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后,志得意满地对大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可见他认为禅让是块遮羞布,本质上就是篡位。对于尧舜禅让之事,很早就有人怀疑它的真假,韩非子甚至认为事实上是“舜逼尧,禹逼舜”,都是些“人臣弑其君者也”。他认为即使是真的自愿禅让,也不值得宣扬,因为当时的天子其实很劳苦:
“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斫,茅茨不翦,虽逆旅之宿不勤于此矣。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粝之食,藜藿之羹,饭土匭,啜土鉶,虽监门之养不觳于此矣。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而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葬于会稽,臣虏之劳不烈于此矣”
太史公反驳了这种观点,反问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如果许由这些人是因为好逸恶劳才不接受禅让,后代的人不是应该鄙视他们,怎么反倒认为他们很高洁?
但即使当时的天子是至尊无上,禅让是真实也是自愿发生,也没那么伟大。
上古五帝中,颛顼是黄帝之孙,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尧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玄孙,帝舜是黄帝的八世孙而且是帝尧的女婿,大禹是颛顼之孙,黄帝的玄孙,最高统治权其实是在家族内部传承。黄帝的儿子昌意这一支虽然衰落了,到帝舜出生的时候已经连续几代人都是庶民,但也不能否认尧、舜、禹三人都是有血缘关系。
尧和舜也不是没有私心。帝尧之所以禅让给帝舜,主要是因为儿子丹朱“玩凶”,但帝舜继位后却又赐给丹朱疆土,“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让一个顽劣之人管辖一方不是祸害百姓吗?帝舜的弟弟象也是非常恶毒,整天捉摸着杀兄盗嫂,却还是被封为诸侯。后来有人拿这件事责问孟子,孟子居然理直气壮地说: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如此赤裸裸地讲究裙带关系,可见这些圣人也不是没有私心。
帝尧也有缺点。他是禅让的首创者,接受禅让的帝舜又是庶民出身,所以很多人高度赞美帝尧的无私,却忘了他也不是完人,既曾经遗漏过人才,还放纵过恶人。
史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后来是帝舜任用了他们,“举作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又有,“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是帝舜流放了这三人在内的四凶,“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之所有有很多人怀疑禅让的真假,可能是因为这种事情既前无古人,又几乎后无来者。黄帝的天下也是从神农氏、炎帝那里抢过来,禅让也只维持了两代,大禹死后就传位给了儿子。但是能把天下让来让去不就是表示天下是自己的吗?还好尧和舜的眼光都很好,继承人始终都很贤明,如果禅让制选出的继承人晚节不保,那就真收不了尾了!
(尧舜禹之事,语在《五帝本纪》;太史公的疑问,语在《伯夷叔齐列传》;韩非子的说法曾经被胡亥拿来搪塞李斯,语在《李斯列传》;象的事,语在《孟子》;曹丕之事,《三国演义》里,《三国志》应该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