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开国皇帝王莽
王莽于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出生于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一个显赫外戚家族,他的姑姑就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12岁时,其父王曼、兄王永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24岁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38岁接任大司马之位,开始大权在握,53岁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建立新朝称帝。
为政举措:王莽当上皇帝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对社会进行改革,因用人不当,致使贪官污吏“侵渔百姓”,以致“农商失业,食货倶废”,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失去了民心。加上在他推行新政过程中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国库耗费殆尽又无法拨款赈灾,造成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时,各地农民纷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
结局: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起义军所杀,终年68岁。王莽死后其尸身被绿林军削了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分裂王莽尸体。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落了个尸骨无存的下场。其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才被焚毁。
曹魏开国皇帝曹丕
曹丕,曹操次子,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汉建安十六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继魏王爵,任丞相、冀州牧。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即皇帝位。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为政举措: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结局: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为文,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
司马炎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后因迎立魏元帝曹奂有功,授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大将军。咸熙二年(265年)为晋国世子。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为政举措:司马炎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结局: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司马炎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为武,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高洋
高洋(526年~559年),鲜卑名侯尼于,原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生于晋阳,齐神武帝高欢次子,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齐孝昭帝高演、齐武成帝高湛同母兄。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高洋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之后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一系列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高洋遂趁机继续执掌朝政,被魏帝封为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为政举措: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相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怀有圣主气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为北齐一代英主。
结局:但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年仅三十四岁。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接受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衔,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元熙元年(419年)正月刘裕进爵为宋王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接受晋恭帝禅让而自立,国号"宋",是为宋武帝。
为政举措:刘裕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结局: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
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南兰陵郡兰陵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齐的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
初为宋雍州刺史萧思话左军中兵参军。明帝末,官至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宋明帝驾崩时,遗诏任萧道成为右卫将军。元徽二年(474),桂阳王刘休范反,萧道成带兵平叛,因平叛有功,进爵为公。元徽五年杀后废帝,拥安成王刘准为帝,史称宋顺帝,改元升明。萧道成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总掌军国大权,后加太傅。升明三年(479年)三月,宋顺帝任命萧道成为相国,总领百官,称齐公,颁赐九锡。同年四月,迫宋顺帝颁诏,禅位于萧道成,国号齐,改元建元。
为政举措:即位之后,他革除了宋孝武帝以来的诸多暴政,下诏“修建儒学,精选儒官”,招揽人才。削除部曲私兵,限制将吏随身护卫人数,下令整顿户籍。禁止宗室封山占水,与民争利;减免一些赋役,安抚流民,朝政较严明,官民始得安业。
结局:建元四年(482年)二月,萧道成身患重病。同年三月初八日,萧道成在临光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在位四年。谥号为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武进县的泰安陵。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
萧衍(464年-549年),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为齐和帝,次年攻陷建康。
中兴二年(502年),迫齐和帝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
为政举措:萧衍统治初期,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他尊崇门阀世族,宽待宗室。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在钟离之战取胜;后一度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沉溺佛教。
结局: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次年萧衍被囚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在位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
陈霸先,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的后代,世居颍川。
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萧暎任广州刺史,陈霸先随任直兵参军。因平叛安化二县有功,不久升任西江督护、高要郡守。
大同十年(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受梁武帝瞩目。侯景之乱后镇守在京口(今镇江市)。梁承圣三年(554年)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杀。翌年陈霸先在京口举兵,除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拥立萧方智登基称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后进爵为公,拜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进封义兴郡公,拜大傅;又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封陈公,寻进爵为王。
太平二年(557年),迫梁禅称帝,定都建康,国号陈。
为政举措:陈霸先建国后,一面笼络江左豪族,恢复江南经济,一面征伐北齐,收复淮南失地,政权逐渐稳固。每临军机大事都能确定破敌制胜之道,而处理政务则崇尚宽和简朴。陈霸先生活俭仆,克勤自律。史称他“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初平侯景,及立绍泰,子女玉帛,皆颁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哥钟女乐,不列于前。及乎践祚,弥厉恭俭”。在历代帝王中,像陈霸先这样生活如此俭仆,不喜声色犬马的君主是不多见的。
后世对陈霸先评价比较高,称他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同时,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南方经济,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此外,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陈霸先不仅是一代开国皇帝,他还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结局: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去世,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万安陵。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杨坚十四岁时,京兆尹薛善征辟他为功曹。翌年,因为其父杨忠的功劳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西魏恭帝四年(557年),封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北周明帝即位,授杨坚为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
武成二年(560年),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杨坚任小宫伯,出任为随州刺史(今湖北省随州市),进位大将军。后来被调任京城。
天和三年(568年),杨忠死后袭公爵。建德五年(576年),杨坚跟从周武帝亲征平齐,进位为柱国。
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崩,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国丈杨坚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大象初年,任大后丞、右司武,很快转任大前疑。旋即为避讳宣帝猜忌主动申请出藩,任亳州总管。大成元年(579年)二月,不问朝政,沉溺酒色的宣帝下诏传位于长子,后来的周静帝宇文阐,改元大象。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周宣帝病危。入朝辅政。宣皇帝崩,周静帝拜杨坚假黄钺、左大丞相。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同月,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五月,杨坚派人害死宇文阐,谥号静帝,葬于恭陵。
为政举措: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
结局: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民间有杨广弑父说。享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太尉,西魏八柱国之一,第一任唐国公(追封)。父亲李,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去世,袭封唐国公。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后任荥阳、楼烦两个郡的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职
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时,负责督运粮草。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抵御突厥,屡传大捷。
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面对隋朝土崩瓦解,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带领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顺利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年),得知隋炀帝遇弑后,逼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
结局: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发生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传位退居大安宫,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谥号太武,庙号高祖,安葬于献陵。
后梁朝开国皇帝朱温
梁太祖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十二月出生在宋州砀山县午沟里。
乾符四年(877年,一说为乾符二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结局:因为朱温长子郴王朱友裕早死,其他几个亲子又不堪重用,朱温决定传位于养子博王朱友文。此事被朱温二子朱友珪得知,乾化二年(912年)六月二十二日,朱友珪联合亲信韩勍领亲兵五百人异服入宫,弑杀朱温于龙床之上。
朱温在位六年,享年六十一岁,上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后汉初年,赵匡胤游历四方,于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随郭威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屡立战功。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为周世宗,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同年,随柴荣征北汉,德胜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十月,升领永州防御使。
德三年(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回师后,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寿州。回师后任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此后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楚州、扬州等地,皆大胜。赵匡胤于五月移领忠武军节度使。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途中突然生病,只得退兵还朝,命赵匡胤任接替张永德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初三早,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众官兵拥立为皇帝。遂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后周符太后和恭帝柴宗训孤儿寡母,只得禅位。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时年三十四岁。
为政举措:赵匡胤在位期间,采取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同时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以及“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创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结局: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二十日)清晨(11月14日),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赵匡胤被葬于河南府永安县的永昌陵(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