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龙是帝王象征,为何宋朝皇帝不穿龙袍穿红色服

龙是帝王象征,为何宋朝皇帝不穿龙袍穿红色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13 更新时间:2023/12/30 11:14:29

在我们的印象里,皇帝的龙袍都是大黄色的那种华丽衣裳,其实不然,从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后,历朝历代的龙袍格式都不相同,比如大秦以水德立国,水德为黑,故而龙袍为黑色,随后汉文帝短暂用了黄色龙袍,不过后来他认为大汉以火德代水,于是将龙袍换成了红色,隋唐时期黄色龙袍开始为统治者中意,不过在这个时候普通人一样可以穿黄色衣服。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隋唐以前的帝王,大多也是出自于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阎立本自然也不可能见过皇帝,因此模样不一定真实,从而给了读者们刻板化的印象。

图:明朝皇帝画像大全

图:清朝皇帝画像大全

图:宋朝皇帝画像大全

过去的皇帝,仪式感十足,龙也成为天子的象征,然而有幸观摩过历代帝王照片的读者,不难会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相比较于明清时期皇帝的正装龙袍,宋朝的赵姓皇室,一生打扮反而和大臣没有什么区别,这难免让人感到好奇,为何宋朝的皇帝,却从不穿着龙袍呢?按照常理来说,宋太祖就是披着黄袍兵变,龙袍对于赵家皇帝们应该更加具有历史意义。

“龙袍”起于唐,成于元明,壮盛于清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来,他创始的服饰制度围绕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展开。他的服装完全是按照周礼中的“王者天子服大冠”样式制作的。但是,此时没有“龙衣”这个词。

隋唐时期的官宦和庶人,以及皇上,其实都喜欢穿戴圆领袍、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参考了秦汉制度,在朝服上带着介帻(进贤冠),身穿对襟大袖衫。唐中后期,黄色逐渐也成为了皇室的代表性颜色。自唐朝以来,把“龙之纹”作为主要的纹饰在帝王的袍服上刺绣。

到了元代,龙纹长衣成为皇室御用品。明代的《兴服志》中明代皇帝的常服、燕的弁服都以龙纹为主。在元明时代,没有真正的“龙袍”,而是指带有龙纹的衣服。按照《元史》记载:“服白粉皮则冠白金搭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更加倾向蒙古族服饰。那既然在宋朝时期”龙袍“尚未形成,宋朝皇帝怎么来用服饰象征权力地位的呢?除此之外,宋朝皇帝的天子之服有七种,分别是: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衫袍、履袍、窄袍、戎装,这七类服装中,分别应用在不同的场合中,如大裘冕通常在祭祀时、元旦大朝会、册封皇后太子时,才能穿这件衣服;履袍是皇帝的便服,日常生活均可使用。

宋朝皇帝的官服变成了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饿,在此期间,得益于宋朝飞速发展的染织业技术,天子穿着的龙袍体现大红色,却又不失去素雅,从背面也反映出了宋朝那一股独特的文化气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上面也没有所谓的龙。由于宋朝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较为开化,主张一种含蓄儒雅、质朴简约的风格,也被后人评价宋朝是“极简美学”,而宋朝皇帝的服饰也追求一种简约美、自然美、理性美。

一直到明朝期间,考古学家才真正找到了上面画有龙的龙袍,比如在1958年于万历皇帝定陵当中出土的有翼三眼龙,形象威猛,而存在于另外一处南京云锦博物馆的万历龙袍,上面则先后刻画着十二条龙。不同场合所穿着的龙袍也有区分,比如有常朝视事、日讲、省牲准备的常服,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所穿着的吉服,以及在帝后忌辰、丧礼期间或谒陵、祭祀穿着的青服。

清朝期间,按照“九五之尊”的概念,龙的数量基本被定为9条,也正是我们在影视剧当中所看到的样子。既然只有明清的“龙”文化如此突出,为何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却几乎是所有皇帝都穿着带有龙袍的衣服呢?这多少和皇帝画像的年代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代网络上盛传的唐代帝王画像,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穿着黄金色的龙袍,其实是出于明朝人之手,至于唐太宗唐玄宗究竟是啥模样,估计画家也不知道,于是补了一个明朝模样的龙袍上去。

皇帝自然是必须穿龙袍的,只是宋朝的皇帝龙袍比较特殊

宋仁宗时规定,普通人的衣服不许以黄袍为底。从此以后,黄袍不仅成为皇帝所独有,就连黄色也成为了皇帝的专用色。但后来的宋朝执政者更爱赤色,常服才穿黄色。宋代皇帝朝服多为为绛纱袍、蔽膝、方心声领穿戴展现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仪式时穿戴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

宋朝皇帝为何穿红色服?

我们在电视和历史书上看到,宋朝皇帝大多是穿着红色官服,带着有很长的帽翅的帽子,这是为何呢?

北宋开过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说明至少在宋朝初期,龙袍应该还是黄色。

后期龙袍变成红色,是因为以下原因:

宋真宗坐像

宋仁宗坐像

一方面,宋朝的染色技术开始有了新的发展,红色颜料大量使用,加上红色是当时的主流颜色,非常受人们的喜欢。宋太宗从那时候起便开始穿红色的龙袍。到宋真宗的时候,根据五德始终说,宋代属于火德,所穿的衣服应该与本身的属性相符,当然是选择用红色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宋朝皇帝的画像,大多是着红色服饰。但是在这里必须要表扬一下宋朝的技术,宋代有着专门的画院为帝王画像,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宋朝帝王相,别看服饰基本相同,但是脸上的细节相比较于其他朝代,明显有着详细刻画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何宋朝皇帝如此特别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所以各朝代间皇帝的服饰不同差异,并不会影响威严!

历朝皇帝龙袍的颜色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一直以来在中国都是极其盛行的,在诸子百家的也邹衍更是独创阴阳家,并且认为各个朝代都是有着自己的德行的,这些德行正与五行所相对应。受此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帝王们也都对五行学说十分的关心,纷纷研究自己王朝的德行,而王朝德行的直接体现则是皇帝的龙袍的颜色,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中,皇帝的龙袍并不全是黄色的,各个朝代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颜色。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而与之对应的颜色则是青、红、黄、白、黑。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正如各个朝代的更替一般,相生相克。

关于王朝的五行理论首先就是邹衍的五行相克观点,也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理论了。邹衍认为,朝代的更替的相克的,也就是说下一个朝代能建立是因为他克制上一个朝代。在此观点下就出现了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的理论,而取代周朝的秦朝,自然而然也就是属水德了,尚黑,以水克火。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秦朝的龙袍是黑色的,而秦人也都尚黑。

按照这种理论的话,汉朝取代了秦朝,应该是属土德,尚黄,因此龙袍的颜色应该是黄色的,但实际上汉初的龙袍却是黑色的,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此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直接就把秦朝给撇掉了,认为汉朝直接是取代的周朝,因此汉初刘邦定的汉朝的德行是为水德,尚黑。这一观点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改变,汉武帝认为将秦朝直接撇掉的行为不妥,于是又将汉朝改为土德,尚黄,取的以土克水的意思。

这种五行相克的理论一直到西汉末年才发生变化,或许是觉得相克太血腥暴力了,于是刘向父子提出了五行相生的理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因为相互克制,而且说上一个朝代气数已尽,于是孕育出了新的朝代。相应的对于之前朝代的德行进行了修改虞土、夏金、殷水、周木,这种理论刚提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很受重视,直到王莽的新朝。

由于王莽名义上是接受的禅让,所以为了给自己政权的正统性找到支撑点,王莽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理论,在刘向的理论中同样将秦朝给撇掉了,汉直接继承的周朝,木生火,所以汉朝属于火德。而取代了汉朝的新朝也就是火生土,属土德,尚黄。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也认可了这种五行相生的理论,同样认为汉朝属于火德,尚赤,所以后期汉朝皇帝的龙袍一般都是黑红相间。

在五行相生理论的影响之下,三国时期魏蜀吴都认为自己是继承的汉朝的正统,于是魏蜀吴都认定自己的属土德的。晋则是土生金,属金德。这种朝代德行的延续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就乱了,为了能给自己国家的建立找到正统的支撑点,各个国家都互相攀关系,互相定德行。当然有些少数民族的政权对这一块也不热衷,比如前秦就没有给自己定德,因此前秦五行缺德。

到了隋朝的时候,由于五胡十六国的时期将朝代直接的更替和五行的相生搞乱了,于是隋文帝直接将自己与周朝联系起来,认定隋朝是在周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木生火,属火德,尚赤。自此五行相生的理论又接续了起来,火生土,随后的唐朝认定自己为土德,尚黄。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由于十国太过于小了,因此他们并没有对自己定德。后梁属金德,尚白,之后的后唐认为自己是唐朝的延续,因此属土德,尚黄。后晋属金德,尚白,后汉属水德,黑,后周属木德,尚青。

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朝建立。由于赵匡胤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宋朝,因此依据木生火的相生理论,宋朝认定自身为火德,尚赤,所以我们能看到宋朝很多皇帝的龙袍都是红色的。

随后的元朝则认定自己属金德,尚白。这里可能会有人有疑问,火不是生土吗,怎么元朝会属金德呢?这是因为北宋被金给灭掉了,因此金认定自己属土德,而元灭掉了金,所以元朝属金德,取得正是土生金。

一直到元朝,五行相生的理论都被大家所接受,直到明朝的建立,由于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朱元璋并不认为明朝的建立正是取代了元朝,恢复汉族正统,因此他又将五行相克的理论拿了出来,认为明朝是属火德的,尚赤,以火克金,所以明朝皇帝的龙袍中就有红色的龙袍。

随后的到清朝就乱了,毕竟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并不是很在意,因此也没有明确定自己的德行,说白了也是五行缺德。自此朝代的尚德尚色理论中断,当然后世也有人认为清朝属水德,依据五行相生理论,民国属木德,尚青,因此会有青天白日。而本朝属火德,所以全国各地赤旗飘飘。

标签: 龙袍

更多文章

  • 尧舜之事当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尧舜之事,禅让

    据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志得意满地对大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可见他认为禅让是块遮羞布,本质上就是篡位。对于尧舜禅让之事,很早就有人怀疑它的真假,韩非子甚至认为事实上是“舜逼尧,禹逼舜”,都是些“人臣弑其君者也”。他认为即使是真的自愿禅让,也不值得宣

  • 自古晋王多皇帝,细数登基前被封晋王八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王,王储,封王,王爵

    古代皇帝一般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封王的时候都习惯地采用东周时的国名,例如秦王、齐王、赵王,其实都是东周时的诸侯国。之所以,会采用东周时的国名来封王,主要是因为,象征性参照周代进行封王,表示后来的君主都是尊重周礼的(中国古代可是以周礼为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准的)。而封年龄,资历比较靠前的王一般以战国时代国力比

  • 一代暴君朱元璋没有功绩也没人品 与畜生无异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对朱元璋的评价并不难,别老说他是第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刘邦不是?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当然是平民。刘秀不是?刘备不是出身平民?就算祖上是皇族,到了他们早已是平民。没有人比他生得更低,没有人比他爬得更高,布衣造反而成功的事例,在整个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独独的一个。但是,别老拿出身来歌颂朱元璋,然后一厢情愿

  • 唐宋元明清:中国古代18个朝代国号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朝代,国号,18个朝代,唐宋元明清

    我们国家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历经十几个王朝,那么,你知道这些王朝名称的来历吗?夏朝统治时间:约前2070-前1600开国君主:夏启末代君主:夏桀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

  • 明代藩王多集中在湖广河南等地?江浙反而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代藩王,明朝藩王,明朝

    朱元璋是知道分封的弊端的,虽然他没有怎么上过学,文化程度不高,但毕竟这么多年也会学习,而且身边跟着这么能臣,谁还不教他点东西。所以朱元璋对汉朝的历史还是知道的,他也知道采取分封制度是有问题的,但是他还是采取了分封制度,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老朱家的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之所以采取分封制度是有原因的,至于藩

  • 岭南本是蛮夷之地 广东是如何并入中国版图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广东,岭南

    公元前214年,南国传来捷报,岭南平定,此为秦朝全盛时期,广东首次并入中国。始皇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以任嚣[xiāo]为南海尉(郡尉),总领三郡,首府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任嚣的战报,岭南人心不附,还需大军留驻五岭(南岭),镇压南蛮。秦朝军队与地方各有一套体系,将军和军中将领一般不兼任地方官,

  • 历史上被多次使用的年号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年号,重复使用的年号

    年号是对某一段历史时段的称谓。是我国历史上用来记述年份的一种特有方式。年号是各位皇帝对自己国家政权事业的寄寓。第一个年号叫作“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溥仪二次登基后用的“康德”。之后历代都用年号来纪年,其中就有一些比较奇特类的年号。年号这种纪年方式被汉武

  • 隋炀帝杨广是昏庸无道的暴君 为何老想着洗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炀帝,杨广,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暴君

    论及中国历史上的暴君、昏君、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商纣王、隋炀帝。商纣王生活的年代太过久远,且除了宠幸妲己,炮烙之刑也整不出啥罪恶了。商纣并非暴君周武王讨伐商朝并不那么正义。在历史定论中,隋炀帝杨广追求奢华享乐、好大喜功、不惜民力、滥杀无辜、荒淫无道,是个标准的暴君。其杀兄逼父上位的这种行为,违背了人类

  • 八股取士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大呼:这锅我不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八股取士,八股文,科举考试,朱元璋,明宪宗

    科举制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到明朝时,随着在隋、唐、宋七百多年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并真正进入鼎盛辉煌时期。中国在近代开始落后于世界,遭受列强欺凌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明代八股文的设立。八

  • 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历史是相似有轮回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黄袍加身,郭威,赵匡胤,宋朝,后周

    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知道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进而黄袍加身以宋代周的故事,很多人认为“黄袍加身”是赵匡胤的首创,其实早在此十年前,还是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就已自导自演过一次。他才是“黄袍加身”祖师爷,而赵匡胤是他的学生。无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