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八路反王大起义 天命最终归父子齐上阵的李渊

十八路反王大起义 天命最终归父子齐上阵的李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876 更新时间:2023/12/19 8:24:37

隋朝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大一统王朝。虽然与秦朝一样只传二帝,但隋朝的重要性却足以比较秦朝。而隋文帝也是唯一一位,可以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的皇帝。当历史的天平在仅有38年的隋朝摇摆不定时,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王朝的命运。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朝末年七国纷争,而统于秦,秦末楚汉相争,又并于汉,汉享国四百年分为三国,最终三国又被司马家的晋朝所兼并,天下再度归为一统,但晋朝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五十余年后五胡乱华,中原大地再度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动乱时代,史称南北朝。到了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杨坚:本来不想当皇帝你们非选我就勉为其难下),建立了大隋,八年后隋军南下攻灭了陈朝,天下再度一统,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但和西晋一样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王朝,隋文帝死后他的次子杨广即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隋炀帝,在位的十多年间隋炀帝修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搞得天下怨声载道,不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员也纷纷举起义旗,在历史小说和评书中这些农民起义军的首领被称为“十八路反王”。

关于隋朝覆亡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但后朝史官描写前朝的语言,总会有那么一丁点主观色彩。所以今天的侧重点并非隋亡的原因,而是隋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正所谓“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

在众多打着反隋旗号的起义队伍中,唯有瓦岗寨最为知名,但最后也不得不没入历史洪流。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瓦岗寨的衰败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以李渊、李世民为代表的“唐”政权的影响,正所谓大魏不灭大唐不兴!

《新唐书》:“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

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杨广,既是君臣又是姨表亲,二人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而李渊作为陇西李氏家族的一员,可谓从小到大都过着显贵的生活。其中,最让人羡慕的就是七岁便承袭唐国公,虽然对他来说并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其父李过世他才能袭爵。

《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

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出现了颓势,并且显露出了山河易主的态势。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李渊受封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彼时他已经快到了知天命的岁数。由于第二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隋朝已经难以组织像样的军队去镇压了。

早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的唐国公李渊,于是在617年在太原起兵,目的地便是隋朝都城长安。一路上可谓呼应着云集,于是唐军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加入反隨的队伍之中。就这样早已千疮百孔的隋朝,就这样葬送在了隋炀帝的手中。

李渊率领大军浩浩汤汤攻入长安,并拥立表兄隋炀帝的孙辈杨侑为帝,但第二年也就是618年便被废,后来年仅十五岁并离奇死亡。就这样李渊建立起了一个大唐帝国,存续了289年代。

隋朝从一个结束大分裂的救世主,到最后成为了人人喊打的王朝,这段时间进入短短的38年,并且仅有隋文帝和隋炀帝二帝,不禁令人为之叹息!但是李渊晋阳起兵也不失为,一种以新替旧的进步。

话说暴君隋炀帝即位以来,进行无休止的横征暴敛,早已叫百姓透不过气来。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全国规模的大征调,更使永济渠沿岸的村落,几乎找不到男丁。

劳力缺乏,田园荒芜,再加上一场洪水,粮价涨了几百倍,人民靠树皮野菜充饥。他们忍受不了兵役、徭役和饥饿的折磨,纷纷揭竿而起。

01、王薄和窦建德起义

大业七年(611),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起义。

王薄自称“知世郎”,他以先知先觉自居,借以树立自己的威望。他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起来反对隋炀帝,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歌辞道: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王薄起义好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农民战争的序幕,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便在全国各地燃烧起来。

隋统治集团陷入农民起义的大包围中。大业十二年(616),农民军经过五年多的奋战,由分散到集中,逐渐形成了以窦建德为首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几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

窦建德是比较富裕的自耕农,他勇敢而且有谋略,在漳南乡间很有威望。当隋炀帝为征高句丽而大征调的时候,漳南县令知他勇武过人,派他当二百人长。

窦建德见炀帝穷兵赎武,料定天下必乱,所以劝贫农孙安祖起义。孙安祖聚众起义以后,隋政府怀疑窦建德和农民军有联系,就杀了他的家属。窦建德被迫参加了高士达起义队伍。

窦建德才略过人,受群众拥护,高士达就让他当司马(管作战的),领导农民军作战。从此,高士达与窦建德成了漳南农民军的领袖。

大业十二年(616),当瓦岗军在中原不断壮大的时候,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河北也很快发展到1万余人。

大业三年(617),起义军与隋朝军队在七里井打了一仗,隋军战败。

七里井战役是河北战场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这次战役以后,河北大多数郡县,都被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占领。618年,窦建德改国号为夏,改元五凤。

唐武德元年(618)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勒死隋炀帝,立秦王浩为傀儡皇帝,自称丞相,掌握军政大权,并以宇文士及为内史令,智及为左仆射,在江淮成立独立政权。

武德二年(619)二月,唐将李神通在贝州一带打败宇文化及。窦建德抓住战机,大举围攻宇文化及,迫使他节节败退,最后龟缩在聊城。

农民军集中兵力强攻,王薄眼看聊城危在旦夕,于是打开城门,迎接窦建德。建德进城以后,俘虏了宇文化及、萧皇后、义成公主、元武达、杨士达等,把宇文化及斩首示众。

这时,窦建德军处在极盛时期。他的政策,最初和隋朝有显著区别,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在义军统治区内,“境内无盗,商旅野宿”。

窦建德虽然是千军万马的领袖,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不食肉,不饮酒,经常以粟饭蔬菜充饥。打仗得来的资财,除公用以外都分给将士,因此得到广大义军的拥护。

这一带群众,长期怀念窦建德,在他死后设立夏王庙(或窦王庙)悼念他。

02、瓦岗军威震中原

大业七年(611),滑县(今河南滑县)法曹翟让,不知犯了什么罪,被判刑下狱。当时管狱的小官黄君明同情他,偷偷地把他放了。

翟让逃到滑县东南的瓦岗寨,在那里暂时隐蔽起来。恰好这里的农民正酝酿起义,缺乏首领,翟让一到,就被推举为领导者,起义便开始了。

翟让的同乡单雄信、东阿人程咬金、浚县大任山起义的徐世勣和内黄起义的王伯当,也先后统领所部和瓦岗军会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

不久,瓦岗军打下滑县和浚仪(今河南开封),并西占郑州(今河南郑州),东据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

曾参与杨玄感反隋的李密,由于杨玄感的失败而到处流浪,他为了寻找个人出路,便投奔翟让。

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主动联合周文举、李公逸等农民军,把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瓦岗军发展到数万人。

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从金堤关出发,攻取黄河以南几县,打到荥阳外围。

荥阳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荥阳的得失,直接影响中原战局。因此隋炀帝特派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为主帅,前来镇压瓦岗军。

张须陀曾多次镇压过农民军,他到达荥阳以后,立即和通守杨庆一道调兵遣将,抢占交通要道,妄图阻止瓦岗军前进。

面对隋军进攻的新形势,翟让、李密共同研究了对策。他们分析了敌方情况,根据张须陀骄傲、轻敌的弱点,决定由李密率主力埋伏在荥阳北面的大海寺两翼,翟让率兵从正面进攻。

张须陀打败过翟让,非常貌视翟让。翟让把张须陀的两万人马引诱到大海寺一带,全部歼灭。张须陀也被迫自杀。

大海寺战役的胜利,使“河南郡县为之丧胆"。瓦岗军威震中原,所到之处,隋军有的望风逃窜,有的开城投降。登封、密县、汜水等地,未动一刀一枪即被瓦岗军军占领。

大业十三年(617)春天,瓦岗军决定夺取洛口仓。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在巩县(今河南荥阳西)东北部,伊、洛两水会合处。仓城周围有20余里,是当时最大的粮仓,城池坚固,常有重兵把守。

进攻洛口仓的瓦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荥阳向西,从正面进攻。另一路由登封绕到洛口以南,从侧面袭击。两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城下,使隋军弃城逃窜。

瓦岗军占领仓城以后,立即开仓放赈。饥民们奔走相告,无不感激!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岗军正式建立统一的政权。当时在瓦岗内部已混入大量降官,他们具有政治斗争经验,熟悉隋政府内幕,又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拉拢,在农民军中形成一股势力。

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大贵族李密担任了魏公兼行军元帅,执掌瓦岗军政大权。翟让任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单雄信任左武卫大将军,徐世勣任右武卫大将军。中原的小股起义军,如王君廓、李士才、魏刀儿、李文相、孟让、郝孝德、王当仁等,都归附瓦岗军。“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

李密为了巩固基地,令护军田茂广筑洛城,方40里,作为瓦岗军的重要基地。同时派房彦藻向东扩大阵地,攻克了汝南(今河南汝南)、安陆(今湖北安陆)、淮安(今河南泌阳)、济阳(今山东曹县)。

这年四月,瓦岗军积极设法切断东都洛阳的补给线,准备夺取东都,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双方作战达40余次,其中较重要的是黎阳仓战役。

大业十三年八月,徐世勣、郝孝德、李文相等合力打下了黎阳仓。开仓济贫,扩大影响,远近农民纷纷参加起义,“旬日间得胜兵二十万人”。武安(今河南涉县)、义阳(今河南桐柏)、永安(今山西霍县洪洞)、飞阳(今河南潢川)守吏相继投降。

炀帝死后,宇文化及在江都立秦王浩为帝,掌握实权。越王杨侗也在洛阳称帝,以王世充为大将,有兵五六万人。

在李密的辅助下瓦岗军先后攻占荥阳和兴洛仓,击杀隋朝大将张须陀,伴随着一连串的胜利,瓦岗军声势日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声望也与日俱增,而且自感不如李密的翟让还把瓦岗寨主之位让给了李密,当时的李密可以说是风头一时无两。

当时全国群雄割据,四分五裂,只有瓦岗军占据中原,势力较强,有可能夺取全国性胜利。但是正在这时候,瓦岗军发生了分裂。

恭帝义宁元年(617)十一月,李密以宴请翟让为名,杀掉翟让和他的哥哥翟宏及王儒信等。徐世勣拔腿外逃,在门口被砍一刀。单雄信叩头求饶,李密才放了他。引发内部不稳,瓦岗军的军事实力也因此遭到重创。

不久,徐世勣、王伯当率一部人回到浚县,驻守大狉山。瓦岗军的势力逐渐衰落。

武德元年六月,宇文化及率10万隋军北上,和窦建德、李密争夺中原。而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此时又集结兵力向瓦岗军进逼,李密腹背受敌,进退两难。就在这月,李密投降了杨侗,被封为太尉、尚书令。

李密降杨侗后,宇文化及进军荥阳以东,企图夺取黎阳仓,消灭徐世勣。由于农民军英勇善战,宇文化及未能得逞。

当时李密为了讨好杨侗,率部大败宇文化及于童山下,迫使宇文化及只带两万残兵逃到河北。化及又被窦建德打败。

李密打了胜仗,正准备到洛阳领赏,走到半路,王世充发动兵变,强迫杨侗封他为左仆射,又领两万人攻打李密。

李密因久战疲惫,内部矛盾很大,偃师一仗,被王世充打败。这时王伯当仍据守河阳,徐世勣还在黎阳,假若李密投奔徐世勣,瓦岗军仍然可能东山再起。但是,他听信隋朝降官的劝告,领两万人降唐,后又反,武德元年(618)十二月被唐将盛彦师设计杀害。

03、杜伏威、李子通扫荡江淮

窦建德起义后第二年,杜伏威、辅公袥在长白山举起反隋旗帜。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辅公袥是他的好友,齐州临济人。他俩生活都极端贫困,最初参加左才相起义军,但得不到信任,就离开左才相,自己组织队伍。

杜伏威强悍有力,大公无私,在作战中“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大业十年(614),齐郡一带农民起义遭张须陀的围剿,左孝友部失败。屯军祝阿(今山东长清东北)的卢明月,也在这年年末被张须陀击溃,残部向河南方面转移。

在这样情况下,杜伏威、辅公袥也离开齐郡,转向淮河流域。

十二月,杜伏威到达淮北。这时苗海潮领导下的农民军在下邳(今江苏邳州)活动。杜伏威为了壮大力量,派辅公袥劝说苗海潮合力抗隋,井表示:如果你能当主帅,我们就听你指挥,假若你觉得无力领导这样大的队伍,就听我们指挥。再不然就两军较量一下,谁强就服从谁。

苗海潮兵力较弱,只好和杜伏威合并。

两军合并后,杜伏威向淮南进军,准备包围江都。江都通守派宋颢前来镇压。杜伏威诱敌深入,把敌人引向芦荡,然后从上风纵火,迫使隋军陷入大泽,消灭了很多隋军,取得反击战的胜利。

江淮地区另有一支李子通领导的农民军。李子通是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家贫贱,以渔猎为业。平时,他经常扶老携幼,见义勇为。

大业九年(613),他在长白山参加左才相起义。由于李子通不好杀人,所以“人多归之”,半年之间,部众发展到1万余人。后来他和左才相发生矛盾,自己引兵到达淮南,并且一度和杜伏威合作。

武德元年(618)三月,江都政变,宇文化及带领十万人到中原争夺天下,江都空虚,李子通乘机围攻。江都通守陈陵向大士族沈法兴和杜伏威求救。当时沈法兴正屯兵扬子(今江苏仪征),杜伏威在清流,他们之间相隔数十里。

沈法兴招募江南流民,夜袭杜伏威,扩大了沈法兴和杜伏威的矛盾,因而无力协助陈陵,从而江都孤立。

李子通猛攻陈陵,攻克江都,称帝,国号吴,年号明政。这样,农民军的声势大振,又有隋丹阳守乐伯通率万余人投降李子通,从此,这支农民军的势力便扩充到长江以南。

武德三年(620)十二月,杜伏威派辅公袥围攻李子通。这时李子通的部众甚多,超过对方10倍以上。但辅公袥智勇双全,他精选甲士千余人,各执长刀打先锋,另以千余人殿后,有临阵懦怯者立即斩首。

辅公袥亲自督战,双方战斗非常激烈。结果李子通大败,降者数千人。李子通食尽,放弃了江都,渡江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杜伏威进占丹阳。

李子通奔向太湖区域,扩充农民军达两万余众,准备攻打沈法兴,夺取浙北地区。

沈法兴是吴郡大族出身,曾任吴兴太守。他以诛宇文化及的名义扩大武装,掌握精兵6万,占领了吴郡、余杭(今浙江杭州)、毗陵(今江苏常州)等10余郡,武德二年(619)八月自称梁王,改元延康,署置百官。

武德三年(620),李子通渡江攻沈法兴,取京口。沈法兴败走奔吴郡,又被李子通袭破,部下也纷纷反对他,最后投江自尽。李子通乘机占领沈法兴故地,占有“北自太湖,南至岭,东包会稽,西距宣城”地区。

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唐政府平定中原,向江南进军。这时杜伏威、王雄诞已降唐,王雄诞奉命镇压李子通。李子通被俘,被解送长安。

江淮农民起义的最后阶段是辅公袥的反唐斗争。

武德二年(619),杜伏威降唐,五年被留居长安。他离开丹阳的时候对辅公袥、王雄诞说:“我到长安以后,如果他们保我人身安全,并且有了官职,你们也共同归唐。否则一定要坚持反唐,不要放下武器。”后在长安被毒杀。

04、晋阳起兵和定鼎关中

隋末农民战争爆发以后,各地有不少官僚豪强乘机脱离隋朝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准备夺取政权,其中最主要的是李渊集团。

李渊原来是西魏柱国大将军李虎之孙,其父李昺,曾任北周安州总管,袭封唐国公。

隋朝建立以后,李渊先后任谯州(今安徽滁州)、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

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调李渊为弘化(今甘肃合水)留守,节度陇右诸军。

大业十一年(615),李渊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毋端儿起义。

大业十三年初,李渊以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晋阳(今山西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食支十年”。因此,李渊“私喜此行”,到达晋阳后,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的形势下,便准备夺取政权。他令长子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令次子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他们“倾财仗施,卑身下士,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就这样,李渊为起兵反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摆在李渊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消灭隋朝在河东的残余势力,夺取长安?怎样防止突厥在背后的袭击?

刘文静建议暂时和突厥妥协,避免腹背受敌两面作战。李世民同意这个意见,并提出占领河东以后夺取关中、在长安站稳脚跟后再反击突厥的作战方针。

李渊立即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给始毕可汗送去金帛,还把李渊的红旗改为红白狼头旗,表示臣服突厥,并且与始毕可汗约定,将来同突厥共定京师后,长安土地归李渊,子女财帛归突厥。始毕可汗喜出望外,立即遣使晋阳,送马千匹。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正式建立了独立政权,自称大将军,开府置官。任裴寂为长史,李建成为陇西公兼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陇西公兼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武士彟(武则天父亲)、唐俭、姜菁、长孙顺德等都参与大将军府工作。

晋阳围积的数百万斛粮食、数万匹杂缮,都由李渊控制。李渊父子率甲士3万人从晋阳出发,李元吉留守晋阳。

隋朝代王杨侑驻守长安,闻李渊宣布独立,立即派宋老生、屈突通加强河东防务,把主力部署在霍邑(今山西霍县)一带,阻击李渊。七月以后,李渊先打败高德儒,夺取了西河郡。八月,大败宋老生,夺取了霍邑。

大军在霍邑休整十余天后,进围临汾(今山西临汾),隋兵迎降。不久,绛州郡守陈叔达也当了李渊幕僚。河东各县一举平定,成了李渊经营关中的根据地。

李世民渡过黄河以后,领兵西进,沿途小股反隋军队,都归服李世民,到达泾阳(今陕西泾阳)的时候,部众增至9万余人。当时有黑城(今山西汾阳)县尉房玄龄来降,李世民和他一见如故,引为谋主。

正在这个时候,李渊之女、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带领娘子军前来。从此以后,娘子军便归李渊统一指挥,全军扩大到20余万人。(编者按:平阳公主,即唐高祖李渊第三女,母为太穆皇后窦氏。才识胆略过人,早年嫁给千牛备身柴绍。大业末年,为了策应父亲在晋阳起兵,聚拢关中豪杰,发动司竹起兵,统领“娘子军”,建功立业,挑选精兵与弟弟李世民会师于渭河北岸,共同攻破长安。唐朝建立后,册封平阳公主。长城娘子关即由平阳公主所筑,名称亦由此来。)

李世民和平阳公主会师的时候,隋朝的代王杨侑正据守长安,杨侑当时只有13岁,辅佐他的是京兆内史卫文升。卫文升巳经是年过70的老官僚,他听说李渊的军队兵临城下,忧惧成疾,不能视事。负责防守的只有左冯翊将军阴世师和郡丞骨仪。

长安城里的隋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工事却很坚固,易守难攻。

李渊率兵到达长安城郊以后,立即对守城将士宣称:拥护代王杨侑,愿与隋军共同防守关中。并下令入城后保护代王杨侑和隋宗庙。

当时炀帝还在世,李渊准备利用隋朝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

隋军不听,李渊下令攻城。军头雷永吉等利用云梯首先爬上城墙,后继部队跟着破城,杀败守军,攻克长安。

长安内史卫文升,听说李渊打进来,活活被吓死了!代王杨侑仍在东宫,保卫他的卫队早已逃散,只有侍读姚思廉陪伴着他。

恭帝义宁元年(617)十一月,李渊进入长安,宣布约法十二条,取消炀帝苛法。把拒不投降的阴世师、骨仪等隋将领枭首示众,并释放囚徒。然后,拥立杨侑,即位大兴殿,改元义宁,尊炀帝为太上皇。

李渊自号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令其长子李建成为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为齐公,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

隋末群雄割据地图(618年前后)

武德元年(618)三月,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为傀儡皇帝。五月,李渊闻讯和李世民、裴寂等密商后,精心导演一场禅让的闹剧,代王杨侑退位,李渊当了皇帝,改国号称唐,年号武德,定都长安。

又任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裴寂为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萧瑀为内史令。

李渊定都长安以后,当时关陇方面最大的威胁是陇西薛举。薛举是陇西土豪,任隋朝的金城校尉。义宁元年(617)七月,薛举囚金城令,自称西秦皇帝,并立他儿子薛仁杲为太子。

薛仁杲善于骑马射箭,绰号万人敌。他们占领了陇右各县。武德元年六月,薛举进攻泾州。李世民奉命领总管兵反击。薛举进逼高墌(今陕西长武)。当唐军到达高墌时,李世民因症疾发作,由刘文静、殷开山指挥战争。刘文静中计,大败。唐将刘弘基、李安远、慕容罗喉被俘,士卒死者十五六,唐兵退还长安,李渊罢了刘文静的官职。

八月,薛举又派薛仁杲进攻宁州(今甘肃宁县),被刺史胡演打退。此时薛举病死,薛仁杲当了西秦皇帝。唐秦州刺史窦轨奉命讨伐薛仁杲失败。薛仁杲乘胜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唐将刘感出战,战败被俘。

李渊再以李世民为征西大元帅,反击西秦。唐军到达高墌以后,养精蓄锐,坚壁不战。双方对峙60余天。不久,西秦将翟长孙来降,并说,西秦缺粮,无力再战。李世民认为战机已经成熟,决定反击。

西秦将士由于长时间作战,疲劳不堪,加上口粮不足,无力再战,不少人四散奔逃。李世民增派两千劲卒,亲自带领,一直穷追。李世民舅父窦轨劝他不可轻进,李世民却抓住有利时机,指挥部队猛攻高墌城。

薛仁杲最初在城外列阵,隔泾水与唐军对峙。西秦的骁将浑干等,夜间偷渡泾水,投降唐军。薛仁杲军心不稳,引兵退人城内。在唐军围攻下,深夜里,秦军多绳城投降,薛仁杲知自己大势已去,武德元年十一月,奉表请降。

征西元帅李世民胜利入城,收俘虏万余名,男女百姓5万余。

从此,陇东地区,置于唐政府统治之下。

05、镇压其他起义军

李唐王朝定都长安以后,潼关以东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窦建德的农民军在河北建立夏国。辅公袥、杜伏威占领江淮,自称吴国。东都王世充击溃了瓦岗军,于武德二年四月自称郑国皇帝。长江中游,还有萧铣割据。刘武周被突厥封为定扬可汗,占了晋阳,并向汾水下游进犯,威胁关中的安全。

武德三年(620)五月,李世民打败了刘武周,收复了晋阳,稳定了河东的局势。

关中两面的威胁基本解除后,唐政府进攻的锋芒,便指向中原。武德三年(620)七月,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东进。第一个劲敌就是王世充。

唐军对王世充的作战方针,大体采取两个步骤:一是打东都外围据点,设法切断其补给线。二是包围洛阳,全歼守军。

王世充听说唐军压境,大为惶恐,特派其亲信防守要地。王世充又怕他的部队投降,特立禁约,宣布一人失踪,杀其全家。武德三年(620)末,汴州、荥州、隋州、许州等地全部被唐军占领。王世充的补给线,基本上被唐军切断。

在聊城战役以后,窦建德军继续向南发展,武德四年(621)初,攻下了周桥(今山东城武县),吞并农民军孟海公部。

正在此时,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讨伐王世充,包围了东都。窦建德为了保全自己,向西扩充地盘,于是决定出兵支援王世充。这年二月,窦建德指挥大军挺进中原,攻下了管州(今河南郑州一带)、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

窦建德与王世充合作的消息传来以后,对唐军有很大影响,将领们对战局产生不同看法。萧瑀和封德彝认为:现在窦建德乘打败孟海公之威,士气旺盛,锐不可当。而我军战线太长,东西两面作战,腹背受敌,主张暂时退至新安(今河南新安),进行休整,等待良机,再行决战。

郭孝恪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王世充现在是日暮途穷,势将必降,目前我军仍旧要固守武牢,伺机进攻,必能破敌。

薛收认为:王世充据守东都,府库充实,部下皆江淮精锐,勇敢善战,只因缺乏粮饷,所以困守孤城,坐以待毙。现在窦建德和他联合,运粮相济,恐怕贼势更强,战争将旷日持久,前途不堪设想。请分兵固守东都,深沟高垒,不与争锋,秦王亲率精锐,先据成皋,以逸待劳,一定能打败窦建德。窦建德如果失败,王世充必然投降。

李世民采纳了薛收的意见。他根据新的形势,调整了作战部署。首先,从武牢召回屈突通,叫他辅佐李元吉,继续围攻东都洛阳。李世民自己则亲率徐世勣、秦叔宝、尉迟恭等,到武牢阻击窦建德。

这时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已达成皋东原,筑宫板渚(今河南汜水),作为行辕,并且派人通知王世充。

唐将王君廓率轻骑千余,切断农民军的粮道,俘虏其大将张青特,给窦建德以很大打击。此时有人给窦建德建议,叫他攻取怀州、河阳,进入汾晋,夺取关中,如果唐军腹背受敌,他们可能从中原撤兵。

但窦建德拒不接受这个建议,贸然进攻武牢。他调齐人马,从板渚出牛口,列阵20余里,擂鼓而进,被唐军打败,死伤五六万人,自己也做了俘虏。

大势已去,王世充也只好投降了唐朝。唐兵进入洛阳。

06、消灭最后的坚持,统一天下

窦建德的部众除了被俘或牺牲者以外,还有一些人解甲归田。唐政府强迫窦建德部将董康买、范愿、高雅贤、刘黑闼等到长安报到。范愿说:“我等至长安,必无保全之理。”于是大家一致推举刘黑闼为首,于武德四年(621)七月,在漳南二次起义。第二年正月,进取洛州,黑闼自称汉东王。在这一年内,连续打败河北唐军,恢复了夏王时期的故地,取得了重大胜利。

李世民到河北镇压刘黑闼起义。决战于洛水的农民军惨遭失败。唐政府统一了中原各地。

河北的刘黑闼二次起义失败以后,全国多数农民军都被唐政府镇压下去,只有辅公袥、张善安在江南继续战斗。武德六年(623)十一月,朝廷派赵郡王李孝恭率领强大水军直奔江州(今江西九江);岭南道大使李靖督交广步骑北上宣州(今安徽宣城);怀州总管黄君汉从谯亳出发;齐州总管李世勣从泗水引兵入淮。四路大军集中兵力围剿辅公袥。

当时唐军方面的作战方案,首先是除掉辅公袥羽翼,控制长江中游。十二月,江南安抚大使李大亮奉命攻打洪州(今江西南昌市)。他利用欺诈手段使张善安脱离自己队伍,然后抓住他,瓦解了这支反唐武装。

在丹阳,李靖打败辅公袥,辅公袥见大势已去,弃城逃走,后在武康(今浙江吴兴)被俘,慷慨就义。到这年为止,唐政府终于统一了天下。

隋末农民起义是唐朝以前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这次起义狠狠打击了士族门阀及反动官员,从此“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俗,或乖德义之风。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关东魏齐旧姓……皆沦替"。

另一方面,由于隋朝政权被推翻,部分地主死亡流徙,有些农民取得土地,唐初个体自耕农显著增多。与此同时,过去被严格控制和奴役的部曲、佃客,多在农民战争中争得人身解放。

总之,这次农民大起义,推动了唐初的政治改革,“贞观之治”就是在隋末农民战争推动下出现的。

从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乱爆发,共137年,这是唐朝的盛世。因为这个王朝是在隋末农民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所以唐初的统治者,对人民力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卷一《君道》)。假若不采取妥善措施安抚百姓,给群众以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就有可能像隋末那样,激起百姓的反抗。

因此唐初轻徭薄赋,励行均田,改善吏治,严明赏罚。这就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还实行府兵制、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经济、文化大繁荣,形成“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出现了唐朝盛世。

隋唐英雄传

李密,辽东襄平人,出身于大族辽东李氏,四世三公,他的曾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是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是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出身贵族之家的李密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隋文帝开皇年间李密袭爵蒲山公,隋炀帝大业初年凭借父荫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因不被隋炀帝所喜,故称病辞职,埋首读书,成语“牛角挂书”说的便是他的故事。后与权臣杨素之子杨玄感相交,杨玄感起兵反隋时李密曾帮其谋划军事,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李密又辗转来到了瓦岗寨,并深得瓦岗寨主翟让的器重。

在李密的辅助下瓦岗军先后攻占荥阳和兴洛仓,击杀隋朝大将张须陀,伴随着一连串的胜利,瓦岗军声势日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声望也与日俱增,而且自感不如李密的翟让还把瓦岗寨主之位让给了李密,当时的李密可以说是风头一时无两。不过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在宴会上暗杀了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引发内部不稳,瓦岗军的军事实力也因此遭到重创,次年李密越王杨侗的招安,并率兵讨伐宇文化及,虽然取胜但损失惨重,后被王世充击败,无奈之下李密西逃长安投奔了李渊,公元619年因图谋叛乱被唐军所杀。

王世充,本姓支,氐族人,隋文帝开皇年间因屡立军功被封为兵部员外郎、仪同三司,隋炀帝时被授为江都丞,兼任江都宫监,深得隋炀帝的宠信,后因平定叛乱有功被隋炀帝任命为军事统帅,率军平定各地的小股叛军。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越王杨侗即位,是为皇泰主,王世充被封为郑国公,与另外六位大臣共同辅政,后王世充又被提拔为尚书左仆射,总督监管朝廷内外各项军务,独揽朝廷大权。在领兵大败李密后王世充被封为太尉,公元619年时又被封为相国、郑王,同年四月废皇泰主杨侗,自立为帝,年号开明,国号为郑。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攻破洛阳,王世充率部投降,被流放蜀地,途中被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窦建德,隋末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人,是东汉大司空窦融的后代,家里虽世代务农,但窦建德为人崇尚豪侠、重信然诺,深为乡里所敬重,曾出任里长,隋炀帝大业七年在募兵征讨高句丽之时因目睹兵困民苦,遂举兵反叛,率部归顺东海公高士达,高士达死后窦建德自立门户,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权势日盛,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窦建德建立夏国,自称夏王,雄踞河北之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救援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攻打虎牢关,为秦王李世民所败,窦建德被俘,押赴长安后处死。

杜伏威,本名杜,字伏威,齐州漳丘(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年轻时穷困潦倒,常以盗窃为生,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联合辅公祏率众起义,占领了江淮大部分地区,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向皇泰主杨侗称臣,拜东南道大总管,册封为楚王,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投降唐朝,授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并赐姓李氏,武德三年杜伏威大败李子通,尽占江西之地,武德四年杜伏威再败李子通,并将其生擒,献俘李渊,此时杜伏威基本完成了江淮的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并因功加封太子太保,位居齐王李元吉之上。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江淮军在辅公祏的号召下,宣布脱离李唐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为宋,受其牵连杜伏威被罢官夺爵,籍没家眷,最终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暴卒,死因不明。据《新唐书》记载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也许中毒是真,但如何中毒就不得而知了,后来李世民即位后为杜伏威平反昭雪,追封吴国公。

刘武周,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轻时骁勇善射,喜好结交豪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刘武周应募投军东征,因军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东征回师后刘武周迁任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刘武周趁天下大乱之机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依附于突厥,并被册封为定扬可汗。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自称皇帝的刘武周接受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率兵两万南侵并州,大破齐王李元吉,席卷山西大部分地区。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兵征讨刘武周,屯于柏壁,大破宋金刚,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刘武周图谋逃回马邑,事情泄露后被突厥所杀。

除了上述这几位,隋末比较著名的起义军领袖还有王薄、朱粲、李子通、萧铣、李轨、徐圆朗、沈法兴、林士弘等,但这“十八路反王”谁都没有最终成功,天下最后落在了隋炀帝的表兄弟李渊的手上,那么李渊的李唐究竟有哪些优势呢,能最终从十八路藩王中突围出去?

?其一是把握了良好的起兵时机,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当时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已十分壮大,吸引了隋军的大部分兵力,而且在起兵之前李世民率军击败了号称西秦霸王的薛举,扫除了后顾之忧;其二是占据了地理优势,李渊起兵后迅速占领了关中,关中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相对于其他起义军来说李唐有着一个比较稳固的大本营,而且长安是隋朝的国都,是关陇集团的老巢所在,而李渊本人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因此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其三是手下人才济济,比如刘文静、殷开山、唐俭、刘政会等,而且在战争过程中大批的名将纷纷加入,如屈突通、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李勣等,除此之外李渊还有一个大杀器,那就是他的亲儿子秦王李世民。

标签: 李渊李世民隋朝唐朝隋炀帝

更多文章

  • 欧洲强国奥匈帝国 为何51年内就分崩离析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解体作者|无名君编辑|Thomas在19世纪的欧洲,五大列强称雄于世。英国刚经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威震大洋;法国依然是传统强国;俄国作为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雄踞于欧洲东北;德国是新兴工业强国,实力不容小觑。而与这四国并列的,还有一个强盛的帝国奥匈帝国。奥匈帝国

  • 中国历史上一共经历的三次黑暗的宦官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宦官,太监,宦官专权,太监专权

    中国宦官什么时候起源的?中国宦官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揭秘中国古代后宫为什么要有太监?中国的太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啊?中国出现太监的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中国什么时候出现太监?为什么出现?中国的太监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力最大的是哪个朝代?唐朝,太监掌握皇帝的废立。中国历史上出了那些

  • 曾经的八百里洞庭湖,到现在怎么变成了一条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早在秦时期,《尚书》、《周礼》、《尔雅》等古籍就有关于楚地云梦泽的记载,而“梦”便是当时楚国对湖泊的称谓。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千古名句。岳阳楼与洞庭湖从云梦泽到洞庭湖先秦时期,云梦泽在长江

  • 清朝官员一年的俸禄几何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官员俸禄,俸禄

    清朝时,有许多人十分努力想获得一份官职。因为官职的背后,代表一份稳定且待遇不错的职位。对于清朝人来说,这样的工作并不好找。不过,随着形势变化,清朝官员俸禄,在不同阶段,还有一些不同改变。顺治年间,清朝入关后,按照官阶品级,让满汉文官享受同一待遇。清朝官阶有九品,每个品级待遇不同。到康熙年间,武将也参

  • 开国皇帝陈霸先“篡位”,为什么被称为得国最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开国皇帝陈霸先,开国皇帝,陈霸先

    在南朝四个朝代中,陈朝国力最弱,疆域最小,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忽视和轻视。人们对陈朝最熟知的是荒淫无度的陈后主。其实陈朝和宋、齐、梁相比,是唯一没有出现暴君的朝代。五位皇帝中陈文宗和陈宣宗都是相当有作为的君主,而开国皇帝陈霸先更是“奇才远略”、“雄杰过人”

  • 14世纪中国人的悲哀就是朱元璋这个乞丐上台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朱元璋屠杀功臣,明朝

    在以往的历史书写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常常被描写为一位从社会最底层经过长期奋斗,最终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结束异族统治,恢复汉族“正统”,勤政清廉、励精图治乃至“治隆唐宋”的伟大帝王。元末群雄并起,征伐不断,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徐州的李二,赵均用,濠州郭子兴

  • 回纥和回鹘是什么关系?从回纥到回鹘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回纥,回鹘,少数民族

    回纥和回鹘是什么关系回鹘(hú)就是回纥(hé),由回纥(uygher)改名而来。回鹘(拼音:huíhú;维吾尔文:Uighur/Uigur)又作回纥,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分布于新疆,另外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

  • 民国初期各军阀的代表人物及控制范围和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国军阀,民国政府

    导语:探究历史的真相,挖掘过去的故事,听老一辈讲述脚下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感受历史传达的厚重,用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历史,用心去聆听来自过去的声音,感受古人传达的智慧,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去讲述古代人的故事,把历史记录成文字,把文化汇集成语言,让历史的长河得以延续,让后人感受历史的进程,时间在往前推进,我们

  • 罗斯福为何力排众议,力挺中国入五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入常,斯大林,罗斯福

    大家现在都知道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而中国很自豪地成为“五常”之一。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中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也是由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换来的。虽然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中国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来的却并非一帆风顺,而且差一点与之失之

  • 谁是秦始皇的皇后?为什么秦始皇终身未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的皇后,秦始皇,皇后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后是谁呢?是汉太祖刘邦的的妻子吕雉。你说还有天理吗?这还就是事实。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不是秦始皇嬴政吗?没错!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中国最强权人物之一,号称“千古一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从出生到统一六国,五十岁在巡游途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