐可以男女共浴,洗的很欢畅。据说在杨玉环还是李隆基儿媳妇的时候,经过高力士的推荐,李隆基邀请杨玉环来华清池玩,俩人在这里呆了十八天,感觉没处够啊。后来李隆基命令寿王妃也就是杨玉环,出家为道姑,替自己的母亲窦太后

  • 长安十二时辰背后:一座千年帝都如何丢掉了王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十二时辰,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古都

    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年以来,西周(约300年)、秦(144)、西汉(211年)、新朝(15年)、东汉(献帝6年)、西晋(愍帝)、前赵(11年)、前秦(33年)、

  • 1400年后,我们为什么要梦回大唐 因为包容并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梦回大唐,唐朝

    1400年前的农历五月二十日,唐王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一个直到今天都让中国人念念不忘的王朝唐朝建立了。一生狂狷的李敖曾说,最想生活在唐朝。也许只有在这个朝代,他这样的人不仅“有话说”,而且“有事做”。有话说有事做,不光是成年人的专利。在唐朝,很多

  • “靖康之变”后,金国为何不乘胜追击彻底灭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靖康之变,靖康之难,金国,北宋,南宋,宋朝

    金国是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崛起的,用了十余年的时间,金国灭亡了辽国。金国在灭辽之后,转而向南,进攻北宋,企图灭亡北宋。金国两路大军南下,势如破竹,接连取胜。但是他们也担心长期深入宋境作战,可能会对金国不利,就接受了北宋的议和请求。由此可见,金国当时没有灭亡北宋的信心。而北宋答应了割让太原、中山和河间

  • 1952年院系调整回眸 折腾一圈又回到综合原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院系调整,52年院系调整,大学合并

    古有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大计,关乎国本。从古到今,教育问题一直都为人们所重视。其实,从清政府时期开始,统治者就萌发出要在教育上改革的念头,不然也不会由清政府出钱资助一些孩子从小就前往法国留学,孩子中最著名的就有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只是最终由于清政府内部太过于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