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位皇帝,在《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里确定了记载皇帝的历史须为“本纪”体例,而历代围绕皇帝的话题往往很多,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也颇多,关于皇帝的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很多,很容易让对历史了解不深的小白犯迷糊。
其中,我们今天对唐朝以后的皇帝往往称其庙号,那么庙号又是什么呢?
庙号是东亚地区的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所称呼的名号,不只是中国所独有,起源于中国商朝,商朝是一个重视祭祀与典仪的朝代,所以可能这就铸就了庙号的诞生,所以流传到了古代朝鲜等地,他们的帝王也就有了庙号。
在中国古代的隋唐以前,并非是所有的皇帝都拥有庙号,往往是很有作为的皇帝才有庙号。在古代,皇帝或者君王驾崩后都会建设专门的家庙祭祀,但是过了几代以后就需要去掉原来的家庙,而合并于太庙祭祀,因为如果每个帝王都保留其家庙,后代之君会为太多的家庙祭祀而犯难,所以在隋唐以前往往那些对于王朝拥有重大贡献的帝王才会有庙号,而被其有朝一代一直祭祀;而隋唐以后,皇帝们普遍有了庙号,而后人对于每一位皇帝的称呼也往往形成了以其庙号代指的习惯。
太宗是古代帝王去世后入宗庙获得的庙号,皇帝在世时是没有庙号的,是其后皇帝和大臣议定的。也就是子议父,臣议子。宗庙一般分为祖和宗,按照“祖有功,宗有德”,一般开国皇帝的庙号是祖,祖上比较厉害的,开国皇帝一般获得高祖的庙号,像刘邦、朱元璋这样的平民出身的开国君主都是太祖。庙号一定程度上反映帝王在位时的功绩。
在中国上千年的王朝史上,庙号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说,「庙号」和「谥号」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皇帝一生的功过是非,但由于后世的皇帝谥号字数膨胀,而且子孙为祖宗定谥号的时候都会不大可观,于是「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成为了一个皇帝盖棺定论的重要依据。
最原始的庙号是商朝时建立的,当时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并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祖宗封庙号。后来随着朝代延续,更多庙号出现了。依照惯例,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君一般会被尊为「太祖」,第二位皇帝一般称「太宗」。太宗这个庙号的地位虽然不如“祖”,但却是百宗之首,属于庙号中比较好的了。历史上著名的李世民(唐太宗)、赵光义(宋太宗)、朱棣(原庙号太宗,后嘉靖皇帝改其庙号为成祖)都是太宗,这些人在各自所在的王朝都属于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我们在查阅和了解历代皇帝庙号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其中对于一个王朝的奠定和立业具有开创贡献的,也往往是这个王朝第一个当家人,往往会获得含金量最高的“太祖”庙号,而这个王朝的第二位当家人往往会获得“太宗”的庙号,太宗往往也是一个王朝的创业者,是比较有作为的“雄主”才能获得的庙号,所以他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稳定朝局,一般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太宗有的是太祖的兄弟,比如宋太宗、金太宗等是太祖的弟弟,有的太宗则是太祖的儿子,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等。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历史上的太宗虽然往往是雄才大略之主,却也通常是腹黑权谋之人,多非嫡长子,太宗得位多有不正,或者有一些争议与话题。
几乎历史上所有的“太宗”,都不是正常顺利地继位的,很多都有得国不正的嫌疑。不能说绝对,只能说有一定概率是,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22位太宗皇帝,很多都是乱世之中小王朝的太宗皇帝,如五胡十六国时期成汉的太宗皇帝李雄,西燕太宗慕容冲等。大一统王朝的太宗皇帝有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
所谓正常顺利的继位,不应该是,前一任皇帝根据嫡长制,立为皇太子,或者根据长幼秩序,兄终弟及,或者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指定任何一位接班人嘛。然后历史上很多位太宗皇帝没有符合这点。
商太宗太甲:上位符合祖制,得位正。因为贪图享乐,被辅政大臣伊尹流放桐宫三年,后来伊尹看他认错态度良好又还政于他。
汉太宗刘恒:被陈平周勃等拥立,上台后把几个侄子和仅存的兄弟给搞死了,得位不正
吴太宗孙休:被权臣拥立,夺弟弟的位置,得位不正
晋太宗司马昱:被桓温拥立,夺侄孙之位,得位不正
成汉太宗李雄:成汉开国君主,但毕竟是造反出身,得位不正
后赵太宗石寇觅:儿子石虎追封
前凉太宗张茂:侄孙张祚追封,兄死侄子幼小,被拥立,自己死后还政给侄子,得位正
西燕太宗慕容冲:被兄长慕容泓部下弑君后拥立,得位不正
前秦太宗苻登:国家危难之际被迫上位,感觉就是个接锅的,得位算正吧
北魏太宗拓跋嗣:以太子的身份继位,得位正
刘宋太宗刘彧:杀侄夺位,得位不正
南梁太宗萧纲:以太子身份登基,但毕竟是侯景立的,得位不太正
唐太宗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退位,得位不正。
闽太宗王延钧:杀兄自立,得位不正
辽太宗耶律德光:被母亲拥立,虽然之前一直挺有权柄,但毕竟有个亲大哥在,在继承顺位上不该当皇帝,得位不正
宋太宗赵光义:有弑兄夺位的嫌疑,得位不正
大理太宗段思良:夺侄之位,得位不正
夏太宗李德明:以长子什么继位,得位正
金太宗完颜晟:根据祖制继位,得位正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成吉思汗指定继承人,得位正
明太宗朱棣:夺侄帝位,得位不正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逼死大妃,被推举为帝,得位貌似不正。
总体看,太宗“得位不正”主要有一些几种:
第一种,发动政变上位。这方面是大众比较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成祖)朱棣,他们的得位是有些不正。
第二种,兄终弟及方式即位。这方面有汉太宗刘恒、宋太宗赵光义、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第三种,贵族推选,这方面有元太祖窝阔台、清太宗皇太极。
第四种,非嫡长子即位。这方面的典型是辽太宗耶律德光。
在这十五位皇帝中,众所周知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是继位不正,都是通过一些阴谋政变的手段登基,或者上位后疑云遍布的。
而除了以上三位之外,另外十二位“太宗”也是“得位不正”者居多,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汉太宗刘恒,当然历史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他开创了后世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刘恒原本只是一个藩王,属于爹不疼的边缘角色,他能顺利继位是因为吕氏之乱,名义上为惠帝后代的皇帝刘弘以及四个兄弟被大臣们处死,然后才迎来了一个在中央没什么政治影响力,性格又较好的刘恒。从这一点来说,刘恒的帝位实际上是皇权和臣权之争后的妥协,他虽没有主动发动兵变也没有杀父害弟的行为,可他的帝位并不是老父亲刘邦,或是哥哥刘盈承认的,也算是“不正”了。
吴景帝孙休,庙号太宗,东吴第三位皇帝,他是吴大帝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权长子孙登英年早逝,以三子孙和为吴太子,孙权晚年在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两宫之争,大批文臣武将被牵扯进来,名相陆逊悲愤而死。后孙权出手调停,鲁王孙霸被处死,太子孙和被废,以幼子孙亮为太子。但孙亮继位后不久就和权臣孙綝发生了矛盾,孙亮联合全公主孙鲁班等人密谋处死孙綝,结果被告发,孙綝先发制人,废掉孙亮为会稽王,孙权六子孙休继位,不久后诛杀孙綝,大权独揽。
晋太宗,晋简文帝司马昱是东晋第八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幼子,基本上整个东晋朝都是由权臣把持的,皇帝的废立也多由其控制,能称得上“继位正”的还真没几个,而司马昱的继位同样如此,他是被权臣桓温扶持上来的,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温废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名为皇帝,实同傀儡。以取代侄孙司马奕的位置,最后也只做了八个月皇帝就忧愤去世了,年五十三。
而西晋之后到隋唐之前,中间又有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时代两个半世纪的混乱局面,其中庙号为“太宗”的有五个,除了成汉开国皇帝李雄、南梁简文帝萧纲、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外,另外两个都算不得是正常继位的,李雄本来就是成汉政权的开创者,无所谓正或不正,而萧纲和拓跋嗣本就是被承认的太子,虽然继位之路争议不少,但也算是“正”了。
而西燕威帝慕容冲在权臣的帮助下,以皇太弟身份继承其兄的帝位。南朝宋明帝刘彧,因为废帝刘子业的残暴无道,暗派亲信联合诸王刺杀刘子业以及孝武帝诸子女,后被诸王拥立为帝。
唐太宗,文治武功一流的皇帝,后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取代李建成成为太子,后由高祖李渊禅让为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是否是宋太祖默认的继承人长期存在争议。不过即使赵大确实选择了兄终弟及,你赵二在大哥归西第二天就连忙上位,当老百姓的眼睛看不到啊。与其兄太祖赵匡胤有烛影斧声之嫌疑,继位后逼死弟弟赵光美和侄子赵德昭。
辽太宗,辽文帝耶律德光,本来只是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其兄耶律倍才是名副其实的太子,可是耶律阿保机在征战途中突然病死,述律后更倾向于耶律德光继位,在太后的帮助下,耶律德光登基为辽帝,耶律倍出逃后唐。在位时统一了契丹各部,并最终率部攻破开封,灭亡后晋。可惜的是在中原时间并长久,被刘知远等力量击败,在返回契丹途中病逝。
金太宗,金烈帝完颜晟(本名是完颜吴乞买),为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四弟,据史料记载,草原政权有兄死弟及的传统,在阿骨打出征时,完颜晟也多为监国之权,后又把帝位传回给了侄孙,也就是阿骨打嫡长孙完颜亶,算得上是“正”了。在位期间,实现了灭辽破宋,可以说金朝最有功绩的皇帝。他的即位完全是为了金朝政权延续,贵族推选的。他最有名的一件事是被大臣打屁股。
明太宗(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子朱允炆帝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藩王造反上位;严格来讲,明太宗是不存在的庙号,因为嘉靖皇帝把自己的老祖宗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由“宗”升“祖”,明朝也就成为大一统王朝很少的没有太宗的朝代。
元太宗,元英文帝窝阔台,元太祖铁木真的三子,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伯父。他是经成吉思汗的指定接班人,不过他继位之前也有一番波折,库里台大会上不同意见的人吵了一年,这一年由元裕宗托雷监国。窝阔台时期,蒙古帝国开始向欧洲等地扩展,但窝阔台的后裔并没有成为元朝(蒙古)最终的胜利者,最终托雷系的忽必烈胜出,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元朝。
清太宗,清太宗皇太极,为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本来努尔哈赤意属长子褚英,褚英被废后意属儿子代善,最后意属多尔衮,结果八子皇太极靠着在满洲八旗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取代多尔衮,成为后金大汗,并开创大清276年国祚,政绩虽傲人,但来路不正。
清初“三祖一宗”,三祖是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一宗是太宗皇太极。皇太极虽然为宗,但对于清朝入关建立大一统王朝发挥的确实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在其父努尔哈赤去世后,被后金贵族推选的新大汗。他没能跻身清朝“祖”的行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没有实现清军入关这个突破,去世后一年多清军才入关。另一个原因是皇太极死后,其同父异母弟多尔衮掌握实权,他和皇太极是有矛盾的,尤其多尔衮母亲被皇太极逼迫殉葬,多尔衮肯定是记仇的。
当然正常顺利的继位的还是有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可以看出,“太宗”继位是“不正”居多,十五位中有十位之多,分别是汉文帝刘恒、吴景帝孙休、晋简文帝司马昱、西燕威帝慕容冲、南朝宋明帝刘彧、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辽文帝耶律德光、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
在这些皇帝之中,有被胁迫不得已而上位的,如孙休、司马昱,也有群臣或后宫的力量在指导的,如刘恒、耶律德光,有靠阴谋诡计继承的,如刘彧、赵光义,也有靠着本事强夺而上台的。
这最后一点以李世民、朱棣、皇太极为主要讨论对象,这其中主要原因,或许还是因为“太宗”们是跟着太祖们建功立业的元勋派系,在群臣中所获得的支持要比那些身居宫中的内定继承人要多,而且沙场征战造就了他们勇武好斗的性格,同时对帝位也有不小的窥视之心,一旦太祖指定的继承人无能的时候,“太宗”们就很容易进行夺权行动了。
其实第一个太宗继位就很蹊跷。庙号这东西是商朝发明的,但商朝是实行兄终弟及的,没有弟弟,才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所以他的长子太丁应即位,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因此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作主,由太丁之子太甲继承王位。
后来还出现了伊尹放逐太甲的事件,虽然后来迎回来了,总觉得真实历史并非如《尚书》记载一般。
五个大一统王朝的太宗皇帝
汉太宗刘恒(汉文帝)
历史上的第一太宗出自汉代,提起汉太宗,熟悉的人不多,但汉文帝绝对知道的人多,其实两者是一个,一个是庙号,一个是谥号。
其中的汉太宗刘恒,更被人所熟知的是他的谥号孝文皇帝,也就是汉文帝,他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薄姬,在刘邦在位时期受封的是代王,作为刘邦不太受宠的第四子(庶子),刘邦驾崩后,是由其嫡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吕后临朝称制,也就是说刘邦驾崩后直接承袭其帝位的儿子并非是刘恒;后来适逢诸吕作乱,外戚专权的情况,汉宗室刘襄、刘章和周勃、陈平等人在荡平诸吕势力。平定诸吕之乱后,按理说应该由功劳最大的刘襄继承皇位,但是在评估了诸王和外戚的势力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权衡利弊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决定迎立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入京继位。就这样在诸吕之乱中无尺寸之功的刘恒就成了汉朝新一任的皇帝。虽然依然是高祖亲生儿子,但绝对不是其生前的意向,只是功臣们审时度势的抉择。
刘恒在诸吕之乱中虽然没有尺寸之功,但是他在继位后施行的一系列政策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显著的发展,为后世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相对于自己的大哥刘盈,刘恒的庙号为太宗实至名归。西汉时期,还不是每位皇帝都可以有庙号,整个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他们四位也是西汉时期最有影响力和历史功绩的皇帝。西汉12位皇帝,为何只有刘邦刘恒刘彻刘询4位皇帝有庙号。西汉4位有庙号皇帝创下不世功绩都堪称千古名君。
当然汉太宗刘恒还是一位非常不错的皇帝,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废除肉刑,这个跟“缇萦救父”有关,他感念于淳于缇萦的孝心,更是体现仁政,顺势而为,注意休养生息,为帝也很节俭,并且缓和了社会矛盾,妥善处理了封建诸侯国和北部匈奴的一系列问题,“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也是他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
最有名太宗应该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几位皇帝之一。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他是李渊起兵的促成推动者,有特别强的军事能力和谋略能力,成为皇帝前是秦王,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各方势力,为建立唐朝立了赫赫战功。太宗守成之名,但是对于李世民而言,实有对协助高祖创业之功的皇帝。
唐朝建立后,被封为秦王,皇太子则属于其长兄李建成。他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准确的说是斩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进而逼宫让父亲李渊退位为太上皇,自己从而当上皇帝的,当然他做皇帝还是不错的,开创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在位的23年间,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足以证明他做到了四方宾服,削平四夷。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可以说他的文治武功丝毫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帝王。所以在如此优秀的政绩面前他的那些不光彩的事也就慢慢的被人们淡忘了。因此李世民当得起太宗这个庙号。唐宗宋祖并称,称呼他和宋朝的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并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政权。但在他的传位颇为蹊跷,赵匡胤找二弟赵光义到宫里喝酒并留宿,结果暴毙而亡,留下了「烛影斧声」的故事,赵光义则第二天便登基称帝了,成为了宋太宗。他登基后,唯一的弟弟赵延美和赵匡胤仅存的两个儿子全都英年早逝。
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他的继位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按理说赵匡胤去世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位,况且当时他在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
诚然赵光义是大宋的功臣,他直接策划了陈桥驿兵变,让其兄长即位,实现代后周自立。很多人认为赵光义与自己兄长赵匡胤之死脱不了干系。
太祖驾崩当晚,为什么会说“好做,好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直以来都是史学家们探究的话题,根据各方记载,太祖是希望传位给儿子的,当晚太宗赵光义率先入宫造成既成事实,引来后世诸多猜测。
内政方面发展生产,扩大开科取士的规模,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两宋300年的历史上他得庙号“太宗”也是合情合理。
当然他的武功还是不错的,在位时间太宗灭了北汉,结束五代十国之纷争,两次伐辽都失败,却不能拿回被辽朝控制的幽云地区。失去幽云十六州成为宋朝历代皇帝的遗憾,失去北方屏障的开封始终处于威胁中,最终被金人灭,北宋灭亡。
明太宗朱棣(明成祖)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元璋给儿子封王,他获封“燕王”,驻守今天的北京一带,他是朱元璋后继之君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因建文帝削藩,清君侧而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就是造反夺天下,历时三年一举夺得帝位,创造有史以来藩王起兵夺得帝位而成功的奇迹。明朝有哪几个皇帝是由藩王而成为皇帝的?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藩王造反成功的经典案例,什么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东晋楚王桓玄叫嚣“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而且一度建立了恒楚政权,就因为很快就被刘裕的北府兵击败,而身死国灭,所以其皇帝身份不被史家承认,百姓只知道恒玄是个东晋权臣而已。
他继位后改元「永乐」,由於不肯承认之前四年的「建文」年号,虽然朱元璋已死,仍执意把那四年改称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而「洪武三十二年」,正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年份。「洪武三十二年」,一个没有真正存在过的年代!
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内阁和东厂,五次亲征蒙古,成为少有的御驾亲征多获成功的勇武之帝,还占领了安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派郑和下西洋,加强国际联络;文化方面派人修撰了著名的《永乐大典》。
虽然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造反夺位”帝王,但是他的文治武功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为人也继承了太祖朱元璋的基因能力,把大明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20年春节期间热播的《大明风华》就艺术再现了永乐一朝的很多历史事件。
有人会问,朱棣的庙号是明成祖,怎么变成明太宗了?原来朱棣最初的庙号就是明太宗,是嘉靖将其改为明成祖的。这是因为依照周礼,太庙一般只能供奉九个排位,如果超过人数,就要将与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移到偏殿。但与嘉靖关系最远的朱棣是怎样也不能请到偏殿的,于是嘉靖才将他的庙号改为「明成祖」,并「万世不祧」。
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后金的第二位大汗,是清朝国号的确定者,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四大贝勒中排行第四。有种说法是努尔哈赤在临死之前指定多尔衮继位,但是当时多尔衮年幼,在他上边还有很多年长的哥哥们,众位战功赫赫的哥哥们不可能同意多尔衮继位,商议之后便宣布拥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就这样皇太极在众位旗主贝勒和王公大臣的拥戴之下继承汗位,成为大金国的第二位大汗。整个过程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只是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
任内取得了对明作战的节节胜利,也为其子顺治帝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位期间,比较重用汉人,比如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使得满汉矛盾逐渐缓和,在军事和政治上,任内都多有建树。
他的继位一开始是被满洲贵族推举而立,曾四大贝勒共同“南面而坐”,后来他加强集权,控制了局面,显示了过人的政治手腕。
他的继位,在历史上有一定争议,毕竟不是努尔哈赤钦定的人选,而是被后来推举的,多有争议的是努尔哈赤未必相传位给他,而是想要传给多尔衮,所谓无风不起浪,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传言,还是有一定原因,并非是继位没有争议的人选,所以皇太极继位也是清宫有名的谜案之一,同时他在盛年暴毙也是个未解之谜,导致他的继位之人又是王公贵族推选而来,是为顺治帝。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壮大发展大金,后改金为清,为清朝后来定鼎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他的庙号称为“太宗”也合情合理。然而诡异的是他的父亲是“祖”,儿子是“祖”,孙子是“祖”,就他是“宗”。
给历朝历代太宗分个类
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太宗皇帝,我们来对历史上的太宗皇帝做一次抽样调查。
相比开基建国的太祖、高祖,守成的太宗皇帝们对一个王朝生存密码的确立似乎更为重要。但是作为第二代天子,太宗皇帝们不似开国皇帝个性鲜明,又不及后代帝王雍容华贵,他们是由乱而治的一代,渴望权力,敌视一切。所以,他们是片面的、病态的,而且综合病征明显。
综合征一,皇位的非嫡长子传人,得位不正。
总体看,太宗“得位不正”主要有一些几种:
第一种,发动政变上位。这方面是大众比较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成祖)朱棣,他们的得位是有些不正。
第二种,兄终弟及方式即位。这方面有汉太宗刘恒、宋太宗赵光义、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第三种,贵族推选,这方面有元太祖窝阔台、清太宗皇太极。
第四种,非嫡长子即位。这方面的典型是辽太宗耶律德光。
第五种,被拥立的傀儡。晋太宗司马昱比较特殊,其他王朝的太宗基本可以锁定王朝第二、三位的帝王,而司马昱是东晋第八位的皇帝。他的即位完全是被桓温拥立的,也是这里面最无能,最短暂的太宗。
具体表现:野心颇大,为求上位不择手段,在残忍中登上权力巅峰。
典型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原先庙号太宗,后被嘉靖皇帝改为成祖,后世还是习惯称其为明成祖)朱棣。
典型案例: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尽管他的三个哥哥早死,但朱元璋对这个脾气秉性极像自己的儿子(说白了,就是流氓性格)并不欣赏,将他远远地打发到北方镇守北平,然后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一直崇拜唐太宗的朱棣并不甘心做个藩王。朱允炆继位后听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削藩。,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血战成功夺取皇位。朱棣也成为历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个例。
在外人眼里,朱棣是大逆不道。面对指责,朱棣身上的流氓秉性爆发,用刀斧来处理异见者。朝堂之上,他磔死景清,油炸了铁炫,灭了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方孝孺的“十族”,并将反对他的臣子的妻女全部卖入妓院。
朱棣始终不相信建文帝死于宫中大火,他派胡濙20余年遍访天下,并遣郑和六下西洋,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以保证他帝位的合法性。
然而朱棣确有大略,他在位的22年间,令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五征蒙古、编修《永乐大典》,所做皆为大事。他在位期间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力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所以朱棣庙号“太宗”当之无愧。
多说几句。有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的儿子。朱棣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和他一样有野心,也每每自比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的府邸称作天策上将府(当年李世民曾任天策上将)。“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冲在最前面,表现积极。朱棣不傻,知道这小子的心思。但他实在是害怕国家再重蹈自己篡位这样的灾难,也知道眼高手低的朱高煦HOLD不住大明江山,毅然把皇位传给了老成持重的长子朱高炽。
综合征二,为掩盖道德上的污点,政治上尽心竭力,努力开创全新局面。
具体表现:继承太祖、高祖的衣钵,开疆拓土,用文治武功为自己的篡位文过饰非。
典型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成祖朱棣。
典型案例: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功高爵显的他不甘心为人臣,屡屡与太子李建成发生矛盾。随后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灭了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的满门,进而逼父亲让位。
登基之后,李世民大力发展经济,开科取士,远征突厥,四夷臣服,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137年的盛世。李世民想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的上位是历史的正确决定。
为逃避现实,李世民还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篡改史书,夸大个人能力,贬损李渊和李建成,混淆后人的视听。仅此一点,足见一代明君李世民在人格上却是极为卑鄙。
综合征三,殚精竭虑,惶惶不可终日。
具体表现:在位期间兢兢业业,惟恐大位有失,难得善终。
典型人物:唐太宗李世民、辽太宗耶律德光、宋太宗赵光义、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
典型案例:宋太宗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三弟。原本赵匡胤要将皇位传给太子赵德昭,但赵光义导演了“烛影斧声”。风雪夜赵匡胤骤死,皇后急命宦官传太子赵德昭进宫,被买通的宦官却叫来了赵光义。此后,太子赵德昭自杀、次子赵德芳病死,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贬谪房州,忧郁而死。尽管宋史没有过多记载,但赵光义显然和这些悲剧都脱不了干系。
赵光义登基后,大力发展生产,扩大科举规模,确立文官政治模式。同时幻想统一天下,超越哥哥赵匡胤的功绩。于是发兵先灭了北汉,但在与契丹的征战中却暴露出他在军事上的低能,自以为是地让统兵大将教条地按他画的“平戎万全阵”去打仗,结果可想而知。赵光义亲率大军与辽军在高梁河相遇,宋军大败,皇帝也被两只流矢射中大腿,此后箭伤一直未愈,20年间每每发作,最终在59岁时要了他的命。当年赵匡胤训练的禁军战斗力极强,交战中辽军根本占不到便宜。但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数度北伐,耗尽了赵匡胤压箱底的30万精锐部队,自此大宋的铁血雄兵不复存在。
纵观历代著名的太宗皇帝,他们都有着超越凡人的个人能力和政治野心。因为能力,他们脱颖而出;因为野心,他们不甘心为人臣。于是在能力和野心的共同催化下,他们用刀剑为自己劈开了一条流血的上位之路。此后,尽管他们坐登九五,内心却时刻遭受良心的谴责,总觉得四周有无数质疑的眼睛和敌意的对手,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毁尸灭迹,党同伐异。
或许,太宗皇帝们会辩解说,他们是一个王朝政治制度的制定者,一个时代盛世蓝图的草拟者,相比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政治贡献,他们上位的非常手段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单从一个人的个体来讲,他们在道德层面上是卑劣的,并不值得推崇。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王朝建立没有多久,国家还没有处于稳定状态,存在很多变数。而这些太宗皇帝们大多在王朝建立过程中南征北战,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和极强的个人影响力(刘恒是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平衡的结果,其他四位几乎都对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功勋),所以只要有野心,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不那么苛刻,除了唐太宗外,其余的太宗得位实际上是很正,有兄终弟及,有父子相继,也有被拥立和推选,整体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宋太宗的即位也是有疑点的,宋太祖赵匡胤死的比较蹊跷,宋太宗有嫌疑,但赵匡胤在世时,没有立储,甚至都没有给儿子封王,说明他有让弟弟继位的想法,所谓太宗得位不正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历史上的太宗,确实都很有能力,不是浪得虚名,不是经纬天地之君,就是安邦定国之帝,但围绕他们身上的继位谜团又太多,很是奇怪也很有趣味,包括东吴太宗以及晋太宗的继位都属于有一定争议的情况,所以“太宗得位多不正”,还真是一个冥冥中的历史巧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