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里,皇帝的龙袍都是大黄色的那种华丽衣裳,其实不然,从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后,历朝历代的龙袍格式都不相同,比如大秦以水德立国,水德为黑,故而龙袍为黑色,随后汉文帝短暂用了黄色龙袍,不过后来他认为大汉以火德代水,于是将龙袍换成了红色,隋唐时期黄色龙袍开始为统治者中意,不过在这个时候普通人一样可以穿黄色衣服。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隋唐以前的帝王,大多也是出自于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阎立本自然也不可能见过皇帝,因此模样不一定真实,从而给了读者们刻板化的印象。
图:明朝皇帝画像大全
图:清朝皇帝画像大全
图:宋朝皇帝画像大全
过去的皇帝,仪式感十足,龙也成为天子的象征,然而有幸观摩过历代帝王照片的读者,不难会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相比较于明清时期皇帝的正装龙袍,宋朝的赵姓皇室,一生打扮反而和大臣没有什么区别,这难免让人感到好奇,为何宋朝的皇帝,却从不穿着龙袍呢?按照常理来说,宋太祖就是披着黄袍兵变,龙袍对于赵家皇帝们应该更加具有历史意义。
“龙袍”起于唐,成于元明,壮盛于清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以来,他创始的服饰制度围绕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展开。他的服装完全是按照周礼中的“王者天子服大冠”样式制作的。但是,此时没有“龙衣”这个词。
隋唐时期的官宦和庶人,以及皇上,其实都喜欢穿戴圆领袍、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参考了秦汉制度,在朝服上带着介帻(进贤冠),身穿对襟大袖衫。唐中后期,黄色逐渐也成为了皇室的代表性颜色。自唐朝以来,把“龙之纹”作为主要的纹饰在帝王的袍服上刺绣。
到了元代,龙纹长衣成为皇室御用品。明代的《兴服志》中明代皇帝的常服、燕的弁服都以龙纹为主。在元明时代,没有真正的“龙袍”,而是指带有龙纹的衣服。按照《元史》记载:“服白粉皮则冠白金搭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更加倾向蒙古族服饰。那既然在宋朝时期”龙袍“尚未形成,宋朝皇帝怎么来用服饰象征权力地位的呢?除此之外,宋朝皇帝的天子之服有七种,分别是: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衫袍、履袍、窄袍、戎装,这七类服装中,分别应用在不同的场合中,如大裘冕通常在祭祀时、元旦大朝会、册封皇后太子时,才能穿这件衣服;履袍是皇帝的便服,日常生活均可使用。
宋朝皇帝的官服变成了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饿,在此期间,得益于宋朝飞速发展的染织业技术,天子穿着的龙袍体现大红色,却又不失去素雅,从背面也反映出了宋朝那一股独特的文化气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上面也没有所谓的龙。由于宋朝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较为开化,主张一种含蓄儒雅、质朴简约的风格,也被后人评价宋朝是“极简美学”,而宋朝皇帝的服饰也追求一种简约美、自然美、理性美。
一直到明朝期间,考古学家才真正找到了上面画有龙的龙袍,比如在1958年于万历皇帝定陵当中出土的有翼三眼龙,形象威猛,而存在于另外一处南京云锦博物馆的万历龙袍,上面则先后刻画着十二条龙。不同场合所穿着的龙袍也有区分,比如有常朝视事、日讲、省牲准备的常服,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所穿着的吉服,以及在帝后忌辰、丧礼期间或谒陵、祭祀穿着的青服。
清朝期间,按照“九五之尊”的概念,龙的数量基本被定为9条,也正是我们在影视剧当中所看到的样子。既然只有明清的“龙”文化如此突出,为何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却几乎是所有皇帝都穿着带有龙袍的衣服呢?这多少和皇帝画像的年代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代网络上盛传的唐代帝王画像,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穿着黄金色的龙袍,其实是出于明朝人之手,至于唐太宗唐玄宗究竟是啥模样,估计画家也不知道,于是补了一个明朝模样的龙袍上去。
皇帝自然是必须穿龙袍的,只是宋朝的皇帝龙袍比较特殊
宋仁宗时规定,普通人的衣服不许以黄袍为底。从此以后,黄袍不仅成为皇帝所独有,就连黄色也成为了皇帝的专用色。但后来的宋朝执政者更爱赤色,常服才穿黄色。宋代皇帝朝服多为为绛纱袍、蔽膝、方心声领穿戴展现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仪式时穿戴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
宋朝皇帝为何穿红色服?
我们在电视和历史书上看到,宋朝皇帝大多是穿着红色官服,带着有很长的帽翅的帽子,这是为何呢?
北宋开过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说明至少在宋朝初期,龙袍应该还是黄色。
后期龙袍变成红色,是因为以下原因:
宋真宗坐像
宋仁宗坐像
一方面,宋朝的染色技术开始有了新的发展,红色颜料大量使用,加上红色是当时的主流颜色,非常受人们的喜欢。宋太宗从那时候起便开始穿红色的龙袍。到宋真宗的时候,根据五德始终说,宋代属于火德,所穿的衣服应该与本身的属性相符,当然是选择用红色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宋朝皇帝的画像,大多是着红色服饰。但是在这里必须要表扬一下宋朝的技术,宋代有着专门的画院为帝王画像,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宋朝帝王相,别看服饰基本相同,但是脸上的细节相比较于其他朝代,明显有着详细刻画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何宋朝皇帝如此特别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所以各朝代间皇帝的服饰不同差异,并不会影响威严!
历朝皇帝龙袍的颜色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一直以来在中国都是极其盛行的,在诸子百家的也邹衍更是独创阴阳家,并且认为各个朝代都是有着自己的德行的,这些德行正与五行所相对应。受此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帝王们也都对五行学说十分的关心,纷纷研究自己王朝的德行,而王朝德行的直接体现则是皇帝的龙袍的颜色,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中,皇帝的龙袍并不全是黄色的,各个朝代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颜色。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而与之对应的颜色则是青、红、黄、白、黑。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正如各个朝代的更替一般,相生相克。
关于王朝的五行理论首先就是邹衍的五行相克观点,也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理论了。邹衍认为,朝代的更替的相克的,也就是说下一个朝代能建立是因为他克制上一个朝代。在此观点下就出现了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的理论,而取代周朝的秦朝,自然而然也就是属水德了,尚黑,以水克火。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秦朝的龙袍是黑色的,而秦人也都尚黑。
按照这种理论的话,汉朝取代了秦朝,应该是属土德,尚黄,因此龙袍的颜色应该是黄色的,但实际上汉初的龙袍却是黑色的,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此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直接就把秦朝给撇掉了,认为汉朝直接是取代的周朝,因此汉初刘邦定的汉朝的德行是为水德,尚黑。这一观点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改变,汉武帝认为将秦朝直接撇掉的行为不妥,于是又将汉朝改为土德,尚黄,取的以土克水的意思。
这种五行相克的理论一直到西汉末年才发生变化,或许是觉得相克太血腥暴力了,于是刘向父子提出了五行相生的理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因为相互克制,而且说上一个朝代气数已尽,于是孕育出了新的朝代。相应的对于之前朝代的德行进行了修改虞土、夏金、殷水、周木,这种理论刚提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很受重视,直到王莽的新朝。
由于王莽名义上是接受的禅让,所以为了给自己政权的正统性找到支撑点,王莽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理论,在刘向的理论中同样将秦朝给撇掉了,汉直接继承的周朝,木生火,所以汉朝属于火德。而取代了汉朝的新朝也就是火生土,属土德,尚黄。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也认可了这种五行相生的理论,同样认为汉朝属于火德,尚赤,所以后期汉朝皇帝的龙袍一般都是黑红相间。
在五行相生理论的影响之下,三国时期魏蜀吴都认为自己是继承的汉朝的正统,于是魏蜀吴都认定自己的属土德的。晋则是土生金,属金德。这种朝代德行的延续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就乱了,为了能给自己国家的建立找到正统的支撑点,各个国家都互相攀关系,互相定德行。当然有些少数民族的政权对这一块也不热衷,比如前秦就没有给自己定德,因此前秦五行缺德。
到了隋朝的时候,由于五胡十六国的时期将朝代直接的更替和五行的相生搞乱了,于是隋文帝直接将自己与周朝联系起来,认定隋朝是在周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木生火,属火德,尚赤。自此五行相生的理论又接续了起来,火生土,随后的唐朝认定自己为土德,尚黄。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由于十国太过于小了,因此他们并没有对自己定德。后梁属金德,尚白,之后的后唐认为自己是唐朝的延续,因此属土德,尚黄。后晋属金德,尚白,后汉属水德,黑,后周属木德,尚青。
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朝建立。由于赵匡胤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宋朝,因此依据木生火的相生理论,宋朝认定自身为火德,尚赤,所以我们能看到宋朝很多皇帝的龙袍都是红色的。
随后的元朝则认定自己属金德,尚白。这里可能会有人有疑问,火不是生土吗,怎么元朝会属金德呢?这是因为北宋被金给灭掉了,因此金认定自己属土德,而元灭掉了金,所以元朝属金德,取得正是土生金。
一直到元朝,五行相生的理论都被大家所接受,直到明朝的建立,由于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朱元璋并不认为明朝的建立正是取代了元朝,恢复汉族正统,因此他又将五行相克的理论拿了出来,认为明朝是属火德的,尚赤,以火克金,所以明朝皇帝的龙袍中就有红色的龙袍。
随后的到清朝就乱了,毕竟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并不是很在意,因此也没有明确定自己的德行,说白了也是五行缺德。自此朝代的尚德尚色理论中断,当然后世也有人认为清朝属水德,依据五行相生理论,民国属木德,尚青,因此会有青天白日。而本朝属火德,所以全国各地赤旗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